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66

黃鈴芳 黃柏菁 設計旅途的並行

「設計」一詞,對於每個人來說各有定義,無論是設計師,抑或是跨領域而來的專業人士,甚至是富有理想的業主們, 皆透過其獨特的思考模式與生活背景,而變得更加絢爛多彩,成為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身分」的差異與轉換,更因 彼此交集迸發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而在繁忙喧囂的城市一隅,一對特質截然不同姐妹,憑著豐富的專業能力、樂觀向上以 及永不熄滅的熱忱,在個性互補與扶持中,為馥閣設計集團撐起了一片藍天。 黃鈴芳 FUGE GROUP馥閣設計集團創辦人 & 設計長 CSID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 設計經歷近20年,2009年創立「馥閣設計」。曾獲德國 iF 金質獎、德國紅點獎、日 本 Good Design Award、台灣TID金獎、金點設計獎、義大利A'Design Award國際設計大獎賽、中國築巢獎、金堂獎、現代裝飾傳媒大獎等眾多知名設計獎項。擅長以細膩的心思挑戰並創造空間尺度,被譽為台灣最具國際設計能力的女性設計師之一。對於設計總有天馬行空的想法,設計的初衷,是讓每一個人每天都接觸自己喜歡的空間,喜歡自己在生活中的模樣。主張好的設計應該要隱形於空間中,讓使用者自然地感受,體驗無形的設計能量。 黃柏菁 FUGE GROUP馥閣設計集團創辦人 & 執行長 JOSUIa品牌主理人 TnAID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財務長 2012年加入「馥閣設計」。純美術的養成背景,加乘流行音樂製作、企劃、出版發行,以及網路廣告系統操作與電商經營等,豐富多元的從業經驗,將新穎且不同於主流的經營概念帶入室內設計產業,帶領馥閣形成一股獨特的品牌魅力。2019年與黃鈴芳共立「XIZO拾卓」&「JOSUIa」品牌,以不同的方式形塑各種空間美好,並將公司規模擴展形成FUGE GROUP馥閣設計集團。 跨領域創業的勇氣 馥閣設計的創辦人黃鈴芳,其實並非典型科班出身,曾因母親的期待而選擇踏上醫護一途。在醫院工作的日子十分穩定,然而在某年抉擇的分岔路口上,預見未來的可能狀態時,卻令黃鈴芳感到猶豫是否要繼續醫護職涯。當時,恰好醫院要為聖誕節進行布置,她自告奮勇接下任務,看著預料之外的成果與備展經過,不禁憶起了小時候家政課的「平面圖」作業,看著報紙上的建案廣告,一筆一畫學習描繪,當下的喜悅與趣味感至今仍令她怦然心動。黃鈴芳重新燃起對設計的想法,毅然轉換跑道,在進修同時,更到設計公司、房屋銷售、家飾家具店等領域工作,一邊學習一邊累積相關實務,觀察並認識產業型態,透過緊湊的規劃與安排,有效率地學用並進,日益明確志向。 住宅中善於規劃環狀動線,從生活經驗的累積中靈活運用於室內設計。 創業初期,黃鈴芳以小規模工作室積極爭取機會,案量最高載時曾一個月內獨自操刀20個案子,然而,身分的轉變讓她意識到需要招募更多夥伴。「從單身到結婚,人生有許多突發狀況而需要中斷工作,夥伴的參與以及團隊合作變得極為重要。」靠著自身直覺,在懷孕三、四個月時,於2009年創立了馥閣設計,黃鈴芳笑道:「大家都說我在奇怪的時間點成立公司。」然而,正因其果斷的判斷力與執行力,讓馥閣設計更加壯大,擁有了更多可能性。 黃鈴芳「拾光縮影」手繪概念圖。 黃鈴芳的作品多為住宅案,認為設計源於生活的累積,從獨自一人到組成家庭,家的型態與樣貌有了各種可能,也因工作之餘要兼顧家庭與孩子成長,於是她將生活經驗內化為創意,使設計內涵更為貼近居家日常,不僅能實際解決生活需求,也能促進居住者的情感交流,她的作品中可見其滿載生活歷程的成長面貌。 迥異性格的交會 馥閣設計集團的重要推手黃柏菁,與妹妹黃鈴芳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黃鈴芳著重於將所見所聞內化於心,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轉化、擴散,再具像化為設計作品。與之相反,黃柏菁喜愛與外界互動、連結,接收感受世界所傳達的自然狀態,轉譯成文字、品牌、影像等具體成果。 她們分享日常趣事時,兩人就連喜愛的事物都天差地別,黃柏菁笑說:「若去便利商店,只要買自己最不喜歡的食物,那一定是對方愛吃的,屢試不爽。」由於黃鈴芳很早就離家到外地讀書,兩人相處的記憶停留在兒時回憶與家中形貌,對於對方的工作狀態並不熟悉,所以從家人到工作夥伴的身分轉換,曾經歷許多磨合,在持續的合作與溝通下,逐漸找到共通點。興趣廣泛的她們,秉持著務實作風與堅定信念,在相輔相成中攜手前進,彼此個性迥然、養成背景、生活經歷的不同,而有了激盪和互補的可能。 黃鈴芳工作情景,樂在其中。 黃柏菁雖畢業於美術相關科系,對任何事物卻抱有好奇心,大學四年除專攻本系領域,亦接觸了許多外系活動與課程,像是與工設系一同上課、做模型作業等,更因從小到大對音樂的熱愛,參與了校園演唱會的籌辦,藉其活潑的性格,得到在相關領域參與的機會,畢業後即至唱片公司工作,期間更常主動去各部門學習、增廣見聞,進而培養音樂製作、企劃、電商經營等多元能力,在這過程中,遇到了許多長輩給予鼓勵與機會,而獲得珍貴建言。 黃柏菁享受工作的過程。 黃柏菁認為,姐妹倆的愛好都極為廣泛多樣,時常抱著對不同事物的好奇心,願意去做許多新鮮嘗試,「我們時常抱有好奇心,而自願去做許多不被交代的事情,甚至不認為自己在學習,只是純粹感到有趣。」主動積極與樂在其中的特質,點出了她們日後成功的訣竅。 “ 設計源於生活的經驗累積。” 為一成不變按下暫停鍵 黃柏菁憶起過往,提及了年輕時的目標,在音樂產業就職時,有位同仁令她印象極為深刻,憑藉其全面的專業能力備受信任,不但在公司擔任要職,也是對外最重要的窗口,經常處理各種大小事務,這令黃柏菁感到十分敬佩,期望自己也能變得如此幹練與全能。然而,積極涉略廣泛的她,卻在33歲時遇到人生瓶頸,面對日復一日不變的工作與生活,開始感到迷惘,果斷辭掉從事七年的穩定工作,決定將自己野放遠方,前往陌生的芬蘭擔任國際交換志工。 黃柏菁在芬蘭所拍攝的湖景照。 在一整年遠離塵囂的異國時光裡,原本沒抱任何目的與期待的她,卻意外收穫了重大改變。因芬蘭人沉默少話、重視個人空間並大量與自然接觸的文化,讓黃柏菁在結識新朋友之餘,也開始學習並享受獨處。在被自然環抱的環境中,她常常獨自面對湖泊、又或是走進森林,大自然在無形中漸漸打開她出走前麻痺的感官。 步入芬蘭森林與自然獨處、敞開感官。 這段歷程,她將其比喻為「強制關機後的重新開機」,成為了人生轉捩點。一直以來,將好奇轉為實際行動的黃柏菁,回台後卻對下一步感到些許迷茫,恰好這時馥閣設計業務日益擴大,黃鈴芳正在思考進行擴充,於是對她發出邀請,經過考量,黃柏菁決定加入成為公司的一份子,以自身豐富多元的專業能力,從文案撰寫、品牌規劃再到影音企劃一手包辦,為馥閣設計增添了獨特性。 手作大型藝術裝置,並將其注入空間。 因兩姐妹興趣廣泛的特性,除了自身的多方發展,馥閣團隊亦充滿了跨領域的各路好手。黃鈴芳說道:「我並不喜歡被定義風格。」所以敢於接納擁有不同專才的員工,而新血的加入,對團隊亦是新鮮的挑戰,成員會不斷嘗試,透過思想的激盪與碰撞,突破框架、創造嶄新的思考模式。「正因我們不是本科系畢業,同時喜歡到處摸索,樂於與各界人才接觸與合作,所以與眾不同。」黃鈴芳與黃柏菁在敢於任用與給予信任的過程中,不僅培養團隊尊重他人的能力,成為稱職的聆聽者,更在討論與意見彙整中,能夠更熟練的整合各方想法,轉換成實用與美感兼具的設計方案。 黃鈴芳結合多元興趣,親自手作木工家具。 在團隊人才培養方面,她們盡力照顧每個人,鼓勵大家放大自身成就感,從而累積在設計道路上的熱情與毅力。黃鈴芳認為,室內設計需要經歷長遠的過程,一個案子從討論到完成,少則半年多則三、四年,所以亟需耐心磨練,善用參與中的靈感乍現,必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為自己奠定下堅實基礎 ; 因此,積極結合多元的嘗試與興趣,期許未來團隊深入專業的同時,能夠持續挑戰不同的空間類型,並將藝術融於生活。 “ 重拾對生活的熱情, 來場重新開機的旅程。” 突破瓶頸 開創新機 曾以「Multi function with Balance」微型住宅獲德國iF設計金質獎的黃鈴芳,回憶在得知獲獎消息時,感到十分震驚與喜悅,iF設計獎主席Ralph Wiegmann親自造訪時曾指出得獎主因:「如今小空間在都會區中逐漸成為趨勢,是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馥閣設計透過對未來住宅的前瞻性,獲獎作品所蘊含的巧思與美學而受到矚目。 馥閣設計十年回顧展。 然而,開心之餘,伴隨而來的是不堪負荷的期待與框架,透過各大媒體平台的宣傳,黃鈴芳逐漸在眾人眼中成為「小空間專家」,帶著滿心期盼而來的業主,諮詢的空間愈趨微小,加上半個籃球場的具體比喻,讓習慣以虛像為基礎,發散想像力的她十分苦惱,爲了試圖翻轉既定印象,她們提高設計不同空間風格的頻率,以突破職業瓶頸。千篇一律的設計令她感到乏味,其熱忱逐漸消磨,並對自我產生懷疑,從那刻起,她意識到自己喜歡多方嘗試,著迷於讓想像力大爆發,持續創造不同可能。  JOSUIa實體店招牌利用鉛板形塑而成。 為了讓馥閣設計能多元發展,在創辦十年之際,拾卓設計與JOSUIa軟裝隨即成立。拾卓設計的角色是輔助亦是品牌的衍生,滿足業主機能與美感之餘,希望能深入其內心世界,讓空間充滿更多與使用者的連結,展現設計的深度與更多可能。黃柏菁談到,JOSUIa軟裝的出現,源於對物價上漲與房價抬升的意識,並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所在,「許多業主幾乎都將預算規劃在硬裝設計的部分,而不得不放棄軟裝的完整搭配,空間成果令人感到可惜。」因此,兩人憑著多年經驗與直覺,發掘純軟裝的可能性,透過多次調整,歸納出更為完善的經營形式與內容呈現。 JOSUIa代理芬蘭家具品牌NIKARI,擺設在各種空間中皆十分契合。 JOSUIa軟裝成立之初,在米蘭家具展上,有了與芬蘭家具品牌NIKARI接觸的契機,並被其理念所吸引而達成合作,同時以此為起點,以美感、實用與原物料本質的呈現為原則,邀請更多來自各國的原創設計加入,並積極推介台灣品牌,通過黃鈴芳第一階段的選品把關,讓每個家具軟裝在任何空間中皆能與之相搭,同時和諧融入馥閣所主理的空間中。 另一方面,雖然JOSUIa有電商平台,人們也日益習慣網路購物,但缺少實際體驗的機會,消費者難以消弭疑慮,因此在2023年黃柏菁舉辦體驗展《Bilberry Fields Forever 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提供實際互動與體會,並在2024年開創實體店面,以全新面貌與大眾見面,期望當旅人到訪想欣賞台灣設計時,會將JOSUla實體店安排為行程之一。 「Closer」住宅兼具共享與獨處空間,為業主在疫情期間提供舒適的居家環境。 「室內設計就如人的個體,空間定位、平面動線是人的骨架;收納是習慣;色彩與軟裝是外顯的穿搭;材料是隱性的內在表現。」黃鈴芳表示,只要擁有堅固且良好的基底,無論穿衣風格如何搭配,都會令人賞心悅目。綜觀黃鈴芳的每個作品,從布局、動線到氛圍的營造,皆透出溫暖的恬適之感,令人想長久待在空間中,就算在疫情嚴峻時期,依然為業主打 造既獨立又能與家人連繫情感的居家規劃。 性格截然不同的姐妹,在不斷探索中尋找交會點,作風務實卻又衝勁飽滿,持續不懈挑戰。黃鈴芳認為,創作是一點一滴的生活累積,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演變,融入新語彙形塑不同的視野與生活型態,給予居住者更理想的生活情境,正是設計力體現的意義。 “ 保有熱忱讓想像力爆發。” 作品一 自由綠洲 〉〉描繪「Less is more」的理想藍圖。 空間配置以獨立且彈性的生活畫面進行重塑,在三面開放的多功能架高區及雙入口更衣室的串連下,建立極大自由度、能靈活開放或封閉的回字型動線。當業主24小時活動 其中,不僅能輕鬆劃分工作與生活,親友來訪時,更提供了獨立個室的自由調配度。回應屋主追求「Less is more」的理想藍圖,以少量活動家具配置、隱化整合收納機能與家電為主軸,維持空間視覺的簡潔俐落。 「沙漠中的綠洲」為引題概念,呼應一段人生旅行記憶,並延伸整體自然感的線條設計,結合具肌理及觸感的多種塗料、特殊漆等材質,表達天地一壁、純粹的空間意象;多功能架高小亭亦彷若綠洲般的精神主景,提供家的中心歸屬與安定。「Less is more」缺少的不是物質,而是自在、沒有束縛的生活。收穫真正的自由,一個實現所有喜歡的家。 作品二 Multi Function with Balance 〉〉突破小宅傳統布局,拓展景色、平衡視野。 小住宅空間設計,往往忽略視野與景色的重要性,更不容易掌握小空間中的整體平衡。除去過多設計,思考使用本質與細 節,並重生活需求及舒適體驗。摒棄小宅的傳統分層思考,重新調整原始空間中 3.6 公尺及 4.2 公尺兩種高度的格局分配, 讓居住者能從不同視角的互動中感受空間。 穿梭全室的木長廊,其中備有升降餐桌及儲物空間,串連空間、延伸機能。而餐桌旁較低的窗戶設計,則讓整片通透的落 地窗長廊保有私密性,同時與戶外維持連結。細節如從主空間的木材質延伸至衛浴的木紋磚,無不為這個迷你空間,帶來 舒適的平衡與一致。 作品三 拾光縮影 〉〉生活在自然與天地間的獨特居所。 從屋主夫婦對東台灣家鄉的情感為概念出發,將遠方的思念,轉化成能輕易擁抱的生活畫面。打破室內僅是室內的制式思考,以「生活在天地與自然間」的想像,結合台灣傳統文化及景觀特色,創造獨特的情境動線。高坪效規劃空間,先滿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再提供多處可隨意使用的休憩角落。 內縮入口玄關使用特殊藝術塗料,描繪出返鄉前總會經過的迴轉山路;具有透光特性的玻璃磚牆,彷彿山壁間水流的波光水影。正式開啟大門後,是兩片綿延 的家鄉稻田,再走兩步則會遇見迷人的遠近山線與海岸風光。私領域的臥室區,像個小村莊般,坐落著幾戶人家與公共廁間;路邊的茶席小館,有如村口集會場所,可隨意坐臥。總是臨時起意就出發的礁溪溫泉,現在就在後院,隨時愜意享用。原始無自然採光的地下室在更改樓梯位置後,日光浴變得能隨處進行,不僅是走向海洋前的鬆弛沙灘,沿途皆是風景:手作匠人製作的鐵件屏風、3D列印創作的石堆裝置藝術、使用紅磚跟實木形成廣場般的拼花地板。 軟裝配置選擇的所有藝術品與家具,也都在這片自然中,讓自然與空間相互對話。後疫情時代的生活型態,家可以有更多可能!不再只解決居住需求及使用機能問題,還能為使用者帶來多元的生活感受與心靈滿足。「拾光縮影」在城市高樓裡建構一個可以隨時呼吸換氣的家,匯集人生的美麗風景與時空距離。 作品四 地球上的太空 〉〉以純粹的色彩質地,布置銀河環繞的太空住宅。 多華麗的工作會讓你需要一個什麼都看不見的家?身為一個長時間與3D特效為伍的影像創作者,屋主很明確地向設計團隊表達,他的家要簡單、乾淨,生活機能需要滿足,但不使用時能夠被藏起來。「Here's where the fun begins !」整體設計從「太空」為概念出發,客餐廳等公領域集中在彷彿銀河系的中心,其餘空間則在星球運行的軌跡上環繞排列。這種平面配置方式,讓每一個空間都達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在材質與色彩的規劃上相對單純,但在不複雜的配置中,仍試圖創造出視覺層次。擁有自然肌理的鋸紋白栓木皮、 MORTEX礦物塗料,則為冷調的空間帶進適量的人性溫度。 屋主說:「我努力把影像拍得酷酷的,卻能帶給人溫暖。」 而交屋後的馥閣團隊說:「這個家,我們把它做得看起來酷酷的,但內在都是你給家人們能靈活使用的機能與愛。」這是一個地球上的太空,屬於一家三口的全新開始與希望。 作品五 《Bilberry Fields Forever 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NIKARI X KIMU 芬蘭品牌體驗展 〉〉品牌體驗展結合五感圍塑沉浸式場景。 藉由芬蘭實木家具品牌NIKARI正式進駐台灣的契機,由黃柏菁主理的JOSUIa於大稻埕百年街屋空間中,透過展覽主體概念及延伸,打造出一處為期十天的品牌體驗展。 展覽內容整合超過十個不同領域的單位及品牌,結合空間、家具、聲音、美食、文學等元素,不同感官的沉浸式體驗,除了讓觀展者真的能「坐」下來「停留」幾分鐘,感受家具的細節寧靜,帶來宛如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閒適悠然,身心也在策展概念發展出的五感限定體驗配方環繞,短暫抽離日常紛擾情緒,在這「埕中靜謐」享受一段自我時光。 作品六 Raw Elegance 〉〉保留生活本質與自然相遇。 「露台上的風總是很大,但吹上臉時並不讓人感到急迫,飛機起降的頻率與聲響,其實也沒那麼惱人干擾。」或許是因為屋內的生活,是真實的沉靜且從心而來的自洽從容。感知自我,隨心順流,他們擁有讓人羨慕的成熟與自由。 半退休的屋主夫婦與媽媽、三隻貓,在坐落機場旁的開闊百坪複層華廈共同生活。完全獨立的兩套起居規劃,讓彼此不受打擾,保有各自生活步調,亦仍相互陪伴。空間選材和視覺規劃,選擇及保留各種自然型態與本質,運用水泥粉光及得利雲石藝術漆的不同灰調,鋪陳出整體具層次的安靜穩定,活動性高的區域則點綴幾筆耳目一新的跳躍天藍。玄關及樓梯設計,在動線上是串連整個家的靈魂樞紐,踏階是即使長輩也能好走不負擔的尺度。屋主夫婦開闊自由的性格,自然展現在空間之中,「泡澡時還能跟飛機上的朋友打招呼啊!」不裝窗簾的他們說。為了讓老宅能重返新生,從結構到漏水,各種補強無一遺漏,而裸露的鋼樑及所有管線路,全都不做封板修飾,為這個自然原味的宅邸畫龍點睛。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在這個家裡,他們舒服的成為自己、做自己,與自己、與彼此坦誠相待,真心相惜。生活很美,即使風雨來襲,過後也能見到繽紛彩虹。 資料及圖片提供」FUGE GROUP 馥閣設計集團 採訪」林靖諺

