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同達大理石 × NAKNAK|輕鬆開啟石材的對話與想像

石材是大自然的饋贈,是漫長歲月的積累,其獨一無二的紋理與結構,皆述說著不同的故事。作為珍貴的資源,建材是它廣為人知的運用方式,除此之外,近期更陸續有眾多石材廠商與設計團隊投入開發生活配件,期待石材能以更親近大眾的方式走入生活中,引人領略自然界的美好產物。

成立已50年的同達大理石,是業界薄板建材的標竿品牌,第三代彭彥富經理離開熟悉的金融行業,回到花蓮接班,面對石材產業的沒落,他活用餘料、結合工廠專業加工技術,再導入設計的力量,致力替石材開闢新的康莊大道;更積極參與設研院的T22計畫,除了打造高價值感聯名商品,亦透過「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展現他的企圖,期待辦公空間成為新的起點,傳承精細的大理石工藝,擴展品牌能見度,帶領同達大理石邁向下一個50年。
 
此次與同達大理石合作的設計團隊「NAKNAK」,熱衷於探索不同的場域與媒材,總監曾彥文屢屢在生活用品市場創造出簡約又不失質感的佳作,此次跨足空間設計領域,他直言是個全新的嘗試。本期專訪邀請兩位分享合作過程。

 


創立於1973年的同達大理石,至今已有50年歷史,彭彥富已逐漸進入管理核心,企圖帶領品牌突破石材產業面臨的凋零與斷層。他分享了同達大理石的歷史演進,第一代的爺爺主要從「鑽圓盤」起家,第二代為他的父親,則鑽研出領先業界的薄板建材、輕量化大理石建材等;而他作為第三代,面臨到石材產業日益沒落的困境,他便發揮年輕人靈活多元的思維,努力打破大理石大多運用於建材的刻板印象,嘗試導入設計的力量,發展各式日常生活小物,希望拉近大眾與大理石的距離,讓石材成為陪伴日常的好物,使用者可以直接觸摸以及了解不同石種的特色,而設計的介入,則有助於提升商品之品味。


同達大理石第三代接班人彭彥富。
 

返家接班的契機

有鑑於求學階段就讀商科,彭彥富畢業後即從事金融相關行業,他笑說:「在台北工作時,三不五時會接到爸媽關心近況的電話,但直到去年的某次通話中,他們的語氣略顯沉重,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想了解我有沒有回花蓮接班的意願,若沒意願也沒關係,那就讓同達大理石在適當時間畫下休止符。」,聽聞這段心裡話後,一股不捨的情緒油然而生,以前雖然常一派輕鬆地跟父母說,覺得太辛苦就不要做了,但當這個狀況可能成真時,內心卻又深感可惜,也認為如果截斷了技術傳承的可能,將會是不可抹滅的遺憾,於是,他便毅然決然地結束台北的工作,返回花蓮學習石材廠的經營眉角。


洞石拆板照。
 
石頭與他自小緊密串連,作為在工廠「打滾」的一員,彭彥富對石材更是有著超越常人的情感。他回憶,以前生意很好、常面臨缺人手的問題,因此閒暇時就必須留在工廠幫忙補料或排板等,他認為這是家中經營生意必然會經歷的成長過程。
而小學六年級的某次自然科學課中,老師要求每位學生準備石頭進行鹽酸實驗,他隨手抓了一片工廠隨處可見的大理石帶至學校,竟引來同學的驚呼,大家驚訝於紋路的美麗,令他對大理石充滿自豪,這個自豪感是埋藏於他心中的一粒種子,成為他的感情寄託,就算長大成人、離開家鄉,這顆種子還是不停萌芽,這份看不見卻深刻的羈絆引領著他回到花蓮,與石材共譜未來,「我很喜歡當大理石的小孩!」


同達大理石工廠一景。
 

從不同想法中整合方向

花蓮是個石材產業聚落,例如光華工業區、美崙工業區皆有眾多工廠運營,彭彥富表示,雖說石材廠的榮景不似過往,但還是很多二、三代漸漸回流,大家都對這個天然材質有深厚情誼,也會彼此認識交流,探尋更好的發展方向;接班者們經歷過不同行業的歷練,涉略的面向較為廣闊,或許擁有較為靈活的思維,但長輩們經營工廠3、40年,亦有一套處事邏輯和想法,每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和立場不同,理念差距讓爭執成為不可避免的狀況,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可說是稀鬆平常,因此衝突過後的冷靜思考甚為關鍵,雙方的初心皆是希望工廠往好的方向邁進,如何釐清並融合各自論述中的優點,再重新導正問題,是接班後持續學習的課題。


同達大理石工廠一景。
 

用設計替石材敘事

彭彥富驕傲地說道,同達大理石最大的特色即為不設限,「彈性」這個名詞深根於品牌精神中,「從建材到日用物件,我們什麼都能做,甚至連邊角料都能夠加以運用,這是同達的優勢,也是與其他工廠的差異之處」。


