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63

2023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海口味」 水形貨櫃現身大港

漫步於高雄港邊,溫暖海風徐徐吹來、白色浪花輕輕拍打上岸,波光粼粼的波浪勾勒川流形體,矗立於高雄港灣的白色貨櫃隨形而變、如水變幻形態。高雄市立美術館於日前打造「2023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將「海洋島嶼」的意象延伸為主題「海口味」,藉其耳熟能詳的詞彙,將「大港」畫面與「貨櫃」、「港」、「城」及「海洋」重新連結,從海洋孕育的飲食鮮味、語言口氣、沿海風景等面向,創造訴說海洋精神、彼此連結的藝術節慶。   貨櫃作品翻轉型態豎立高雄港灣。攝影」林宏龍。 自2001年起,每兩年一次的「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除了是屬於城市的喜慶,同時呈現這座海港所積累的文化底蘊,縱然港口的風貌幾經流轉,從未曾改變的是這座城市與海洋、與港口的關係,透過大型貨櫃作品,引領人們凝視天空、置身海洋,晚間點亮的迷幻燈光映照大港海上波光,細膩流淌在扭轉的水體貨櫃空間,從中體驗多重感官。 開幕亮燈,攝影」林宏龍。 四大海洋子題展現海港魅力 展覽從四大海洋子題切入,「引水入港」透過高雄大船入港的意象,「向海而歌」從海島台灣與海洋共存的海洋史出發,構築島嶼與海洋間的密切關係;取自潛水用語的「五米停留」,以潛水在五米深處停留區休憩上浮的概念,打造開放、舒適的精神體驗空間;「鮮『未』!」創造感官空間體驗、迷幻視覺,讓「鮮」代表嘗新、「未」帶來科技未來,以四個港口意象詮釋海港風貌。   入場景,攝影」Studio Millspace。 為讓在地與國際藝術相會,此次邀請四度參展的林志峯建築事務所,將貨櫃排列出白色浪花形態的階梯;高雄在地的台灣知名跨域創作先驅盧明德,經特別受邀,帶來經濃縮後具方舟意涵的小型貨櫃;台法團隊Hellobastworkshop將貨櫃打造為立體十字鏡像的環境互動裝置;馬來西亞藝術家Jun Ong則以數位作品參展,跨國共創貨櫃、港、城及海洋的藝術多元能量。   現場展出作品  獨響角屋 / 黃沂雯 攝影」Studio Millspace。 海港時常是人們遙望、思考的地方,團隊將貨櫃拆解,重新打造成一處寧靜角落。當緩步進入其中,可以抱持著好奇心,或是想對海訴說的心事,坐躺在木椅之上,望外靜聽港邊一切,期待在這安靜角落,或許凝視海景、或許獨自「響受」一段不受打擾的時光,並展開屬於自己與海港的感官對話。   「海口味」服務台 / 盧明德 攝影」Studio Millspace。 以漁港旁的小酒館為概念,由吧台、霓虹燈招牌與幾何貨櫃屋體構成,並結合藝術家盧明德之作,展出最新「飜案屋(Hon An Ya)」貨櫃系列及著名的「媒體是一切(Media is Everything)」裝置。盧明德延續其「大遷徙」(migration)概念,製作具方舟意涵的小型貨櫃,並以「飜案屋」的動物形象,將其創作以品牌形式重現。結合一旁「Media is Everything」霓虹燈,創造在生態與藝術上的「遷徙」。   