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61

完美落幕!2023秋季燈飾展&戶外與科技照明博覽

由香港貿發局主辦的年度盛事「第25屆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及「第8屆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於近日相繼完美落幕,吸引了來自香港、中國、台灣、日本、韓國、東盟國、歐洲、美國等37國、逾3000家展商雲集於此,以豐富多元的照明產品與技術,透過兩大燈展引領人們更加了解最新潮流趨勢,並為彼此建立關係網,進一步拓展市場合作機會。 香港秋燈展為廠商與買家提供交流平台。 全新「互聯照明」展區 探索智能照明 本屆展會以「創新照明 點亮永恆商機」為主題,呈現多款創新設計、永續發展、智能照明等質感產品。隨著連接標準聯盟於2019年推出跨平台智能家居裝置標準「Matter」,智能家居系統變得更為便利,因此今年特別規劃展區,包括能兼容多個智能家居系統的MEGAMAN® Ingenium® Matter系列,以及採用專利混色演算技術的LEEDARSON智慧燈系列。 Quectel(移遠通信)與智能跨平台家居裝置「Matter」合作。 此外,在增設展區中,陳列了Leedarson(立達信)、Midea(美智光電)、Snappy(賽耐比)、Quectel(移遠通信)、DALI Alliance(DALI 聯盟)等20多家知名企業品牌,「名燈薈萃廊」展區則匯聚了Prosperity Group(佑昌集團)及Signify(昕諾飛)等知名品牌創新燈具及照明技術,並包攬「商業照明」、「家居照明」、「LED照明」、「LED照明零部件」及「智能燈飾及照明方案」等多樣主題,打造富有國際視野的交流舞台。 丹麥照明品牌「ANTIDARK」,燈罩可任意更換,透過不同色彩光映營造獨特氛圍。 互聯及智能照明論壇 今年以「開拓互聯照明新疆界」及「智能系統與健康照明發展」為題,舉辦一系列論壇以提供深入探討照明領域的機會。「開拓互聯照明新疆界」邀請塗鴉智能生態合作負責人熊婷婷、龍眼聯科技首席執行官陳海權等專家,分享智能家居產業的最新趨勢和技術創新;陳海權表示,為讓消費者在使用上更為便利,應將照明智能設備功能做確切整合,可輕易於各平台間切換、運用,落實智能照明應用。 展期間舉辦多場論壇,以「照明」為主軸,邀請多位專家作分享。 「智能系統與健康照明發展」邀請上海浦東智能照明聯合會會長李志君、智能照明設計師專委會主任袁樵、香港理工大學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建築資訊學教授李恒等專家,分享科技改善照明設計的方式,以及為人類健康所帶來的轉變。  戶外照明品牌「HiPowerLED」。 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設多個展區,包括「室外照明解決方案及系統」、「植物照明」、「創新建築廊」、「戶外廣告照明」、「戶外及公共照明」以及「專業照明」等,展示各種商業與工業用的室外及專業技術照明解決方案,透過智能與節能照明,呼應永續議題,打造友善的光環境。 「RIGART LIGHT」,以手感應燈具可控制照明強度。   今年香港國際燈展集結來自世界各國的展商與買家,吸引眾多人潮前往朝聖,此外亦採用「展覽+」(EXHIBITION+)線上線下融合模式舉行,在有限的場域中,除了參與實體展,亦可利用「商對易」(Click2Match)智能配對平台進行線上洽商及配對,滿足多樣需求。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貿易發展局 採訪、部分照片攝影」林靖諺

「偶然的運轉」跨國展覽 人類中心主義的探討

Interior 361

台北當代藝術館與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攜手推出「偶然的運轉」,由韓國ACC資深策展人李伎矛策劃,以「若世界不再圍繞著絕對人類中心主義運作,由非人類實體介入,人類將經歷什麼現象?」為題,透過展出韓國藝術家權慧元的四件錄像及裝置作品,詮釋人類與非人類實體的共存情景,深入探討的同時,嘗試跳脫人類中心主義限制,以更靈活的方式看待所身處的世界。 《不可能的世界》展場。 展覽分為「正面(Recto)」、「之間(Inframince)」、「反面(Verso)」三個維度。「正面(Recto)」字面上的意思是「書的右頁」,意味著人類透過眼睛視網膜所看到的世界,其實是一個表面層次。 走廊展間《發光記憶的碎片》。 在展間走廊窗戶上的《發光記憶的碎片》,以在每扇窗戶安裝八至十個形式不一玻璃鏡片的方式,通過反射逐一轉換目光所及之景,演繹玻璃技術的進步,無論是應用在攝影還是VR技術上,皆能提供更廣闊、全面的視野。 《發光記憶的碎片》,視線穿過玻璃產生折射,呈現獨特視野。 第二維度「之間(Inframince)」字面意思為「次薄」,源於法國觀念藝術之父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所提出概念,意即極細微的厚度與差異,具體來說,當有人從椅上站起,下個坐那把椅子的人所感受到的餘溫。展中「次薄」的重要性在於,可見世界「書的右頁」與可見以外「書的左頁」兩者間的維度,因此著重於非人類實體間的關係與行動,進而揭開相互影響下所創造的新序章。 作品《不可能的世界》紀錄影片,透過數據演算生成生態故事。 《不可能的世界》是部由自動化系統製作的奇幻觀察紀錄影片,藝術家在湖泊設置相機和感應器,進行為期一年的拍攝、觀測,透過機械設備收集水溫、酸鹼值及各種物種的行為等數據,自行演算生成這座湖泊的影像與生態故事。 錄像作品《第一束光》呈現天文攝影的發展歷程,探索宇宙的奧妙。   第三個維度「反面(Verso)」有著「書的左頁」的寓意,暗指存於有限人類世界之外的無限次元。《第一束光》錄像作品追溯天文攝影的發展歷程,透過蒐集早期人類使用的鏡子、透鏡與成像技術等相關資料,以及反射望遠鏡、相機演進影像等提高清晰度的堆疊軟體與機械裝置,展現企圖捕捉宇宙遙遠星光的過程,再現人類對於探究宇宙天體的無窮渴望。 《軌道運行中》檢視地球的拍攝歷史。 同為錄像作品的《軌道運行中》,以細膩手法檢視地球經典圖像的拍攝歷史。1957年首顆蘇聯發射的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開啟從太空觀察地球的視角,以及阿波羅8號拍攝的「地球初升」和阿波羅17號拍攝的「藍色彈珠」等畫面,探討鳥瞰視角如何改變眾人對地球的理解。 《軌道運行中》,以鳥瞰視角探討人類對地球的看法轉變。 本次展覽期望藉兩人的合作,呈現一個嶄新的世界觀,促使人們重新思考當代科技演化下人類物種的角色轉變,李伎矛進一步說明,透過對人類中心主義世界觀的絕對質疑,將視角觀點帶往宇宙、非人類實體與大自然的領域中,試著理解當代世界中人類與非人類實體間的共存方式,通過偶然的運轉產生互動。   偶然的運轉 時間」2023年10月21日至12月10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實驗展場 MoCA Studio 更多展覽詳情請見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MoCA台北當代藝術館、權慧元 編輯」林靖諺    