造浪者設計工作室 以設計膠合產業

Interior 364

談到家具,我們通常會直覺地聯想到歐洲品牌的深厚歷史、經典設計、精緻細節等,這些優勢造就了它們的歷久不衰,成為許多人家中的愛用品,甚至是收藏。台灣也曾有「家具王國」的美名,不過,在世界局勢和經濟變革下,產業開始外移至東南亞與中國大陸,導致國際市場市佔率急遽下降,隱身成為國際知名品牌的代工角色,鋒芒日漸黯淡。   本期金點設計獎系列報導,邀請以「滿溢凳几」榮獲金點設計獎標章肯定的造浪者設計工作室莊嘉駿設計師來分享在家具領域「打滾」的經驗,近期更跨足家具品牌「umami」創立的他雖然年輕,但在與工廠合作方面卻總能洞察先機,再以彈性的設計思維協助產業跳脫代工的命運齒輪;在他心中,設計二字所代表的能量是什麼?他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每一次的挑戰呢?   造浪者設計工作室 / 莊嘉駿Chia Chun Chuang 造浪者設計工作室(C³ design)創辦人 umami家具品牌共同創辦人   2017年秋季,是「造浪者」的開端,在經歷許多現實的掙扎,並到世界各地遊歷後,有一天在荷蘭海牙的海岸線,看著陣陣浪花拍打突有所感,與其成為追逐潮流最後被沖刷上岸的人,不如成為一個創造趨勢,帶給世界啟發的人,造浪者由此誕生。2023年正式成立團隊,期許能聚集更多有勇氣去挑戰現況的造浪者們,一起掀起新浪潮。   團隊專注於家具、產品、空間、包裝、品牌等設計領域,結合不同以往的商業模式進行多元合作,跳脫傳統束縛。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主調,展開各種設計,帶給大眾新奇的體驗,並將自然元素融入造型中,為現代空間增添無限的諧和與寧靜。   重要得獎紀錄包含臺北設計獎、金點設計獎、金點概念設計獎、Parmigiano Reggiano Design Challenge、BraunPrize、Model Young Package等。     「我很喜歡把想像化作現實的過程。」莊嘉駿說道。這或許是他踏上設計這條路的機緣。求學時因不愛讀死書,因此選擇進入高職學習廣告設計,大學階段則接觸了工業設計,笑稱自己不安分的他,認為設計的本質是創作,心境應如海綿般柔軟,並吸收大量理論知識,因此,除本科系的領域外,他也多方涉略了如文案、品牌行銷、建築與室內設計相關範疇,培養思維能力與所長之餘,也擁有更多工具面對未來的各種疑難雜症。 本次榮獲金點設計獎標章的「滿溢凳几」,結合金屬沖孔板與實木。   家具設計與工法一直是他喜愛且熟悉的,大學畢業後便進入台灣知名設計家具品牌,從中學習製造、包裝、物流、行銷等,藉此更加了解家具結構、市場需求等細節;不過,工作一陣子後覺得在體系內無法施展自己的長才,遂決定自立門戶,嘗試實踐內心對於設計的想法。莊嘉駿分享,跟傳統產業的合作在初期面對最大的困難,就是他太年輕,師傅們的資深年資令他在溝通時綁手綁腳,經營者也因彼此未有信任基礎,而不太願意給予機會;有鑑於此,他便採取與大型品牌聯手的策略,以簽約設計師的身分替品牌設計家具,透過作品的累積、與工廠的實際接觸,快速拓展自己的眼界及人脈。 孔洞交疊呈現出波紋的漣漪,體現錯視流動的藝術,創造水面紋理與表面張力的美感。   另一方面,疫情的發展大大翻轉了世界,許多領域不得不面臨轉變節點,家具產業也不例外,當外銷訂單大幅縮減時,工廠若堅守固有思維,營運上會面臨巨大衝擊,甚至可能導致關廠,因此,有些接班的二、三代希冀找尋前進的突破口,這時便是設計加入的好時機;而台灣製造業的優勢在於,雖然土地面積小,但工廠數量密集,工序銜接及跨域整合相對容易,只要有精實的技術力為根基,再投入創新、研發商品,甚至推出自有品牌,透過品牌價值的積累,就有機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步。   掀起浪潮 一同造浪 莊嘉駿的工作室命名為「造浪者」,當中蘊含對自我生活的回顧與醒悟。時序回到2017年,他申請上文化部的「布瓦布榭暑期設計工作坊」,前往法國與來自全球的創意人士互動交流,他也趁機至海外遊歷,某天在荷蘭海牙海邊看著夕陽下的海浪波動,他突然驚覺「時間一直走,我卻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當下便決定不再繼續隨波逐流,應勇於嘗試內心的企圖;也因這個經歷,他期許自己不要安逸於現況,而是要做創造趨勢的先行者,也希望召集一群人來壯大行列,一起掀起新浪潮。 滿溢凳几組件僅三件,組裝簡易,能輕鬆創造多層次的功能與感受。   由於設計是個抽象且無形的名詞,對社會而言是種軟實力,而設計師在學習養成的階段,需以彈性開放的心態去跟大眾互動,牽起更多可能;因此,莊嘉駿認為設計者扮演著「黏著劑」的角色。每個產業都有其專業和堅持,為了讓腦海的想法得以商品化、走進民眾生活,設計師必須膠合各個環節的所長,同時需要懂得換位思考,發揮整合能力,使所有該注意的細節都納入規劃中。設計通常是複雜且跳動的,如何從中梳理出前行的方向,使其成為與大眾對話的載體,則是莊嘉駿眼中最有趣且具挑戰的部分,當遭遇挫折時,他會在心裡跟自己說「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並憑藉對設計的熱忱繼續往前走,當商品收獲好評、抑或是獲得獎項肯定時再回過頭看,這些失敗都成為了養分,讓他一步一步走得更踏實。 「滿溢凳几」設計手繪圖。   設計是門激盪腦力的工作,談及如何維持創作能量,莊嘉駿分享四個關鍵,分別是「習慣、累積、轉化、分享」。在一個產業待久了,多少會令人感到麻木,容易失去衝勁,因此,他要求自己必須保有觀察的習慣,並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與探索慾望,再透過想像力串接觀察和好奇心,轉化成新事物的雛型;另外,他也以《離騷》裡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期許自己不忘持續學習,累積且厚實內涵,並利用自己的語言去做分享,讓外界理解你的經歷和想法。面臨疲乏時刻,他則透過體驗生活緩解負面情緒,不論是來一場沒有目的的旅行,或是閱讀一本跟工作無關的書籍,跳脫設計的迴圈,藉由全然的放空舒緩身心,養精蓄銳後再全力衝刺。   創作的根本:自我認同 在與傳統產業合作的這些年月,他發現工廠有著無可取代的經驗,物件品質亦十分精良,只要有心發展,其實可塑性極強;但是,經驗這個優勢某種程度來說卻也是工廠最大的劣勢,台灣市場接受復刻,導致工廠習慣快速生產復刻品項,而不願意投注心力和成本在原創開發,若工廠願意和設計者一起投入品牌的成立,做出讓別人難以複製的物品,透過時間的積累深厚品牌價值,將可對整體營運帶來正面影響。 「滿溢凳几」製作過程。   有鑑於此,他最近與工廠合作,共同推出了全新家具品牌「umami」,umami本意為「鮮」,是酸、甜、苦、鹹之外的第五種味覺體驗,擁有一種調和且餘韻甚長的味道,就像料理時添加的鹽及胡椒,灑一點即可大幅提升鮮味,umami的家具同樣可適度替空間創造畫龍點睛的效果,期望結合多元的商業模式及思維,讓台灣設計及在地製造的細膩技術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中,創造美好體驗。 「滿溢凳几」製作過程。   那麼,所謂「台灣設計」,該具備怎麼樣的元素?莊嘉駿提到,最重要的是,設計者要認同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並以身為台灣人的身分去思考設計脈絡、去觀察需求,藉此發展出專屬的人格魅力,讓作品具有辨識度,讓獨有的風格成為向外發聲敘事的利器。另外,他也分享,設計者應忠於自我,要先做自己的主角,才能成為去協助他人的角色,不要只是一味迎合,必須清楚了解自我個性,才有機會創造出感動他人的作品。   水之意象成為作品鮮明識別 本次獲得金點設計獎標章的作品「滿溢凳几」,充滿了莊嘉駿個人的設計風格。他擅長以理性的邏輯思維創造感性的作品形式,喜愛觀察大自然,特別是水的流動,嘗試利用抽象的手法呈現水之意象,在「滿溢凳几」的設計主軸,他轉化了水於容器中流動與晃動的現象,並將剎那化為永恆;主體採用台灣常見的金屬建材「沖孔板」,結合曲面的實木座面及基座,進一步延伸成為全新的家具型態。凳几以金屬沖孔板突顯堅實結構與中空設計,賦予了收納機能,也能透過沖孔尺寸及間格距離疏密的拿捏,呈現一種動態錯視的效果,隨著視線的游移,孔洞的虛實交錯猶如水面上的漣漪,為空間增加律動感,成為居家一隅的有趣風景。 實木座面的曲度延伸援引水於容器中晃動的瞬間,與人體臀部貼合,創造良好坐感。   而實木座面設計講究柔軟的質地和曲度延伸,使座面與人體臀部貼合,塑造良好坐感,在視覺外觀上則與金屬沖孔的流動相互呼應,讓實木跳脫笨重的印象,注入一種輕盈、清透與靜謐之感。透過人的不同使用方式,讓「滿溢凳几」擁有不同個性及層次,通透的桶身亦十分適合融入各式空間調性中,讓家具成為日常生活的良伴。 桶身以沖孔板環繞,中空設計賦予置物機能。   莊嘉駿表示,獲得金點設計獎讓他更有信心,因為他的設計與觀點被評審所肯定,也讓他更有堅持的勇氣,在經營品牌這條路上與工廠並肩作戰,明年也將前往米蘭設計週參與衛星展區的展出,讓台灣的優質工藝走上世界舞台! 「溪畔單椅」模型圖。   造浪者設計工作室推出的另一項家具作品「溪畔單椅」,是一張呼應水流之美的實木曲木單椅,靈感來自山林石頭間小溪緩緩流過的意象,相較於傳統家具予人的剛直感受,溪畔單椅姿態優雅且流動,運用實木曲木工藝結合細膩線條,呈現Y型椅腳與椅背支撐相接的設計,讓椅身側面展現層疊之美,輕盈的結構也十分符合現代生活需求。 「溪畔單椅」重現台灣曲木工藝,有著小溪緩緩流過山林石頭間的意涵。 更融入永續思考,實木曲木工法相比整塊實木製作的方式,能有效減少廢木料產生,同時亦能保有天然木紋的完整性。溪畔單椅不僅考量功能及美感,更深入台灣製造的歷史文化與環境永續議題,讓傳統家具工藝與創新設計相互對話。 線條柔軟輕盈,曲木結構讓椅身穩固,同時也能輕易挪移、堆疊。   於2022台灣設計展首次亮相的「浮島沙發FLOAT」,是為美術館所打造的公共坐具,以港口邊的浮標為發想,上部使用軟硬適中的泡棉,高度略高於一般座椅,讓老年者乘坐容易、起身方便,也強化了舒適度與穩定度;坐具底部的弧形設計創造了些微的搖晃感,長時間走動後能協助放鬆腰部與腿部肌肉。 「浮島沙發FLOAT」是一款為美術館打造的公共坐具,靈感來自港口邊的海上浮標。 與在地皮革產業合作,使用鳳梨素食皮革兼具防水與強韌特性,並減少真皮製程的汙染;結構上使用模組化設計,每層可獨立拆解,便於維修,不需整體換新,減少資源浪費,增加坐具生命週期。 軟硬適中的泡棉搭配台灣皮革工藝,增強乘坐的舒適度與穩定性。   共好才走得長遠 針對未來願景,莊嘉駿分享,最深的期許是希望「umami」品牌可以日益茁壯,他將以系列性的方式與不同工廠進行合作,讓旗下家具成為台灣市場的亮點並走入國際,因為設計的存在一定要能昇華產業價值,只有「共好」,基底才能扎得更穩,這樣合作鏈才能長久發展。另外,他也提到,台灣對於原創的概念和敏感度已逐漸提升,家具產業雖然面臨了艱困的現實,但設計是一個串連的過程,設計者應以更為彈性的方式去因應,不要故步自封而是需多方學習,才有可能與產業攜手共創精彩火花! 「浮島沙發FLOAT」設計手繪圖。     資料及圖片提供」造浪者設計工作室 採訪」陳映蓁

