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57

余霖 │ 2017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 設計師是某個時空場域的導演。〞   DOMANI 東倉建設創始合夥人及創作總監,A&V 桉和韋森藝術顧問機構創始人及創作總監。余霖為中國代表性青年建築/室內設計師,致力於建築景觀與室內一體化研究,空間體感與實驗性空間設計。五屆APIDA亞太室內金獎得主,兩屆WAF世界建築節入圍優勝,她善於透過創意與商業平衡性為眾多企業實現商業空間的形象增益,並自2008 年起領導團隊囊括百餘項頂級國際設計大獎。     1.參加TID Award 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當初是對台灣空間設計賽事好奇而參加TID Award,以《時代柏林—城中本無海》參賽,這個地產銷售空間是座大平層,透過屋面造型進行大體塊的光線與關係切分,降低參觀者對於層高認知與空間條件侷限的矛盾,利用透明性的斜屋面使空間氣質變得多元而有趣,獲得該屆「新銳設計師獎」,這是我第一次被提醒並明確定義為「新銳」,此前只是「新」,還沒怎麼想過「銳」。     余霖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時代柏林—城中本無海》,用金屬孔板的半透明性與內部結構的模糊表達令空間氣質多元而有趣,再塑洽談空間的可能。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我專職空間設計領域已經18年,因為家族裡所有女生都是學習純藝術,我童年的接觸面也逃不開純藝術。從小,我父親就不相信除了油畫、國畫之外我能畫出什麼嚴謹理性的圖像,從某種角度而言,選擇建築和室內設計是我對父親成見的反抗,希望自己成為一位「好」的設計師。父親總是強調「好」是一種習慣,這個觀念影響我很深,對我而言,設計是自我與世界的對弈,其中有協調、摩擦,雙贏或雙殺,每一次的交互成果都體現在某個具體專案中,並且從這個成果中建立清晰的自我評價。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我從來沒有制定過任何明確目標,我比較相信過程,不太顧慮結果。但若把「目標」理解為某種專業訓練的戰術,我在從業後是有明確為自己進行訓練計畫。我大概用6 年左右的時間,透過極大量高密度的專案方案設計,訓練自己的快速方案與創作反應的能力,建立自己專業化的思考模型/坐標軸。在爾後的10 年時間,我要求自己的每個專案都必須擊透至少一個材料的系統性應用方法和落地控制方法,強化項目落地的控制力。並且,在這段時間裡基本上只承接建築室內產品一體化的設計,讓自己從一個個實踐中強化跨專業和閉環式的設計系統意識。現在對我而言,設計工作更有趣,我與世界都更有趣,在心態上我更加的自由、鬆弛、幽默,某種角度這是個正負都相關的關係,可類比辛棄疾的古詩:「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近期代表作《時代TIC 全球創客小鎮藝術中心》。將在地文化的陶磚融入幕牆中發揮結構更新與肌理效果,為材料提供更現代且具備國際語境的應用可能性。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人的張力在於眼睛能看到遠處天際的高光,手上能畫出最嚴謹的圖紙。大部分設計師的問題是,眼睛看得不夠遠,手上又沒有足夠紮實的基本功,於是左右不是,上下不行。在自我磨練上,有兩個具體方法:第一,對眼前事務盡力且不分巨細,認知到大部分的設計中的遺憾其實來自於偷懶而非外部條件,在每次、每種實踐中找一種「榨乾自己」和「不後悔」的狀態;第二,長期保持閱讀水準的高度和廣度。這兩點是「用」和「學」的關係,在「用」中去「學」,且「學以致用」,使輸入與輸出形成閉環。   資料及圖片提供」DOMANI東倉建設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  