2023 TCCF創意內容大會-創新展演INNOVATIONS搶先看!

Interior 361

2023 TCCF創意內容大會將於11月7日登場!其中創新展演「INNOVATIONS」單元主題為「前往創作者的未至之境」,以文化與科技的跨域共創為核心,集結MR、AR、AI等國內外沉浸式體驗作品、剖析Web3、虛擬偶像與虛擬製作等產業面貌;此外,也將舉辦對話沙龍、跨域工作坊與產業直擊等超過20場活動,並特別企劃VR 沉浸式體驗《巴黎舞會》TCCF專場,打造專屬文化科技與創意人的未來內容盛典! 2023 TCCF創意內容大會-INNOVATIONS參展作品。   前往創作者的未至之境,探索更多可能 今年「INNOVATIONS」單元由叁式團隊策劃,以「前往創作者的未至之境」為題,靈感源自於1960年代的經典科幻影集《星際爭霸戰》名言,號召來自不同星系、種族和專長的成員,一同探索宇宙疆界,一如未來內容的工作者,經常身處於跨域、實驗、未知的共創現場,勇敢地踏入前人的未至之境。   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大展區,分別為體驗展區「奇異新世界」、產業展區「下一世代」及活動展區「尋找伊甸園」,回應文化科技產業歷經元宇宙、區塊鏈、人工智慧熱潮後,在未知的疫後世界,提供產業工作者一個啟發、交流與思辯的場域,共同勾勒近未來的可能想像。   多類型沉浸式體驗 位於5號倉庫的體驗展區以「奇異新世界」為名,集結來自台灣、英國、阿根廷及義大利等具前瞻性的沉浸式體驗作品,包括阿根廷團隊3dar的MR遊戲作品《蛋蛋大逃殺》,融合美學、敘事和創新的元素,榮獲2022年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評審團特別獎的肯定。 阿根廷團隊3dar的MR遊戲作品《蛋蛋大逃殺》。 前景娛樂與法國公司Novaya攜手打造的AR擴增實境作品《黑》,描述勇於挑戰種族隔離法的女孩克羅黛特的故事,中文版由桂綸鎂擔任說書人,帶領觀眾重回主角的人生經歷。 台法攜手打造的AR擴增實境作品《黑》。 英國團隊ScanLAB Projects攜手台灣磊動媒體合作的《FRAMERATE:大地脈動—來自台灣的回聲》,以開創性的3D縮時掃描技術,將台灣的地景數位封存,觀察地景變化與自然和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FRAMERATE:大地脈動—來自台灣的回聲。》   解構產業 通往下一世代 以「下一世代」為名的產業展區位於4號倉庫,以不同主題解構產業,分別為「虛擬偶像」、「影視製作科技」、「Web3」、「線上體驗」及「人工智慧」,展出作品包括曾獲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蕭雅全的新作《老狐狸》,其運用虛擬攝影棚(Virtual Produc-tion),帶領觀眾感受1989年台灣股市狂飆的時代場景。 《老狐狸》劇照。 目子拾參工作室推出的《godpod.》,分享打造可愛眾神NFT項目以及建立「元宇宙的信仰系統服務」的創作過程。 《godpod.》。 由夕陽音樂和涅所未來聯手打造的線上音樂節《夕陽小鎮》,融合了音樂節和線上遊戲的概念與元素,展現多樣化的體驗。  《夕陽小鎮》。 豐富活動 吸收產業新知 為增加產業界人士交流的機會,1號倉庫規劃活動展區「尋找伊甸園」,將舉辦多場對話沙龍、跨域工作坊和產業直擊活動。其中「對話沙龍」邀請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單元策展人 Liz Rosenthal、加拿大數位藝術中心PHI Centre新媒體暨公關總監Myriam Achard、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沉浸式部門總監Luke Kemp、前景娛樂創辦人黃茂昌等國內外產業關鍵人士,探討市場前景、實際的產業現況與痛點,並分享跨領域成功個案、個人經驗觀點與產業新知。   今年亦特別規劃今年大會特別規劃「跨域工作坊」,提供全像式內容製程、AI加入文化產製、跨域工作法等課程,讓參與者透過實務操作,深刻理解與學習近未來技能;「產業直擊」則帶領觀眾前往夢想動畫、涅所未來等知名創作團隊的工作場域,移地進行深度交流,此外還有曾獲 2021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的《巴黎舞會》TCCF專場,內容精彩可期。(部分體驗活動採預約制) VR 沉浸式體驗《巴黎舞會》(圖片來源:Blanca Li) 2023 TCCF創意內容大會展期自11月7日至12日,在松山文創園區及臺北文創大樓盛大展開,即日起開放購證。詳細內容請詳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文化內容策進院 編輯」陳映蓁