川川 / 步里赫森(陳立鼎、莊允杰、江卉菁) 攝影」Studio Millspace。 貨櫃是藉水遨遊的方正之框,用水的流轉書寫著城市與港口的故事。如今人們對「貨櫃」的概念,不再只是安置貨物的金屬方盒,亦是交織著情感與期待的風景;貨櫃內承載形色貨物,蘊藏無限可能與時間,將城與城、國與國巧妙串連,彷彿不斷運轉的川流,將飄洋過海的時光書寫成一首溫柔詩句。團隊透過堅硬的貨櫃切割、重塑,化作柔軟的線條與材料,雕刻出時間、空間、人文與地貌的多重交織。   WHITE WATER / 林志峯建築事務所 攝影」林宏龍。 White water:衝浪術語,指海浪結構破碎後所形成的白色浪花,意味海浪即將抵達岸邊,是衝浪旅程的終點;但對於正出海尋找浪頭的衝浪者來說,它同時也是另一趟旅程的起點。藉由利用三個20呎貨櫃斜切成四等份,重新排列組合,再改變每個貨櫃斷面高度後,規律向上延伸形成階梯,一路走到貨櫃最高點,希望透過在不同維度的空間中穿梭,沉靜心靈、喘息片刻。   兩百萬克與兩百克 / 草原市務所 攝影」Studio Millspace。 「貨櫃緩衝袋」通常被使用在貨櫃內部,主要是緩解不穩定波浪可能引起的貨物損壞。貨櫃緩衝袋非常輕盈,但根據充氣厚度的不同,卻能承受從數百公斤到八公噸的衝擊壓力;一個20呎的標準貨櫃重量約為2.3公噸,然而三個貨櫃緩衝袋,便能夠支撐起整個貨櫃。因此團隊受到啟發,設想一個由海運木箱和貨櫃緩衝袋組成的桌子,及一個包裹在貨櫃緩衝袋中的貨櫃。貨櫃開口朝向港灣,放著一張由貨櫃緩衝袋組成的沙發,通過實際操演,讓大家親自體會其作用,並意識到其所蘊含的意義。   NAUTICAL NEXUS / Hellobastworkshop(Rémi ROCHE、Razat KHARGA、尹心悅) 攝影」Studio Millspace。 Nautical Nexus(聚合十)是由三個貨櫃結構交織而成,在這件作品中,三個貨櫃象徵著高雄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引領海洋傳統與科技未來交匯於此之意象。作品外側由銀色太空毯包裹,依稀反射附近環境。而貨櫃內部,多彩光束每分鐘12下漸強漸弱閃爍,象徵著海浪拍打的節奏,也是人體的呼吸頻率。隨著鏡面裡無限延伸的視覺效果,如同看到水中的自己,期望讓人們反思自我、海洋關係及感受科技與海洋共生的美好願景。    晚間亮起的燈光映照大港橋與海上波光,展現海港多重感官饗宴。攝影」林宏龍。 另外,除了裝置藝術的展出,主辦單位亦推出「文化遊艇限定航班開航」、「貨櫃的故事—藝遊海口之味」、「港都小夜曲—夜遊貨櫃藝術節」導覽、「打狗 vs. 雞籠—錯落的藝術與海港」對談等多元活動,期望透過藝術與大眾對話,共享高雄大港城市美學。   2023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海口味」 時間」2023年12月16日至2024年1月28日 地點」高雄港11號碼頭(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海風廣場旁堤岸)   資料及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編輯」林靖諺