胡靖元 │ 2021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7

 "設計師是關懷的起步,是對應群像的共感輸出,是集體期望的實踐。"  工二建築| HIIarchitects 由胡靖元主持,集結不同的夥伴,於台北、台南、新竹三地生根。在設計工作中,將「建築實踐、空間製作」視為動詞,也都喜歡當每個設計物件的虔誠信徒。時常在意不盡準確、難以概括的日常片段,透過不斷在周遭人群、都市事件、生活器物中,探索其所蘊含的名字或詞語。以接近完美的呈現,將內心浮現的想像去測量關於美的事物。人事物會更迭,但依然觸摸著人文與環境,保以靈魂的起步,圍繞著人群,企圖開展人們對空間的想像;在實驗及實踐中,持續凝聚能量,朝向開枝散葉、關懷對話、在地再現的目標前進。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其實我很早就想報名了,但當看見其他更優秀的作品時,就認為自己的實力還不夠厚實,需要再做準備打下更加堅固的基礎。直到2021年接觸到具公共性質的《新竹州廳盥洗空間新生計畫》,考量其性質與特色後決定參賽。為符合公眾性或公眾利益,我認為公共空間比起住宅、商空等私人屬性,更需具備美學思考,要關懷的範圍也相對廣泛,也因此在執行過程中,不僅在規劃時需要更仔細、到位,作品本身所具備的挑戰性,亦激發我不斷嘗試探尋全新可能。因著TID Award的影響力,獲獎的這項經歷,對我是一種肯定和信任,不僅讓大眾更加認識我,也促使不熟悉室內設計的人們,能夠明確了解其定位與影響力,並從中判斷獲獎者的實力。 胡靖元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新竹州廳盥洗空間新生計畫》。取自原建物語彙,延續色澤、調理、材料,經精簡以豎直線條彎折成型,透過重新分割調整,延伸時間感。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在建築與設計產業已快十年,其中建築、室內設計、展示空間等領域皆有涉略,只要有機會都願意去嘗試。至於保持熱情的方式可分為兩個層面,首先是「自己」,由於本來就對這領域抱有熱情,而這份熱愛的心直到現在都不易被澆熄,其中的成就感是我持續向前邁進的動力。 另一方面是讓設計符合世道,將複雜、困難的設計脈絡與概念,經由轉譯讓大眾更加了解「設計」。設計不只僅存於表面,無論是對人、空間、環境調查等前置作業,還是色彩、材料、造型等細節,皆有重重關卡需要面對和解決,我期待將設計的多重面向傳遞給每個人。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在地再現」是我們的設計精神,也是未來會持續努力的目標;「在地」是原本存在的,「再現」是在現有基礎上添加全新語彙。這九年來一直都十分忙碌,因此難有機會整理過去作品,直至去年疫情嚴峻,才有時間靜下心重新回顧,過程中我赫然發現當創造新事物時,時常會依附著舊事物而生,從老屋翻新到新屋建成,皆是經過加工讓新舊語彙相結合,重新裝修並賦予全新樣貌,呈現「在地再現」之景,就如《新竹州廳盥洗空間新生計畫》在原基礎上添加全新語彙,相互融合打造符合需求與視覺感受的嶄新空間。 近期代表作《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外推的立面及雨庇,改善原本縱深及採光不足的大廳,使步行者通過廣場時,能輕鬆走上平台參與活動。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保持熱情,不要被社會打敗。」若把時間線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階段,未來走在前端,所以應從現在尋找未來。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這句話想必是許多人的疑惑,我認為若要找到設計風格,那就活在當下,從「會做的事」著手、專注在每一天,隨著時間流逝,經驗會讓你不知不覺抵達未來,並且為過去的疑問尋到解答,從累積的作品中找到自我風格。 若正在猶豫是否該踏入設計產業,我會建議先去做就對了,只要有動力就去實踐,時間不會等你準備好,嘗試過後才知道!只要對設計有興趣就去接觸,並不一定要成為設計師,我認識許多對美學感興趣的人,就算非本科系出身,依舊是設計領域的一員,因為設計一直都存在於生活之中。 資料及圖片提供」工二建築 採訪」林靖諺

