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林倩怡&楊東子 感性理性互為表裡

設計師林倩怡與楊東子同是Y世代,倆人在倫敦留學生活近八個寒暑,實務歷練後於2017年共同創立「Various Associates萬社設計」。充滿想像力、感性且熱愛自由的林倩怡,堅韌、專一,追求事物的本質的楊東子,彼此互信互立,攜手創作的空間就如同倆人特質般天馬行空裡透露著縝密理性,和諧中亦巧藏趣味,就像感性與理性的雙人舞,流暢默契且別富新意。
 
 
林倩怡 Qianyi Lin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空間室內碩士
倫敦藝術大學,榮譽學士
萬社設計Various Associates聯合創始人,荷蘭FRAME Awards 2021年度評委,英國WIN Awards 2022年度評委,2022全球建築設計大獎Global Architecture & Design Awards 2022評委,英國安德馬丁最年輕獲獎者之一,曾被美國INTERIOR DESIGN雜誌評選為全球七大新興室內設計人才之一。關注人與空間、環境的關係,注重空間體驗感以對於人行為及精神上的影響,從空間體驗著手給予每個項目自身的態度。擅長平衡設計理念與品牌的契合度,使空間具備自身的情感與靈性。

 
楊東子 Dongzi Yang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建築碩士
英國皇家註冊建築師RIBA part2
倫敦藝術大學,榮譽學士
萬社設計Various Associates聯合創始人,荷蘭FRAME Awards 2021 年度評委,2022 全球建築設計大獎Global Architecture & Design Awards 2022 評委,英國安德馬丁最年輕獲獎者之一,曾被美國INTERIOR DESIGN 雜誌評選為全球七大新興室內設計人才之一。關注人與空間、環境的關係,注重空間體驗感以對於人行為及精神上的影響,從空間體驗著手給予每個項目自身的態度。擅長平衡設計理念與品牌的契合度,使空間具備自身的情感與靈性。

  
 

萬社設計事務所一景。



聚集有趣的思想
 

楊東子自小熱愛藝術,到倫敦學習建築時日益傾心設計,求學期間全情投入甚至廢寢忘食,即使遭遇挫折也不曾退縮,甘之如飴。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攻讀建築碩士期間,楊東子曾在導師農場裡的研究室,與同學共寢共食半個多月,一起研究建造機器人及建築材料的創新應用,在那段時間裡,研究生需自己打理餐食住宿,吃自己烤的豬,在牛羊區域夜宿帳篷,楊東子全心投入研究不覺倦累,直到半個月後完成任務回到倫敦市中心裡,才意識到身體早已疲憊不堪,這段近似「野放」卻樂在其中的經歷,更加確信內心對設計的熱愛,對探索與研究的孜孜不倦,讓他堅定地以設計作為人生志業,投身其中。

 
“ 有趣的靈魂未必與規範條框相斥。”

林倩怡喜愛純藝術與設計,坦言自己投身設計行業是順其自然的結果,她十分重視「精神空間」,認為空間設計能製造情緒共情,因而決定跨進空間設計領域。但內在崇尚自由的靈魂,遇到專業學習裡的規範條框,一度令她萌生排斥,在低潮之時,指導教授點出:「有趣的靈魂未必與規範條框相斥,在不可改變的框架下,若能借力使力,並善用自己的長處,就能開拓屬於自己的風格。」這一席話,鼓舞她在思考設計及創意表達形式上勇於探索可能,跳脫安全範本,尋思破框新機,也潛移默化影響了自己選擇專案與作品風格的評斷。
 
倆人在2017 年共同創立事務所,命名「Various Associates」,中文意指「不同的合夥人」。從一開始林倩怡與楊東子就希望能創造一個開放包容的平台,可以聚集不同背景、個性及能力的人才,共同碰撞及交融,打造一些有趣且有意義的事,隨之他們根據諧音與相近之意,將事務所中文命名為「萬社」。倆人一感性一理性,縱然性格殊異,卻都懷有對未知究底的熱情,不受框架約束,熱衷探索空間的精神性,一心期望聚集更多有趣的人才,透過設計創造不同可能。
   
“ 一座好的商空應該具備標識度以及和品牌精神相符的美學。”
 