2023台灣設計展 新北〇起來

Interior 361

2023台灣設計展在新北!台灣設計展21年來首次巡迴至新北市,今年以環狀城市意象發想年度主題「〇起來」,今年共有A、B、C、D、E五大展區,遍及新北29個行政區,並集結百位設計師,在10月6日至10月22日期間盛大圈起全城蓄積已久的設計能量!呼應年度主題「〇起來」共規劃14個策展「主題〇」,每個圈圈分別聚焦不同城市面向,帶領大眾從不同角度探索新北市的城市之美。 主展區分佈在新北市指標性的五個場館,包含全新落成的新北市美術館、著名的鶯歌陶瓷博物館,以及鶯歌國民運動中心、鶯歌區同慶市民活動中心、新太源藝術工坊。其中,新北市美術館由建築大師姚仁喜設計,以「蘆葦叢中的現代美術館」為主軸,運用建築手法展現三鶯地區的自然地貌,是落成以來首次開放,讓觀眾看展時也能同時開箱美術館的全新空間! 14大展區|主題〇 A1 自然〇 - 新北山河陣 新北山河陣作為首個展館,以氣勢恢弘的大型藝術裝置,結合文物採集與互動體驗,展現環繞新北的自然地理多樣性及其滋養的設計城市能量。 偶然設計提供 高聳的立體裝置在展場中再現新北市壯闊的山河,將帶給觀眾大地式的感官體驗。在偶然設計與吾然文化共同策劃下,邀請觀眾化身探險家,前來探尋新北有機生成的多元文化與生活風格。 偶然設計提供 A2 共生〇 - 異他方 新北除了壯闊山河,由各地移居而來的多元族群與生活脈絡,交織出一座「多樣共融的城市」。 由工二建築攜手星濱山共創工作室,特別邀請多位「新北帶路人」,展現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飲食與價值觀,訴說異鄉成為故鄉、故鄉成為他方的故事,如何共同匯流成為新北的生命經驗。 A3 製造〇  -  @®© 新北市在過去的50年從傳統製造業到高科技產業的轉型,成為台灣的產業重鎮之一。隨著產業全球化與智慧製造的興起,在新北依舊有著一群黑手,日日夜夜地賣力的工作著。 由新北三重的青沐和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策劃,以「造物革新」的概念貫穿,除了讓觀眾見識新北市飽滿的創造者能量,也一同來思考:什麼是未來的新北製造? A4 生活〇 - 透新北 人是圓心,空間是半徑,「透」作為本展的畫筆,勾勒出新北在地生活的想像面積;人們以同心圓的方式,不斷地往外擴展或往內沉澱。 生活〇由樸實創意和中間研究室共同策劃,用「透」字貫穿新北、穿透各種原廠設定,遇見為生活帶來想像的產業之秀,在各式配方裡透見對生活的想望。 A5 循環〇 - 福爾摩沙O號 「地球如一艘孤獨的太空船,無論是資源或污染,皆沒有無限的儲存庫;人類必須找到在此循環生態系統中的定位,讓物質再生產與利用。」 Plan b以此概念打造福爾摩沙〇號,在太空艙中創造「循環設計」生態系統,為乘客領航永續發展的各種可能航線。 A6 前衛〇 - 破力 由新媒體藝術團隊叁式策展,聚焦當代新北,探究這個城市基於地理、歷史與人文特性所生長出的自由與破格精神。 圖:叁式提供 展場透過不同故事呈現破力的多元樣態,開啟觀眾思考對於自身「破力 / 破例 / 魄力」的想像,以及在生活中實踐的可能。 圖:叁式提供 A7 新潮〇 - Life in circle 由無氏製作領軍一群年輕的創作團隊,從新北青年的生活切片、路徑取樣出發,將在地田調與採集轉化爲六種新北青年樣貌。 特別邀請電影美術團隊打造六位青年的房間,並由嘻哈龍虎門擔任音樂統籌,找來多位居住在新北的藝人Neil YEN、李紅 REDLEE、百合花、林潔心、春艷、曾稔文、雷擎,為青年量身製作歌曲,同時建立各自的IG帳號,擁有者是虛擬人物,頭貼由AI生成,生活切片則由追蹤人數、打卡地點等元素組成。 此外,戶外將以貨卡乘載八種「理想在現地」的自我展演,描繪新北青年理想中的日子。 A8 美味〇 - Food in Circle 新北的地貌就像是一圈飽滿的甜甜圈,山海城依傍著河流匯集為集合點,本展區由青石創意行銷精心策劃,以食為軸,把新北的山野味、海鮮味、陸風土圈在一起! 「美味O」將以流動宴席作為主題,開設六間新北在地老店新生食堂,並邀集多達90個餐飲品牌,連續三個週末開張假日美味市集,為食客們開展一趟趟舌尖和味蕾的旅行。 A9 光影〇 - Echooo 知名動態設計團隊Bito主導,將新北市美術館建築外牆轉化為充滿旋律的光影畫布,多元文化色彩彼此交織成為各式圖騰,戶外草地還設有可觸碰互動裝置,透過現場觀眾的互動與共創,讓每一次的光影演出都是獨特。每日天色漸暗時,邀請大家走出戶外,親自感受沈浸感滿滿的互動聲光展演。 A10 選物〇 - Goods To Go 由擅長選物的未來式有限公司,用心蒐羅具新北特色的物件與風土好食,並透過品牌合作與主題整合,開發兼具設計感與話題性的周邊商品,讓設計展中獲得的美好生活體驗,以選物的形式帶回家。 鶯歌陶瓷博物館 展出新北進行中的共創計畫 A11 行動〇 - Project 365 新北前進中 新北市在設計展前365天,提前啟動Project 365計畫,巡迴各地蒐集在地需求與心聲,發現議題、理解原因,再用設計思考尋找解方,提出可延續使用的原型(Prototype),讓擁有相同難題的城市能共享成果。 圖:小島裡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這是一個既能看到地方深入故事,又能聽見在地聲音的獨特展覽;這是一個城市文化實驗與社會設計導入政策的來回對話,也是一個進行中的行動。「新北前進中」邀請觀眾加入政府、設計團隊、民間三方的共創循環,一起形塑城市未來的美好願景。 鶯歌區同慶市民活動中心 產地振興接力賽 A12 產地〇 - 接力,棒! 台灣各地方的特色產業,紛紛面臨接棒傳承,在轉型過程中面臨不少挑戰。由台灣設計研究院發起的「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企圖以設計力協助在地產業重振活力並找尋新出路! 首站選擇台灣陶瓷產業重鎮「鶯歌」,透過獨到方式成功協助鶯歌陶瓷重新打響名號;接續前進北投溫泉與小農產地、花蓮石材產地,不間斷地輸出設計力。 產地〇由知名品牌設計顧問ADC STUDIO聯手建築策展團隊草原市務所,於鶯歌陶瓷老街旁打造室內接力賽場,邀請觀眾進入賽道,感受產業轉型、接棒的重重挑戰,以及達標後的光榮感! 新太源藝術工坊 台日工藝同場較勁 A13 鶯歌〇 - 產地開放日 台日工藝現場 由鶯歌在地品牌繼承者們組成的新北市陶次瓦代代合作會,二度舉辦「鶯歌產地開放市」,號召在地陶瓷工廠與品牌,共同推出工廠見學、老街限定店、貳拾選物、鶯歌桌宴、體驗工作坊等多元活動,帶領參與者深入陶瓷產地,好好認識這個與陶瓷產業共生發展的城市。 首次企劃「台日工藝現場」,力邀台灣與日本陶藝職人同台競技,秀出專業技術,觀眾將能現場感受釉藥、成型修整、雕刻、浸釉、彩繪、貼花等陶瓷工藝的迷人技藝。鶯歌桌宴選用全鶯歌製食器,盛裝新北在地美味,於老街陶館騎樓上桌。 鶯歌國民運動中心 邀請觀眾一起來共創 A14 未來〇 - 共好 Let's go! 作為全台灣人口最多的大城,新北市可說是台灣整體發展的縮影。由築點設計策展,善用鶯歌國民運動中心現地的環型空間結構,透過劇場式帶節奏感的影音鋪陳,藉由多個案例引導觀眾認識,新北市如何務實地回應自身條件並透過公民合作,培養城市韌性回應的能力。 在未來城市裡,不分年齡、性別、角色,每個生命都是城市的主人,在更多的溝通與理解下,才能互相成就,創造共好的未來。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歐陽青昀