李京澤 │ 2020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7

 "設計師能幫助業主以藝術角度解決問題。"  Some Thoughts 由李京澤設計師於2020 年創立於上海,是一家空間設計研究工作室。藉不斷探索、判斷概念的獨特性,以直接、純粹的穿透力直擊偏見和規則。日常性的思考往往比項目中發揮更重要,需對當下已有的大眾共識做出回避,探索那些未被開發或者不起眼的元素,通過個體直覺去判斷、挖掘它們在審美與功能上的可塑性。從作品中可見空間與家具、材料與陳列,都是建立在記憶點與體驗性上的思考,期能更完整地賦予獨特的設計語言。始終堅持對商業績效的充分尊重與創新思維的不斷迭代,純粹而深度的探索設計邏輯與商業策略間的關係。探索或預留概念中的偶然性,拒絕緊繃和平庸。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TID Award 是業內時常關注的獎項,當初參加是因為恰好《運動靜止下的動態延伸》所傳達的理念與此獎契合,所以期望透過參賽了解其所帶來的學術質量。得知獲獎時感到非常驚訝,同時也覺得這是對我的一種肯定。一直以來秉持著「先有好的思緒,再從反饋中去堅持設計風格」的理念,因此在堅持與轉變之間,我認為要從業主和品牌在市場的運作情形,以及室內設計產業的發展現況去衡量,再加以判斷。 對我來說,獲獎那年正好是疫情爆發的一年,至今三年過去,我有堅持的理念,也有嘗試轉變、調整的過程。在空間處理上,變得更為著重細節,不為作品定義主題、限制設計範圍,而是以更為靈活的「概念性」出發,結合品牌故事,表現抽象的趣味感,引領大眾延伸對事物的感知,進而延展出更具可塑性的主題氛圍。 李京澤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運動靜止下的動態延伸》。摒棄傳統零售的刻板思維,入口以開放立面,在視線範圍內弱化商品,縮減商家與消費者間的距離感。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從事室內設計的這十年,可分為兩個階段。從打工到創業,前期我不斷學習並觀察市場,嘗試從中創造新的設計語言,後來為實踐自身理想,下定決心創業開公司。後期創業後,主要聚焦在零售空間,而創意是設計中的必要元素,無論是概念還是主題考量,打造吸引顧客的視覺感受是首要條件,因此需持續創作新奇語彙,同時也促使我們對設計一直保有熱情。 一路走來,我認為最困難的是「自己」,從外至內皆要靠自己去面對和解決。在與業主的溝通中,需透過不斷思考,找尋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過程中可能會因遇到瓶頸而感到痛苦,但當看見成果時,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內心感到十分滿足。「始終保持創造力的方法,就是肯定自己並去實踐。」在夢想的路上,持續前進、成長茁壯。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對我來說,每個項目都留有遺憾,如今設計產業發展迅速,不能一直沉浸在過去作品而自滿;每個時期所呈現的感受不同,若將過去作品放於現在,我相信再做一次定會呈現其他樣貌。雖說如此,每件作品所被賦予的語言,皆訴說著當下所體會到的省思與感知。無論是三年後還是五年後,對設計依然會保持熱情,並保留空間不為自己設限,嘗試創造更多元的設計,抑或是接觸多種領域,為其注入創意思維,拓展空間樣態。 近期代表作《蕉內北京三里屯概念店》。藉物體的地質力量與環形橋樑,在挑高空間中形成巨大的連續體,呈現具現實感的展陳空間。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今年是特別不一樣的一年,經歷三年的新冠疫情,我認為需要先放下一些期待、平緩自己的心態,有了穩定狀態,才能有清晰的判斷能力,並做好準備面對各種挑戰。舉例來說,我現在正在準備一個案子,當遇到膠著狀況需要決斷時,若此時心態不好,情緒將影響對事情的判斷力。另外,設計是非常多元且高壓的產業,在學校所學知識與產業所需能力之間,有著非常巨大的落差,或許會令你感到吃力,但只要堅持下來,就會因某種執念而帶著自己走向更遠大的目標,進而收穫意想不到的豐厚果實。 設計是經驗的累積,無論你是極有天賦或是後天努力,皆需透過實際操作去檢驗與確認自身能力,所以建議多去實習累積經歷,打下堅固的基石向前邁進! 資料及圖片提供」Some Thoughts 採訪」林靖諺