2023屏東落山風藝術季-風的頻率

Interior 363

2023落山風藝術季將以「風的頻率Frequency of the wind」為主題,以風與藝術裝置間的互動為核心策展方向,藉此呼應著藝術與自然元素的交融。   落山風在恆春半島帶來強勁的風勢,成為這片土地獨有的特色,而藝術家們將以此特殊的風力為靈感,創作出充滿動感與生命力的裝置藝術作品,呈現出風的頻率所象徵的起伏與變化,讓觀者彷彿置身於風的世界,感受風的威力與美麗。 落山風藝術季以當地「風」之特色為載體,展出各式藝術裝置。   今年藝術季向文學大師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致敬,書中主角老漁夫聖地牙哥的喊海上冒險精神既勇敢且堅毅部曲,有如恆春半島的子民、藝術家們在落山風吹襲的土地上前行,將大自然的考驗轉化為生活及創作的靈感。   此次更與日本越後妻有、瀨戶內藝術節策展團隊Art Front Gallery合作策展,在看海美術館中,以「希望への航海」(朝向希望的航行)為題,集結大岩奧斯卡、大卷伸嗣、角文平、南条嘉毅、Isabel & Alfredo Aquilizan等6位來自日本及菲律賓的知名藝術家,以遷徙路線中的船舶與海上航行為主軸,展出當代藝術中與海洋和船舶相關的作品。 由知名策展團隊Art Front Gallery策劃的看海美術館。   另外,待(呆).風樓展區是日本雕塑藝術家吉井宏的首次台灣個展「Friends of The Wind」(風的朋友們),營造空中水族館的氛圍,以風為雛形塑造各種角色生物,色彩美麗且風格幽默;戶外搭配台灣新銳藝術家阿倫的充氣作品,純淨無暇的吹風大狗是人類最暖心的朋友,作品寓意大家都能擁有順風的朝氣,以及擁抱逆風的勇氣。   而海口沙灘展區,透過特製的藝術裝置,觀眾能身歷其境的感受因季節而吹拂而來的落山風,沙灘上的細沙在風中舞動,營造出自然而迷人的景象,體驗落山風所帶來的美好和變幻。   看海美術館精彩展品   大卷伸嗣:偉大航行 移動&時間 作品靈感來自密克羅尼西亞島(Micronesia)稱作「棒圖stickchart」的航海圖,在修正液繪製的白線條上添加水晶的結晶粉末,「消抹」和「保存」之間的矛盾展現其對「存在」的深刻思考。   角文平:夢枕的船2023 作品以2013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創作為原型,重新以本次藝術季主題再詮釋,在地面上設置曾被人們用來導航和日常生活中的物件。   南条嘉毅:酣夢senne 2023年的最新作品,以漁村廢棄屋中發現的一面廢棄鏡子為起點,將討海人眼中的風景如夢境般從舊鏡子的深處浮現。觀者透過裝置沉浸在藝術家所看到的世界,同時面對鏡子裡的自己,向著海洋思考自我的存在。   大岩奧斯卡:巨大章魚2、北極、沉默的海洋 透過三幅巨型油畫〈巨大章魚2〉、〈北極〉和〈沈默的海洋〉,反映了當前社會的現狀。有時洶湧的波濤襲擊著這個世界,有時看似平靜。然而在寧靜中也隱藏著潛在的威脅。   Isabel & Alfredo Aquilizan:越過船艏:世外桃源2023 作品以船隻為主題,探索移動和遷徙,利用屏東現地收集的船隻與材料進行製作。一艘廢棄的船上堆積了垃圾、殘骸、個人物品和其他生命的證據,喚醒人們對這片土地和事物的記憶;船上生機盎然的植物同時展現出對未來的希望。   待(呆).風樓精彩展品   吉井宏:風的朋友們 在日本,因風而起的「鯉魚旗祭」備受歡迎。本次藝術家以「一大群鯉魚旗在空中游泳」為創作靈感,將鯨、魚、龍等各式形體作為雛形,為「風」創作出更多樣化的抽象樣貌,在恆春半島的天空中遨遊。   Alan Hong:風的寓言、阿Q 「擁有順風的朝氣,亦擁抱逆風的勇氣。」面對大自然所帶來的未知與挑戰,期許大眾仍不畏艱險,擁有正面迎上的勇氣與力量。   戶外展區精彩作品   清水久和:風的攝政王 清水久和創作過各式各樣以髮型為主題的作品,其中,「攝政王Regent」髮型最受關注。當攝政王這樣一位偶像放在台灣的恆春半島時,他的髮型也被強勁落山風吹得更加狂野。   東弘一郎:風車輪 《老人與海》中的主角與不斷變化的自然角力,而〈風車輪〉也是一種接納屏東的風而因其轉動的作品:風的力量與方向難以預測,作品將從視覺上展示如何與多變的大自然互動。   禹禹藝術工作室:Sylph 作品〈Sylph〉以西方傳說的風元素精靈為概念,重複堆疊的帶狀鱗片隨著風一張一合、起伏擺動,宛若生命的呼吸;延伸的弧線溫柔地包覆並守護著這塊土地的生命萬物。   蔡宜婷:風與自然的樣子 一片片輕盈的葉子隨著風的頻率,恣意搖曳呈現動態的和諧節奏,猶如不倒翁般的風動結構,彰顯出在面對風浪考驗時的堅韌和柔順。   鄭元東:破風者號 擁有洋蔥般的熱氣球造型,將風的力量藏在其中,因「風」制宜,在大自然中順風謙卑而行,逆風時勇敢前行,呼應《老人與海》所提:「一個人可以被摧毀,但不能被擊敗。」   宋周妍&吉田敦:Healing癒 作品周圍的圓型結構物附隨著24張不鏽鋼板,正面為鏡、背面應用漆藝技法,呈現箔繪和貝殼工藝,象徵大自然的存在。   賴彥勳:那隻旗魚的鼻骨 望向大海的魚骨像在訴說:「生命是場戰鬥,無論成敗,其過程即是值得尊敬的勝利。」   安君實:與風同聲 以半身人形為主要意象,作品以編織穿透的形式呈現,象徵著與風交織與融合,並嘗試探討人類與自然的共存之道。   詹維欣:南南 作品〈南南〉是地理方位的指向,從自然的風與浪所創造的波型出發,形塑出獨特的城市氣息與生命力量。   老屋計畫   邱雨玟:水姑娘繁衍計畫 / 風告訴我 創作者邱雨玟將老屋打造為時光輪轉的空間,展覽傳達出漁村今昔痕跡、人在自然中堅韌的力量。 落山風藝術季 日期」2023年12月15日至2024年2月25日 地點」看海美術館、待(呆).風樓、海口沙灘     資料及圖片提供」落山風藝術季 編輯」陳映蓁