「回知本.光祭」!用藝術傳遞大地的療癒

Interior 360

以聲光藝術為主軸的「台東光祭」,去年開辦以來成功點亮知本溫泉,深受國人喜愛,也為溫泉區帶來新朝氣以及旅遊人潮。今年則希冀來自各地的旅人更加認識知本,感受除了溫泉以外的美麗風景和人文薈萃,特別以「回知本」為主題,透過當代藝術手法,呈現在地元素如當地的蝴蝶生態、卡大地布部落的原住民文化、美麗豐饒的稻穗土地等。2023年10月6日至11月19日在台東縣卑南鄉溫泉路376巷18號周邊及知本圳親水公園綠地登場! 主視覺。   負責策劃與執行的都市藝術工作室表示,療癒身心的天然溫泉、多樣獨特的自然生態、珍貴保存的原民文化、多元族群的融合生活、自成一格的風味美食、青春奔放的成長記憶、美好溫暖的旅行回憶都是知本的特色,因為這片土地,所有故事串成悠遠綿長的循環。2023台東光祭以聲光藝術陪伴人們回知本,回到那些與家人朋友共享的放鬆與溫暖,更回到那千年前原住民族人辛勞工作後,沈浸在溫泉溪水中的天人合一感受。   今年的參展藝術家/團體有凡京設計、大聲光電、王振瑋、安聖惠、安君實、有用主張、孟耿如、南藝大建築所B群、森岡厚次、貳進、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山影藝術實驗所、蔡宜婷、饒愛琴&卡大地布巧手班,期待邀請大眾回知本,在這裡與新的故事相遇。   2023台東光祭作品介紹   貳進《泉沓》 草木、鳥獸、昆蟲、浮游等萬物共生於群山綠茵之間,造就了這片大地千萬年的動態平衡,藝術家運用機械馬達、雷射光束與水霧,擬仿一種自然的韻律,試圖詮釋生命與自然的微妙關係。   霧氣繚繞的水氣,呈現溫泉般氤氳混沌之感;眾多密集的旋轉光束或高或低,以一種如自轉般的節奏律動著。當光束附著於水霧,其行跡才得以顯現;也因光的照耀,我們才能一窺雲霧的變幻莫測。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 山影藝術實驗所 《回聲光譜》 作品以找回原有知本的樣子出發,結合卑南族知名創作歌手桑布伊的歌曲〈創世紀 muparvuwa’i kani intrav i rukup〉,藉由族語講述與歌聲,訴說古老傳說中,人與萬物從這塊土地中成長扎根、密不可分的的故事。   作品位於知本溪旁的陽光草坪,以LED螢幕燈具建構的兩條大型曲線,形成DNA(基因)螺旋長鏈一般的造型,喻表著人們記憶深處歸向山林野溪的DNA在知本被喚醒;同時也讓高度發展的現今科技作為與過去連結的橋樑,透過在地學子吟唱的曲調,喚起知本遙遠的記憶,並將歌謠進行轉化爲多塊影像串連的視覺呈現,觀者可如同VJ一般,以自己的手機控制裝置的顏色與成像,建構起與作品間的共鳴。   大聲光電《空間劇場#3 - 2023的儀式》 古老的年代,「儀式」承載著神聖而強大的力量,透過儀式可以帶來人與神、人與自然的聯繫,原住民的祭儀文化保留著對萬物靈性的信仰,宣告著物有物靈、水有水靈、樹有樹靈、山有山靈的崇敬。   此作品是一齣光與自然的劇場,從外部的草地領域開始,燈光沿著地面,緩緩流動至內部的樹林。透過光的導引,感官跟隨著光線進入樹林前方那環形結構之中;光在環繞時留下閃爍的殘影,彷彿這「人造物神」在大自然間散發著能量,遊走於現實與虛幻之間。   峨冷.魯魯安(安聖惠)《美麗的稻穗》 有「卑南族音樂靈魂」之稱的卑南族音樂歌謠作曲家及教育家陸森寶(1910-1988,卑南族名Balriwakes Raera),在八二三砲戰的背景下,看不到年輕的力量在美麗的稻田上幫忙,所以他寫了《美麗的稻穗》,思念在前線的族人。   此作品藉由這首歌作為主要的精神意涵,感謝老師為這塊土地留下美好的歌曲,傳唱給世世代代的孩子們。作品造型以稻草的線形與米粒,形成時間的滾軸;稻草梗與米粒象徵有風有雨的大自然恩賜,圓形訴說著圍舞歌唱的故鄉召喚,呼喚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回到家鄉,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耕耘這片豐饒的土地。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_B群《回來為你畫一道彩虹》 以回字形為基礎延伸拓展的平台,是峰迴路轉,更是回知本的路。平台上方,以水霧製造出彷彿一伸手即可觸摸到的彩虹視覺效果,充滿驚喜。 不論故鄉在知本,或美好的記憶在知本,儘管外面的世界百轉千迴,只要一回到知本,彩虹般的希望與連連「虹運」,總是歡樂相隨;觀者走在此作品上,彩虹圍繞中,將體驗峰迴路轉回知本的歡欣氣氛。   王振瑋《山海絡》 本作品以中央山脈的山形為構成符碼,勾勒出作品輪廓;夜裡在飄動間透出隱然柔光的千絲萬縷,是血脈和筋絡組成的肉身,也是人們數千年來與這塊土地如千絲萬縷般的連結。   作品意喻南島文化的遷徙與分佈在溯源的路徑中,血緣、語言、生態和物種的連結,總是有著綿密線索和不可分割的重疊。   有用主張《洄・尋》 人類從幾十萬年前為了生存開始了擴張與遷徙,自然界的許多生物也為了生存而依循季節遷移。作品《洄・尋》以自然界的循環為創作靈感,試圖呈現生生不息的狀態,如同不斷重複的遷徙與生命記憶的延續。   作品主體由許多的圓環組成,錯位的排列使整體形成別具動感的立體環圈;每個圓圈看似獨立卻又前後交織,環環相扣如同自然界的生態。中心為一顆鏡面圓球,白天會映照環境的景色,並隨著天光變化呈現不同表情,晚上則會反射與延續作品的燈光效果。圓環結構上設置不斷循環跑動的燈光,其動態彷彿流星又似魚群不斷向內匯聚,洄流朝向作品中心的圓球、朝向未知的境地,永無止境的追尋。   森岡厚次《遷徙中的蝴蝶》 看似微小脆弱的蝴蝶,竟然擁有渡海遷徙的能量!每年6月部分台灣的青斑蝶會隨西南氣流飛至日本;9月中旬後,日本的青斑蝶則隨東北季風往南方遷來台灣,且半數以上在蘭嶼被發現。   相較於大自然,人類不也像蝴蝶一樣微小嗎?擅長以透光和紙般的媒材創作立體造型雕塑的藝術家森岡厚次,帶領日本京都藝術大學團隊,在9月有如青斑蝶一樣,從日本飛來台灣現地創作。10公尺高的作品主體造型發想自蝶蛹,破蛹而出、色彩斑斕的蝴蝶隨著氣流繞圈交錯飛行。作品中的蝴蝶,有些要出發飛向遠方,有些則正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不同方向的蝴蝶在知本交會,象徵著台灣與日本在各方面的交流。   凡京設計《飛於波光和大地之間》 在南島海洋文化、尤其是達悟族文化中,洄游的飛魚是生命的泉源,不僅是隨著黑潮而來的漁獲,更是族群文化與生活,並且要以尊敬的心態面對飛魚。 每年飛魚群隨海潮而來,乘著海風,從天光日落到星空月色,飛躍間翻起浪花千片,波光閃閃交織出生命力的脈動。回到人與大地間的關係,如飛魚洄游的旅程,我們或許因為生活而不斷遷徙和改變,但別忘了回頭看看曾經熟悉的土地,還有那些因時間推進而遺忘的初衷。作品運用花架隧道的結構,發光的飛魚群環繞在人們兩旁、上方,如同與飛魚一起朝著出生地洄游,飛躍於波光與大地之間。   拔舒浪.魯魯安(安君實)《融合》 過去卡大地布族人與知本溪關係緊密,工作完畢後至溪邊沐浴,或挖坑泡溫泉治癒身體的不適及疲憊;現在的知本溪邊飯店旅館林立,讓更多人享受現代化溫泉資源的同時,人們與知本溪的互動卻顯疏離。透過這件作品,想像過去人們浸泡在溪谷之間的野溪溫泉,被大自然包覆的療癒體驗。 藝術家是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魯凱族人,八八風災後移居至台東⽣活,開始嘗試使用漂流木或自然素材創作。4.5公尺高以鐵件編織為主結構的作品,有如一個巨人泡在溫泉裡放鬆地仰望天空的姿態,地表即是溫泉水面,竹片排列而成的波狀紋理則是溫泉繚繞的水氣,夜晚光影形成的動態水波中,人、溫泉、大地已融合為一體。 蔡宜婷《植光.花》 一支支有光點心跳的花朵,在溫泉路旁的草地上,以植物體的方式衍生遍佈,或聚或散,隨風搖曳。延續美好意象以動態進行式的「植光」為作品命名,築微光中的綠色之夢,植地球上的點點希望,而讀取網絡訊號的仿生花朵,也暗示著人工賦予生命的植物最終可能成為現實的未來。   擅長動力裝置與光影藝術的新媒體藝術家蔡宜婷,以光的色析與回歸在自然的循環衍序關係中探尋,討論光延展的時空與人之於環境的交互關係,也在機械裝置中尋找一種生命運動的恆定狀態。   饒愛琴 × 卡大地布巧手班《出帆.家圓》 南島族群在海洋上航行、漂流、移動,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與帆,用帆的造型來建構一個休息的空間,彷彿航行之後的陸地停留。彩繪圖案傳達的是洋流、海上地圖、植物漂流、生根,大大小小的圓是以前、現在、未來,也是家(地球)與人(文化)的連結。   此作品為台東在地藝術家饒愛琴邀集知本(卡大地布Katratripulr)部落藝術家們,共同以透明壓克力、透光玻璃顏料、玻璃瓶、螢光繩一起創作。   孟耿如《ARU第一次來台東》 這是花頭外星人ARU第一次來到台東,帶著與地球人不太一樣的小腦袋與視角,探索周邊的秘境:發著亮光的奇花異草與飄浮著迷濛煙霧的溫暖水泉,在幽靜山林中自在呼吸,散發某種神奇的療癒魔力;未知的樹叢裡,是否藏著小精靈,用古老的歌謠,把千年以前的故事唱給你聽。     資料及圖片提供」都市藝術工作室 撰文」陳映蓁