LAJOS 注重情感層面,發揚精湛製造技術

Interior 363

台灣製造業技術高超,成品的品質深受國際市場肯定,時至今日依舊有許多工廠勤懇地在專業領域中耕耘;不過,外在接踵而至的挑戰,例如科技、自動化、AI趨勢的席捲與推陳出新,以及專業人力斷層、缺工、缺料、缺單等問題,整體營運面臨嚴峻考驗。該如何突破重圍,找出傳統產業的全新出路?設計或許是解決問題的其中一個解方。   本期金點設計獎系列報導,邀請以作品「%」榮獲金點設計獎標章肯定的設計品牌LAJOS創辦人暨品牌策略顧問梁崇栢(Bryan),來分享他眼中製造業的豐沛能量,以及設計介入傳產時需注意的「眉角」,同時與讀者聊聊台灣設計產業在國際市場的優勢。    LAJOS / 梁崇栢Bryan  LAJOS著重於如何「詮釋情感連結」,透過物品與空間,詮釋人們在生活中可以更好的一切價值。致力於發掘並突顯台灣獨特的工業實力,除了設計概念,更進一步的拉近商業、設計、使用者之間的距離,把作品帶到屬於他的位置。 團隊透過設計釋放製造潛能,結合技術與創意,不僅追求創新,更在情感層面與消費者建立連結。LAJOS擁抱製造產業和工匠的技藝,致力於將這些技術帶上國際舞台,讓世界見識精湛工藝與創新精神。 LAJOS在多個國際展覽和藝廊中展示了其創作,包括米蘭設計周、杜拜Design Dubai District、巴黎Masion & Object等;亦與許多國際頂級藝廊和品牌進行合作,並在多個國家成功拓展了市場,包括米蘭、中國、法國、荷蘭和美國等。   台灣傳統產業的能量無庸置疑,它們隱身於街頭巷尾卻曖曖內含光,其堅實的技術力成為國際客戶最可靠的靠山。全球產業劇烈變革,面對轉型難題,如何探尋可行的方向,成為第二、三代接班者思索的問題;另一方面,「設計」一詞可說是現今社會的當紅炸子雞,但對傳統產業而言,該如何引入設計思維,並且有意識的為之,亦是需摸索的課題。 深諳傳統產業擁有豐沛資源的Bryan,期待以「精品」的定位向國際市場推展台灣的加工能力,大學就讀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的他,發現設計的概念並非單純著重於外觀、形象的呈現,「整合」更是貫徹其中的核心,需將產品使用的場合、使用者角度、商業模式甚至是品牌發展一併納入思考,如何透過設計將這些面向串連而起,是他認為設計最為迷人的地方,也恰巧符合他喜歡橫向整合及策略思考的個性,便下定決心深耕設計領域,並於畢業後投入「LAJOS」品牌的創立之路。 本次獲得金點設計獎肯定的「%」,兼具凳子與邊桌機能,外型極簡卻對材質、力學比例十分講究。   整合台灣優勢,共創精品 談及成立品牌的起心動念,Bryan說,就是看上製造業技術的硬實力與其深厚基底,希望幫助產業發現不一樣的可能性。不過,平心而論,傳統產業正面臨著諸多挑戰,不論是接班存續問題、專業加工人才的流失或人力斷層,國外市場趨勢轉變導致訂單縮減、抽單等,甚至有業者寧願收掉畢生心血,也不打算繼續做下去,這令Bryan深感惋惜,他分享道:「台灣聚集了許多具世界級水準的工廠,且坐落位置相對密集,不論是工序銜接或技術整合相對容易,且設計者能夠直接與加工廠面對面討論,這樣的產業鏈是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非常適合發展精緻化產品。」也因此,LAJOS這個品牌便應運而生,精良的加工能力和彈性靈活的設計語言相輔相成,交織出產業的美好前景。 「%」製作過程。需經過反覆測試和驗證,才能創造出最終成品。   「LAJOS」一詞,是Bryan父親英文名字Louis的原文,以此替品牌命名的原因一方面是感謝父親對他的「不干涉」,長輩雖然有許多擔憂但依舊選擇尊重他的所有選擇,對他而言就是最好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以父之名」的概念,可以連結到傳承的精神,期待推出的所有服務和設計,都可以讓情感延續、讓技術代代延續。   由現實出發,用設計回應目的與需求 傳產之所以能立足,關鍵就在於他們有精確的know-how來因應各種狀況,並提供穩定的品質,經年累月成為各領域的佼佼者;面對訂單轉移、人工成本變高等不利因素,需要發掘更高單價的訂單或是研發自有產品,這些對代工廠而言皆為新的學習,邁向下個階段的方法變得格外重要,有鑑於此,設計者更需具備橫向思考的能力,藉此整合配套方案及洞察更深層的機會。 「%」製作過程。需經過反覆測試和驗證,才能創造出最終成品。   長年與製造業並肩作戰的Bryan認為,設計師必須深入傳產文化、從頭梳理所具備的特色、優勢,並釐清未來目標,「為什麼做?」、「想獲得什麼?」是他在合作初期會不斷追問的問題,並要求擬定好通盤策略後才進入設計範疇,因為設計是商業目的的一環而非終點,與產業的合作需進一步協助他們洞悉先機,並歸納出合適機會,也需推敲各種可能發生的不確定因素,感性與理性並行地做好妥當安排和因應。   不過,Bryan也提到,台灣對設計認知的理解度雖有顯著成長但尚不成熟,而工廠的營運端也因不清楚設計的價值,遂無計畫投入足夠的預算對趨勢做出相對的回應,從而導致發展受限;如可善用製造端得以控制成本的態勢,先以小量、低花費的方式試水溫,輔佐設計的整合思維,梳理需求、市場狀態、目標等面向,盡可能做出滿足所有條件的產品作為敲門磚,測試市場反應與消費者回饋後,再逐步細修至最佳成果,更有機會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 Bryan長期與傳產合作,致力於推廣台灣精湛的加工技術。   致力讓世界看見台灣加工技術硬實力的Bryan,在執行設計時,非常重視「目的」、「需求」、「體驗」三個觀點。如前述所提,目的就是你為何想推出這個品項?是從什麼樣的需求點出發?而產品實際產出後,即是與使用者有了具象的接觸,如何讓設計觸動人,創造滿足的體驗,則是品牌和大眾建立關係的關鍵。 為了追求可以打動人、推廣台灣工藝的好設計,Bryan習慣維持對事物的好奇心,每看到一樣物品,腦中會開始臆測它背後的動機和策略,就像推理遊戲般,思索物品的拼組元素、樣態、售價等,並將其作為題目,反問自己:「如果是我,我會如何選擇?」透過日常的腦力激盪,建立起資料庫,同時鍛鍊思考能力。設計就像是在探尋那塊關鍵拼圖,如何在茫茫大海中找出適合品牌的形式,是Bryan樂此不疲的環節;就算途中遇到挫折或失敗,他也會對自己信心喊話:「沒有失敗,只有過程」,每一個頓點都是邁向成功的基石,只要持續探究、保持學習的熱忱和開放的胸襟,最終都會順利找到解方。   串接工藝和情感,以作品敘事 此次榮獲金點設計獎肯定的「%(percent)」,是與廠商DOUXTEEL合作的產品,融合凳子與邊桌的機能,擁有極簡外貌,旨在挑戰材質及工藝極限。Bryan解釋道,金屬與木頭充滿著衝突美,木頭溫暖且有著天然多變的表面紋理或節點;金屬卻是冰冷剛硬,表面觸感平滑,兩者看似極端,但透過設計手法的呈現,也能使其使協調共融,彰顯各自的純粹本質。 「%」近照。兩片金屬圓板與傾斜的圓木交叉,突顯材料的衝突美學,帶來具反差感的體驗。   「%」的命名也體現了外觀造型、材料應用和力學計算等面向,為展現力學、美學的連結,兩片金屬圓板與傾斜的圓木些微交叉,構築出看似容易傾倒實則穩固的型態,坐在上面可直接感受安穩的乘坐體驗,認知與實際的落差替凳子的設計帶來更進一步的記憶點與驚豔度,同時也能更全面地沉浸於溫潤木材和金屬冷冽之間,觀賞並觸摸到不同質地。 「%」能適切融入各式居家情境中,讓台灣精湛的製造技術輕鬆走進更多家庭。 整個執行過程需要不斷的跟製造端研究討論,進行反覆測試和驗證,讓作品看似傾倒卻有著出乎意料的穩固承重能力,木頭無縫包裹金屬支架的細節,更是需經過精密的計算以及卓越的工藝技術,才得以完成這個幾何俐落的設計。 「%」手繪圖。 Bryan表示,獲得獎項的肯定對他和客戶、工廠而言是十分振奮的事情,「%」也有受邀參加今年的米蘭設計週,同樣獲得不錯的迴響,鼓舞他們持續朝著正確方向努力耕耘。   另一項由LAJOS推出的「Memento拆信刀」也是大有來頭,作為品牌的首發設計品,強調工藝之美並結合純熟技術,以不同職業器具設計成六款樣式,賦予「信物」的概念,讓送禮者更貼近對方並借物抒情。 「Memento拆信刀」是LAJOS的首發品項,以不同職業器具設計成六款樣式。 這個作品不僅獲得了2015金點概念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義大利A' Design Award鉑金首獎,更被尊為「米蘭設計教母」的義大利知名策展人及收藏家Rossana Orlandi納入收藏之中,是她本人直接收錄的第一件台灣作品,可說是Bryan設計職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也讓他深刻理解到台灣製造業的精湛功力在國外市場十分具競爭力,因此更義無反顧的投入推廣行列,期待用設計傳遞製造業的深厚能量,再一次點亮產業風華。 品牌著重於表述情感層面,並以精品為定位。從產品到盒裝皆嶄露精緻細節。   「Vessel盛」家用擴香器體現了「恆定內在本質」的哲學,其反光表面和中空中心可以和諧置於任何環境,設計靈感來自傳統中國花瓶,取其外觀再轉化承載香味的意義,使擴香器融合中西方美學精髓;頂部的天然火山石能釋放令人平靜的香氣,促進心靈和感官放鬆。 「Vessel盛」外觀的金屬外亮內霧,十分考驗工廠的表面處理功力。 而「Courbe」花瓶則讓金屬加工廠的剩餘管料有了新生,經過工廠現有的彎曲和擠壓方法,將兩種不同的管材結合在一起,塑造柔軟的視覺意象。Bryan笑說:「當初跟工廠師傅提起這個想法,大家都很疑惑,因為成品在他們認知中是『做壞』的狀態,我覺得這就是與傳產合作有趣的地方,彼此切磋交流並吸收新知,共創出精彩成果!」 「Courbe」賦予剩餘金屬管材新生。可作為花器、燭台、擴香等使用。   勇敢嘗試,無懼挑戰 談及創業至今的收穫,Bryan認為不僅增廣了自己的見聞,也認識許多深藏絕技的傳產朋友,台灣產業的潛力就像是原石一般,只要經過時間的淬鍊,就有機會雕琢成炫目的鑽石;而設計的使用手法和價值導入也隨著經驗累積更為駕輕就熟,他更知道如何引導傳產業者,並給予眾多可能的嘗試方案,在試驗中汲取茁壯的養分。針對品牌的未來願景,Bryan則希望可以跟更多台灣產業及品牌合作,一起挑戰和發展,攜手共創未來的成長空間,也期望能在國際上拓展更多通路或展演環境,增加台灣優秀的技術及產品的能見度,讓世界見證台灣設計的整合優勢。 作品「Ding鼎」。以現代視角重新詮釋古代的「三足鼎」,比例和克制的線條傳達了「包容」的哲學概念。可用於種植植栽或展示物件。   經歷天翻地覆的疫情、戰爭等因素,對設計產業最大的影響就在於成本顯著上升,而市場的採購積極度卻相形萎縮,但Bryan認為產業要懂得找機會,市場不是沒了而是變了,如何跟隨當今的趨勢滾動調整策略,並提升自身的價值以吸引市場注意,是經營者和設計者皆需思索的議題。針對想踏入設計領域的有志之士,Bryan建議要勇於嘗試,利用靈活的心態進行全面觀察並做出快速應對,要正視困難並時時修正;若有意願與製造業合作,則要清楚爬梳產業精神、脈絡,理解製造語言及特色,多在意「美」以外的事,才能完整搭接並挖掘深埋其中的能量。     資料及圖片提供」LAJOS 採訪」陳映蓁

郭柏伸 以心為向 矢志不渝

Interior 362

從設計相關科系畢業,到正式成為一名室內設計師,對於每位「設計人」來說,似乎是毫無懸念的人生走向,亦是大眾對這個產業的特定印象,彷彿一切都會按部就班的進行。但是,在台灣設計領域深耕多年的郭柏伸設計師,卻用他的故事訴說著這一路走來的奇幻旅程,若要做比喻,那肯定是一部顛覆框架的人生歷險劇。 郭柏伸 奇逸空間設計創辦人 奇逸空間成立以來,堅持設計應著重於空間的充份利用及動線的流暢度,了解業主對生活上的需求後,將其帶入對設計上的堅持,在簡潔及乾淨的設計中,同時也能保有家的溫暖及舒適。郭柏伸設計師擅長重新解構空間,改變原有的制約格局,讓空間動線更順暢,並運用視覺效果的延伸,將小格局放大成大坪數,讓原有空間再生。透過設計手法,創造無界空間,虛化室內外的界限,引入天光綠意,創造自然窗景,賦予居所溫暖紓壓的氛圍,為居住者量身打造使用居所。   天生對美感的敏銳 郭柏伸從小就對「美」有著天生直覺與敏銳度,小學得到的第一張獎狀即是「繪畫比賽」的勉勵,求學時期的美術成績亦每每名列前茅,更是代表班級繪畫學校圍牆,上述種種事蹟似乎都在無形中將他漸漸導向設計,彷彿命中註定就該成為一名設計師。不過,對於郭柏伸來說,踏入此領域並不容易,其中曲折卻造就了他獨特的設計風格。郭柏伸表示,由於過去只有美術系,因此從未想過要立下成為設計師的志願,所以在大學畢業後即投入地產業打拼,並因工作歷練親見各種房型。 令郭柏伸毅然決然投入設計領域的機緣,是在一次的自宅改建。郭柏伸提到,由於當時家中需重新裝修,請朋友介紹室內設計師來規劃,令他驚豔的是,鑒於建築是傳統的狹長型複層關係,而這位設計師以改變原始動線的手法翻轉格局,塑造趣味性十足的垂直視覺,完全顛覆了他對室內設計的印象,進而開始對其產生極大興趣,每天下班就至工地現場觀察進度,有問題就與設計師討論,透過參與每個過程,激發踏入設計領域的想法。從那時起,郭柏伸開始進修繪製透視圖的技巧,課程結束後他問設計師:「你們有沒有缺人?我不計較薪水,我想向你學習。」於是從工地工務做起,在現場邊學邊練,直到實力受到設計師肯定,證明了郭柏伸的努力。 “ 遵循心之所向,繞路也沒關係。” 從平凡到不凡 入行之前郭柏伸非同一般的前路,搭建了他不受拘束、肆意發揮的設計風格。與他人起點不同的背景,使設計思路傾向穩定的實務面向,同時能清楚認知與工班的合作模式,提出靈活的解決方案。 在大眾眼中低調的郭柏伸,認為一名室內設計師最需具備的是Common sense。不是科班出身的他,學習初期總會去網羅各式各樣的書籍回來研究,每個月至少買一、二十本,不只深耕室內設計,更跨足建築、工業設計、包浩斯主義等領域,以此培養設計思考,並從中激發新概念與創意,直到科技發達的如今,依然會上網搜尋新知,或在閒暇時欣賞相關電影,建立屬於自己的設計系統。郭柏伸提到,若對一件事充滿熱情時,無論何時何地都會願意去自主學習,因為創造力往往來自好奇心。繼而提起對設計趨勢的看法,早期來說大眾比較接受簡單純粹的風格,直到後來從垂直線條到弧形曲線,都帶有當下所流行的樣貌,因此應秉持著對新事物的探索與研究精神,與時俱進。 草創初期的21個案子 勇氣十足、下定決心就去做的郭柏伸,其實在公司草創初期並不容易。第一年因緣際會下接了21件中古屋案,其中10間是單一客戶,給了他百分之百的發揮空間,但也因單一業主的關係,需在原有條件下設計出不同特色,經過50幾次的丈量,以及每案三到四次的動線調整,累積了數次的手繪實作,而如此大量的訓練強度,為郭柏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天母富邦」手繪圖,改變格局與動線規劃,呈現垂直關係。 一直以來將《室內interior》刊登視為目標的郭柏伸,在2009 年的「富邦天母」案迎來轉機,他笑著說:「當時收到刊登通知時,我不禁喜悅地喊了出來。」努力的汗水終會化成果實,但走向成功之路往往是需要披荊斬棘的。此作為樓中樓的複層建築,業主是有著美學涵養的知名服裝設計師,當時郭柏伸是第三個提案者,公司成員只他與太太倆人,憑藉著堅實而精湛的手繪圖,得到業主的青睞。 「天母富邦」實景圖。 不同於一般的電腦繪圖,手繪圖可直接理解格局與動線變化,完整呈現複層中的垂直視覺,令業主十分驚豔,當時男業主的一句話:「合主人的意,就是好設計。」讓他意識到,設計並沒分好壞,只要符合業主需求,就會是好設計,也影響後來會優先站在業主立場去分析與規劃,認為「當他人提出意見時,定然是從生活經驗累積而來的結果。」在反問回答的溝通中,整合自身的設計專業,打造最符合個性需求的住宅。 “從不斷磨練中迎來轉機。” 實際踏訪當地汲取經驗 博覽群書、閱覽廣泛的郭柏伸,特別欣賞常被冠上極簡主義的義大利設計師Piero Lissoni,但對其「極簡」名號,郭柏伸卻提出不同看法。「極簡」給人的印象是非常簡單、純粹、乾淨的視覺,但從Piero Lissoni 的作品中,每每都能發現其各有韻味的獨特感受,對色彩的大膽運用是「現代」的一種表現。為實際感受Piero Lissoni的空間設計細節,郭柏伸特別親自踏訪阿姆斯特丹的溫室酒店(Conservatorium Hotel),透過保留200年前即存在的音樂學院原貌,重新配置與規劃,以玻璃帷幕圍塑溫室,使外觀與空間結合、延伸,並將接待大廳、餐廳等主要場域規劃在溫室中,零星區域則劃分在原建築中,整體格局十分有趣;更令人驚喜的是,連酒店的取名方式亦特別設計過,其中巧思令人歎為觀止。 見學紀錄,Conservatorium Hotel 大廳,以玻璃圍塑建築外觀,形塑如溫室般的景象。 從米蘭理工大學畢業的Piero Lissoni 涉略廣泛,除了室內設計,亦涉足建築、工業設計、家具設計等,像是義大利品牌Polo、頂級廚具品牌Boffi,以及義大利石材品牌Salvatori,處處展現他對設計的多元品味。郭柏伸提到,每次Piero Lissoni 推出作品時,都給了他十足驚喜,並激發出新的理解,家具設計不應只是形式上的優美,舒適度與實用性亦十分重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跨領域的多元涉略 跨足多樣領域的Piero Lissoni,讓郭柏伸認知到設計師不只有單一面貌,因此專注在住宅領域的他,除了辦公室規劃,更在近期挑戰了接待中心和商業空間。「接待中心的首次嘗試,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突破。」起初接觸時,基地已是正在動工的外接待,在沒有任何綠化環境的條件下,必須調整與周圍環境間的關係,因此需減少開窗面積,遮蓋周圍不佳景色,並做些許引光豐富視覺;整體以簡單純粹的材質鋪陳,運用弧線修飾造型,郭柏伸認為「當材質簡化後,反而更能烘托出體感與線條。」另外,在2023年初打造的寵物沙龍店中,為清楚呈現商店性質,透過將立體浴缸切半嵌入玻璃櫥窗,表現寵物在洗澡的景象,讓人們無需看招牌即能立刻了解商店定位。 第一次設計建築外觀,跨領域嘗試多元面向。 手法大膽的郭柏伸其實非常注重細節,認為設計源於生活,除了根據場域條件選用建材,亦會考量生活習慣規劃細節,像是為防止水濺出洗手台,特別在檯面周圍設計斜角等手法,期能提供屋主最便利的居家環境;此外對「風水」亦提出另類看法,他跳脫迷信約束,認為風水是提供屋主合理且舒適的標竿,設計師若養成平日觀察的習慣,就會直覺反應出最安穩的布局,除了對格局和家具方位會細細考量,也透過對日常的探察及對設計的敏銳度,迅速抓住重點,並從中延伸、貫徹自己的設計理念。 郭柏伸設計師與同事開會的工作情景。 細節的掌控源於堅定的基石,郭柏伸在員工訓練上,特別重視培養設計感知,規定每人每週需在會議上做十分鐘的案例介紹,以此訓練表達與思考,促使團隊多方探索以增加經歷。郭柏伸提到,因員工畢業的科系多樣,不僅分享的案例類型多元,用詞語彙的表達亦十分豐富新鮮,對他來說不只是個學習新知的機會,更期望透過這種模式更加了解員工特質,同時在準備、發表及交流中,相互學習與成長。 奇逸空間設計辦公室。 用實力建構自信 回首過往,郭柏伸也曾因非科班出身而感到不自信,後來受到業主的鼓勵與對實力的認可,令他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與真誠得到了回饋,累積的經驗終成碩果,進而提升對自己的信心。他談到,在北美館舉辦的「普立茲克建築獎作品展」內容提到:「手還沒到,心已經到了。」這句話令他感觸極深,看著陳列展區的施工圖,想著未曾受過專業透視圖訓練的他,一路依仗著對設計的熱忱,堅持所想刻苦付出,一步一步打下基礎,只為畫出心中早已完成的作品。 郭柏伸對設計的真誠與責任感,獲得了每位合作業主的信任,在如今行銷、媒體及各大獎項盛行的時代下,低調的他一如己志,用設計力與堅毅不屈的性格穩定前行,實踐「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意志。 “人生從來沒有固定走向。” 作品一 竹北壹山 〉〉布劃垂直動線連結場域關係。 竹北壹山是棟五層樓的透天別墅,是郭柏伸設計師親手為姐姐及姐夫所規劃的退休宅。結合屋主夫妻對藝術、音樂、圖書、烹飪的愛好,透過改變樓梯位置及材質,強調上下樓層的穿透感與連結性,賦予樓層關係嶄新定義,並以特殊塗料作為空間主軸,將戶外景觀與室內視線串連,打造全方位考量的理想居所。 一樓規劃姐姐專屬畫室及攝影工作室,利用低彩度色調圍塑以沉澱心靈,同時突顯畫作特色;畫室旁是姐夫個人書房,開放式陳列架可擺置豐沛藏書與收藏品,抬頭即是療癒的景觀庭園。二樓變更樓梯位置圍塑玄關區,營造宛如飯店迎賓般的氣派感,將客廳與開放式廚房串連、放大視野;大理石餐桌上方的造型燈飾,與客製化的收納展示架作為視覺焦點,而客廳大面書牆與窗邊琴區,則令訪客感受濃厚的人文藝術氣息。 沿著穿透感十足的樓梯往上,三樓結合酒窖與視聽空間,視聽室則架高地板賦予空間彈性,並透過弧形雙開門映入鐵件書牆、白色樓梯及藝術品展示牆,巧妙製造許多令人驚豔的居家端景。四樓私領域為臥室、衛浴與更衣室,特別的是臥室電視牆運用跳色增添視覺亮點,搭配其弧形輪廓延伸視覺感受;浴室規劃淋浴與泡澡區,提供時刻身心放鬆的場域,浴室與更衣室間則以玻璃取代實牆、延展視野;鋪設木地板的更衣室,備有開放式層架、抽屜與中島,滿足收納機能。五樓茶室以中式家具與青磚地板烘托出悠遠的古典韻味。頂樓無敵視景與綠植造景的露台區,放緩了屋主夫妻的生活步調。 作品二 春城越接待中心 〉〉博物館般的質璞大氣。 以紐約古根漢博物館為靈感,灌注建築美學的盒體概念,結合幾何造型,打造藝術博物館等級的接待中心,同時將室內材質簡化,打造純粹簡約的視覺感受,創建新時代指標。此外,為使視覺聚焦在室內空間,透過不同的幾何結構劃分場域,塑造雖獨立卻又互通的開放空間。 明亮的空間感為設計主軸之一,為此設計團隊使用不同方式導入自然光線,除了利用入口進光,提升室內明亮度,同時在模型區上方,利用脫開玻璃帷幕的方式,引入戶外光景,改善光線不足的問題。全室以米黃色鋪陳,延續建築外觀的特殊漆肌理,並搭配暗黑色地坪,形成天地明暗的強烈對比。二樓有著三間小坪數的樣品屋供客戶體驗,隔間皆使用透光玻璃,讓空間感加乘放大,而在色調及家具的選擇,皆以鮮明色調及主題為規劃導向,形塑如參觀博物館各展區的氛圍。 作品三 極美山莊 〉〉以量身訂製的家具敞開小坪數空間。 本作為串連家人間的互動及開展客廳與餐廳,以獨一無二的訂製家具為主軸,打破原先小宅制式的格局規劃,在客廳置入訂製沙發,以共享椅背概念省略客廳及餐廳的走道空間,同時拉大視距形塑更開闊的空間感。另一方面,在沙發椅背後的訂製餐桌,其三角形的圓潤造型,呼應了弧線的柔和,為空間注入些許活潑氣息。主臥室分為睡眠區、衛浴區、更衣室串連整體空間,以飯店級的動線作為主軸,設置大面弧形茶玻做隱形分界,其半穿透感予人輕盈之感,顯得低調而精緻。 全作運用材質延續的概念,床頭鋪設平面磁磚提升質感,並延伸至淋浴間,以凸面造型增加立體感,同時做場域界線、放大空間視野。此外,為因應格局配置,將洗手台外移、設於更衣室及衛浴之間,除了滿足梳妝機能,亦讓衛浴空間顯得更加清雅大方。 資料及圖片提供」奇逸空間設計 採訪」林靖諺