萬社設計事務所一景。



讓感受銘留空間記憶

綜觀「萬社」作品,總是難以定義特定手法、風格,每個作品都像在地生成般,具有當地元素或品牌辨識性,但又跳脫往昔風貌,空間場境不乏建築思考語彙,氛圍空靈且引人遐想,其想像性與感染力有別坊間的商業空間。林倩怡談到,自己與楊東子都不是潮流的追隨者,面對設計時重視的是項目呈現的持久性。尤其商業空間的生命力短暫,可能數年後就會替換更新,縱然時尚是永遠變動的迴圈,流行元素持續改變,但人對空間尺度的真實體驗及反映是恆定的,打動內心的感受會使人銘留空間記憶,延長空間的使用期限。在創作時,他們會加入建築思維,利用空間尺度創造微建築體驗,透過真實的功能、視覺與體感,引導人們沉浸在實境釀構的氛圍裡,覺察自身與空間尺度、與環境的關係,在真實的穿行、感受中鑄留記憶。
 
迄今,「萬社」已累積眾多特色鮮明的商空作品,每每新意且從未重覆自己,林倩怡認為,一座好的商空應該具備標識度以及品牌精神相符的美學,因此團隊會從品牌故事、環境特色梳理後,淬取它的DNA,在對應的語境中強化品牌意欲傳達的資訊及精神,為空間創造記憶點。一座看似感性的空間作品,其實背後埋藏著理性的出發點,從務實面而言,也要考量陳列貨品量的需求,用合理動線解決引流問題,以及預留一定的空間靈活性。她提醒,靈感往往來自最純粹的本源,與業主溝通就是尋找靈感的時機,因為對品牌的理解是潛移默化的,透過來回的提問、交流,能更有效率抓住業主的重點訴求,許多靈感其實在一開始對話的階段,畫面與設計方向就自然浮現了,只待用專業手法將其合理落實。
  

 

用科技完整場境

在數位科技全面影響大眾生活的今日,「萬社」的商空作品不乏將數位元科技應用其中,難得的是融合得恰到好處,讓虛實之間互構張力,不因聲光炫目而模糊焦點。林倩怡分享,數位科技是快速傳遞內容及資訊的媒介,在當今眼球時代已是必須的傳播渠道,運用於空間時她會留意避免科技元素過於瑣碎與繁重,不讓聲光炫目導致空間失衡,謹慎決定展現的位置與比重,讓播放內容的點位可以吸引人流停滯,達到宣傳效益,同時也避免擾亂周邊場境氛圍、影響動線流暢。
   
“ 如果不當設計師,我或許會做藝術家或者工匠,研究型的工作。---楊東子”
 
 

閱讀、旅行、大自然是林倩怡與楊東子的靈感來源。



為城市說故事

將在地文化與群眾記憶呈現其中,用當代美學展現城市故事,令地方展館蘊含在地韻味,是「萬社」團隊的另項擅長。林倩怡分享,每座城市的文化表徵都非常明顯,深入遊歷就能感受到一座城市的個性及情緒,如何以跳脫傳統的方式去表達「在地」,反而才是每次創作的重點。因為太在地的元素,對於本地人而言是隨處可見的,所以設計角度應以大眾理解中的「地道」著手,讓觀者產生熟悉共鳴,同時跳脫舊有包袱。
 
尤其面對許多以再造、活化為目的公共空間時,如何延續原有特色,同時賦予時代詮釋甚為關鍵,設計師的角色就如同說書人,想透過完整境域道出動人故事,令空間、內涵互為表裡,內心必須清晰城市或品牌的故事、明確設計目的,才能創造飽滿內容。尤其面對具有年代背景的項目時更要投注紮實研究,「萬社」會在原有的品牌DNA 裡重拾經典元素,用當代視角嶄新演繹,讓舊元素予人耳目一新,個性卻不過時。林倩怡也提醒,再造、活化的背後都代表了「重新認識」,如果認識的方向誤導,極有可能流失原有支持。所以「活化」的前提,是建立在業主對目的明確清晰,給予強大並且堅定的支持,才能讓設計達到傳遞理想的目的。
 
  


秉持好奇與謙懷

對於設計師而言,高強度的工作難免會陷入疲乏,如何跳脫固有思維,避免設計僵化?林倩怡分享,要適時剝離設計師的身份,懷著包容心融入社會,瞭解當今文化,尊重各種社群及群體。一位設計者,若能體認到世界遼闊且包容萬象,懷有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敬畏心,投注心思去瞭解不同的事物,就能穿透表象,向下發掘出充沛的能量及靈感,日後將這些收獲與經驗帶入設計,必然會是強大的呈現。
 