呂秋翰 廖瑜汝 │ 2018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7

 "設計師是重新定義不同價值觀的人。"  呂秋翰設計師於2013年創立了C.H 個人工作室,同年榮獲TID Award的殊榮。隨後,於2015年與廖瑜汝設計師共同創立了思謬空間設計公司。設計理念注重空間比例和舒適的尺度關係,以此為基礎打造出獨特且個人化的室內空間。他們不斷尋求創新和實際需求之間的平衡點,以確保每個設計都能滿足客戶的期望並提供實用性。在2018年,作品《樂》不僅榮獲TID Award 新銳設計師獎的肯定,也獲得了國內外其他獎項的認可。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TID Award 在設計界是很有指標性的獎項,為年輕設計師提供了展現舞台以及亮相機會。我認為參加比賽是一種檢驗過程,而獲獎則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與認可,另一方面也讓業主有參考依據,心裡會更加踏實。 當初參賽是無心插柳,因為音樂教室《樂》是比較小的案子,因此得知獲獎時感到非常驚喜,完全沒想到後續效益會有如此迴響。但也因這次經歷重新思考「設計」所蘊含的理念與真諦,告訴自己應勇於嘗試不同種類的案子,只要有發揮機會都願意去探索。 呂秋翰、廖瑜汝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樂》。藉隔間高低起伏的節奏、曲線拱門造型的曲調等元素,以簡單造型詮釋空間的音樂動感。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我認為任何產業都會有職業倦怠期。在室內設計的領域中,初期容易只聚焦在「室內」、「建築」領域,十分關注安藤忠雄、隈研吾等,但時間久了卻很容易感到疲乏。這幾年以設計住宅為主,因其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選擇跳出框架跨域學習,嘗試將各種語彙轉化至室內中,激盪出更加新穎多元的設計樣貌,例如將香氛課程所學知識,融合到室內設計中,抑或是學習烹飪,讓未來在規劃廚房時能延伸出更多不同的思考路徑。 其實每個人都有學習慾望,透過接觸新事物延續熱情,當從不同角度出發時,能夠創造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全新樣貌,「熱情不是只能侷限在單一領域中。」疲累時透過思考的轉移,終會反饋於自身,保持最舒適的狀態。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思謬空間設計創立已快十年,身為創辦人期望能為公司確立更加清晰的定位,讓設計師們未來在處理案件時有明確方向,作業流程上也能更得心應手。下一步則是做好萬全準備參加更多比賽,並以此檢驗努力成果,繼而將理念推廣出去。目前比較著重在空間上,透過簡單的立面裝飾,試著以量體形塑舒適的視覺感受,同時挖掘出目標客群,例如客變、老屋翻新等。 對我來說,設計與經營一家公司是兩回事,得獎在設計領域是一種認可,而經營公司卻是目前還需持續努力的事情,透過學習相關課程,讓自己擁有更加寬廣的思考模式。 近期代表作《Home Data》。整體運用大量玻璃區隔場域,讓主管隨時掌握作業情形;根據公司產品包裝與視覺設計等主要業務,規劃七彩盒燈營造多變氛圍。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對我而言,剛畢業時或許很多人會覺得「設計即創作」,但事實並非如此。進入業界,所要面對的是許多與你價值觀不同的業主,在理念的相互碰撞中,不僅要思考如何解決業主問題,整理出最佳方案,同時亦需花費許多心力摸索出完美解答,雖然溝通過程非常辛苦,但漸漸地會發現,當嘗試傾聽不同聲音時,反而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創造出更為獨特的設計作品。心態上要以「解決、整理」的方式思考問題,設計不是創作,而是重新定義價值,就如業主是因對空間的定義不同了,所以希望設計師能賦予不同定義。 資料及圖片提供」思謬空間設計 採訪」林靖諺

王正行 袁丕宇 張豐祥 │ 2017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7

 "設計師是解決機能問題、美化生活體驗的先行者。"    「淬鍊為工,初心為一」。工一設計是由三位設計師好友共同創立,經過多年業界的陶冶,累積豐富的專業涵養,打造而成年輕且經驗豐富的團隊組合。因為年輕,所以充滿熱情;因為活力,所以大膽創新,用嚴謹的工學態度為基礎,創造生活美學的無限可能。工一設計的作品,強調材質本身自然質感及精準的比例處理,透過與周遭環境的互動,經由流動的空氣與光線潤飾空間,以量身打造為每位使用者創造獨一無二的專屬風格。將工學與美學合而為一,是工一設計最簡單也最堅定的初心。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王:TID Award這個競賽,在我們三位尚未一起創業、還在之前任職的設計公司上班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有所聞且十分嚮往,當時我們皆曾以員工的身分參與過比賽,是個非常珍貴的回憶,也是同仁間良性競爭、一起進步的機會。藉由參加比賽,我們看見更多厲害的作品,亦認識了許多優秀的設計同業們。直到我們一齊創業後,再次參加比賽也得到了不錯的成績,跟之前相較,心境也有所成長,但不變的初衷是TID Award讓我們有機會藉由整理參賽作品,去重新梳理及檢視自己。   袁:能夠得獎,代表設計受到大眾和評審的認可,心裡當然很開心,但是當作品被拿出來公評後,也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壓力,沒有設計是完美的,受到肯定之餘也會虛心檢討,是否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得到「新銳設計師獎」給予我們很大的激勵,畢竟新銳獎是非常珍貴的,也會不斷期許和鞭策自己,在未來的設計旅程中,要更加努力,時時自我提醒,不要愧對當初得到新銳設計師獎項的自己。 王正行、袁丕宇、張豐祥獲得「新銳設計獎」的作品《W空間》。作為複合式設計皮件商店,空間強調如皮革般的手作感,材料不做過多的修飾,試圖呈現原有風貌。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張:持續學習。越了解古文明到現代建築的歷史脈絡,以及經典之作,越能讓你愛上這個行業。室內設計重視理論和實作之間的交互作用,兩個面向的專業需要同時成長。而持續練習也是重要的一環,把生活周遭的事物和學習到的新知識、新材料運用到目前操作的案子中,賦予每個案子不一樣的元素,慢慢累積經驗,再將此經驗延續到下個作品並進行延伸。只要用心,就會感受到明顯的進步。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王:室內設計是一個步調較為快速的行業,新的材料跟工法推陳出新,風格亦是日新月異,對於職涯的期許,以長久來看,我們希望能讓自己的節奏越來越平穩,就像慢跑一樣,一路上經歷過美好的風景(例如得獎),同時也體會過失意的挫折,這些過程讓我們的未來方向日益明朗,隨著團隊組織的擴大,期望能一起保持固定的節奏、齊心前進。 近期代表作《簡色》。平面規劃以廚房、中島,餐廳為軸線,空間氛圍淨簡、低彩度,突顯基地擁有的絕佳景致。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張:除了專業技能之外,室內設計的工作性質十分講求團體合作,需要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同理心、耐心、細心以及幽默的心理素質;另外,溝通能力的培養也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大量的與業主、同事和工班接洽討論,「做」設計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事情要怎麼實現及執行,這需要仰賴設計師的高EQ來處理細節,並將所有的人、事、物集結起來,發揮最適切的效益。   資料及圖片提供」工一設計 採訪」陳映蓁