幸中家具實驗室 掀起傳統工廠新浪花

Interior 362

一年一度備受關注的金點設計獎(Golden Pin Design Award)已於日前公布標章得主名單,並預計於12月1日的頒獎典禮揭曉「年度最佳設計獎」最終得獎結果。《室內》雜誌作為金點設計獎官方媒體合作夥伴,將帶來連續三期的深度報導。   製造業可說是撐起台灣經濟的中流砥柱,職人們純熟嚴謹且與時俱進的技術,讓MIT(Made In Taiwan)的品質聞名於世;不過,綜觀現今趨勢,「設計」二字正迅速席捲全球,甚至已經是深根於全世界的普世價值,不論在經濟、文化、社會等面向,皆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成立於1970年的幸中家具廠,是製造金屬家具的佼佼者,第二代蔡宗賢(Sam)致力於突破框架,嘗試在傳統工廠中導入設計概念,將製造優勢與創新的設計思維緊密結合,並成立自創家具品牌。今年度以「模組化家具」獲得金點設計獎標章肯定,本期報導特別邀請Sam與團隊一起聊聊家具設計與製作的酸甜苦辣。    幸中家具實驗室  幸中家具實驗室扮演著設計與製造的統合體角色,由畢業於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產品設計系的創意總監Sam(左前)帶領具有藝術、工業設計背景的團隊,以創意、美學、設計為核心,以實驗開放的精神結合自家擁有53年深厚工藝的金屬家具製造廠,提供異材質結合的桌子椅子,持續顛覆使用者與空間及家具之間關係,激盪出更多獨特價值。   實驗室充滿了創意及理性思考,但同時又具有實際印證的精神,幸中家具實驗室有別於它的起源「幸中家具廠」,集結了設計的頭腦,加上工廠堅實的製造實力,掌握設計端及製造端雙聲道語言,逐漸成為產業鏈新興角色。     你是否曾想過,設計與製造兩個看似無交集領域,其實是有可能互補並相乘出嶄新價值?「幸中家具廠」已有53年歷史,以金屬桌腳以及家具起家,發展至今在台北和嘉義共有兩個工廠,服務範圍從台灣本島、離島至海外,是個從概念發想、實際產出至後續維護一手包辦的單位,以提供良好且全方位的顧客服務為宗旨;也由於工廠主力發展金屬家具,而金屬又予人堅硬感受,因此幸中一向秉持堅實剛毅的「硬態度」承接每個委託,並多方嘗試將金屬和異材質結合,期待能夠成為伴隨台灣生活美學和餐飲趨勢一同成長的家具製造商。「長輩們個性務實且做事扎實,希望消費者使用我們的家具後能產生幸福感,再加上做生意講求信用,所以將工廠取名為幸中。」Sam如是說。 工廠製造過程。精湛的製造技術是幸中的優勢。©歐陽青昀   談及人生經歷,自幼生活於傳統產業中的Sam,認為這是個充滿能量的場所,只是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趨勢,製造業需要做出相對的回應,讓自己在瞬息萬變的潮流中站穩腳步,也才有機會嶄露新的頭角。畢業後Sam先在生產線學習了五年,發現自家工廠的製造硬實力無庸置疑,對於客戶的要求都可盡量做到盡善盡美,但好像欠缺了軟實力,當低價產品大舉搶市時,營運上即面臨挑戰;有鑑於此,他便負笈至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就讀產品設計相關專業,希望藉由創新思維將設計和製造兩端串起,使其相互對話,激盪出全新火花,替工廠的未來開闢更寬廣可能。   從家具廠到實驗室 從紐約回台後,Sam積極地想將設計思維植入製造產業,努力了四年卻發現遭遇卡關。「當時的我,一直想在製造流程中注入設計語彙,但思緒似乎有點被困住了,我好像跟心中的目標漸行漸遠。」於是,他毅然決然離開了工廠,與朋友創立「層層生活」品牌,將設計和行銷整合視為軸心,透過研發的模組化家具專利,使生活美學的自主性重回消費者手中,企圖更全面的觀察市場和大眾需求。這個過程讓他認知到過去未曾發現的幸中價值,因此,他再度返回自家工廠,一手成立了不畏嘗試、挑戰與碰撞的「幸中家具實驗室」,以掌握設計與製造資源的統合者之姿登場!Sam笑說自己就像一台拼裝車,這些東奔西走的經歷看似繞路,其實都是引領自己見識更多不同風景,鍛鍊心智也開拓了視野,並在家具實驗室中匯聚成完整的「面」。 家具實驗室基地隱身於工廠二樓。©歐陽青昀 幸中家具廠在過去半世紀的時間中累積了厚實的製造基礎,現階段,Sam認為應該要灌注實驗、探索、顛覆精神,讓設計真正走進製造業,揭開傳產的新篇章。「幸中家具實驗室」藉由觀察身邊事物並對其進行一系列的聯想作為創意出發點,結合金屬和異材質來開創更多屬於金屬家具的可能性;Sam提到,工廠穩定的技術力是他與團隊最安定的靠山,他訂立出明確的架構、步驟落實品質的控管,讓軟硬實力得以順利銜接、解決問題,他與同仁皆會實際下產線製作產品雛型,讓前(設計)後(製造)兩端能有效溝通,合作無間共創一件件精彩作品。 實驗室成員十分年輕,有著充沛的創意和創新思維。©歐陽青昀 引入新觀念勢必對工廠既有運營與流程帶來陣痛期,Sam也不例外面臨了內部或外部供應鏈的質疑反彈,但他堅定地認為「設計是一種新的溝通手段」,透過不斷嘗試、突破框架,當心中所想的畫面真正具象化後,也就逐漸得到認同。「所有成果都需要時間積累,在這個過程中,你就只能堅持下去,持續做你相信的事,讓時間來應證。」 工作環境一隅。牆上可見團隊腦力激盪的手繪稿。©歐陽青昀   自述有著強烈好奇心的Sam,覺得生活中的每個場景都好似田野調查般,閒暇之餘喜愛觀察都市街景,欣賞光影在不同介質上形成的變化,也熱衷看電影與閱讀書籍。其實他不會特別去鑽研設計相關學問,因為好好生活、體驗不同面向的活動都是他的養分,有助他從不同角度去領略美好,也能深化對事物的解讀。過去家具常被視為配角,多以功能為導向,時至今日,家具儼然成為展現品味的環節,甚至越來越講求客製化,因此他期待幸中家具實驗室所推出的作品,可以成為大眾享受好設計的媒介。   隨心所欲展現品味:模組化家具 目前家具實驗室主要合作對象多為商業空間,Sam解釋道,因工廠早期便開始深耕商空,他遂以此為基礎進行延伸和優化,也由於商業空間的對外性,是消費者接觸美學、體驗家具的絕佳場域,成為與外界對話並展現實力的第一線。 目前幸中團隊針對模組化系統提供多種材質、造型、顏色的選擇,將設計的主導權交還給消費者。 家具和硬體空間是相得益彰的存在,它們互相映照,取得視覺上的平衡之餘更需提供舒適的使用狀態;現今商業空間在整體規劃脈絡上更著重於可變性、同時需突顯品牌特色,Sam強調,身為家具設計單位,他們不單只是滿足實際需求,更身兼軟體整合的角色,利用天馬行空的「企劃腦」融會對品牌經營的know-how,與業主和其他專業團隊一起討論專案內容,依據結論給予家具意象、材質等方面的建議,再藉由幸中擅長的「模組化家具」實踐畫面,並保有彈性轉換的餘裕,當舉辦聯名活動時可輕鬆變化椅背、桌面形象或質料,讓體驗更為沉浸,與大眾的互動也能更雙向。 只需拆卸螺絲即可更換椅子的配件,能配合商空形象隨時調整;若出現損壞部分亦可快速維修,也提供回收和整新服務。   模組化家具正是本次獲得金點設計獎標章的作品。就像樂高一樣,將美學的主導權交予消費者,主打「你的品味你說了算」,讓消費者親自參與這張椅子組成的過程跟設計細節,椅背和椅面的造型、材料,甚至是色彩皆可自訂,打破過去僅是單方面挑選家具的限制,藉此與家具獲得更深的情感連結;若以製造面而言,客製化最困難的部分在於多樣少量,製作成本高昂不符實際利益,對此,模組化系統亦可形塑更彈性的美學變化。 零件更換示範。Sam期待家具產業也能替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透過簡易拆解、更換可隨心改變座椅風格。©歐陽青昀 Sam表示這套家具系統能夠協助商業行為的順利進行,其一是因幸中有著設計和製造的兩端優勢,家具可快速製造到貨;其二是可以快速維修,若出現刮傷、瑕疵等不需後送,簡易更換零件後即可繼續使用,確保營運順暢。有鑑於此,模組化家具被台灣許多知名餐飲品牌所採用,包含CAFE!N、CAMA COFFEE、南美春室等,也針對家具的結構設計與本事空間製作所、彡苗空間實驗、共序工事、工二建築等室內設計團隊激盪出不少佳作,充分展現作為設計+製造統合者的精湛功力。 世界咖啡冠軍王策領軍的VWI COFFEE HOUSE,同樣採用幸中的模組化家具系統。圖片提供:咖啡客的咖啡課 在CAFE!N關新店的家具設計中,以「純粹」為主軸,捨棄奢華線條和過多裝飾包覆,將整體外形及線條簡化,透過不同材質的特性與加工技法,顯現金屬結構的力與美;不僅重新定義了椅子的型態,也顧及舒適度,在椅背上規劃了凹槽掛鉤,讓使用者能直接將隨身物品掛起,從容不迫的享受咖啡時光。 幸中家具實驗室與眾多知名餐飲品牌合作。此為CAFE!N關新店二樓客製吧檯椅與餐椅。攝影:隨寓工作室。 店內坐椅外型俐落純粹,透過異材質結合與細膩結構,展現金屬加工的美感。 而位在NOKE忠泰樂生活的SCLOUD專櫃,則以輕盈的鋁合金材質結合木製榫接的工藝手法,讓椅子成為可坐、可疊、可當陳列架的複合體,空間的機能更靈活且多元;茶几部分則有別於一般桌腳的形式,選用工廠剩餘的圓管和管材搭接而成,並以廢棄的安全帶將其綑綁,描繪時尚氛圍也兼顧環保永續。 SCLOUD專櫃藉由鋁合金材質和木製榫接手法讓椅子不只是椅子,還可以疊起、拼組成陳列架。圖片提供:共序工事   茶几則利用被視為廢料的工廠圓管及餘料管材搭接而成,再以廢棄安全帶綑綁,顯現對永續議題的實踐。圖片提供:共序工事 是Designer也是Maker:用雙手實踐設計 幸中家具實驗室目前也大力推廣家具租賃的概念,甚至計畫推出消費者互換零件的平台,讓家具成為共享經濟的一環,延續物件的生命,能透過零件更換家具型態,延續它的奇幻旅程,朝著循環永續的方向邁進。也因實驗室跳脫傳統的思維模式,每每都能創造出令人驚奇的作品,Sam提出了生動的比喻:「我和團隊就好似廚師,不停試驗、組合各種可能,企圖端出各式創意料理供食客們選擇。」 南美春室專案。利用模組化系統特色和材質工藝,呈現家具的多變姿態。擷取玻璃回收過程的碎形樣貌為設計語彙。圖片提供:春池玻璃 也因為對創作的樂此不疲,以及對環保議題的關注,他們翻玩了大眾眼中的「廢料」,例如將回收包材、彈簧床墊甚至是產線不可避免的鋁屑料等,轉化成椅子的坐墊,目前也正嘗試蒐集海廢料中的塑膠,並壓製成椅子的零件,利用設計解決廢棄物問題,也串接了更多向外合作的機會。 近期團隊玩轉大眾眼中的廢料,研發成模組化家具的配件,延續物件生命並透過設計提升價值。   獲得金點設計獎的肯定,Sam認為是很大的鼓舞,因為這代表著歷史悠久的幸中家具廠,正以全新姿態躍入大眾眼前,他耗時許久、也煞費苦心的希望跳脫外界對他們「製造業」的定位,他自豪地說:「現在的幸中,是有思想的製造、有設計骨幹的製造。」 談及創立家具實驗室至今的收穫,就是心境上的不受限!團隊的DNA是創意跟實驗相輔相成,不怕挑戰、不怕失敗,彼此就像是Maker,動腦之餘也得實際動手做;目前工作室位於工廠二樓,環境雖然較為吵雜,但可以隨時下樓操作機台,快速假設大膽驗證,彷彿工匠般不斷累積創作DATA,並建立起實驗的文化,Sam說道:「同仁是我十分珍貴的資產,我們一起在創意、設計、美感、製造間摸索出更寬廣的道路,謝謝他們不畏辛苦一起投入其中。」 近期團隊玩轉大眾眼中的廢料,研發成模組化家具的配件,延續物件生命並透過設計提升價值。©歐陽青昀   傳統產業在轉型時需剖析自身的核心價值,從既有資源中梳理出前行方向,轉型應是加法而非打掉重練;另外就是目標必須明確,保留產業原有強項之餘,經營者的心態則需歸零,不要被過往的經驗法則所綁架,適度的叛逆及野性有其必要。 Sam也致力堅實原創商品特色,並持續發展品牌化,企圖從台灣串起產業生態圈,一起走向國際市場;而提及未來願景,Sam則希望能強化與跨領域的切磋交流,讓設計更自由、通路更多元,也期待深化產學之間的串連,培養設計者外也不忘培育製造者,才能避免專業技術人才斷層而導致產業停滯。針對有意願投入家具設計、製造產業的有志之士,Sam也分享「堅持」是關鍵,雖然看似老調重彈,但這正是他貫徹的信念,後續的日子也將繼續踩穩步伐,踏實的替幸中開啟全新篇章。 資料及圖片提供」幸中家具實驗室 部份照片攝影」歐陽青昀 採訪」陳映蓁