《臺東設計OPEN CALL!》

Interior 363

疫情期間,人們的行動受限、生活形式也隨之改變,時間彷彿停止了下來。三年之中,世界看似混屯黯淡,人們仍不斷努力找尋破口。2021年5月,臺東設計中心觀察到疫情席捲全人類的社會狀態下,需要傾聽大眾的聲音,便提出了由地方人出發、緩慢而⻑期的「台東慢波計畫」 。 《臺東設計OPEN CALL!》 「台東慢波計畫」回歸「縣政客廳」初衷,以「PPPP:Problem — Podcast — Plan — Project」的循環模式為基礎,收集臺東⺠眾的聲音並提出解決方法,三年間為臺東產出超 過15項設計導入公共政策成果,讓設計能量在臺東山海與市街的每個角落,有形或無形地 發酵、騷動與落實。  台東慢波計畫。 全新展覽 回顧改變 2023年底,臺東設計中心推出全新展覽《臺東設計OPEN CALL!》,以「PPPP」的全⺠參與模式為核心,二度攜手臺東出身的JP SPACE導演蔣承翰,以「地方生活描繪Design for local」、「全⺠參與共創Design for people」、「品牌識別再造 Design for city」、「給公共的設計Design for public」四大主題,將2021至2023年間設計中心所推動的計畫精選成四支影片,透過影像帶領⺠眾回顧三年來臺東不斷推進的改變。 循環模式「PPPP:Problem — Podcast — Plan — Project」。 地方生活描繪 Design for local  「台東慢波計畫」從對臺東「慢」的多元想像出發,透過「台東慢波電台」、「台東慢波旅行社」、《台東慢波提案》手冊等一系列計畫,描繪地方生活輪廓。團隊走訪臺東 16個鄉鎮,用聲音、文字、影像等形式,呈現地方內容,更接地氣地認識臺東的生活景象。 地方生活描繪。 全⺠參與共創 Design for people 作為臺東的城市客廳,設計中心打開空間邀請全⺠來想、來坐、來聊!不論是進行有機的書籍交換、走進生活提案所為臺東寫下提案,或是為舊火車站重新命名投下寶貴一票,每一場⺠眾參與活動不單是娛樂性質,更多了一些自主權和決定權。 設計中心打開空間邀請全⺠來想、來坐、來聊! 品牌識別再造 Design for city  一座城市即是一個品牌,從熱氣球嘉年華與衝浪公開賽,至整座城市與世界對話的臺東城市品牌識別,皆在這些年透過不同形式的創意提案,形塑臺東的城市「慢」品牌,構築每個人心目中的臺東輪廓。 品牌識別再造與給公共的設計。 給公共的設計 Design for public  看似稀鬆平常的城市風景,其實是大大小小的公共建設累積。這些為臺東⺠眾所打造的公共設計,不僅僅是以美感思維出發,而是期待照顧⺠生、教育、建設、觀光等更廣闊的公共面向。 用四支成果短片,回顧三年來臺東不斷推進的改變。 自2021年首檔常設展「臺東需要設計嗎?」,2022年「臺東設計進行式」,至2023年末的《臺東設計OPEN CALL!》。臺東設計中心希望邀請大眾一同回顧,三年間臺東城市角落中隱而未見的警喜改變。  臺東設計OPEN CALL! 時間」2023年11月21日至2023年12月31日 地點」臺東設計中心(臺東市鐵花路369號)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東設計中心 編輯」歐陽青昀

2023首屆「台灣設計周」震撼登場!