凌英麒 │ 2022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7

 "設計是服務業;設計師不是藝術家;設計師是用圖紙、過往經驗等專業知識來解決雇主的問題。"  凌英麒設計師用建築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將建築、室內與環境相融合,以空間為核心的功能美學設計,構築舒適與品味並存的空間。以建築美學語言來詮釋空間的構成;在空間格局上打破與重組,將設計理念和客戶願景充分結合,以「建築語彙」注入空間實踐,平衡藝術、經濟與功能之間的關係。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TID Award對於我來說是在亞太地區十分具有代表性以及權威性的室內設計獎項。我最初會參與TID Award競賽,是想要驗證一下自己的作品,到底能走到哪種高度?還有了解目前已經走到了哪個高度?在2022年獲得TID新銳設計師獎後,對於設計職涯的影響,除了在同行之間被大家更為認識且肯定之外;對於我自己的轉變,就是以後要更加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作品。因為既然有幸獲得此獎項,我覺得往後的作品也要背負得起TID的稱號,盡力做到最好且越來越好,是我現在努力的目標。 凌英麒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洄游》。用4條洄游動線將各功能分區並進行串連,打造一個相對開放、自由、流動、不封閉的空間體驗。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與其他前輩設計師相比,我進入室內設計產業的時間不算非常長,我從建築設計轉入室內設計領域大約才五、六年的時間,所以目前來說,我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剛入行的新鮮人,還有非常多的知識需要去學習。對我而言,這個行業依舊有很多東西等著我去探索,比起工作的疲憊感,更多的是激情與熱情的支持。所以我能保持對室內設計熱情的秘訣,大概就是一顆不斷想要學習的心,不管過了多少年,只要保有好奇心,就可以挖掘出很多你不曾想像過的世界。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對於現階段的我來說,我希望能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不僅是讓業主滿意的作品,還要能走進國際的舞臺、讓全世界都能看到,像是參加國際級的競賽,當然可以獲獎是最好的。因為TID Award雖然在亞太地區的室內設計圈中頗負盛名,但對於香港的一般大眾、業主以及媒體之間的關注度相較於國際獎項還是有落差。所以我希望藉由TID Award給予我的信心與肯定,讓自己不止步於此,而是持續向前邁進,更有自信地去嘗試世界級的競賽、更勇敢突破自我。 近期代表作《FANJI梵己展廳》。空間由中性色調的微水泥塑造,並採用多動線重組的方式,營造出「遊園」般的體驗感,讓人與自然、空間的關係更親近。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我希望後輩們需要先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喜歡空間設計,因為唯有真心的喜歡,再多的辛苦與挫折就都不是問題,也才有堅持下去的意義與動力。並且在這個產業中一定要打好自己的理論知識基礎,因為這些都是支撐你未來能走的更高、更遠的力量。建議大家,可以多去了解一些建築、室內設計的歷史脈絡、城市發展與未來規劃、他人的設計作品等,藉由更為多元的知識與內容,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唯有將知識基礎打好,才能讓自己的創作更加有內涵並與他人不一樣。 資料及圖片提供」之一(香港)設計  採訪」歐陽青昀