與自然共舞,述說土地故事-王勝正的設計心法 | 更自然多元的搭配選擇 3M裝飾貼膜系列

Interior 361

起源於18世紀的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是手工勞動轉向動力機器生產的轉捩點,也是推動人類現代化進程的一大助力,雖大幅提升了製造效益並快速累增財富,但礦產開發、森林砍伐、土地結構破壞等行為,也對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影響,時至今日大自然的反撲所造成的氣候異常與環境汙染,是人類不得不面對與深思的議題,因此,環保永續概念開始被廣泛討論,相關行動也逐漸走入你我的日常中。     3M邀請豪宅御用設計師-十邑設計創辦人王勝正分享住宅設計美學心法。   另一方面,除了肉眼可見的資源耗竭,看不見的病毒也成為一大威脅,全球剛遭逢疫情的肆虐,注重通風、減少病毒傳染且以人為本的「健康宅」更成為現今人們對居家品質的要求。綜合上述兩大面向,針對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範疇,不論是業主抑或是設計執業者,對建材的選擇大多趨向簡單有效率的「簡法」趨勢,不僅需兼顧美觀與實用,施工的快速精準、後續保養簡易、一次提供多重安全保護,甚至建材廢料產生的多寡,皆已納入選材的多元考量指標。      3M™ DI-NOC™ 特耐裝飾軟片結合3M科技與設計美感,提供超過千種花色選擇。 有鑑於此,秉持「科技改善生活」理念的3M致力研發符合新時代需求的產品,推出以膠為核心科技的建築材料「3M裝飾貼膜系列」,包括室內外裝潢用3M™ DI-NOC™ 特耐裝飾軟片、美化玻璃的3M™ FASARA™ 玻璃裝飾貼膜、3M™ DICHROIC 炫彩玻璃裝飾貼膜等產品。 3M™ DICHROIC 炫彩玻璃裝飾貼膜透過3M專業的多膜層壓技術,能隨光源和視角不同產生不同的色彩變化。 3M™ DI-NOC™ 特耐裝飾軟片新品系列靈感來自迷人的大自然及手工材料之美,如視覺或觸覺皆超擬真木材的高階木紋、石材水泥陶瓦等視覺效果豐富多元的匠藝系列、以及金屬調色盤系列,降低對天然素材的依賴,保護地球珍貴資源之餘,同時還能減少廢棄建材所帶來的負擔。   包覆曲面底材也十分服貼,設計師得以盡情揮灑創意。   對自然與土地的熱愛,成為設計的起點 3M裝飾貼膜簡法建材新趨勢設計師沙龍重磅邀請擁有「豪宅御用設計師」美名、曾經手「長虹天璽」、「冠德羅斯福」、「昇陽城中」、「水立方」等知名建案的十邑設計創辦人王勝正擔任一日品牌客座設計師,他分享了自身的設計原則:「我認為設計必須跟著故事走,那故事又跟土地息息相關。我從小就熱衷於繪畫以及手作,也十分喜愛大自然,它激發了我的想法、啟發了我的無限可能。建築史上有一句名言『形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那透過我的成長歷程,不斷去歸納並梳理出屬於我自身的理念『設計跟著故事走Design follows stories』,其實就是奠基於對每塊土地的尊重和情感連結。」言談之中可知王勝正對自然的敬愛及憧憬,也深刻影響他的選材思維,大自然給予的靈感可以很直接、也可以挖掘背後的深層涵義,故自然語彙是架構他設計觀的重要環節。 十邑設計創辦人王勝正於3M簡法建材新趨勢設計師沙龍分享他的設計理念。   疫情令大眾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轉變,王勝正特別提到,理想居住型態的模樣,是他思考已久的課題,恰逢百年一遇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他於2020年公開了新作三三築大「半九十」,將「社交距離」的想法融入其中,不僅在人與人的接觸進行斷點設計,更著重於非接觸式的智能規劃,例如以手勢即可驅動電梯等;空間設計上則以「低密度」布局,藉此確保人人皆可享受新鮮的空氣,同時強調自然優勢,替室內創造氣體和綠意的流通。另一方面,也講求空間架構的層次,前庭常見於他的設計藍圖,順應周遭環境,感受微風、將花草植栽景致盡收眼底,在人與自然間取得完美平衡。 3M裝飾貼膜以膠為核心,設計靈感皆源自大自然及手工材料之美,替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擴展設計變化的無限可能 疫情之下,豪宅公設或居家空間對自然意象有更深入的探尋,材料的觸感、視感左右了空間氛圍的形塑,而安全性和清潔便利性則是最基本的要求。由於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區,較容易產生細菌滋生、發霉等問題,故材質需特別留心抗菌防黴等面向;再者,如何兼顧設計的細膩質感,卻又能表現出對天然資源的關懷與珍愛,也成為設計師在挑選材料時思量的要點,因此,3M裝飾貼膜便是一個絕佳的產品,能多元運用於建築外牆及室內空間,簡單且快速地創造高擬真質感、精準有效率的施工過程、同時也能滿足多重安全性。 施工快速有效率,能用最短的時間賦予空間多變面貌。(3M建材運用案例─3M提供) 得益於印刷技術的驚人進步,「3M™ DI-NOC™ 特耐裝飾軟片」除了既有超過千種的花色,更推出70多款擬真新花色,「高階木紋系列」以消光塗層技術的專業低反光效果,展現接近木頭質感的霧面消光色調;「匠藝系列」帶來石膏水泥、砂漿、陶瓦等工業材料,呈現擬真匠人手工製作的原始手作質感;「金屬調色盤」系列提供多種金屬飾面紋理搭配不同色階銀灰與香檳金,色澤真實、不易殘留指紋且反光度佳,就算用於曲面弧度也能達到精美視覺效果。   3M裝飾貼膜紋理擬真,能完美重現天然素材的質地。 3M辦公室以金屬系列裝飾貼膜打造礦山意象的不規則天花。   全方位機能一網打盡 除了多元擬真的花色,3M裝飾貼膜也突破了天然材料紋理不穩定及工匠技術等諸多外部限制,不僅擁有無粉塵、低噪音氣味等優點,其專業背膠具耐熱耐濕耐汙的極強耐候力及高穩定性,加上表面較無孔隙,不易藏汙納垢,更好清潔、易除菌,是「簡法裝修」潮流的一大助力。此外,配搭適當材質更通過「耐燃一級」測試、日本國土交通省「不燃認定」,以及「防焰」、「SGS無甲醛測試」等多重認證,讓設計師在符合法規的前提下,使用理想花色構建安全空間。 3M裝飾貼膜因表面較無孔隙,不易藏汙納垢,同時搭配適當材質也滿足防焰、防燃、無甲醛等要求。(3M建材運用案例─3M提供)   不同屬性空間有著不同表現方式,那麼貼膜適合應用於什麼場合?王勝正進一步分析,有些案場必須「輕量化」,抑或是專案規模龐大,需大量且快速地製造物件,裝飾貼膜即為使用首選,而3M有著他牌無法取代的高解析度與高穩定性,能替設計帶來更為協調且融合的成果。而他一再提及全球正面臨資源匱乏的危機,在操刀專案時會盡量減少天然材料的比例,而具有自然紋理和觸感的3M裝飾貼膜同樣扮演了關鍵角色,有助於實踐設計師心中欲表現之畫面,同時也能替地球的永續發展做出實質貢獻。     3M裝飾貼膜解析度高且穩定性足,能創造具美感、環保與安全的環境。(3M建材運用案例─3M提供)   相關事宜請洽詢全台灣3M™特約經銷商:https://reurl.cc/ZWj7LA 3M™ 裝飾貼膜全系列:https://reurl.cc/EoZz0v 3M™ DI-NOC™ 特耐裝飾軟片新品:https://reurl.cc/M8kdEv 3M™ FASARA™ 玻璃裝飾貼膜新品:https://reurl.cc/eDmWG7     資料及圖片提供」3M台灣子公司 採訪」陳映蓁