2023台灣文博會 五大展區、十大亮點、空總文化策展

Interior 360

2023臺灣文博會自9月22日起,連續10天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國家鐵道博物館推出文化策展、文化展演、體驗活動、科技藝術等精彩活動;自9月26日起有超過540家文創品牌、IP授權商展在華山文創園區、花博爭艷館、松山文創園區登場,此外期間將展開逾100場的表演藝術匯演、走讀、論壇、工作坊及講座活動,令人目不暇給。  五展區交通圖。 文化策展主展區-「打開」空總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以古蹟修復中的工地鷹架,轉換為聲光裝置藝術「Working in Progress X 鷹架GPU」,並搭配FOCA的雙馬戲篷,將科技裝置帶入表演藝術匯演,華麗變身融入主題館、地方館、藝術銀行、戶外藝術裝置、傳統竹工藝挑戰建築的跨領域實驗創作及科技體驗等,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空總新樣貌,賦予觀眾多元的感官體驗,更以跨界、重組、協作等精神,創造下一波文創趨勢,引領人們走向更精緻化、客製化的國家級文博會。   空總展區戶外展示「Working_in_Progress_X_鷹架GPU」。 林聖峰建築師與徐暋盛工藝師以竹材、鋼打造具飄浮感的工藝裝置,以「鷂-飄浮的停機坪」作命名。 文化策展主展區-鐵博「微開箱」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以「鐵博.新生」為概念,規劃「鍛冶工場」、「客車工場」、「總辦公室」、「澡堂」四大展區,帶領人們認識台灣在地鐵道文化,以「微開箱」方式「聞香」古蹟空間結合鐵道元素的魅力。同時,提供民眾搭乘動態行駛的「藍皮文博號」DR2303號柴油客車,喚起懷舊復古情懷,此為久違看到火車在台北市區地面上行駛的風景。期望在鐵道博物館正式開館前,能夠搶先欣賞結合鐵道文化及藝術展演的多元面向,展示國定古蹟台北機廠轉型重生的初步成果。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推出「DR2303號藍皮柴油客車試乘體驗活動」。 主題策展與商展區-松菸地方主題館 呈現台灣各地風土的地方主題館,從生態學的「野化論」作為主軸,設計跳浪穿山、跨域盛典、野化推手及野生捕貨等四大展區。此次首度邀集百家工藝品牌以「島嶼.旅物選」為主題的商展,從島嶼的山、海、城市等,結合信仰、風土民俗及地方特色,以選物概念出發,將台灣傳統工藝結合創意潮流,重新融入生活,完整呈現現代工藝之美,堪稱史上最好買的文博工藝展場。 松菸地方主題館展區,地方最野生命力。   主題策展與商展區-200家IP花博大集合 延續過去舉辦文博IP類型品牌商展的經驗,今年邀集授權代理、原創角色、插畫/設計/藝術三大類型,超過200家IP參展,精采程度引人矚目。特別的是,在戶外設置展演活動區,辦理發表會、粉絲見面會等周邊活動,讓粉絲有機會更近距離與自己喜歡的IP親密互動。  集結授權代理、原創角色、插畫/設計/藝術三類型IP參展。 主題策展與商展區-IP特有種出現華山 除了有「台灣特有種:有種IP站出來」主題館,呈現台灣IP軟實力,更擴大各類別新創業者參與,鼓勵年輕世代投入,更細緻規劃商展文創品項類型,提升商展專業度,強化專業買家的商機交流,締造更有利的展銷合一平台。另外,文策院首度參與文博會,邀集韓國IP代表性人物韓國艾康尼斯娛樂公司導演Thomas Hankil Nam等人參與IP商展,藉由國際交流論壇,為台灣IP爭取更多國際授權的機會。   華山展區「IP特有種出沒」。 文化部表示,2023台灣文博會首次跨出單一縣市,延伸至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熱蘭遮博物館等五個副展館一同參與,以精彩的策展內容,邀請民眾前往一探究竟。   2023臺灣文博會完整攻略>>文博會官網、五大展區、十大亮點、空總文化策展    資料及圖片提供」文化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編輯」林靖諺