Interior 362

設計周是極具世界「設計力」的指標之一,遍布於各國城市,致力於提供設計師表達主張、交流概念、展示作品的最佳舞台。今年台灣亦跟上此潮流,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開啟首屆「台灣設計週」,以「彈性橋接」為主題,呈現靈活應變力,透過橋接不同領域的智慧與資源,碰撞出不同凡響的創造力。   「2023台灣設計周」主視覺牆。 台灣設計周包含主題展、交流場與設計夜,「主題展」邀請54組台灣跨領域團隊、5組海外團隊推出期間限定創作;「交流場」舉辦12場國際論壇,力邀來自台灣、香港、美國、西班牙、日本、加拿大等9國,近70位跨領域專家接力開講,分享永續發展、智慧創新、AI 科技、人機互動、設計政策、城市設計指標、建築趨勢、城市美學等國際最新趨勢,論壇於松菸創意劇場舉辦,同時開放線上參與,打造今年台灣最盛大國際設計交流活動。 希臘新銳建築事務所P4 Architecture作品「化繁為簡」。 主題展 聚焦台灣設計跨界共生 由於永續發展是本次焦點議題,主展館隔間牆特別採用台灣團隊「好事交易所」利用海廢回收再生塑木及磁磚、充氣材等異材質打造,並邀請Studio HJL利用台灣原生種創作專屬台灣的地景裝置,另邀兩度獲得D&AD最高榮譽的 Bito帶大家進入互動式視覺感官體驗,令人引頸期盼其精彩呈現。 彈性橋接大廳。中央植物為藝術家廖浩哲以台灣原生種植物創作作品。 主展館以台灣設計產業中的微型團隊為主,討論台灣設計團隊靈活、輕便、可持續運用發展的共生( Co-exist )模式,展現兼具彈性與穩定性的另類動態結構。    A區:Small Leaf  植栽、創作、裝置  此區展出「受自然啟發」的作品,以大自然的形狀、顏色、氣味作為設計創作的靈感來源,引導作者與觀者思考人類與自然間關係,透過食物、植栽、雕塑、機械裝置等不同媒材,反思與感受自然所贈與人類的禮物。植物藝術家廖浩哲在展場中,以不同的台灣原生種植物堆疊出一座山形島。何理互動的「扉花」取材自南湖大山特有種,為極能適應貧瘠環境的南湖杜鵑,團隊以機械裝置幻化為機械花,映照台灣這座島嶼的堅韌特性。 何理互動「扉花」。    B區:Our Shrine  食物設計、自然建築、文化策展  B區展呈現「受人文啟發」的作品。「吃」不僅表現台灣人的文化精髓與常民生活,從設計角度來看,其實是心與體感的遊戲,展現議題的同時,亦表達人們信仰的價值,不管設計走得多前面,食物、自然與傳統文化將一直根植於心。曾代表台灣策畫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自然洋行,展出從牛奶瓶罐再製而成的馬桶浮球,玩味消化系統的隱喻。 無礦作品(前)、自然洋行作品「浮球」(後)。  C區:Cram-school for fun 平面、生活美感提案  填壓式教育是島嶼成長共同記憶之一,不過現今台灣教育已趨向多元、去中心化。平面設計與生活提案設計在此除了扮演媒介以外,也具引導與溝通功能,從閱讀、行為藝術和豐富作品展示形式,為觀者展開新視角。 PROJECTbyH.無構藝文創作「一塊布料創作的衣服」。 在紐約創立、於台灣茁壯的雙人組合PROJECTbyH.無構藝文創作,以一塊布創作出一套衣服,呈現材料原始樣貌,減少過度加工產生的污染與碳足跡;美感細胞號召設計師重新設計教科書。 美感細胞「教科書設計改造」。  