周奕伶 │ 2020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7

 "設計師是娓娓道來一段空間故事的人。"  周奕伶設計師認為,每個人都是生活的藝術家,即使是一面牆、一張沙發、一盞檯燈、一個器皿,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生活面貌。而設計師是一個說故事的人,他們用設計將一面牆、一張沙發、一盞檯燈、一個器皿,透過不同的排列組合撰寫成一段空間故事,讓人們的生活承裝在專屬於自己的盒子裡,再繼續譜寫下去。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2019年,適逢公司創立的第五年,公司狀況逐漸平穩,但總覺得需要有所突破與跨越,也希望能透過具有指標性的平台分享作品,讓更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前輩與同行們給予我們指導與交流,讓我們能用不同面向去重新檢視自己的成長,同時也能更清楚還有哪些進步空間。抱持著這樣學習的初心報名參與TID Award競賽。 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後,我們除了受到媒體關注、提升了知名度,還收到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邀約,讓我們發現更多跨界合作的可能與機會。對於自身而言,在這樣的參賽過程中,能夠重新梳理與調整自己,並用更嚴謹的心態去面對未來的挑戰。這是一份榮譽與肯定,同時也是一份責任。 周奕伶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境域•鏡遇》。從百年品牌與百年老屋的概念發想,透過沉穩色調與木建材包裹,再結合穿透式設計,為品牌再創百年風華。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從過去一人工作室努力到現在,不得不說室內設計確實是很一份很辛苦的工作,時常需要去解決問題、面對挑戰還有不斷地與自己的思緒碰撞。但換個角度想,有細節、有溝通、有磨合這些種種的過程,一個設計才能被完整呈現;所以即使一路走來,我知道偶爾還是會有患得患失的時刻,但因為知道在獲得客戶肯定與收穫時的滿足與喜悅感,成為我在這條道路上持續堅持的能量。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我們身處在一個非常自由且開放的世代,所以一直以來都有許多設計圈的前輩、好友、廠商與媒體們無私的照顧。我們懂得團結分享、互助互愛、精益求精,在這樣的環境下,成就了今天的我。在獲得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後,讓我有機會進入校園兼任設計課程的老師,雖然我知道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改變什麼,但我仍會帶著這份感激與美好繼續努力,也會持續用好的設計來回饋社會。 近期代表作《低糖奶茶系有氧宅》。以低飽和度的自然色系貫穿整體空間,呈現柔軟又治癒的居家氛圍,營造放鬆療癒的心靈居所。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我想起,前陣子公司初入行的員工說,他跑工地遇到許多挫折。他讓我回想起過去的自己,好像也是這樣一邊崩潰、一邊成長,也是到後來才慢慢懂得解決問題比處理情緒重要,慢慢地能更平靜的看待所有小失誤。在我入行十年多的經驗裡,我認為,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哪怕過程中的艱難,都會是我們生命裡曾經擁有的體會。所以好像無法說出太多加油打氣的話,因為我覺得這些都是成長的養分,必須要親身去體會過才會理解。但相信在設計領域的前輩們,都會願意無私的分享,所以多交流學習,就能從中得到答案。 資料及圖片提供」湘禾國際設計 採訪」歐陽青昀