以藝術喚醒在地認同 基隆潮藝術

Interior 360

基隆「潮藝術」活動自2015年舉辦,至今將邁入第8年,以地景裝置豐富了海岸線,讓作品在海天相遇,透過藝術重新喚起在地認同。   2023年基隆潮藝術以「海光介面」為主題,並規劃了「海底奇幻-永恆之藍」、「海之表面-遇見希望之光」、「穿越介面-藍與人之對談」三項子題,由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曾鈺涓老師,與亞東科大講師蔡致偉老師共同策展,講述貌似平靜無波、波光粼粼的海平面,在這介面之上和之下卻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系統。而在人類開始試圖對海面之下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後,會在這片奇幻、美麗又未知的海洋裡找尋到什麼,又會有什麼想法呢? 2023基隆潮藝術主視覺。   今年潮藝術將於9月28日起盛大開展,邀請國內外知名藝術家設置10件裝置藝術作品,從三種不同視角詮釋基隆與海洋的關聯;同時,展期間也將在正濱漁港舉辦一場以海洋文創與海味美食為主題的「海光市集」。   精彩作品介紹 成若涵創作作品《界》,在承載著過往與現在、海底與岸上、人與生態的舊漁會大樓牆面上,刻劃對於界面的想像。 漁港旁草地上的《微光漂浮》,是演化中的生物,透過作品,王振瑋想表達生物體在自身與外在環境的多元碰觸中持續地演進。   宮城有加與LUA RIVERA則提醒人們,海洋生物在漸被破壞的海洋生態中,正在努力掙扎求生中,因此宮城有加《海龜休息中》提供海龜,一個舒緩的休息空間。 LUA RIVERA《強大的水母》則展示了水母的魔幻神秘與強大生命力。   大岩.奧斯卡《現代海洋野生生物》以幽默的手法,創作出罐頭魚、吸管魚等角色,警示垃圾演化成為漁獲的未來預測。   曾煜譡《深海對話》以深海潛水伕頭盔提供觀眾進入深海之中,觀看海洋生態系統的危機狀態。   詹維欣《順光號》是由光幻化而成的船,希望帶領觀眾順著光的方位航行,找回討海人駕著漁船出海,與海洋共生生存的美好!   禹禹藝術團隊在阿根納造船廠的作品《介隙之光》,講述從水的縫隙中,光的能量引領著生命的方向,展期每晚的聲光展演將帶來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饗宴。   基隆在地藝術家李奇鴻的作品《流》,位於和平橋上,以歷史為脈絡、阿美族十字繡意象為手法呈現,流蘇材質隨風擺動如立面虹浪,於夜晚則如浩瀚山海裡不捨晝夜的歷史之流。   王耀瑞《瓶中船-沉浮》則是作為勇敢冒險象徵,在「浮」與「沉」中,人與海洋一起相伴面對未知未來的拚搏。   2023基隆潮藝術期待邀請大眾來到基隆,在壯闊海洋景觀與豐富海洋資源的氛圍中,感受藝術家的呼籲:保護海洋,共同守護基隆的未來。在俯瞰注視海洋的粼粼波光時,以善與真,以愛與誠,穿越介面,關懷感知介面下的世界真實。     2023基隆潮藝術 日期」2023年9月28日至10月15日 地點」正濱漁港周邊、色彩屋、和平島、阿根納造船廠     資料及圖片提供」基隆潮藝術 編輯」陳映蓁

