設計

樸實創意 許哲瑜:清晰的設計整合,是地域品牌化的一大助力

本期金點設計獎系列報導,邀請「樸實創意」的許哲瑜老師進行專訪。他與「中間研究室midroom」的郭中元老師,共同策劃了眾多精彩的地方性展覽,例如「川游不息—綠川展2018」、「串遊季REUSE」等活動,更成立「中島GLAb」團隊,進駐台中最古老清代建築「臺灣府儒考棚」,將其打造為全新生活風格美學的實驗場域。

近期兩位老師亦與觀光局合作,操刀「PLUS 19台灣溫泉鄉」計畫,以台中谷關和新北金山為示範區,嘗試挖掘各溫泉區特色,形成具地方意象的品牌,替旅人找到更貼近當地的旅遊提案;此計畫榮獲金點設計獎標章肯定。《室內interior》特別前往台中,在臺灣府儒考棚獨特的空間底蘊中,與許老師聊聊他的執業歷程,並分享計畫執行的點滴。

 


許哲瑜(右)
多年來於藝術創作界的投入外,透過設計整合能力導入品牌策劃,讓企業及公部門的品牌深入文化擴及到各種服務場域,協助全台超過80 個以上企業及公家機構,推廣出獨特的台灣品牌美學文化,近年來策劃之展覽,屢獲國內外設計大獎。
 
郭中元(左)
利用創意與美感的結合帶給許多人意想不到的視覺感受,賦予一個品牌屬於自己的新生力量,量身打造一套適合品牌、且能永續經營的設計規劃。藉由獨特的設計思維,拉近觀者與設計的關聯性,近年來策劃之展覽,屢獲國內外設計大獎。


「PLUS 19台灣溫泉鄉」計畫識別情境圖。

台灣有著豐富的自然地貌,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四季皆有不同的風情,也因為特殊的地殼結構與山脈分布,從南到北蘊藏了19處珍貴的溫泉資源,到溫泉區,除了泡湯還可以做什麼呢?為落實永續觀光發展理念,交通部觀光局攜手許哲瑜、郭中元兩位專業人士,共同策劃「PLUS 19台灣溫泉鄉」計畫,透過盤點在地特色,結合設計與美學概念,替台灣溫泉區帶來全新觀點和未來的發展性。
 
谷關,位於台中市和平區,作為台灣中部橫貫公路(簡稱中橫)前身的第一站,曾是紅極一時的旅遊景點,民眾欲從中橫前往花蓮,多會於谷關下榻一晚,享受溫泉的洗禮。1999年9月21日,發生了令人難以忘懷的921大地震,中橫自此變色,破碎的地貌導致道路多處崩塌,某些路段更開啟了長達20多年的封閉管制,谷關從中橫的行車起點,成為了終點,使得當地觀光大受衝擊。



前期委託攝影師Sam進行影像踏查,查察谷關風貌。

許哲瑜老師表示,這20年間,谷關從「順遊」的角色,變成需要「特意造訪」,但綜觀整個環境和產業結構,大都維持著過往的經營模式,缺乏從源頭導入明確的設計、美學相關的概念雛形。他以日本為例,日本的風景區和遊樂區可說是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嚴謹的設計理念與程序,確保完工後的品質,反觀台灣的風景區,較難與在地文化跟特色產生連結,因此,在發想「PLUS 19台灣溫泉鄉」計畫時,他企圖透過轉譯手法,為台灣溫泉區帶來新的視覺觀點;許哲瑜邀請了各領域的創作者及團隊一同加入,以各自專業領域視角切入,藉由實際訪查發掘當地專屬DNA,使其成為貫穿溫泉區的脈絡,從頭建立起具有品牌概念的執行方式,藉由設計和美學整合,讓一個已經沒落的風景區,重新擦亮招牌。