除了發展薄板建材,第三代接班者亦致力發展生活小物,藉機拉近一般民眾與石材的距離。

而參與T22計畫的契機,源自於一通電話。彭彥富提到,當時還在金融業打拼的他,接到了設研院同仁的聯繫,雙方共同討論花蓮石材的現況以及願景,他發現T22的輪廓跟他內心想法不謀而合,既然設研院提供了這麼好的平台,他樂於嘗試且投入。


攜手禮拜文房具以及設計團隊NAKNAK,共同推出以原石製成的文具系列「MARBLESCAPE」,由此可見同達大理石對於小物件的精細加工能力。

第一階段「高價值感聯名計畫」攜手文具選品風格品牌禮拜文房具、以及設計團隊NAKNAK,共同推出以天然大理石所製作的筆座、名片座、削筆器及磁鐵的「MARBLESCAPE」系列作品,保留原石的自然面,輔以最小幅度的機械加工,將原始質地及理性切削美感融入文具用品中,深獲好評;第二階段「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更與NAKNAK二度合作,翻轉舊有生硬封閉的辦公空間,作為工廠的全新起始點。


同達大理石工廠一景。

設計是抽象的概念,當初在與長輩溝通「打開工廠」的過程中,是否有遭遇反對?彭彥富說,父母都認識曾彥文設計師,對他的實力和執行力很放心,總體而言雙方頗有共識,但長輩還是會擔心工廠開放後技術容易被窺視,但彭彥富倒是認為,如果只是關起門來埋頭苦做,技能會隨著時間慢慢流逝、甚至被遺忘,但若讓外界理解同達大理石的深厚實力,其實有助於發展更多可能性,探尋更寬廣的機會。


同達大理石工廠一景。

過往雜亂無章的辦公室,是改變的第一步,他試圖替廠辦注入靈活性及活潑感,雖然尺度小,但充滿各種潛力,它可以是Co-working Space(共同工作室),可以是展示間,也可以身兼閒話家常的咖啡廳,就如同工廠雖然規模較小,卻有著什麼都能做的執行力,這個新的辦公空間,不僅承接著師傅們的寄託,同時也象徵著未來展望。

 

乘載夢想的小船

針對後續規劃與願景,彭彥富指出,日後將著手改造工廠門面與內部環境,同時亦會引進新的機具,不斷精進品牌的競爭力,期待透過與其他領域的合作,逐步擴展同達大理石的能見度,踏實向前邁進。他剖析,「設計」二字對傳產而言是非常新鮮的觀念,設計端和工廠端如何彼此切磋、激發火花,推出令人為之驚艷的商品,是他接下來亟欲創造的藍海;「同達大理石的經營者和員工們,就像在同一艘小船上,不知道前方迎接我們的風景是什麼。但經歷了T22計畫的關照與扶植,我更加確定終點是一片寬廣無邊的海洋,只要我們不斷改造小船,讓它安然渡過湧浪、漩渦、激流的挑戰,就可以收穫更光明的未來!」彭彥富如是說。
 
 同達大理石 


同達大理石發展至今已經進入第50年,是走過半個世紀的老石材加工品牌,秉持「小細節 × 高品質」的核心條件,不斷地提升技術門檻,將技術融合於產品中,將產品的細節做到極致。最廣為人知的產品為「大理石薄板」,是全台灣唯一能將大理石薄板量產的工廠品牌,利用專門技術將大理石製作成薄板,降低成品重量50%以上,讓大理石能夠像磁磚一樣,以泥作方式直接貼在牆上,大幅降低了大理石施工的複雜度。走過半世紀的同達大理石,未來將會從日常的角度切入,讓大理石從牆面走進你我生活當中。
 

一起迎接下個里程碑

負責操刀同達大理石改造案的NAKNAK設計總監曾彥文表示:「從商品聯名開發到改造計畫,由於雙方理念契合,進程十分愉快,我也參與了彥富回來接班的過程,T22牽起的這段緣份,讓我一同見證同達大理石的成長和新樣貌。」

NAKNAK是專精於產品設計的團隊,頭一遭踏足空間設計領域,需面對的困難還不少,最大的侷限在於預算限制。曾彥文不諱言地說,聽聞預算應該會令大多設計公司打退堂鼓,但由於先前建立的合作情誼,讓他決定傾盡全力協助,業主提出的需求很單純,就是改造辦公室,但他認為,應從頭梳理與檢視石材廠的真正需求,再以Branding的概念進行重塑。空間改造只是當中的一個環節,如何強化與顧客的互動、提升來廠體驗,更是亟需關注的重點。



同達大理石作為薄板建材的第一把交椅,此次藉由改造機會重塑品牌對外溝通的形象。
 
有鑑於此,曾彥文從大門外牆、廠辦外觀到辦公室內部陳設,以遠、中、近三層不同距離的軸線來與大眾溝通,逐步鋪陳同達大理石希望重新形塑的品牌定位及優化參訪經驗,他不停思索如何以最小的資源預算,發揮最大的效益,透過遠、中、近三道接觸點串起工廠面貌的完整性,所有的設計出發點,皆奠基於品牌的對外形象,試圖讓空間調性和企業精神相互緊扣,演繹經營者的專業、誠懇與熱情。