D區:Material Island 材料、建築、空間設計  從建材的觸感、特性到平面設計圖,人造結構/建築是材質與人類感知的橋接會合處,是設計師眼中每一次的天人合一;同時也邀請觀看者透過設計產業中的材質運用,開啟環保意識,並重新發現島嶼上的文化與傳統製造產業歷史。春池玻璃帶來玻璃磚、小智研發帶來回收材料打造的模組磚、Verde帶來花蓮蛇紋石製成的淺盤與擴香座、伊日好物帶來石門水庫淤泥製成的器皿。 小智研發 回收玻璃磚(前)與春池玻璃磚(後)。  E區:Imagination Cloud 多媒體、互動裝置  台灣新媒體創作團體與藝術家,代表了一股原生又充滿爆發力的年輕力量,裡頭充滿嶄新的提問與要求、對技術開發的渴望、內容創作的實驗精神和對自身文化的回望,而觀者時常能從創作者的作品中獲得啟發。金馬視覺團隊Bito特別為台灣設計週製作多媒體互動裝置「What is your belief?」,透過與觀眾互動,表達設計不只是表象,更是深度傳達的信念。   Bito作品「What is your Belief?」。  F區:Gear Base 選品、公共服務創新  選品與設計二不可分,過程中創作者們帶出文化物件中縱向累積的珍貴傳統,同時也激發橫向、有機的美學新風潮。從器物、身體之於公共生活空間,將美感議題融入日常,而城市生活的重要場景「公共區域」,亦是設計策略大展身手所在。台灣在地流石五金選物,引進世界各地五金,橋接台灣美學與世界美學,綻放衝擊所帶來的火花;台灣設計研究院近年媒合多組設計團隊,改造台灣公共服務空間,包括改造台北捷運中山站、為航港局藍色公路打造全新海洋運輸品牌「TAIWAN Hi」,以及「學美.美學」校園環境美感改造,讓美感教育從校園生活開始。   台灣設計研究院公共服務設計再造案例。 超連結展區 期間限定國際創作 為強化與國際藝術設計社群的連結,特邀5組來自墨西哥、泰國、德國、希臘的海外團隊,在松菸推出期間限定創作。德國團隊raumlaborberlin熱衷限地創作,時常選擇在非傳統場域舉辦對談,創作取向關心社會議題,是當代建築學與城市規劃的重點策展團隊,本次邀請4位在柏林從事城市設計和行動主義領域來賓,在松菸巴洛克花園上演跨國線上「戶外脫口秀」,為觀眾帶來週末限定設計Talk! 德國設計團隊raumlaborberlin 「Freezing talks about hot topics」。 而泰國團隊PAVA & Mo以台灣紅到泰國的珍奶和麻辣鍋為靈感來源,運用陶藝創作送給台灣的地景裝置,呈現台泰友好的美好情誼。 泰國新銳建築雙人組PAVA _ Mo地景裝置「禮物·當下」。 墨西哥設計團隊Estudio Estudio「彈性界線:聲音地景裝置」。 特別的是,本活動與Giloo紀實影音合作舉辦線上影展,即日起可隨時上線觀看主題選片;同時與博客來合作「主題書展 feat.開箱設計師書櫃」,由本屆策展人及參展團隊一起打開他們的書櫃,分享推薦書單。即時預訂都會享樂FunNow推出「台灣設計週手作專區」,並與Open House Taipei打開台北跨界合作,12月3日至12月9日將再次打開台北城市裡的32個風格迥異空間。 2023台灣設計周 時間」2023年12月1日至12月10日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更多活動詳情請見>>「2023台灣設計週」社群平台(Facebook、Instagram )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靖諺  