忠泰美術館《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

Interior 360

忠泰美術館推出全新當代藝術展《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The Future Life, Future You – Digital, Machine and Cyborgs)。延續上檔展覽中以建構城市與文明的基礎「人」出發,由反思擁有肉身的「人類」存在與本質,並進一步探問「生命為何」,思考人與科技共構的未來生命情境和議題。   本展邀請沈伯丞擔任策展人,匯集來自英、美、法、日、德國與埃及、西班牙、墨西哥、台灣共15組國內外藝術家與團體,帶來6組全球首展及4組全台首度亮相的新作,透過AI演算、大數據、深偽技術、穿戴裝置、賽博格等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創作,映射出藝術家們對未來生命形貌的多元想像。  策展人沈伯丞個人照。 走進展間,探索生命為何? 當AI人工智慧、機械穿戴手臂從科幻電影橋段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科技改變生活,也逐漸影響了生命的樣貌與演化,生命開始超越人類肉身的物理型態時,我們又該如何去思考未來的生命與生活?   策展人沈伯丞以其長期的藝術計畫「再・創世:智慧生命的衍生型態」研究為基礎,從生命是一個持續發展中、創造中的概念策劃本展,從藝術視角思辨,當科技介入了生活與生命,生物六大分類之外是否還將多出「科技界」?物競天擇「演化論」與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控制論」交會之下,未來的生命與生活情境又會有怎樣的想像。 展場照。   沈伯丞表示:「展覽所意欲投射的並非僅是關乎生命的『科技』,更是關乎新科技情境中『生命樣態』的人文思索與美學關懷。」,展覽邀請了Aiden Faherty、Hassan Ragab、Jake Elwes、JIZAI ARMS project team、Mal Bueno、Markos Kay、Martin Backes、Moon Ribas、Patrick Tresset、Universal Everything、陳乂、陳萬仁、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莊向峰、黃新、蘇匯宇,15組用創作回應科技浪潮的藝術家與團隊,透過3個子題「流動的生命與身體」、「數位裡的你與數位的它」和「機器、人與賽博格」,引領觀者凝視現場作品,直面新生命與新生命情境的提問、想像與思索。  展場照。 流動的生命與身體:當科技鬆動了生命與身體定義 地球上的生命經歷數十億年的自然演化,形成了如今的物種樣貌,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無序且隨機的自然演化過程被演算與邏輯控制,生命觀點與身體型態恰是「人擇」的證明,現實與虛擬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鬆動,生命與身體的型態也有了更多解讀。   英國藝術家傑克.艾維斯(Jake Elwes)首度在台展出的〈Zizi動起來:深偽變裝烏托邦〉,將深偽技術(deepfake)與酷兒群體結合,從AI演算中誕生的變裝皇后們,在如同櫥窗的螢幕中不斷流轉變換軀體與角色,企圖反思人工智慧的族群概念,打破固化的性別與身體定義。   台灣藝術家蘇匯宇的〈The White Waters〉三頻道錄像作品,以「後人類」敘事補述經典傳說《白蛇傳》,從文本中人、蛇異種的身體流動,解構生物界的邊界。   埃及建築師哈桑.拉賈(Hassan Ragab)的系列影像,提取人與建築的影像,透過AI圖像生成系統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將建築從「生活機器」,幻化為能走秀、跳舞的人形「生物活體」。   11月中旬將加碼開放忠泰企業大廳展區,展出英國藝術團體Universal Everything的知名作品〈變形〉,巨型人形影像,邁著未曾停止的步伐,宛如電影《驚奇4超人》般從石頭、火、水、金屬等自然的元素不斷地演化變形,映照著生命與人類的演化從不止息。   數位裡的你與數位的它:演算法環境中人類與生命的形象 當生命與身體在演化與演算交會時被重新定義,數位維度中對「自我」與「他者」的認知也將有所轉變。   1.「你」:人類於演算環境中的形象 關於人類於數位環境中對「自我」的認定,甫獲得林茲電子藝術獎的台灣藝術團隊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莊向峰,於本展中將得獎作品《Inter net》系列延伸出兩組全新現地創作,接續探討AI演算中「我」的形象。 空間互動裝置〈Inter net – Labeling me〉中,可見AI判讀標記、搜尋引擎記錄,以及機器人與觀者「眾包標註」下的「我」的形象。 單頻道演算影像裝置〈The Portrait - The Crowd’s Portrait of Me〉與〈The Portrait - My Self-Portrait〉將描述藝術家的文本轉換成特徵向量,以看似雜訊的影像,勾勒出數位足跡中的認知肖像。   陳萬仁作品〈歪腰一下〉,位於美術館天井中,讓觀者以仰望的視角,觀看由藝術家3D繪製的人形,將現實去背進行數位縫合,行走於數位時空裡無止盡的空循環與延伸。   墨西哥藝術家馬爾.布埃諾(Mal Bueno)全球首次展出的作品〈終曲〉,將與作品互動的觀者形象上傳到數位維度中,直覺呈現數位演算法中的「你」。     2.「它」:演算誕生的新生命型態 當現實生活中的元素與概念轉化成編碼再重新生成,人的意識與選擇,又會如何影響新生命情境?   台灣藝術家黃新的全新創作〈生成速寫:多肉植物園〉即時演算影像裝置,便是將多肉植物由演算法生成速寫畫,以程式的幾何造型來解構日常的場景。   陳乂的人造風動模擬裝置〈風場〉,以風量、風向與風的聲音資訊作為採集與實驗項目,將AI演算法生成的數據模型匯入機械裝置結合,由蘆葦般的發光體演繹一段模仿自然風吹的搖曳姿態。   以數位人造生命為題,英國藝術家馬科斯.凱(Markos Kay)的〈非生物起源〉,直接在數位環境中生成擁有鮮豔色彩,如同細胞般的新物種,藝術家試圖透過創作生命探詢生命起源。   在TikTok抖音擁有超過50萬粉絲的「Coolacloy」,創作者是來自美國的藝術家艾登.費海提(Aiden Faherty),本次展出的影像作品〈穿越超驗森林之旅〉為藝術家首次於國際間展出的作品,透過AI深層學習模型捕捉自然界資訊生成的生態系,讓觀者進入現實與想像無縫融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德國藝術家馬丁.貝克斯(Martin Backes)的擴增實境創作〈我知道什麼?我只是個機器?!〉,讓觀眾透過行動裝置與懸浮在美術館空間內的正圓球形機器人相遇、對話,藝術家試圖透過AR擴增實境昭示數位維度裡的新生命型態。   機器、人與賽博格:人與科技重新共構的生命情境 科技趨勢預言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曾提出「科技界」的概念,即科技體為生命的第七種型態,而人工智慧的發展,彷彿回應著此概念,預告了人與機器之間的新關係網路。   法國藝術家帕特里克.特雷塞特(Patrick Tresset)透過作品〈人類研究#2─公雞與狐狸等的大虛幻〉,思考著機器、人之間的多重可能性。機器手臂進行素描繪圖,如同人類般觀察、提筆,探索著機器如何學習成人的過程,同時也由此行為反思機器的「創作」是否為創作?是否為「藝術」?   機器學著成為人,而人則試圖將肉體改造為混合機器的「賽博格」。被喻為世界上第一位女賽博格藝術家的西班牙藝術家穆恩.里巴斯(Moon Ribas),通過將地震傳感器植入體內,讓身體與大地的律動結合一體。首次在台展出的作品〈在蒙塞拉特山等待地震〉為一支雙人舞作,由地球掌控節奏和強度,而藝術家則透過接收地震波動的強弱來詮釋舞曲。   日本東京大學實驗室研究計畫的自在肢計畫團隊(JIZAI ARMS project team),則以外掛型態研究開發穿戴式機器人模組《自在肢》,形似電影角色「八爪博士」的穿戴肢,能由使用者自由改變其穿戴型式,試圖探索賽博格社會中,不同「數位賽博格」之間所能發生的互動。     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 日期」2023年9月9日至2024年1月28日 地點」忠泰美術館、忠泰企業大廳     資料及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編輯」陳映蓁

2023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 10月登場!