徐梁 │ 2015-2016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6

  “設計師應該是一個富人的角色。”   徐梁善於運用建築的簡潔性,構造清晰、純粹的美學載體,讓理性與感性重疊發生,體現對空間和生存價值的深度理解。作品曾獲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建築大師獎、WIN Awards、iF Design Award、Asia Design Prize亞洲設計獎金獎、TID Award、光華龍騰獎肯定。      參加TID Award 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TID Award 是大中華地區室內設計領域的重要競賽,參賽的初衷是希望透過競賽與台灣的優秀設計師、作品進行交流。我認為,參加競賽是探尋自我的一條途徑,參與競賽交流的經驗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對我來說是一種肯定與鼓勵,讓我更加熱愛設計,以及熱愛設計所帶來的幸福感。參加TID Award 競賽的每件作品都很優秀,在頒獎典禮那天我有機會認識多位台灣設計師,其中Johnny(邱柏文)讓我印象深刻,他很開朗幽默,並且對設計懷抱熱情。獲得新銳設計師獎也對我的個人品牌「梁築工作室」奠定一個很好的開端,提高了能見度,催化後續的發展機會,設計變得更加成熟。   徐梁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梁築工作室》。思考建築與物質的構造關係,呈現其節奏和層次,使空間與物體呈現相輔相成的多重趣味。      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對設計的熱愛、投入與反饋,是我持續前進的動力。我覺得靈感是從生活當中去獲取的,來自於對生活的感知。我相信,設計師是個富人的角色,富人角色指的是精神層面跟物質層面兩者疊加的過程,這需要一定的經歷,使自己的生活感知能力以及見識面更廣,對於藝術認知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具備優秀的審美判斷。相反,精神和物質貧乏的人,感性素質就會降低,就不能很好的服務感性素質高的人群。     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梁築」指的是徐梁和團隊對建築有關的理想與思維,透過建築語言與思維方式與空間發生關係,認為物質既能承載功能,也可以是環繞空間的動線載體。作品《梁築工作室》明示了這個團隊對作品的期許:在空間設計裡探索和實踐,在思考建築與物質的構造關係中,呈現空間特有的節奏與層次,並透過不同的介面關係貫通、模糊、再關聯,在相輔相成中呈現空間趣味與多重價值。今後我仍然會在設計創作裡,持續讓空間與建築對話、和生活對話。未來,依舊是持續熱愛設計,一生熱愛一件事,只走一條路,這份熱愛、展望和期許都與我同步前進。   近期代表作《TOMACADO花廚》。以「荷花」主題,將荷塘、湖畔、廊橋納入,與城市自然應和。      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確定自己對設計的熱愛。設計是一件有感而發的事,「喜歡」和「熱愛」是兩回事,熱愛是擇一事終一生,把一件事進行到底,持續走下去,在過程裡挑戰不斷,但你會感受它所帶來的幸福感。作為一位設計師,也必須關注生活,關注設計以外的世界,有態度有責任的創作,不忘保持創新。   資料及圖片提供」梁築工作室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  

謝和希 │ 2014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6

“設計師是將所有複雜化為純粹的創作者。” 謝和希為源原設計創辦人。力行純粹美學,運用創新思維讓理想與實境結合,秉持藝術感性與型隨機能的理性,創作具有內涵的質感空間。作品曾獲TID Award、APIDA 亞太室內設計大獎、金點設計獎、Designer Of The Year、金騰獎、K-Design Award、ICONIC Award、金外灘獎、APIDA、中國40 UNDER等榮譽肯定。      參加TID Award 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對設計懷抱熱情的人,都會關注國際設計脈動,創業初期我偶然閱讀到國際大師的住宅作品,深受它寧靜、純粹、詩意而感動,決定用事務所空間來實踐這份嚮往,在有限資源裡創造使人佇留的魅力。 TID Award 競賽給予設計者展現才華的舞台,我想透過競賽參與交流、累積學習經驗,很榮幸獲得新銳設計師獎肯定,這份殊榮更加堅定我追求設計理想的決心。當時自我實現的參賽企圖,在多年後已轉變為自我提升的期待,提醒自己不忘與時俱進,不斷蛻變,秉持以人為本、純粹美學、型隨機能的實用和創新,善待每一個待需解決的問題。   2014 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構境》。用鑽石切面捕捉窗外綠意,多重視角的組合變化,隱喻創意工作者創新求變的思維。      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我是個樂觀的人,活在當下,好奇心強。我會打開感官,多面向的觀察吸收視覺圖像,也會透過旅遊、攝影、美食、藝文活動擴大觸角,用跨領域學習持續充實自己,在適當時機裡串連所知所感的各種經驗。 一座空間之所以美麗,最核心的原因是它實現了使命。我很享受每一次挑戰與克服困難的過程,設計的本質是互動,美觀與需求並重應該是甲乙雙方共同的價值觀,「好設計」就是用最佳方案達到實用、機能、美學與創意,我會投注許多心力去發掘業主提問的真正目的,以良性溝通避免錯誤決策,用「聆聽」代替「說服」,在換位思考後進行客觀判斷,精準找出解決方案,讓業主感到安心與被理解。這些挑戰能讓設計思維提升到更高的起點,運用經驗透徹分析的紮實累積,會讓下一次的作品更好。創作實用與理想並俱的空間,業主的喜悅與反饋,是我的動力。     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每個作品,我都以「自己期望擁有」的心態來對待,依照理想願景完成它。心境與目標在每個人生階段都會不同,對我而言最大的改變是「思維更新」,從早期較專注形式追求,轉變成思考「住的意義」,更加重視行為、心靈、空間、環境之間的對話關係,關心每個作品獨一無二的內涵,將創意運用在解決問題上,真正地提升作品。用嶄新方式創造出「美」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也許它是我無止境追求與進化的動力,我想不管五年或十年後,對自己的期許依然會是持續進行探索。     近期代表作《心之所向》。以城市綠洲為概念,將自然樣貌體現於空間中,用極簡線條整合生活層面,表達業主的異國生活經驗與藝術品味。      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創造」是將不同事物連結起來的新觀點,發揮創意的機會往往就在解決問題的本質裡,這份敏銳來自於觀察力與生活經驗。要記得,知識的來源是經驗,當你的經驗與知識的累積愈多樣、豐富,聯想觸動就會越多,它們都是重要的設計養分。設計是辛苦且漫長的道路,確認你有足夠的熱愛,踏實地做中學,不要輕易滿足自己的作品,保持學習,不害怕挑戰,當下即未來,珍惜分分秒秒。   資料及圖片提供」源原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     