楊東子也提醒,設計的目的不同,衍生出來的結果也大相逕庭,對社會而言,設計很多時候是在針對性解決問題或者創造更多價值,像是經濟價值、使用價值、觀賞價值、商業價值等等,而這些價值對社會的影響是全方面的。因此,謹慎設計,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創造力以及社會責任心,才可稱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師。
  
“如果不當設計師,我會從事自由度及把控度高的工作,我樂意去挑戰不一樣的事物。---林倩怡”
 

 
閱讀、旅行、大自然是林倩怡與楊東子的靈感來源。
 


溝通尊重 弭平鴻溝

從事務所成立以來,許多作品都可見到「萬社」團隊持續自我挑戰,嘗試不同風格、研究,或是透過跨界整合,與異領域的專才合作,共同激發創造力。林倩怡與楊東子現今亦持續投入環保建築材料的研發、傳統材料的再利用,以及空間結構力學挑戰。
 
勇於跨域探索的他們,執行設計作品時常要和各種領域的團隊密切溝通,楊東子認為,其中最困難的部分是互相理解,特別是與工匠溝通的過程。因為,既有的工藝順序及作法是工藝成型的標準,也是匠人絕對的信仰,然而設計方意欲的突破改變,對匠人而言往往代表著意外、想像與不可控。天馬行空與實現成型的距離常常是難以精控的,設計圖渲染的完美效果,未必能百分之百落實,在外行人看來或許很簡易的事,現實過程裡可能就是萬千困難,因此跨領域合作的溝通前期必須要充分瞭解,用全面性溝通以及十足尊重,為雙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礎。
 
  


默契互補 齊心並進

身為事務所創辦人與主持設計師,經營者與設計師的角色如何取得平衡? 林倩怡說,在「萬社」成立約半年後,倆人一次的隨意談話中底定了各自在團隊裡的身份。因為彼此是多年的同窗及校友,默契度高,唯一的區別是自己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就讀的是室內與空間設計,而楊東子研讀建築設計,基於共同心願是希望創作打破邊界的設計,而項目最終把控者的觀點攸關著整體呈現,因此由楊東子負責總控最終的設計及執行,為設計創造更多可能,林倩怡主導經營,負責營運公司及把控經營細項與專案務實面。
  
擁有分工默契,倆人帶領團隊齊心並進,每每思想碰撞都是火花。然而,聯手至今難免偶有意見相左,面對衝突時,倆人會開誠佈公各自拿出充分的理由以及憂慮,一個個拆分討論,說服對方。林倩怡坦言,自己是創意及運營總監,主控項目的方向,會站在業主的立場去看待設計,對爭論本質有疑義時會積極提出建言。楊東子是設計總監,主控所有的專案設計方向以及項目最終把控。基本上倆人工作方式是「火花四射」的討論,因為美學、功能、預算向來不易平衡,但是有爭論的價值,就代表它有很多可能性,這是好事情,充分討論後最終達成的認知,往往都會是一個更具融合的成果。
  
“ 在當代,一位優秀的設計師必需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創造力,以及社會責任心。”
 

 
閱讀、旅行、大自然是林倩怡與楊東子的靈感來源。
 
林倩怡談到,「萬社」成立已6年,自身最大的感觸就是,「堅持」是一件非常消耗熱情的事情,一旦內在的創造熱情消失了,設計靈魂也就隨著消散。她與楊東子曾經討論這個問題,如果一個設計好像誰都可以做,那「萬社」再去做的目的是什麼?他們希望自己的設計,是具有引領性及設計價值的,而不是盲從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確立心念後就此對客戶及合作品牌的挑選也更加謹慎。目前「萬社」團隊維持在30人左右,含括建築與空間設計服務,總部設於深圳,計畫在2024年啟動新的板塊- VA lab,讓各行業的專才更加跨界及緊密合作,並進一步在其他重要城市拓增辦公據點,用實際行動發揚創新、包容及無邊界的「萬社」精神。

 


作品一  MORPH模糊

 

〉〉傳統元素的進化面貌。
 
「MORPH模糊」是一座新社交空間,除酒吧、餐廳與交誼功能,也引進及承辦各種文化藝術活動。設計上希望引入本土元素與當代結構產生碰撞,將人們逐漸遺忘掉的老元素與國際審美接軌,並透過材質變化、對比景象、多功能分布,來促進這種碰撞的實現。
 