Interior 360

作為亞洲首要國際貿易展覽中心的香港,隨著今年的全面通關,吸引全球商務人士紛紛赴港參與商貿活動,成為國際商家首選之地。由香港貿易發展局所主辦的兩大燈飾展「第8屆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及「第25屆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將分別於2023年10月26日至29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2023年10月27至30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匯聚超過3100家展商,共同組成世界級的燈飾與照明商貿平台。今年將以「EXHIBITION+」(展覽+)為主題,融合展覽模式登場,同時與在「商對易」智能配對平台配合,為環球商家提供全方位的洽商舞台。 展場示意圖。 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 今年展覽推出全新「互聯照明」展區,匯聚DALI Alliance、LEEDARSON、TRIDONIC、Midea、SUNRICHER、SNAPPY、 Herculux等眾多國際知名品牌的最新產品,展現最新智慧互聯照明產品方案。另一焦點展區「名燈薈萃廊」將帶來環球頂尖燈具,包括Signify、Megaman、Prosperity Group、Traxon | e:cue、Beghelli、Moso等品牌參展。 DMX Decoder,公司:Shenzhen Sunricher Technology Co.,Ltd。(展區 :互聯照明) 此外,亦規劃具功能性及裝飾性的家用燈具「家居照明」展區、展示市場最新潮流時尚設計的「LED照明」展區、表現創意的「智慧燈飾及照明方案」展區、切合各行買家需求的「商業照明」展區,以及「LED照明零部件」展區,為展會帶來更加多彩豐富的照明體驗。   Snappy Intelligent Control Series,公司:Ningbo Snappy Optoelectronics Co.,Ltd。(展區 :互聯照明) 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 此次將雲集一系列商業及工業用的照明燈具,為買家提供一站式採購平台。「創新建築廊」展區聚集來自建築及五金業界的參展商,展示建築科技、保安、安全、建築電子系統、建築材料及五金等面向。因應家居智慧燈具熱潮,公共空間的智慧照明系統應用成為一大趨勢,因此今年規劃「室外照明解決方案及系統」展區,呈現為智慧城市設計的最新燈具、各種能源效益及高性能照明系統技術,以滿足市場需求。   EVIAN,公司: HK Gengming Op-Tech Company Limited。(展區 :名燈薈萃廊) 「植物照明」展區除了延續過去特色,今年更帶來許多新品,其中包括用於莊園和農圃的最新植物照明科技、植物生長燈及一系列為戶外所設計的照明產品。「專業照明」展區,除適用於各種倉庫、製作室等場域的專業燈具,亦網羅各式各樣適合大型運動場的照明設備。「戶外及公共照明」、「戶外廣告照明」展區分別展示戶外公共空間與宣傳廣告用燈具。   LED Panel RTI SanifificaAria,公司: Beghelli Asia Pacific Limited。(展區 :名燈薈萃廊) 多元豐富的活動節目 今年除了布置多個展區,亦安排了專題研討會、產品發布會及交流活動等節目,為與會人士帶來業界最新科技資訊,以掌握未來創新趨勢與市場動態,並提供與來自全球各地買家暢談的機會,進而擴展人脈商網。另外,在研討會中的行業領袖會,將邀請Syndicat du Luminaire GIL的Délégué Général-Mr. Jean-Marie Croué、香港理工大學呂琳教授、關永權燈光設計有限公司的設計副總監邵子鳴先生及曾浩汶先生、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中國成員組(CMGC)代表、上海浦東智慧照明聯合會代表等專家,一同探討智能與互聯技術、健康照明、照明業可持續發展及綠色照明設計等科技應用與機遇。 Class-A-filament-lamps,公司: Neonlite Distribution Limited。(展區 :名燈薈萃廊) 特別的是,今年展會推出全新「掃碼易」(Scan2Match),提供線上服務與現場連結,買家可在實體展期間,使用HKTDC Marketplace App的「掃碼易」功能,掃描展商的專屬二維碼,收藏喜愛的展商、產品訊息及展會活動平面圖,同時可與展商在線上延續商談。  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  時間」2023年10月27日至30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  時間」2023年10月26日至29日 地點」亞洲國際博覽館 活動登記請見>>免費入場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貿易發展局 編輯」林靖諺

2023 世界客家博覽會-台灣館

Interior 359

台灣第一個以「族群」為主題的世界客家博覽會,以台灣為起點接軌國際、串連全球,為世界客家族群提供文化交流平台,於2023年8月11日至10月15日在桃園盛大登場。主視覺以「島嶼」為概念,由有機、不規則狀態的色塊堆疊而成,藉正負空間處理及線條安排,在島嶼群山、原野中形成數個不同人像側臉,既象徵著不同族群,亦因方向交錯排列,呈現相互對話、團結邁向未來之意,同時呼應展覽主題「扎根與共榮」。 主展區A,客家文物陳列展區。 館內展區識別取用主視覺的相異色彩為準則,像是台三線客莊盛產柑橘,以橘色代表客家人的好客熱忱;六堆區遍布山區及平原,其綠色象徵和平、自然及生命力;台九線位處台灣東部,湛藍色彩訴說沉穩而平靜的海洋,有著航向未來的寓意;都會客生活在不同族群及科技人文的交融處,以紅、青混合而成的紫色對應,象徵理性與熱情的結合;其餘數個獨立縣市展區,為反映客家文化的蓬勃發展,以充滿活力、熱情的桃紅色表現遍地開花之意。 台北市展區。 儘管每個色塊有其獨特色彩和形狀,卻共同代表著館中數個不同展區,以及多樣的客家腔調。這些色塊巧妙分布在各個角落,彷彿引領著人們穿梭於客家文化世界中,不僅可蒐集完整的文化知識,更能深入體會其豐富多元的魅力。 扎根與共榮-有客當靚(最美) 數百年來,客家人便是在充滿變動的未知氛圍下,逐漸適應台灣環境與生活,讓這塊土地不再是他鄉。經歷不同政權的交替與社會發展,客家人在追求生活的過程中,學習外語、接納異國文化,在這多元文化交織的過程中,對於族群認同及文化傳承,顯得極其重要。 新竹縣展區。 在傳統客家社會中,對族群認同再自然不過,然而在現代,客家認同成為一種主動選擇,語言也在逐漸弱化,因此期望藉由博覽會訴說回憶話語,體現世代傳承的生活,讓客家樣貌持續在這片土地上發光發熱。 台九線-花蓮展區。 博覽會以「扎跟與共榮」為題,藉由「適應台灣」講述客家族群扎根台灣的生活與文化,從「豐富台灣」展現客家族群對自身乃至台灣的貢獻與影響,集結自信與創意,以三大主題呈現台灣客家在不同時代下的努力與改變,透過縣市展區豐富樣貌,引領人們看見台灣客家精神與活力。 主展區A,重現客家文學。 台灣館主展區由柏成設計JC. Architecture & Design操刀,共分為A、B兩區。A展區以過去、近代、當代等三階段呈現,演示台灣客家文化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以「適應台灣」講述對客家文化的初步認知;「豐富台灣」認識台灣客家的發展重點;「共享台灣」看見精彩多元的當代客家樣貌。 主展區B。 主展區B,語言互動區,客家語唸得愈標準,螢幕上所顯示的字愈清晰。 B展區則是以語言作為載體出發,藉由與客家語的互動遊戲,從溝通中拉近兩者間的連結,就如客家人所流傳的俗諺「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鼓勵持續學習、使用母語,讓文化與生活結合,在實踐中讓文化不斷延續、創新。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