朱怡芬 先純淨再豐美

Interior 361

台灣的室內設計市場長期以住宅與餐廳為主,朱怡芬(Celia Chu)是台灣少見的飯店設計師,十多年來她以女性細膩觀點,在全球重要城市陸續規劃多座旅店空間,熱愛藝術和設計的她,擅長將實用功能與設計美學結合,令作品富含在地溫度並流露精緻優雅,探究其底蘊是來自於多元文化的淬鍊累積,透過本次專訪朱怡芬分享了自己的築夢之路與設計心法。    朱怡芬Celia Chu Celia Chu Design & Associates 創始人及首席設計師 朱怡芬憑藉優雅精緻的現代酒店和高端住宅項目而享譽國際,作品展現出獨特美學且設計層次豐富的風格。 自2007 年於台北創立元璽設計Celia Chu Design & Associates(CCDA)以來,便領導一群優秀的頂尖設計師團隊,完成許多知名的設計項目,其中包括曼谷瑰麗酒店、台北國賓大飯店、埃及開羅塞米勒米斯洲際酒店,以及數家亞太地區凱悅酒店等。她對室內設計的願景是兼具優雅風格與實用效益,並追求在酒店空間呈現對生活的獨特創意視角。工作室成立以來,憑藉在豪華精品酒店和餐飲業所積累的豐富經歷,以及獨特創意靈感和全方位設計策略整合,讓每個設計方案各具獨特視角與敘事手法,展現人文溫度美學,呈現既現代又雋永的空間設計。      一位自小立志的設計師 朱怡芬生長於台灣,從小就喜愛美的事物,接受各類創意藝術薰陶,小學時即確立想成為室內設計師的志願。立下職志的最初啟蒙源自小時候與母親一同親訪樣品屋,常在週末到建案接待中心賞屋,眼前美侖美奐的演示,打開她對室內設計的想像,開始熱衷布置自己的臥房與選物,閒暇時的閱讀內容漸漸從故事書轉向售屋文宣,每每讀著照片與平面,不禁想像自己會如何為它設計。   自從立下志向要成為室內設計師,朱怡芬十分清楚未來想走的路,也一路堅持朝向已志前行。大學畢業後,她開始到室內設計事務所學習,真正接觸實務。在工地紥根期間,勤練基本工與累積經驗,和施工團隊溝通磨合,因對工程細節有諸多好奇,總是在現場請益、學習,反覆思考如何讓施工圖更加詳盡且容易理解,弭平溝通鴻溝。    “ 想像力來自生活體驗。” 先淨空 再淬鍊 一開始,朱怡芬專注於住宅與商空設計學習,她未曾想過酒店設計會是日後的另片天地。若要細思接觸酒店設計的源頭,契機其實來自於她的自覺。朱怡芬談到,在台灣工作一段時間後,開始覺得設計有不足之處,尤其想像力與思考內涵的匱乏,總讓自己有原地踏步之感。她認為,想像力的養分來自生活體驗,不如放下一切出國深造,讓自己跳脫舊習,再闢新境。   在紐約攻讀設計學位時,朱怡芬工作上已掌握一定的純熟度,但也陷於設計慣性常常苦思。國外求學期間,一次與教授的對話,解開她長久以來的困惑。她拿著過往累積的作品集向教授請益,教授細看後說道,每個作品裡的畫面都是美的,但是卻各自獨立,空間彼此並未產生對話關係。一席當頭棒喝,讓朱怡芬激動落淚,意識到原來長久欠缺的是將作品一以貫之的核心精神,所以皮相美好但總覺得單薄、瑣碎。教授的這一席話,讓她受用至今,當設計遇到瓶頸或陷入特定框架裡,她總會想起教授的箴言,要自己跳脫舊習,以全觀視角審思如何貫徹設計精神,把空間對話構成故事,傳達給他人。   海外取經期間,也是朱怡芬學養與實務的再淬鍊,自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畢業後她選擇留在紐約,毛遂自薦到季裕棠設計事務所(tonychi studio)工作,刪去往日舊習,從基層開始重練,與全球頂尖團隊合作,參與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許多知名酒店、餐廳、水療中心、酒店公寓與會所,紥實了酒店設計領域的經驗。在季裕棠設計事務所磨練四年後,因家庭因素而返回台灣,從美國回台灣的路上,在美國曾經合作的業主找到她,因過往工作實績受到信賴認可,陸續接到多位老業主的委託,順理成章成立「元璽設計Celia Chu Design & Associates」(CCDA),展開人生的另個階段。    “設計不該是各種選圖的疊加。”       勇於跳脫慣性 捨去舊習向來是知易行難的挑戰,人性往往被慣性拉扯,不知不覺又重覆舊路。但朱怡芬就是不願圖享安逸,她下定決心拋去舊習,讓心態歸零,開始練習放空,讓視覺淨化,不急迫看望他人作品,不瀏覽社群上的海量圖片,因為她清楚唯有讓內在淨空,才能不受影響,真正創作「自己的設計」。   這是一條漫長且刻意練習的路,她開始更加重視自身感受,置身新空間不急於觀看細節和外顯元素,而是將注意力轉向自身對所處空間的好壞感受,思考當下場境氛圍能否打動自已,分析對它的好惡原因,梳理空間承載的歷史或故事,再反思自己會如何表達上述內涵。至少投入10年歲月打磨,從具象場景到抽象精神的提煉,朱怡芳慢慢地鍛造自己的設計哲學,成就慢磨卻細膩的作品特色。   1. 越南特色漁船作為越南峴港凱悅酒店餐廳座椅造型。 2. 越南特色漁船作為越南峴港凱悅酒店餐廳座椅造型。 持續磨練感知 儘管在資訊爆炸的科技時代,網路上每天都有海量畫面可以瀏覽,至今朱怡芬仍然刻意練習,不讓設計被環境風潮干擾。她分享,網上圖牆縱然能找到無數美麗畫面,但也容易流於表象,目不暇己的視覺刺激使人容易聯想,甚至輕易評斷,往往淪於見樹不見林,設計不該是各種選圖的疊加,即使拼貼成果再美,少了原創核心終究會顯得空洞。   元璽設計團隊提供橫跨建築、室內、產品和景觀等設計領域的多元化服務,同時堅持將當地元素和文化特色融入作品,以藝術創作的心態來面對每個專案,讓材料與靈感互相激盪,空間與故事彼此成型,而這項特色來自於團隊持續磨練感知力的基本功。   朱怡芬進一步談到,一切都從細節開始,去細看元素選擇的原因,每種材料的質感,分析其觸感和特色,還有它帶給自己的感受。身體是有記憶的,觀看、觸摸、呼吸,用身體記住當下空間給你的感動,閉上眼睛感受日光照進空間的溫度,這些細微的練習能幫助自己跳脫表象的設計語彙,長期累積下會鑄存在內心,成為設計養分。    “避免一廂情願,要顧及異國文化、約定俗成的符號,能否與目標對象溝通。”     堅持自主信念 為了深入體驗新事物,持續累積感知經驗,不重覆過往作品,為此朱怡芬堅持公司規模不作過度擴張,避免因營運壓力失去自主權。在高自主權下,元璽設計能選擇不同品牌、國家的設計專案,從異國團隊的合作裡擴展經驗,彼此激盪靈感。當然,並非所有選擇都全然出自理性,常常旅行的她,也會因為愛上一座城市而動心起念,接受當地委託。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元璽設計經營至今的信念。朱怡芬談到,在季裕棠設計事務所工作四年時間,培養出兩個重要信念,一是對設計與創意的堅持,二是堅守職業倫理道德。為了避免對業主造成利益衝突,同類型產品會婉拒競爭品牌的委託,完全對既有業主付出,與客戶一同互信前進。她一直謹記,拒絕潛在客戶雖然難免得罪,但是也會贏得尊重,設計公司堅持倫理道德,盡心力為既有客戶著想,是實踐誠信之必要,這樣的堅持也會發酵出不同合作的可能,與客戶互信互重才能長遠共進。     取當地文化為靈感 酒店量體大,規劃時必須考量縝密、面面俱到。朱怡芬指出,酒店設計不能一廂情願,基於各地文化殊異,歐美客戶的溝通態度普遍直接,會當面提出懷疑並討論,而亞洲客戶表現迂迴,需要時間磨合才能真正說服對方。她回想,剛創業時也曾懷有初生之犢的傲氣,堅守自身設計創意,溝通方式直接,討論時不畏火爆攻防,多次考驗後她慢慢沉心靜氣,學習聆聽業主異議背後的起因,挖掘那些明說與未說的話語,反獲得更好的創作成果。   3. 以曼谷皇宮圖騰為靈感打造泰國曼谷瑰麗酒店細節。 4. 以曼谷皇宮圖騰為靈感打造泰國曼谷瑰麗酒店細節。    她提醒,設計師容易陷於專注卻忘記俯瞰全貌,為求效果卻忘了收斂,設計時若不後退一步觀看全貌就會容易錯判,有時業主會從營運上的務實考量、地域文化的取捨而反駁提案,設計面的酷炫之舉在營運實行上可能造成困擾,地域特色的取捨也需要考量當地視角,稍有不慎就會傷及品牌形象,因此酒店設計不應以炫目為目標,該思考如何做出符合現場條件同時益於品牌形象的空間。尤其文化底蘊愈濃厚的城市、背景愈悠久的飯店,更要深入理解顧客與文化,不能一味抹去過往,應讓新形象承先啟後,留住老客人也開創新客源。   朱怡芬談到,為了精確剖析在地文化,她會留下足夠時間沉浸於當地生活,深入古蹟建築、常民市場、在地飲食、民居空間,多和當地人接觸與交談,思考如何將在地特色與品牌DNA融合,樹立酒店的差異性。她分享,靈感來自於體驗裡最深刻的事物,與當地民眾接觸溝通是很重要的靈感來源,往往設計線索就在交談裡浮現;此外,團隊合作也很重要,彼此腦力激盪交流感受,都能幫助設計更加精準。喜愛當代藝術的她,也會與在地藝術家合作,詳盡說明設計概念,讓藝術家在充分理解下定出明確的創作方向,令藝品與空間展現最佳平衡。       裡應外合 缺一不可 朱怡芬認為,一個好的酒店空間設計必須具備設計、管理、業主等三項條件。在設計上,能否優化設計協助實質營運流暢,賦予酒店空間故事,定位明確個性。管理上,考驗著營運團隊是否理解設計內涵,並長期貫徹執行;每間酒店的新鮮期僅有半年,細膩如一才能構成經典,如果管理不夠確實,就會從服務、維護、燈光、音樂、細節慢慢鬆脫,開始瓦解情境氛圍,漸漸淹沒在推陳出新的市場上。業主的品味是決定性關鍵,對設計的理解力,堅持理想的決心,不因數字起伏而動搖,都決定了設計與管理的貫徹,以及酒店空間長遠的名聲。   “面對歷史悠久的品牌,不能一味抹去過往,應思考新形象如何承先啟後,留住老客人也開創新客源。”        沉澱專注 再蓄能量 平時工作繁忙,要如何維持豐富靈感?在閒暇時,朱怡芬會刻意讓自己完全放空,減少私人空間的雜訊。她認為,足夠的放空,才能蓄進更多能量,所以刻意讓生活純粹、專注當下,單純的旅遊、享食,不急於捕捉資訊,偏重在精神滿足。她也喜愛電影藝術,經典老片或院線新片都有接觸,透過影像打開對時代情境的想像,享受片中的美學氛圍、色彩元素與畫面運鏡。   朱怡芬談到,保持好奇心是左右設計生涯的重要關鍵,對於職涯真正懷有熱誠的人都是充滿好奇心的,會深究家具背後的故事、事物的源起、文化內涵,在長久累積裡豐厚知識能量。因此,她十分重視員工的原創性與好奇心,會要求說出設計方案的完整動機,因為唯有真正深入研究過,道出的故事才能打動他人。她也提醒年輕後進要適當關掉手機,對真實環境多一點好奇心,多一點思考,當資訊太多又沉澱不足時,設計反而容易流於表面,不如摒除雜訊讓自己專注於精神探索,從中萃取精華。同時也不要迷失在光鮮亮麗的外相上,忽略長期持續的耕耘付出,設計職涯苦樂都有,要懷著開放心態接受不同試練,並且守住純粹初衷,不被外界影響。    “內心懷有熱誠的人,都是充滿好奇心的。” 發揮設計影響力 從夢想成為空間設計師,到實現成真創立事務所,朱怡芬坦言現今角色已不再單純,設計師身份讓自己享受純粹創作的樂趣,經營者立場也讓她更能理解業主難處與市場需求;兩相思考下,她更加重視平衡之道,不追求作品的炫目話題,更偏重空間予人的真實感動,能否透過設計幫助業主實現理想,助於酒店長久經營。從設計角度與商業角度結合,她會盡力建立內外溝通,讓合作團隊彼此理解,朝向共同目標,而不是強調設計為先導致整體失衡。她提醒,規劃商業空間時,加入營運實務的考量非常重要,布局、動線、效率、物料是否適合品牌定位且經得起考驗,都決定了作品成功與否。   在處處高喊設計力的今日,朱怡芬也提出反思,她更在意的是設計的負面影響力,設計是否對環境增加負擔、對未來埋下隱憂,過度注重美學與包裝是否偏離了核心本質,不僅是任何設計領域都需要思考的課題,也是她持續的自我要求,避免讓創作成為環境負擔,並期盼以此共勉,使設計力作為成就美好世界的助力。        作品一  曼谷瑰麗酒店 〉〉從當代視角詮釋泰國傳統文化。 以泰國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靈感,突顯當代曼谷特色,並傳遞經典雋永美感。曼谷瑰麗酒店位於曼谷精華地段,酒店建築樓高30層,設計靈感源於泰國傳統雙手合十的問候手勢wai,摩登外觀揉合了泰國的文化精髓。   整體設計構思源於當地文化,手法融古於今,彰顯現代與古典的和諧共生。富有巧思的細節在室內隨處可見,絢麗的色彩配搭精緻飾面,空間採用各種奢華素材,以大理石、金屬、皮革混搭木雕和民俗紡織品等傳統物料,打造出極具層次的視覺效果。   位於七樓的Sky lobby 以酒店創始人家族的藝術收藏為靈感,空間採用覆蓋金箔的玻璃牆板,將曼谷傳統鄉鎮的屋頂瓦片用金箔呈現。Lakorn歐式餐廳是傳統美學與開放式空間之結合,餐區靈感來自古董音樂盒,採用弧形牆板營造親切私密感受,近距離觀察金屬窗網時,可見發光的網面上編織著精美的黃銅甲片,將泰國傳統舞蹈的手飾品融入其中。   客房重視如家般的溫馨,房間內採用大量木質、籐編、編織物及鑲板等熱帶風情元素來營造泰式美學的現代感,並以孔雀藍、翡翠綠點綴素靜的白色、奶油色、棕色和奢華金色背景。每間浴室都以高貴典雅的風格設計,精緻裝飾和花紋磁磚靈感源自曼谷大皇宮的立面,彰顯泰國的工藝美學,對當地文化由衷致敬。       作品二  大連君悅酒店 〉〉擷取古典窗欞雕塑空間層次。 酒店餐廳座落於大廈最頂部三層,從餐廳即能眺望大海景色,設計主軸亦與大連港壯闊海景相呼應,採用渾厚飽滿的原木質地、精緻的藝術作品,並以大型旋轉雕塑樓梯連結空間,締造用餐環境的熱鬧氛圍。   整體設計重點在營造連貫氛圍的前提下,創造三個各具特色且肩負吃、喝、娛樂三種不同功能屬性的空間。為了避免高聳中庭的巨大空洞,將各式機能的小巧空間散布於餐廳各個角落,注入宛如居家的舒適感受。空間設計也融合大連當地文化,透過對比元素的鑲嵌揉合,層疊訴說大連的今昔故事。   空間中有許多別出心裁的細節,處處蘊含傳統文化精髓。朱怡芬將鍾愛的古典窗欞紋理運用至餐廳屏風,宛如一件件鏤空的空中雕塑,不僅將傳統中國美學嫁接至當代時空,也巧妙地隔斷挑高空間,豐富整體的層次感。餐廳入口處的樓梯懸掛著醒目的玻璃吊燈,模樣清透靈動猶若一隻隻小水母,在藍色海景的映照下,玻璃水母宛如在海洋中暢游,更添畫面詩意。        作品三  越南峴港凱悅酒店 〉〉揉合漁民文化的觀海體驗。 位於海濱的越南峴港凱悅酒店(Hyatt Regency Danang Resort and Spa)環境風景如畫,這家度假村宛若世外桃源,享有壯闊的越南東海景致。   度假村主要泳池旁設有露天餐廳Pool House,是一座完全放鬆的休憩小屋,擁有極佳的海景視野以及舒適露台餐區。整體設計靈感來自海濱度假小屋,並為其注入中南半島風格和當地文化元素,手法上強調對比趣味,採用質樸自然的建築材料,以及越南在地色彩的織品。   設計前期,朱怡芳在越南峴港的第一個早晨漫步於海灘時,見到數百艘越南簸 箕漁船被隨意地擺放在沙灘和海上,構成一幅美麗而寧靜的景象。此幅景色成為設計靈感,規劃獨特的竹編碗狀座位,讓客人在抵達酒店時,能感受到寧靜美景的迎接,於露台坐在「船椅」上望海,別有一番滋味。        吉隆坡君悅酒店 〉〉讓時光演繹自然語彙。 吉隆坡君悅酒店(Grand Hyatt Kuala Lumpur)毗鄰吉隆坡會展中心(Kuala Lumpur Convention Centre, KLCC)和吉隆坡會議中心,步行即可前往金三角(Golden Triangle)購物中心、餐飲場所和娛樂區。這家酒店設有室外游泳池、三家餐廳,以及一間可以俯瞰雙峰塔(Petronas Twin Towers)的酒吧。   酒店內特色餐廳的設計靈感來自位於都市叢林,重視室內用餐區和大型戶外露台的視線連結,呈現出極具穿透力的空間特色。酒店餐廳THIRTY8主要提供綜合性的異國美食,JP teres餐廳擁有舒適的室內用餐區、大型戶外露台,並環繞著綠意盎然的島型酒吧。Poolhouse餐廳則位於游泳池畔的玻璃屋內,提供露天座位,全天供應當地與國際美食。戶外露台上的涼亭用餐區設有吧台,營造出愉悅輕鬆的用餐氛圍。馬來風格色彩是酒店空間設計的主題之一,空間懸掛巨型樹枝雕塑,當日夜光線投射在懸空的樹枝雕塑時,牆面上會浮現各種有趣的影子,為空間落下美麗浮印。     中國寧波凱悅尚萃酒店 〉〉用寧波本地文化打造沉浸式空間。 中國寧波凱悅尚萃酒店意在將文化元素和藝術手法融入空間。朱怡芬受到寧波湖邊小木屋和傳統麻將的啟發,將地方藝術和傳統工藝融合,為住客打造一場沉浸式體驗,體現寧波的文化精髓。   酒店大堂以寧波湖畔小屋為靈感,重視溫馨舒適的空間氛圍,賓客在公共區域穿梭時,可見到酒店的細節設計向麻將文化致敬,整體採用春、夏、秋、冬的季節性配色,建構各具特色的氛圍,以麻將為靈感的主題牆亦生動展現當地傳統文化。   俱樂部會所空間,採用藍色和灰色為主的冷色調,創造冬日氛圍感。玻璃和金屬材料的運用別具摩登氣息,壁爐予人溫暖放鬆的感受。會所牆上裝飾放大麻將所堆砌的藝術裝置,引人不禁細讀麻將牆上的文字圖騰,空間裡展示麻將摸牌手勢的趣味藝術品,為俱樂部會所注入了輕鬆幽默的氣息。把在地文化融入其中,使酒店處處展現本地工藝特色,不僅展示了引人入勝的藝術細節,也領人沉浸在寧波城的文化中。     日本福岡凱悅酒店 -白玫瑰教堂 〉〉步入綻放花蕾中。 日本福岡的白玫瑰教堂位於購物中心和酒店之間,朱怡芬將其轉化為一座優美的婚禮場地,為賓客重建空間想像。全作從玫瑰花蕾的象徵意義汲取靈感,將玫瑰花元素融入其中,玫瑰花代表著史詩般的戀愛旅程,像一顆種子從萌芽、含苞待放,直到繽紛綻放的過程。   設計理念旨在喚起一朵玫瑰的悠然綻放,從較窄的入口開始,隨著客人走向聖壇和滿布白玫瑰浮雕的裝飾牆而逐漸擴大。背景以白色為主,輔以綠色和各種棕色。踏入教堂,賓客們會從大型木門進入,通向一個外廳,外廳採用覆蓋著白色玫瑰圖騰的背光玻璃拱門,與綠葉的背景牆形成了層疊效果。   教堂通過另一扇大門進入,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白色亮漆拱架,從遠處觀看時,它們共同形成一個花蕾形狀。自然光透過拱形架之間的窗戶滲透進來,營造出柔和浪漫的氛圍。大理石走道引領新人走向宣誓台,動人的玻璃石膏裝飾牆上是由著名台灣藝術家王秀杞雕刻的白玫瑰盛開圖案。禮堂可容納最多120 人,座椅為白色仿皮革墊椅,天花的智能聚光燈照亮著空間,增強了這座教堂優雅獨特的魅力。 資料及圖片提供」元璽設計Celia Chu Design & Associates(CCDA)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  