廠區的巨大原石。

「本質性」是貫徹於本次計畫的核心,曾彥文分享,初訪同達大理石,震撼於各式機具和石頭的巨大,而亂中卻有序的作業流程令他印象深刻,如何如實展現業者的本質調性、專業能力和未來願景,是他對改造的期許,所有變革皆依循前述三大主軸,保留既有的工廠氛圍,透過小範圍的調整疊加場域價值,也從中提點出品牌的嶄新觀點。
 


保持彈性,突顯專業

設計師將原先顏色斑駁的外觀圍牆(遠層)以統一沉穩的色調呈現,在入口處即闡明內斂質感,隱喻職人們的個性和務實心境,而招牌字體低調卻自信的宣示品牌在加工技術上的領導地位,襯著後方中庭區域的天車和原石,畫面大器俐落又予人記憶點。


辦公室外觀作為第二層的溝通軸線,設計語彙貼近工廠意象。

辦公室外牆(中層)經由重新整理,著重於突顯「同達大理石」的力度,捨棄華麗繁複的素材,改以具粗獷韻味的工業語彙構築,回歸樸實的功能性,更以獨有的薄板技術打造專屬的廠辦外觀。


利用引以為傲的薄板建材營塑牆面與窗框,藉由實作讓人更理解與認同品牌優勢。

曾彥文進一步解釋,他期待造訪者能在一進一進之間,感受品牌獨家的技術專業,因此,立面及窗框上特別鋪設同達的薄板建材,而刻意留白的區塊更彰顯出薄板的斷面,領人了解厚薄板的尺度差異,藉此加深空間設計和特色產品的鏈結,「期待透過巧妙的設計手法,加深大眾『需要薄板建材,就找同達大理石』的意象」。


通透的玻璃元素模糊室內外界線,也引進充沛採光。

與業主一起找尋適時、適地、適人的適切性,而非套入放諸各地皆通用的刻板美學,是曾彥文的期許,以同達大理石而言,辦公室就是廠內管理階層人員及客戶主要使用的活動空間,以加工製造為主體的工廠來說,就是一個根植於每天不斷變動運作的廠區內的廠辦空間,因此在整體布局上並不以陳列精準、單一不變的唯美展示為訴求,而是塑造一個恰如其分的真實空間面貌,呈現人在其中的使用、互動溫度,以及廠辦的日常活絡狀態和不可預期之美。


融入工廠氛圍的辦公空間,樸實且親和,讓此處成為靈感交流的發散地。

辦公室(近層)同時身兼showroom、洽談機能,以通透玻璃連結室內外的對應關係,以簡單耐用的木板與金屬構建的訂製家具是空間一大亮點,平時可作為工作桌,必要時則可搖身一變成為展桌,可於下方收納樣板的層架中拿取欲討論之品項,隨意放置於桌板或是安插於溝槽中,不以過多形式限縮使用上的自由,藉此顯現交流的本質,開啟顧客對石材加工的想像;另一方面,家具配置大多擇以活動型態,企圖保有空間因應企業不同階段需求而變動的彈性。


樣板可隨興置放於桌面或插於溝槽,不設限使用模式,賦予更大的彈性。


桌面下方的抽拉式層板可收納不同尺寸的樣板。


從改變中獲取能量

在曾彥文眼中,T22計畫針對地方產業的現狀和未來可行性做了非常縝密的前期調查,嘗試以合理且可行的架構,與有意願共創可能性的接班者一同前行,提供策略和品牌建立等面向的專業建議,賦予在地業者足夠的轉型能量,同時建立他們的自信。


側邊的層架則展示著同達大理石近期推出的設計小物。

有了信心後,業主就會積極且自發地去思考如何落實更多跨域協作的機會,藉此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與同達大理石的緣分未完待續,他十分確信雙方的合作關係將會長期發展,期待能再創驚喜之作!
 

 NAKNAK 

設計總監曾彥文2010年自瑞典Konstfack工業設計研究所畢業後,2011年回到鄰近各式製造資源的家鄉台中設立工作室,致力發掘能於現代日常生活中自然延續的簡約實用美感。2013年共同創辦生活用品品牌NAKNAK,整合台灣在地製造資源與國際間的設計合作,於2015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家具展首次發表品牌系列作品。最初由居家環境出發,以細膩的手法體現美感、呼應使用經驗,目標為大眾日常增添不經意的簡單美好。2018年起,團隊則著手發掘公共空間中易被忽略的基本設施,期望藉著物件的重新演繹,讓美學能更進一步被落實,且深入一般大眾的生活場景。團隊以台灣的製造經驗為基底,致力於觀察探索不同的生活空間,並透過簡單、有趣且美麗的設計物件,回應其各自的潛在需求。



資料及圖片提供」NAKNAK、同達大理石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