 「PLUS 19台灣溫泉鄉」識別擷取谷關當地群山環繞的意象,加深溫泉文化和在地的鏈結。

坐擁山、嵐、霧美景,隱身山林的體驗
 
成為路途終點的谷關,能夠端出什麼吸引旅客特別來訪的特色或體驗,是策展團隊認為十分重要的因素。團隊從眾多面向著手梳理,發現谷關地形環山圍繞,透出一股清澈、隨時間變化的動態質感,生態資源豐富,不只有溫泉,更有「谷關七雄」之稱的山林,遊客得以穿梭在雲霧和氤氳熱氣之間,探訪天然地理優勢之下,谷關極度多樣化的動植物生態,在知名攝影師Sam(樊為聖)的鏡頭下,團隊窺探了當地的各種姿態跟風情,並從中發想出計畫的切點:谷關的生態。
 

由建築師陳宣誠帶領「共感地景創作」進行遊客中心外觀的再造。

此外,許哲瑜也思考著,如何從公部門可著力的視覺環境、步道、服務中心的軟硬體進行改善,並以策展方式結合溫泉本身的特質,作為地域性品牌重整及翻轉的示範性概念,也希望革新遊客中心以往的定位,重新定義空間的型態和功能;本次計畫改造了谷關遊客中心,透過動線、指標跟設計創作,更深入探討地方個性、生態環境、文化特色等,遊客中心作為旅行中繼站,提供資訊和休憩之餘,也期望將空間轉化為載體,向外界述說谷關的脈絡,讓到訪的旅客能深刻體會地方魅力。


 於入口區進行包覆式地景創作,由銅瓦、鋁瓦和錏瓦組裝的外立面可反射採光和周遭樹影。

原遊客中心並不具有吸睛特色,有鑑於此,許哲瑜邀請知名建築師陳宣誠,與其帶領的共感地景創作團隊打造全新樣態的遊客中心「嵐霧林間」,於入口區進行包覆式地景創作,樹狀結構象徵著環山與林間的意象,串起人和群山之間的關係;由銅瓦、鋁瓦和錏瓦組裝的外立面,樹影、光影襯於其上,依著時間和觀看角度的差異,描繪出只存在於當下、獨樹一格的畫面,材質選擇是表現大自然情緒的美好方式,也能加深國內外旅客與谷關的共鳴。
 

進入谷關前,先到「入關博物館」


遊客中心被賦予新角色:入關博物館。插畫家陳怡庭描繪出谷關常見、具代表性的鳥種。

谷關有著豐沛的林木、鳥類與昆蟲種類,有著鮮明的個性和特色,策劃團隊賦予遊客中心一個全新角色:「入關博物館」,意味著在進入谷關之前,可先行於此了解當地風光,許老師進一步分享道,設立地方微型博物館的靈感,來自於他某次前往德國魯爾工業區參訪當地博物館的經驗,館內記錄了這地區的歷史、自然資源、人文發展等歷程,不論正面或負面的歷史皆真實保存,博物館談的是居民生活的「意識」,以及運用設計策略來翻轉在地,達到創生目的,這令許哲瑜感到十分驚豔,他認為若城市可以正視自己的過去和現在,當面對未來挑戰時就會更有信心。


整合谷關相關資訊,成為旅人的基本指南。

他希望運用公部門的資源,建立一個相對美好、屬於在地的風景區案例,入關博物館遂應運而生。「森之形自然教育團隊」實地走訪遊客中心周圍的步道和自然環境,轉化為標本述說生態環境,包含展出以蝴蝶紋理與谷關周邊石塊作為對應關係的創作,還有幻化迷人的蛾類、甲蟲等;而天空中翱翔的鳥兒,則邀請插畫家陳怡庭從她的視覺觀點,繪製飛翔姿態的圖像,讓旅客體會谷關的風土。