林倩怡&楊東子 感性理性互為表裡

Interior 360

設計師林倩怡與楊東子同是Y世代,倆人在倫敦留學生活近八個寒暑,實務歷練後於2017年共同創立「Various Associates萬社設計」。充滿想像力、感性且熱愛自由的林倩怡,堅韌、專一,追求事物的本質的楊東子,彼此互信互立,攜手創作的空間就如同倆人特質般天馬行空裡透露著縝密理性,和諧中亦巧藏趣味,就像感性與理性的雙人舞,流暢默契且別富新意。     林倩怡 Qianyi Lin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空間室內碩士 倫敦藝術大學,榮譽學士 萬社設計Various Associates聯合創始人,荷蘭FRAME Awards 2021年度評委,英國WIN Awards 2022年度評委,2022全球建築設計大獎Global Architecture & Design Awards 2022評委,英國安德馬丁最年輕獲獎者之一,曾被美國INTERIOR DESIGN雜誌評選為全球七大新興室內設計人才之一。關注人與空間、環境的關係,注重空間體驗感以對於人行為及精神上的影響,從空間體驗著手給予每個項目自身的態度。擅長平衡設計理念與品牌的契合度,使空間具備自身的情感與靈性。   楊東子 Dongzi Yang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建築碩士 英國皇家註冊建築師RIBA part2 倫敦藝術大學,榮譽學士 萬社設計Various Associates聯合創始人,荷蘭FRAME Awards 2021 年度評委,2022 全球建築設計大獎Global Architecture & Design Awards 2022 評委,英國安德馬丁最年輕獲獎者之一,曾被美國INTERIOR DESIGN 雜誌評選為全球七大新興室內設計人才之一。關注人與空間、環境的關係,注重空間體驗感以對於人行為及精神上的影響,從空間體驗著手給予每個項目自身的態度。擅長平衡設計理念與品牌的契合度,使空間具備自身的情感與靈性。      萬社設計事務所一景。 聚集有趣的思想   楊東子自小熱愛藝術,到倫敦學習建築時日益傾心設計,求學期間全情投入甚至廢寢忘食,即使遭遇挫折也不曾退縮,甘之如飴。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攻讀建築碩士期間,楊東子曾在導師農場裡的研究室,與同學共寢共食半個多月,一起研究建造機器人及建築材料的創新應用,在那段時間裡,研究生需自己打理餐食住宿,吃自己烤的豬,在牛羊區域夜宿帳篷,楊東子全心投入研究不覺倦累,直到半個月後完成任務回到倫敦市中心裡,才意識到身體早已疲憊不堪,這段近似「野放」卻樂在其中的經歷,更加確信內心對設計的熱愛,對探索與研究的孜孜不倦,讓他堅定地以設計作為人生志業,投身其中。  “ 有趣的靈魂未必與規範條框相斥。” 林倩怡喜愛純藝術與設計,坦言自己投身設計行業是順其自然的結果,她十分重視「精神空間」,認為空間設計能製造情緒共情,因而決定跨進空間設計領域。但內在崇尚自由的靈魂,遇到專業學習裡的規範條框,一度令她萌生排斥,在低潮之時,指導教授點出:「有趣的靈魂未必與規範條框相斥,在不可改變的框架下,若能借力使力,並善用自己的長處,就能開拓屬於自己的風格。」這一席話,鼓舞她在思考設計及創意表達形式上勇於探索可能,跳脫安全範本,尋思破框新機,也潛移默化影響了自己選擇專案與作品風格的評斷。   倆人在2017 年共同創立事務所,命名「Various Associates」,中文意指「不同的合夥人」。從一開始林倩怡與楊東子就希望能創造一個開放包容的平台,可以聚集不同背景、個性及能力的人才,共同碰撞及交融,打造一些有趣且有意義的事,隨之他們根據諧音與相近之意,將事務所中文命名為「萬社」。倆人一感性一理性,縱然性格殊異,卻都懷有對未知究底的熱情,不受框架約束,熱衷探索空間的精神性,一心期望聚集更多有趣的人才,透過設計創造不同可能。     “ 一座好的商空應該具備標識度以及和品牌精神相符的美學。”   萬社設計事務所一景。 讓感受銘留空間記憶 綜觀「萬社」作品,總是難以定義特定手法、風格,每個作品都像在地生成般,具有當地元素或品牌辨識性,但又跳脫往昔風貌,空間場境不乏建築思考語彙,氛圍空靈且引人遐想,其想像性與感染力有別坊間的商業空間。林倩怡談到,自己與楊東子都不是潮流的追隨者,面對設計時重視的是項目呈現的持久性。尤其商業空間的生命力短暫,可能數年後就會替換更新,縱然時尚是永遠變動的迴圈,流行元素持續改變,但人對空間尺度的真實體驗及反映是恆定的,打動內心的感受會使人銘留空間記憶,延長空間的使用期限。在創作時,他們會加入建築思維,利用空間尺度創造微建築體驗,透過真實的功能、視覺與體感,引導人們沉浸在實境釀構的氛圍裡,覺察自身與空間尺度、與環境的關係,在真實的穿行、感受中鑄留記憶。   迄今,「萬社」已累積眾多特色鮮明的商空作品,每每新意且從未重覆自己,林倩怡認為,一座好的商空應該具備標識度以及品牌精神相符的美學,因此團隊會從品牌故事、環境特色梳理後,淬取它的DNA,在對應的語境中強化品牌意欲傳達的資訊及精神,為空間創造記憶點。一座看似感性的空間作品,其實背後埋藏著理性的出發點,從務實面而言,也要考量陳列貨品量的需求,用合理動線解決引流問題,以及預留一定的空間靈活性。她提醒,靈感往往來自最純粹的本源,與業主溝通就是尋找靈感的時機,因為對品牌的理解是潛移默化的,透過來回的提問、交流,能更有效率抓住業主的重點訴求,許多靈感其實在一開始對話的階段,畫面與設計方向就自然浮現了,只待用專業手法將其合理落實。      用科技完整場境 在數位科技全面影響大眾生活的今日,「萬社」的商空作品不乏將數位元科技應用其中,難得的是融合得恰到好處,讓虛實之間互構張力,不因聲光炫目而模糊焦點。林倩怡分享,數位科技是快速傳遞內容及資訊的媒介,在當今眼球時代已是必須的傳播渠道,運用於空間時她會留意避免科技元素過於瑣碎與繁重,不讓聲光炫目導致空間失衡,謹慎決定展現的位置與比重,讓播放內容的點位可以吸引人流停滯,達到宣傳效益,同時也避免擾亂周邊場境氛圍、影響動線流暢。     “ 如果不當設計師,我或許會做藝術家或者工匠,研究型的工作。---楊東子”     閱讀、旅行、大自然是林倩怡與楊東子的靈感來源。 為城市說故事 將在地文化與群眾記憶呈現其中,用當代美學展現城市故事,令地方展館蘊含在地韻味,是「萬社」團隊的另項擅長。林倩怡分享,每座城市的文化表徵都非常明顯,深入遊歷就能感受到一座城市的個性及情緒,如何以跳脫傳統的方式去表達「在地」,反而才是每次創作的重點。因為太在地的元素,對於本地人而言是隨處可見的,所以設計角度應以大眾理解中的「地道」著手,讓觀者產生熟悉共鳴,同時跳脫舊有包袱。   尤其面對許多以再造、活化為目的公共空間時,如何延續原有特色,同時賦予時代詮釋甚為關鍵,設計師的角色就如同說書人,想透過完整境域道出動人故事,令空間、內涵互為表裡,內心必須清晰城市或品牌的故事、明確設計目的,才能創造飽滿內容。尤其面對具有年代背景的項目時更要投注紮實研究,「萬社」會在原有的品牌DNA 裡重拾經典元素,用當代視角嶄新演繹,讓舊元素予人耳目一新,個性卻不過時。林倩怡也提醒,再造、活化的背後都代表了「重新認識」,如果認識的方向誤導,極有可能流失原有支持。所以「活化」的前提,是建立在業主對目的明確清晰,給予強大並且堅定的支持,才能讓設計達到傳遞理想的目的。      秉持好奇與謙懷 對於設計師而言,高強度的工作難免會陷入疲乏,如何跳脫固有思維,避免設計僵化?林倩怡分享,要適時剝離設計師的身份,懷著包容心融入社會,瞭解當今文化,尊重各種社群及群體。一位設計者,若能體認到世界遼闊且包容萬象,懷有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敬畏心,投注心思去瞭解不同的事物,就能穿透表象,向下發掘出充沛的能量及靈感,日後將這些收獲與經驗帶入設計,必然會是強大的呈現。   楊東子也提醒,設計的目的不同,衍生出來的結果也大相逕庭,對社會而言,設計很多時候是在針對性解決問題或者創造更多價值,像是經濟價值、使用價值、觀賞價值、商業價值等等,而這些價值對社會的影響是全方面的。因此,謹慎設計,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創造力以及社會責任心,才可稱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師。    “如果不當設計師,我會從事自由度及把控度高的工作,我樂意去挑戰不一樣的事物。---林倩怡”    閱讀、旅行、大自然是林倩怡與楊東子的靈感來源。   溝通尊重 弭平鴻溝 從事務所成立以來,許多作品都可見到「萬社」團隊持續自我挑戰,嘗試不同風格、研究,或是透過跨界整合,與異領域的專才合作,共同激發創造力。林倩怡與楊東子現今亦持續投入環保建築材料的研發、傳統材料的再利用,以及空間結構力學挑戰。   勇於跨域探索的他們,執行設計作品時常要和各種領域的團隊密切溝通,楊東子認為,其中最困難的部分是互相理解,特別是與工匠溝通的過程。因為,既有的工藝順序及作法是工藝成型的標準,也是匠人絕對的信仰,然而設計方意欲的突破改變,對匠人而言往往代表著意外、想像與不可控。天馬行空與實現成型的距離常常是難以精控的,設計圖渲染的完美效果,未必能百分之百落實,在外行人看來或許很簡易的事,現實過程裡可能就是萬千困難,因此跨領域合作的溝通前期必須要充分瞭解,用全面性溝通以及十足尊重,為雙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礎。      默契互補 齊心並進 身為事務所創辦人與主持設計師,經營者與設計師的角色如何取得平衡? 林倩怡說,在「萬社」成立約半年後,倆人一次的隨意談話中底定了各自在團隊裡的身份。因為彼此是多年的同窗及校友,默契度高,唯一的區別是自己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就讀的是室內與空間設計,而楊東子研讀建築設計,基於共同心願是希望創作打破邊界的設計,而項目最終把控者的觀點攸關著整體呈現,因此由楊東子負責總控最終的設計及執行,為設計創造更多可能,林倩怡主導經營,負責營運公司及把控經營細項與專案務實面。    擁有分工默契,倆人帶領團隊齊心並進,每每思想碰撞都是火花。然而,聯手至今難免偶有意見相左,面對衝突時,倆人會開誠佈公各自拿出充分的理由以及憂慮,一個個拆分討論,說服對方。林倩怡坦言,自己是創意及運營總監,主控項目的方向,會站在業主的立場去看待設計,對爭論本質有疑義時會積極提出建言。楊東子是設計總監,主控所有的專案設計方向以及項目最終把控。基本上倆人工作方式是「火花四射」的討論,因為美學、功能、預算向來不易平衡,但是有爭論的價值,就代表它有很多可能性,這是好事情,充分討論後最終達成的認知,往往都會是一個更具融合的成果。    “ 在當代,一位優秀的設計師必需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創造力,以及社會責任心。”    閱讀、旅行、大自然是林倩怡與楊東子的靈感來源。   林倩怡談到,「萬社」成立已6年,自身最大的感觸就是,「堅持」是一件非常消耗熱情的事情,一旦內在的創造熱情消失了,設計靈魂也就隨著消散。她與楊東子曾經討論這個問題,如果一個設計好像誰都可以做,那「萬社」再去做的目的是什麼?他們希望自己的設計,是具有引領性及設計價值的,而不是盲從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確立心念後就此對客戶及合作品牌的挑選也更加謹慎。目前「萬社」團隊維持在30人左右,含括建築與空間設計服務,總部設於深圳,計畫在2024年啟動新的板塊- VA lab,讓各行業的專才更加跨界及緊密合作,並進一步在其他重要城市拓增辦公據點,用實際行動發揚創新、包容及無邊界的「萬社」精神。   作品一  MORPH模糊   〉〉傳統元素的進化面貌。   「MORPH模糊」是一座新社交空間,除酒吧、餐廳與交誼功能,也引進及承辦各種文化藝術活動。設計上希望引入本土元素與當代結構產生碰撞,將人們逐漸遺忘掉的老元素與國際審美接軌,並透過材質變化、對比景象、多功能分布,來促進這種碰撞的實現。   暖沙色的天然洞石是牆面與天花的主要材料,搭配金箔洞口反射的微微金光和黃銅,呈現出現代而永恆的觀感。空間色系的靈感源於紫禁城的傳統配色,採用大紅、正藍、啞黑、明黃、金黃等飽滿色彩,以現代方式重組,與空間共構視覺飽和度極高的畫面。   在原始高達7米的空間內增加二樓面積,二樓功能區內設有獨特視窗可看望一樓動態。一樓插入一座挑高的斜面弧牆用以連接、分隔場域,同時增添空間的標示性與明亮感,結構的挑空感連結了兩個樓層的關係,並打破一樓的壓抑。功能區域圍繞著中央的7 米高空間展開,兩側設有可以轉動的旋門,關閉時內場成為一個獨立空間,打開時內場與外廊區域相連,豐富了整體的互動及層次感。從外廊看過去,連續性的場域及多扇可旋轉的門片,帶給空間舉辦不同活動的可能性及靈活度。全案重新定義傳統元素的運用可能,如MORPH自身的名字一樣,進化並變化著,面對著不同的挑戰也充滿著無限可能。     作品二  SND深圳概念店   〉〉純淨沙丘投射出遠離塵囂之境。   時尚選品店SND在繁華鬧市打開一扇時空之門,指引來者步入鐵與沙礫的遠古記憶。在固有的建築內,呈現出獨特的空間體驗,是本次設計的重點。利用空間既有的層高,將主要的零售空間「埋」入沙丘之中,以深邃迷離的大尺度打造來自遠古的沉浸感。最大斜跨度21 米的無內柱結構生成的山體,對外架構起特殊的展示空間,對內掩藏衣物的陳列空間及試衣間。精心設計的大跨度結構塑造沙丘形體,在滿足力學要求的同時隱藏設備管線,呈現出純淨的意象空間。穿過精心設計的空間序列有如深入山體,帶來獨特的場境體驗。   陳列道具散落於空間中,烏黑的金屬與素淨的底色碰撞出獨特質感。一切造型都以有機型態為空間帶來延綿張力。量身設計的展示台,猶如獨立於沙地上的嶙峋岩體,靈活的多功能使用容許空間以不同方式呈現品牌調性。別出心裁的照明系統為純色空間注入變幻光影,可變的燈光布局給予商業場所更多可能。用遼遠的意象凝聚品牌特質,賦予空間無限延展的故事線,深邃的沙丘映照自我,為來者吟一段沙與鐵器的悠長敘事詩。   作品三  (SO)What   〉〉舞台上的自由靈魂。   (SO)What以「不被定義,不被侷限」為品牌核心理念,象徵著當代女性的不羈與獨立。此作自成都濃郁的戲劇文化為靈感,以「舞台STAGE」為概念,打造一個融合現代技術極具戲劇張力的動態舞台,帶來感官沉浸的空間體驗。   外立面以懸掛於空中的可變動巨型螢幕聚人目光,巨幕能180°自由旋轉擺動且可電動升降自由控制,如同戲台換背景一樣傳遞各種可變性及魔幻戲劇效果,隨著巨幕圖像的變化結合聲樂,構成沉浸式的空間氛圍,而穿梭「舞台」背景下的人們如同戲台上的主角,展示著自身的美學以及個性。   空間裡,純粹但有層次的黑襯托出展示選品的特色。銀色褶皺的長型飾品台將顧客與服務動線自然劃分,上方的鏡面造型燈打亮檯面精緻的飾品,並反射檯面及顧客視線。黑色鏡面區域將空間映襯出虛幻的多層次空間,帶來一種呼吸張力的感受。力求在探索空間中帶來多層次的表達與體驗,跨越傳統空間單一屬性,全作集合大膽創新與藝術手法,詮釋了嚴謹、自由、靈動特色,將品牌文化、功能至上、結構突破、氣質美學、空間多感官等體驗展現於一體,探索更多可能。 作品四  三亞艾迪遜酒店海灘俱樂部   〉〉摩登悠閒的海灘之旅。   三亞艾迪遜酒店海灘俱樂部坐落於風光旖旎的海棠灣,設計團隊以低介入方式,使新建築與既有的植被景觀相融,在植被包圍的場地裡生長出新的場所。   專案概念Under the Tree 希冀打造舒適自由的空間氛圍,以連續的竹編構築五個高低不一、形狀獨立的樹蔭錯落組合,讓有機自然的弧形外輪廓完美融入自然環境中。原始椰林與新增的結構散布在下沉卡座周圍,新結構以樹幹的型態落地,與原本保留的植被融洽地結合。寬大且帶有自然弧線的「樹蔭」能夠在不同氣候裡給予俱樂部的客人充足保護,樹蔭連接處自然的鏤空也使得周邊綠意映入眼簾。每個樹蔭的形態都由若干個弧形疊加而成,樹蔭構築物的聚合形成優美流暢的線型,形成融入自然又疏密有致的空間節奏。   主吧台以巨大樹幹形式布置於場地中心,圍繞吧台展開的環繞式動線能使服務員更好地捕捉到客戶需求。「樹蔭」結構採用竹編工藝構成,夾帶著海島印記,生於本土且取源自然。「樹蔭」將日光篩洗成溫柔灑落的金色細語,灑在石材混雜著細砂礫鋪就的地面,予人漫步於濃蔭下的舒適愜意體驗。   adidas 首爾明洞店   〉〉提煉在地元素品牌個性融合。   adidas 首家亞洲旗艦店選址於明洞熱鬧繁華的街道中,以開放介面包容當地豐富多元的業態及人群活動,與本地客群產生更多連結與共鳴。   空間延續韓國傳統建築的體塊輪廓,明快的層次配以動態燈光變化,融入熱鬧街道。外觀立面以抽象體塊結合條形金屬表皮,演繹了adidas自身經典的logo元素,此一元素也化為空間的母題之一,從立面延續至室內。入口處的中軸對稱關係以及向上的「天井」透氣感源於東方庭院的入戶層次。一旁sportswear系列訂製鞋牆的設計,通過提取logo 元素的豎條,以創新表達和材料演變帶來全新的視覺效果。天花軌道上新增的三角形支撐結構從體育館中汲取靈感,為品牌原始的系統天花增加了透氣感及結構感。不同天花的處理方式帶來了上方的邊域感,為地面上開放的產品展示貨架分割出不同板塊。    一樓居中而設的樓梯能快速將客流引往二樓,自然地為地面層圈定出環形動線。設計團隊用開放階梯的設計手法,消解了樓梯厚重感,透射出背後若影若現的畫面,使其成為地面層的核心視域,中空區域的塊體關係延續了外立面的斜角語言,形成了內外元素的互文。   二樓的blue space大面的經典色強化了空間層次感,設計團隊用當地傳統紋樣圖案以各種形式點綴於場地內,如帶有東方意蘊的鏤空屏風、富有光影意趣的紋樣藝術玻璃展台等。另一邊,周圍展板在光線照射下,影子投射到了展品中,成為一種有趣的交融,處處傳達“Home of Sport”源於體育、根植文化、包容多元的價值理念。 作品六   AVENUE & SON 前灘太古里旗艦店   〉〉來自街頭,滑向大道。   AVENUE & SON,字面譯為「大道和孩子」,品牌由四位職業滑板選手創立,承載了街頭文化追尋自由的態度與個性。設計團隊以全球首家以全大理石材打造的滑板公園作為標誌,讓來訪者專注於滑板運動所催生出的文化視角與時尚視角,完成一個從室外到室內,從實用到趣味,具備多重意義的滑手聚集地。   設計後的街頭結構公園具備滑板、休憩、咖啡及pop-up等多重功能。室外的大理石亭子是咖啡及飲品供應區域,銅色AVENUE & SON的logo以傳統的工藝鑲嵌於石材當中,配以大道之子經典的路燈元素,代表著街頭文化的精神,指引著夜晚穿行的道路。   空間設計上用直線或斜線,以帶有美感的手法詮釋街道元素,同時避免弧形造成的安全問題。兩邊樓梯結合中間輕微坡度給予滑行可能,並讓顧客在入口處享有更好的視角。室內外一體的斜坡及空間語言,帶弧度的扶手欄杆,上下坡的對稱關係,天花上如道路標線一般的軌道,都讓街頭元素與空間美學融合,成為大道之子獨一無二的歸屬地,生於街頭但富有質感。   核心的斜坡除了是不同品牌跨界時的pop-up區域外,同樣也是滑板及其他產品的展台。具備包容性的空間留白給予不同品牌展現變化。其餘空間線條均以斜線勾勒出豐富的視覺效果,顧客能從多角度的反射中看到自己不同角度的身姿。   資料及圖片提供」Various Associates萬社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  