暖沙色的天然洞石是牆面與天花的主要材料,搭配金箔洞口反射的微微金光和黃銅,呈現出現代而永恆的觀感。空間色系的靈感源於紫禁城的傳統配色,採用大紅、正藍、啞黑、明黃、金黃等飽滿色彩,以現代方式重組,與空間共構視覺飽和度極高的畫面。
 
在原始高達7米的空間內增加二樓面積,二樓功能區內設有獨特視窗可看望一樓動態。一樓插入一座挑高的斜面弧牆用以連接、分隔場域,同時增添空間的標示性與明亮感,結構的挑空感連結了兩個樓層的關係,並打破一樓的壓抑。功能區域圍繞著中央的7 米高空間展開,兩側設有可以轉動的旋門,關閉時內場成為一個獨立空間,打開時內場與外廊區域相連,豐富了整體的互動及層次感。從外廊看過去,連續性的場域及多扇可旋轉的門片,帶給空間舉辦不同活動的可能性及靈活度。全案重新定義傳統元素的運用可能,如MORPH自身的名字一樣,進化並變化著,面對著不同的挑戰也充滿著無限可能。
 
 


作品二  SND深圳概念店

 

〉〉純淨沙丘投射出遠離塵囂之境。
 
時尚選品店SND在繁華鬧市打開一扇時空之門,指引來者步入鐵與沙礫的遠古記憶。在固有的建築內,呈現出獨特的空間體驗,是本次設計的重點。利用空間既有的層高,將主要的零售空間「埋」入沙丘之中,以深邃迷離的大尺度打造來自遠古的沉浸感。最大斜跨度21 米的無內柱結構生成的山體,對外架構起特殊的展示空間,對內掩藏衣物的陳列空間及試衣間。精心設計的大跨度結構塑造沙丘形體,在滿足力學要求的同時隱藏設備管線,呈現出純淨的意象空間。穿過精心設計的空間序列有如深入山體,帶來獨特的場境體驗。
 
陳列道具散落於空間中,烏黑的金屬與素淨的底色碰撞出獨特質感。一切造型都以有機型態為空間帶來延綿張力。量身設計的展示台,猶如獨立於沙地上的嶙峋岩體,靈活的多功能使用容許空間以不同方式呈現品牌調性。別出心裁的照明系統為純色空間注入變幻光影,可變的燈光布局給予商業場所更多可能。用遼遠的意象凝聚品牌特質,賦予空間無限延展的故事線,深邃的沙丘映照自我,為來者吟一段沙與鐵器的悠長敘事詩。
 



作品三  (SO)What

 

〉〉舞台上的自由靈魂。
 
(SO)What以「不被定義,不被侷限」為品牌核心理念,象徵著當代女性的不羈與獨立。此作自成都濃郁的戲劇文化為靈感,以「舞台STAGE」為概念,打造一個融合現代技術極具戲劇張力的動態舞台,帶來感官沉浸的空間體驗。
 
外立面以懸掛於空中的可變動巨型螢幕聚人目光,巨幕能180°自由旋轉擺動且可電動升降自由控制,如同戲台換背景一樣傳遞各種可變性及魔幻戲劇效果,隨著巨幕圖像的變化結合聲樂,構成沉浸式的空間氛圍,而穿梭「舞台」背景下的人們如同戲台上的主角,展示著自身的美學以及個性。
 
空間裡,純粹但有層次的黑襯托出展示選品的特色。銀色褶皺的長型飾品台將顧客與服務動線自然劃分,上方的鏡面造型燈打亮檯面精緻的飾品,並反射檯面及顧客視線。黑色鏡面區域將空間映襯出虛幻的多層次空間,帶來一種呼吸張力的感受。力求在探索空間中帶來多層次的表達與體驗,跨越傳統空間單一屬性,全作集合大膽創新與藝術手法,詮釋了嚴謹、自由、靈動特色,將品牌文化、功能至上、結構突破、氣質美學、空間多感官等體驗展現於一體,探索更多可能。




作品四  三亞艾迪遜酒店海灘俱樂部

 