楊竣淞 │ ​2013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6

 "設計師是一朵天空裡的雲,可以自由地在空中飛翔,也可以自在地變成各種形狀。"    自2007年創立以來,開物設計以靈活的文化符碼,營造出空間的價值與深度,成功為客戶提供創新策略與商業模式,整合空間特質以開展出競爭優勢。為成就空間之多元與獨特,開物設計延攬室內設計專才,與行銷企劃、平面設計、藝術文化領域之菁英積極合作,以跨領域的組合,創造出組織靈活、專業分工而理念一致的堅強團隊,創造不設限的空間型態。重要得獎紀錄如iF Design Award、INSIDE Award、Red Dot Award、JCD BEST100、TID Award、K-Design Award、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等。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那時候的我很年輕,十分崇拜幾位前輩的設計功力,例如杜文正老師、李中霖設計師等人,參加TID Award的初衷其實很單純,就是希望可以跟一線設計師同場競技,並有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已足以與前輩們站在同一條水平上;另外,還有一個比較市儈的原因,是由於我出身於環境、經濟狀況較為匱乏的家庭,因此希望透過參賽獲獎打響知名度,藉此讓收入更為豐厚,改善家中環境。   我從來沒有預期《閱讀人文》這個作品會獲得TID新銳設計師獎,說真的,我一直以為會是當年度一同報名的別件作品,這個結果也讓我對人生產生了體悟,有些事情、有些結果是強求不來的,機運也是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你必須時刻將自己準備好,以迎接隨時可能到來的機會。獲獎後最大的轉變在於,我們收獲了許多肯定,知名度亦逐漸提升,藉著這個契機,我們也認識了更多不同層面的專業人士與朋友,有助於開拓自身眼界。 楊竣淞獲得「新銳設計獎」的作品《閱讀人文》。框線產生水平垂直的秩序性延伸和舒張,整合出具協調性的創意語彙。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我認為身為一位設計人,對設計的熱忱是不會熄滅的。不論案子的規模、尺度與預算,我面對業主的心態皆相同,並且期待藉由設計敘事,從中傳遞一些觀點或精神;不過,現今的時代趨勢下,有不少消費者習慣了大量套版且型態相似的美學,以致於堅持獨特性變成一件具挑戰的事。我對設計依舊充滿熱情,但卻也對這個產業的未來性有著消極和不確定感,我覺得我們能做的就是堅持原則、繼續做該做的事,就算有些時候步伐比較小也沒關係。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開物設計」的命名緣由,來自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一書,我們期待成為業主開啟新生活的起始點,那英文名Ahead Concept則隱含著所有事情都必須從頭開始、從思想萌芽。我對開物設計最大期許就是可以找到認同這個理念的接班者,並嘗試開創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因此現階段的我十分盡力將所學、所知不藏私的教導給公司同仁,企盼可以尋得並肩同行的夥伴。 近期代表作《重回蒸汽時代》。以「現代、機械、復古」為關鍵字,將住家打造成融合復古與現代精髓,具有蒸汽時代靈魂的場景。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室內設計是一個學無止盡的行業,就算是已從業將近20年的我,每天還是不停歇的在接收新工法、新材料的洗禮,甚至是世界流行趨勢也需要時時關注,例如AI或ChatGPT等議題,但說真的,獲得的報酬與回饋在某種程度上很難與你的付出達成正比。就我個人觀察,現代人普遍有著太過容易放棄的通病,害怕背負責任,也不想向上挑戰,因此我建議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要好好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做,有沒有準備好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心,對於想達成的目標,有沒有豁出去的決心?   資料及圖片提供」開物設計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