用設計寫下時代印記 天下南隅Provintia Hotel

Interior 359

「天下南隅」坐落於府城舊城區的核心,是台南北區唯一享有俯瞰赤崁樓、擁有絕佳視野的自創品牌設計飯店。2020年起由「本事空間製作所」統籌設計,超過三年時間的整裝,從一座見證台南歷史與時代風華的傳奇飯店,到今日引領復古浪潮和混搭台歐風格的新地標。   《室內interior》編輯團隊走訪台南,親身體驗天下南隅的蛻變歷程,更特別邀請本事空間製作所創辦人洪和培進行專訪,從他的角度陳述設計點滴,以及他眼中的團隊擁有哪些核心精神。 天下南隅外觀。「流動的花園」景觀出自吳書原之手,黃銅色植栽槽帶出復古感,植披則透出清涼綠意。   從「天下大飯店」到「天下南隅」 天下南隅董事長特助林子鈞分享,天下南隅的前身「天下大飯店」開業於1985年,當初是台南前三名的商務旅館,曾擁有全台南最好的中餐廳,以及評價甚佳的圓頂西餐廳。由於當時汽車還未如此普及,且3C電子產品亦未面市,因此全館的停車、硬體設備在經過40年後,已無法符合現代市場的需求,導致飯店競爭力持續下滑。過去的天下大飯店,曾接待過兩任元首下榻,另有許多影歌視的巨星也曾蒞臨,因此他不斷思索如何在既有基地上重新擦亮招牌,2020年開始進行的全館整修計畫,除了空間硬體的更新,更期待在Rebranding的過程中,不僅注入新意,同時能夠留住舊有回憶,品味曾經點滴。   有鑑於此,經營團隊期望重塑一間符合台南城市個性的旅宿,小巧精緻,並保有高度自由。為提供更為舒適的環境,原有103間客房減少為90間,放大房間和公共領域的尺度,摒棄規模化的選擇,以「量少質精」的態度呈現飯店面貌;位在八樓的公共空間置入了豐富機能,包含自助廚房、背包客淋浴間、圖書館和遊戲間等;而原先位於八樓的圓頂西餐廳,則移至頂層R樓,不僅擁有更好的視野,也放大座位數,藉此因應應接不暇的用餐人潮。 八樓的共用會議室。活動門片保有場域彈性。 共用廚房,以木頭和馬賽克磁磚為主材料。   林子鈞感性說道,飯店整修不只是營運和硬體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讓有價值、有大眾集體記憶的地方再次發光發熱,這是他身為經營者替城市盡一份心力的方式,希望這個老字號飯店能成為旅客在台南最期待的一隅。   承先啟後,才能繼往開來 而本事空間製作所的洪和培設計師表示,在執行整體翻修計畫時,他想著如何繼承既有且深厚的基底,又同時賦予新生,「承先啟後」是貫徹其中的關鍵精神,也因此室內隨處可見傳統與現代的元素共存。在設計上該怎麼回應承先啟後的概念,他則說明:「我個人認為台灣長期處於一種殖民狀態,我們深受短期、急促的外來文化影響,這些外來因子不斷堆疊組合出大眾眼中的『台式』,我試圖從這些碎片中探尋更多可能性。設計的起源其實是由自身主觀認知出發,聯想到小時候外婆家的樣貌,那些深色木頭與較為誇張的線條,我將這些語彙融入天下南隅;另一方面,也引用了孔廟的紅色作為空間襯底,並於這個基調中增添現代質感,例如與在地品牌『伏流物件』合作設計燈具、細節的鐵件運用等,嘗試讓新舊意象合而為一。」 大廳以木質與不鏽鋼混搭出新舊融合的調性。 無論是公共區域抑或客房空間,馬賽克磚拼組而成的畫面映入眼簾,這種重複且具序列性的型態可自然產生美感,深受洪和培喜愛,他進一步解釋,磁磚亦是時代演進的見證者(燒製技術的進步,磁磚尺寸也由小逐步放大),因此,當空間需要形塑復古韻味時,馬賽克磚便成為絕佳的立面材料;此外,檯面也特別選擇美耐板,或許有人認為它難登大雅之堂,但因其良好的耐用性而常見於日常生活,材料是連結故事和記憶的媒材,洪和培期待旅客能直覺地遙想過往時代的風華和日常點滴。 一樓大廳是設計主軸「承先啟後」的起點。 另一方面,設計師提到,一樓大廳作為「承先啟後」的起點,是個新舊碰撞的空間,深色胡桃木與拼花構築出台灣早期客廳常見的五合木拼花地板,勾勒舊時意蘊,但又同時置入諸多不鏽鋼語彙,包含行李暫存櫃、接待櫃檯後方收納櫃等,藉此體現屬於當代的精神。 穿越門廊走進櫃檯,彷彿走入一場時空旅行。 此一操作也轉譯了設計師對城市街景的有趣觀察,他發現台南的騎樓、路邊常見營業用的不鏽鋼冰箱,這些量體成為獨樹一格的街邊立面,他擷取此一形象,並混搭木質、大理石紋理等,以精緻質地形塑迎賓感,讓人感覺既熟悉又新奇;櫃檯左右兩座訂製的古典銀行燈以及鑰匙牆,更是細膩疊砌出經典摩登的畫面。 大廳細節。燈具的線性造型帶出規律美感;櫃檯旁的鑰匙牆形塑復古韻味。   位於入口的NAN Bar 1,是台南第一家飯店精選自然派葡萄酒的特色酒吧,設計師說道,這個小小空間肩負了旅客防疫期間手部清潔消毒的大任,隨著疫情日漸解封,便思索是否能帶來全新可能;剛好改裝計畫邀請了專注於飲食文化的行銷公司「Foodie Amber」加入討論,他便賦予此處酒吧機能,作為緩衝的介質面,不論對內或對外都能創造更好的互動,傍晚時分點杯飲料坐在騎樓聊天乘涼,就好像成長記憶中左鄰右舍串門子的情境一般,將大家拉進回憶的漩渦。   NAN Bar 1戶外區。模擬早前左鄰右舍在騎樓乘涼聊天的景致。  NAN Bar 1吧台區。 重整平面,適切拿捏客房尺度 「天下南隅」客房樓層從5至12樓,共有90間客房5種房型(雀躍、標準、豪華、搖擺、套房), 設計團隊以深色木頭、搭配古銅與雅致藤編,巧妙地將Mini Bar和開放式掛衣間、穿衣鏡合而為一成為房間中時髦的角落。房內則替旅客精挑台南具特色的工藝選物,例如放置茶與咖啡包的精巧圓罐來自鄰近的「隆興錏鉛店」,是超過一甲子歲月的手工技藝;源自1923年的百年布莊「錦源興」,以織品印花圖樣設計專業,再現建築外觀的窗框造形,為備品袋、吹風機袋、府城蚊香袋等專屬外袋設計獨家印花。 深色木頭搭配古銅與藤編,將Mini Bar和開放式掛衣間、穿衣鏡合而為一。 床頭板延續深色木板、小片磁磚和古銅材質讀書燈,暖棕、青藍與古銅,揉合出紳士氣味;每間房皆配有乾濕分離的衛浴設備、全自動免治馬桶、歐洲進口品牌沐浴備品等,磨石子地板和墨綠色大理石流理檯面則塑造出中性沉著的洗漱空間。 磁磚見證了時代演進,大量馬賽克磚拼組出具序列性的美感。 衛浴空間的磨石子地坪及墨綠色大理石流理檯面形塑沉穩調性。 洪和培分享,綜觀整個計畫,最為困難的環節其實是客房的重塑,由於房間樓板低矮,且樑柱錯綜複雜,如何適宜規劃內部配置,成為過程中耗費最多時間心力、卻也是最有趣的部份,每層樓的房間皆有些許差異,旅客每次造訪都能享有不同體驗。 因應基地條件的差異,每間客房皆有不同的配置,帶給旅客不同體驗。   最高等級房型「南隅套房」位在12樓,寬敞的18坪空間坐擁遼闊視野,能直接眺望赤崁樓,更設有廊廳、客廳、轉角酒吧、落地式古董黑膠唱機等;「豪華客房」室內約10坪,房內附有戶外專屬小陽台,可盡享南國風情的悠閒安逸;「搖擺客房」提供三至四人的通鋪,是親子旅客的推薦房型;約8坪的「標準客房」則為商務客首選;而位在8樓的「雀躍房型」上下舖設計營造同住樂趣,備受年輕族群喜愛。 最高等級房型「南隅套房」,室內寬敞可將赤崁樓盡收眼底。   融入城市趣味,構築空間意境 特別的是,位於八樓的公共遊憩區,是洪和培眼中與業主共創的成果,就現實面而言,房間數量多寡直接牽涉到營收,但他們都期待天下南隅可以成為跳脫傳統思維、更寬鬆的旅宿空間,提供旅人更好的服務與經驗。 援引台南常見的紅色調,使其適切融入飯店環境中。 八樓原為圓頂西餐廳的所在地,改裝時挪移至頂層,因此這個挑高基地遂轉變成旅人共享的圖書館,邀請誠品書店選入與台南在地相關主題的書籍,並導入BOVEN雜誌圖書館,每月精選與旅行生活、時尚、設計相關的外文雜誌。 八樓的圖書館。發想自台南常見的街景,提供旅客預先體驗城市光景。 本事空間製作所將此處視為台南城市的縮影,以複製都市街景的手法,利用鐵件座位、公園常見的石製桌椅、磁磚立面模仿戶外與民宅交錯感,進入其中猶如穿梭在台南的後巷;台南有著許多小巷、廣場或廟埕,設計師希望八樓可以成為旅客預先體驗台南風情的起始點。 挑高基地為圓頂西餐廳舊址,鐵窗語彙貼近日常,也讓內部充盈自然光。   位於頂樓R層的「圓頂西餐廳」,是台南歷史最悠久的西餐廳,以木質結構、圓弧拱型和紅色絨布面椅,打造宛如歐洲豪華列車中的VIP專屬包廂卡座,再點綴著暈染的燈光,重現80年代台灣社交圈流行的歐風時髦感。 通往圓頂西餐廳的過道。 洪和培認為,西餐廳是天下南隅與台南在地人的交集,他們或許不會前來住宿,但會來用餐,同樣採用深色木頭、馬賽克磚,以及磨石子、藤編櫃等元素,引領饕客返回昔日歲月。 圓頂西餐廳是天下南隅對接本地人的窗口,設計師期許空間能乘載過往脈絡,也能注入新意。 除了舊時氛圍的刻劃,設計師亦嘗試注入新的記憶點,餐廳位於高樓層,視野更為廣闊,基地雖非過往的挑高形式,但水平向度獲得了適當延伸,連續窗景便成為空間焦點,故安排整排的長向卡座座位,用餐之餘也能欣賞窗外美景;而其餘大小不一的包廂和桌位則可滿足多元的客群,提升餐廳的容納性。 整排連續窗景是空間焦點,遂安排長向卡座,享受高樓層的視覺優勢。 多元的座位配置滿足不同的用餐人數與客層。 細部貫串,新舊的和諧共存 洪和培談及,各樓層雖依機能差異而有不同的設計呈現,但其實細節是相互連貫的,例如柱子轉角處皆有切角與斜角收尾、燈具以重複的線性語彙堆疊出美感、磨石子除運用於地面外,更延伸至把手等處,所有的造型或工法都是同個思考脈絡下的產物,讓每一隅有其特殊韻味卻也十分協調。 磨石子除運用於地坪,更延伸至把手等處;柱腳細節的切角與一樓大廳相互呼應。   他更分享了天下南隅私心喜愛的角落,就設計呈現而言,他喜歡圓頂西餐廳進門的玄關與右側卡座,作為空間的第一進,整體的串連性和過渡感是他個人頗滿意的一環;而八樓、大廳所蘊含的意義,則是他認為概念整合極具特色的部分。 長向卡座好似歐洲豪華列車中的VIP包廂,重現80年代的歐風時髦感。 至於他期待旅客造訪天下南隅能得到怎樣的體驗呢?洪和培提及,以他的年紀來說,曾經歷過一段以前的年代,一路到現在,亦有機會參與未來,因此,他希望能令年紀稍長的旅客感受到空間試圖回溯過往珍貴重要的精髓,至於年輕的旅客則期許他們能像進入時代劇一樣,去想像、同理以前的生活輪廓。 具秩序感的畫面受到設計師喜愛。燈具部分則與台南在地藝術家伏流物件合作。   後記:淺談「本事」精神 作為近期炙手可熱的設計團隊,本事空間製作所完成了眾多引人注目的商業空間作品,網路上更有「本事迷」,走訪城市的大街小巷,追尋著團隊的精彩設計;報章雜誌的報導也常將本事與復古新潮、經典台味等形容詞畫上等號,身為創辦人的洪和培,是如何看待此一現象?他表示,本事是一間不斷創新的公司,只要大家擁有穩固的紮根,例如專業知識的掌握,即可在這樣的基礎上發揮所長;有鑑於設計委託案多為商業空間,他則要求同仁要深刻理解客戶的傳統或個性,從中找尋關於空間、營運模式或市場定位的全新切入點,進而打造不悖離品牌精神,又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作品。   執行商空設計案,在大眾視角中會產生一定的能見度,洪和培認為,外界給予的定義,只是剛好公司幾個台式復古經典的案子觸及到了大部分人的喜好,但團隊其實僅是將既存在你我日常中、那些看似混亂的畫面重整,並從中提煉出美好氛圍;他更強調,與其說本事空間製作所擅長解構台式元素,倒不如說他們致力替每一個不同的品牌,用專屬方式敘事,有許多風格不一的優秀作品雖未獲得外界的高度共鳴,但對他們而言,所有的合作都真實激盪出更多元的漣漪和想法,讓他們更有底氣的向前邁進! 資料及圖片提供」本事空間製作所、天下南隅 採訪」陳映蓁

吳鎮麟 │ 2019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7

〝 設計是個人也是團隊,在認識設計師個人的同時,也要看到整個團隊的努力。〞   香港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吳鎮麟(Otto)曾在美國、英國以及義大利工作,並參與智慧城市及建築項目。2013年與葉晉亨創辦LAABArchitects,最新作品包括《K11 MUSEA》、《Victoria Dockside》、M+ 博物館的《ADD+》和《Mosu Hong Kong》、《香港交易所》、《Asia Art Archive 亞洲藝術文獻庫》、以及《富藝斯亞洲新總部》。2015年獲得紐約藝術總監青年獎,並在2021 年獲Tatler 雜誌列為「亞洲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他也在多個設計和建築論壇分享自身經驗,包括Prada Frames、BODW、TEDx Kowloon和美國建築師企業家論壇。     1.參加TID Award 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2017 年我到台灣為Kohler 進行演講,認識了龔書章老師。因緣際會下,我又在其他設計相關場合遇到龔老師。在他的鼓勵下,我們在2019年參加了TID Award,當時其實沒有想太多,也不覺得會拿獎,因為一直很喜歡台灣文化,經常到台灣看設計和展覽,很單純地想來台灣和大家交流。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對我們團隊來說是意外,也是鼓勵。當年參賽作品《海邊檔》,是一個在海邊的機動小吃亭,也是香港第一個機動的公共建築。要在星光大道設計一個會動的建築,一開始大家都覺得是天方夜譚,從大膽的設計到整個項目的實現,我們經歷很多挑戰和學習,團隊裡的設計師和工程師緊密的合作,在三年內製造了4 個樣本,不斷優化設計,讓結構可以抵擋颱風也顧慮到公眾安全。《海邊檔》在台灣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對團隊來說絕對是一劑強心針,讓我們更有信心走接下來的路。   吳鎮麟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海邊檔》。靈感取自港式小販「朝桁晚拆」的特色,用紅巴勞木木條重新演繹,重視建築融入環境風景。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我和我的搭檔葉晉亨在2013年成立LAAB Architects,至今差不多有十年。我相信每個行業都有它有趣的地方,也有重複、無聊、甚至是乏味的部分。我覺得一個「好設計」是那些好玩和乏味部分的總和。乏味的部分做好了,那些有趣的種子才會開花。對我來說,熱情要靠每一天的耕耘才會長久。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這三年因為新冠疫情我們一直待在香港。解封以後,我希望團隊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與國際間的設計師、藝術家合作和交流,希望能繼續多元化的嘗試。目前來說,我們在西九龍有一個酒店項目,同時也在設計位於河濱的公共空間,期待不久的將來能與台灣的朋友們分享。     近期代表作《MOSU Hong Kong, M+ Museum》。位於M+博物館的天臺花園,採用「科技與自然相遇」的概念為空間置入動態數位照明,並設有窗戶俯瞰焦點畫廊。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設計師是個人也是團體」大眾普遍都是用個人的身分去認識設計師,但設計作品其實是團隊合作的成果,希望大家認識設計師個人的同時,也看到整個團隊的努力。對於後進們,我想分享個人一些想法,我一直覺得設計在山裡,在海裡,在藝術裡。設計師如果能跳出設計本身,多瞭解設計以外的事情,會對思考更有啟發。    資料及圖片提供」LAAB Architects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