〉〉摩登悠閒的海灘之旅。
 
三亞艾迪遜酒店海灘俱樂部坐落於風光旖旎的海棠灣,設計團隊以低介入方式,使新建築與既有的植被景觀相融,在植被包圍的場地裡生長出新的場所。
 
專案概念Under the Tree 希冀打造舒適自由的空間氛圍,以連續的竹編構築五個高低不一、形狀獨立的樹蔭錯落組合,讓有機自然的弧形外輪廓完美融入自然環境中。原始椰林與新增的結構散布在下沉卡座周圍,新結構以樹幹的型態落地,與原本保留的植被融洽地結合。寬大且帶有自然弧線的「樹蔭」能夠在不同氣候裡給予俱樂部的客人充足保護,樹蔭連接處自然的鏤空也使得周邊綠意映入眼簾。每個樹蔭的形態都由若干個弧形疊加而成,樹蔭構築物的聚合形成優美流暢的線型,形成融入自然又疏密有致的空間節奏。
 
主吧台以巨大樹幹形式布置於場地中心,圍繞吧台展開的環繞式動線能使服務員更好地捕捉到客戶需求。「樹蔭」結構採用竹編工藝構成,夾帶著海島印記,生於本土且取源自然。「樹蔭」將日光篩洗成溫柔灑落的金色細語,灑在石材混雜著細砂礫鋪就的地面,予人漫步於濃蔭下的舒適愜意體驗。
 



adidas 首爾明洞店

 

〉〉提煉在地元素品牌個性融合。
 
adidas 首家亞洲旗艦店選址於明洞熱鬧繁華的街道中,以開放介面包容當地豐富多元的業態及人群活動,與本地客群產生更多連結與共鳴。
 
空間延續韓國傳統建築的體塊輪廓,明快的層次配以動態燈光變化,融入熱鬧街道。外觀立面以抽象體塊結合條形金屬表皮,演繹了adidas自身經典的logo元素,此一元素也化為空間的母題之一,從立面延續至室內。入口處的中軸對稱關係以及向上的「天井」透氣感源於東方庭院的入戶層次。一旁sportswear系列訂製鞋牆的設計,通過提取logo 元素的豎條,以創新表達和材料演變帶來全新的視覺效果。天花軌道上新增的三角形支撐結構從體育館中汲取靈感,為品牌原始的系統天花增加了透氣感及結構感。不同天花的處理方式帶來了上方的邊域感,為地面上開放的產品展示貨架分割出不同板塊。
  
一樓居中而設的樓梯能快速將客流引往二樓,自然地為地面層圈定出環形動線。設計團隊用開放階梯的設計手法,消解了樓梯厚重感,透射出背後若影若現的畫面,使其成為地面層的核心視域,中空區域的塊體關係延續了外立面的斜角語言,形成了內外元素的互文。
 
二樓的blue space大面的經典色強化了空間層次感,設計團隊用當地傳統紋樣圖案以各種形式點綴於場地內,如帶有東方意蘊的鏤空屏風、富有光影意趣的紋樣藝術玻璃展台等。另一邊,周圍展板在光線照射下,影子投射到了展品中,成為一種有趣的交融,處處傳達“Home of Sport”源於體育、根植文化、包容多元的價值理念。




作品六   AVENUE & SON 前灘太古里旗艦店

 

〉〉來自街頭,滑向大道。
 
AVENUE & SON,字面譯為「大道和孩子」,品牌由四位職業滑板選手創立,承載了街頭文化追尋自由的態度與個性。設計團隊以全球首家以全大理石材打造的滑板公園作為標誌,讓來訪者專注於滑板運動所催生出的文化視角與時尚視角,完成一個從室外到室內,從實用到趣味,具備多重意義的滑手聚集地。
 
設計後的街頭結構公園具備滑板、休憩、咖啡及pop-up等多重功能。室外的大理石亭子是咖啡及飲品供應區域,銅色AVENUE & SON的logo以傳統的工藝鑲嵌於石材當中,配以大道之子經典的路燈元素,代表著街頭文化的精神,指引著夜晚穿行的道路。
 
空間設計上用直線或斜線,以帶有美感的手法詮釋街道元素,同時避免弧形造成的安全問題。兩邊樓梯結合中間輕微坡度給予滑行可能,並讓顧客在入口處享有更好的視角。室內外一體的斜坡及空間語言,帶弧度的扶手欄杆,上下坡的對稱關係,天花上如道路標線一般的軌道,都讓街頭元素與空間美學融合,成為大道之子獨一無二的歸屬地,生於街頭但富有質感。
 
核心的斜坡除了是不同品牌跨界時的pop-up區域外,同樣也是滑板及其他產品的展台。具備包容性的空間留白給予不同品牌展現變化。其餘空間線條均以斜線勾勒出豐富的視覺效果,顧客能從多角度的反射中看到自己不同角度的身姿。

 

資料及圖片提供」Various Associates萬社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