 策劃團隊經過嚴謹的田野調查,在入關博物館中重塑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係。

谷關因地形走勢,蘊藏豐富自然圈,走往入關博物館的地下2樓,迎來的是混合林的植物圍繞,展示著乾溼分明的林相及生態,猶如順著山徑而行,身旁的巨幅植物影像由廖浩哲工作室團隊實際採集後拍攝,帶來身歷其境的虛實感受,自在的沐浴其中;另外,也委請親子日常風格品牌Little Seed Collection主理人,為圖書館進行主題選書,成為大人小孩心靈補給站。群山環繞之下,谷關更有著多條步道,山野雙人組TaiTai LIVE WILD阿泰&呆呆進行了步道踏查,並於入關博物館中揭露高度、行走難易度等登山訊息,讓遊客得以依據自身能力挑選適合路線,帶領旅人用新視野走入谷關的山林泉水之間,藉此產生地域連結。
 


地下1樓展示著實際走訪步道和自然環境後,採集而成的標本。

為因應遊客服務中心的再設計,POM(Project On Museum)及樂誠創意團隊共同重新製作入關博物館各樓層指示標誌,更配合「山湯」主題,將指標系統延伸到附近的捎來步道,讓展覽不光停留在市內,更可以延伸至戶外進行整體規劃。許哲瑜提到,整個谷關溫泉風景區的計畫,是他近年非常喜歡的作品,透過靈活的設計整合,用厚實底蘊向大眾傳遞地方故事,打造一個可以以自身力量持續發展的觀光景點。


巨幅植物影像由廖浩哲工作室團隊實地採集後拍攝。

觀點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樸實是一種設計態度,最簡單也最不簡單」。樸實創意在策劃每個案子時,都是從單純與業主共創的心態出發,並在一次次的激盪下,勾勒出多姿的設計樣態。許哲瑜將自己定位成「設計整合者」,在初接觸委託案時,首先會確認業主需求和目的,明確的輪廓有助於執行後續事項;另外,不論是策展或設計發想,皆需根基於既存事實,再行深入挖掘後,提出清晰的「觀點」,並利用各式細節表達欲呈現之議題,藉由設計的統整,轉譯成可被民眾理解的論述;如同上述介紹的谷關溫泉風景區計畫,也是奠基於在地的真實生態,再輔佐上多個範疇的設計專業,發展出一套完整架構。


 地下2樓的乾燥林相與潮溼林相,貼近谷關地貌。

近期備受關注的「臺灣府儒考棚X中島GLAb」,也是許哲瑜和郭中元的另一代表作。「中島GLAb」的命名,意指台中位於台灣島的中間,許哲瑜表示,一個城市應該要有自己的觀點和生活風格,跟其他城市相比,沒有台北的潮流生活、台南的文青悠閒、高雄的港都氣魄;因此,如何呈現台中一貫的曖昧、生猛、矛盾的灰色地帶,是他們在策展時努力的方向。


「臺灣府儒考棚 X 中島GLAb」。

考棚目前已舉辦兩檔展覽(即將推出第三檔),藉由策展、編輯概念等形式,以不同思維的層次組合,混合出台中獨有的步調,成為地方踏遊的平台。許老師笑說,之所以會進駐考棚,歸功於2019年執行「串遊季REUSE」的成功,「串遊季REUSE」聚焦於文資修復、品牌塑造的過程,整個展期共吸引約兩、三萬人次到訪,台中市文化資產處認為策展團隊以溫柔又理性的語彙,能替文資修復開啟更多可能性;也因為考棚新舊融合的包容性,讓他們有很大的彈性和自由,可以落實內心的實驗想法。
 

中島GLAb第二檔展覽—URBAN VS. OUTDOOR。展場一景。

針對日後的願景,許哲瑜期許自己與團隊能夠更專注於設計整合的本質,設計可以發生在任何場域、任何活動中,透過核心價值的剖析,發展出清晰的結構,以利貼近群眾;就執行面而言,企圖拓展多元的策展手段,並更深入探究品牌整合的細節,企圖藉由設計翻轉既定印象,也能增加和商業、工程等其他領域之間的交流機會。
 

資料及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