誠品畫廊2023年壓軸展覽「幾米個展」

Interior 362

誠品畫廊2023年壓軸展覽「幾米個展」,共展出14幅油畫與多件紙上作品,均是幾米為本次個展量身打造的作品,也是他首度正式發表油畫之作。國際知名的繪本作家幾米從小就喜歡畫畫,從文化大學美術系設計組畢業後,就到廣告公司上班,從而喜歡上插畫,便開始大量閱讀各種插畫與繪本作品自學。 誠品畫廊2023年壓軸展覽「幾米個展」。 從事繪本出版20多年的幾米深感,繪本不該只被當成兒童讀物,所以他致力於創作給不同年齡層讀者閱讀的繪本,還創造出成人繪本的新類型。至今,他已創作出逾60種作品,翻譯成20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近200本外語作品,也曾改編成音樂劇、電視劇、電影、動畫和VR互動作品等,除此,亦曾受邀至日本大地藝術祭和北阿爾卑斯藝術祭展出,立體作品也常見於國內外公共藝術、主題公園等。 展出14幅油畫與多件紙上作品。 擅長紙上繪畫的幾米,近幾年則專注於探究油畫媒材。2012年,幾米應邀為第49屆金馬獎創作主視覺,原本主辦單位只請他畫一張,幾米卻欲罷不能地交出三幅畫作,這也是他第一次公開油畫創作。 睽違10年,幾米再度執起油畫筆,除了維持一貫神祕與幻想、孤獨和溫暖等外界熟悉的「幾米風格」,也運用高彩度的顏色增添視覺層次的豐富性,並輔以顏料堆疊的厚實感來營造深邃的意境氛圍。  幾米運用高彩度的顏色增添視覺層次的豐富性,並輔以顏料堆疊的厚實感來營造深邃的意境氛圍。  兩年間他一共完成了49幅畫作,分別使用油畫和壓克力顏料,在紙上或畫布上馳騁天馬行空的想像,這次個展從中精選作品展出。幾米自承,為了準備這次個展,從創作構思到媒材探索皆費盡心思;而在個展開幕前一週適逢他65歲生日,讓這次個展更別具意義。 和繪本一樣,幾米的油畫即使是單一畫面,也蘊含豐富的想像力和故事性。 和繪本一樣,幾米的油畫即使是單一畫面,也蘊含豐富的想像力和故事性。畫面中多半只有一位小男孩或小女孩,或被錦簇花海圍繞,或置身在深幽森林,或者佇立在潮起潮落的海岸邊,甚至是落葉滿地的乾涸泳池裡等,孩童的臉上沒有展露明顯的情緒:有人雙眼緊閉像在夢遊,有人對外界投以好奇探詢的目光,有人塗著像默劇演員的白臉等,他們像是心理學家稱之的「內在小孩」:大人們內心存在的兒童人格,而幾米認為,每個人都是這樣獨自地面對複雜難解的人生課題。 左:《翻滾吧,森林》,右:《獨木船的花花世界林》。 《翻滾吧,森林》是這次個展的起始之作,在森林的羊腸小徑上,雙眼緊閉的小男孩踩著紅球,一旁有個迷你房屋冒出白煙裊裊,樹木枝幹的顏色豐富,森林予人多彩、明亮的視覺感受。 左:《獨木船的花花世界林》,右:《我和雨下了一場花》。 《我和雨下了一場花》穿著泳衣的小女孩,手中抱著一只魚缸,站在堆滿落葉的泳池角落,她的頭上有朵茶花綻放,充滿期待與生機。 《大象狂想曲》是展覽中尺幅最大的畫作。 《大象狂想曲》是展覽中尺幅最大的畫作,在舞台聚光燈投射下的大象身軀色彩繽紛,和孩子一起演出馬戲節目等。縱使人生而孤單,觀眾從幾米的畫作中也能感受到不言而喻的溫暖,和面對生命悲喜的微小勇氣。更多內容請見>>>誠品畫廊 展覽資訊 展期」2023年11月25日至12月30日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 誠品畫廊(台灣110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9:00(日、一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編輯」歐陽青昀

2023台北美術獎

Interior 362

2023臺北美術獎於近日揭曉,此次吸引227件作品參賽,並經歷層層考驗,最終選出9組作品從中脫穎而出,由國美館研究人員黃舒屏作為評審團主席,並邀請張世倫、林昆穎、莊偉慈、朱盈樺、蕭淑文、廖春鈴等人擔任評審委員。陳肇驊以作品《在 下圭柔山》獲得本屆首獎;吳瑋庭、陳姿尹榮獲優選;李立中、吳家昀、莊培鑫、彭思錡、彭韋、賴俊廷等6組得入選獎。 貴賓與參展藝術家合影。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蔡詩萍表示:「本屆參賽者多數相當年輕,每位藝術家透過不同媒材展現對世界的看法,為我們提供新的視角,這讓我想起遠古時代人類於洞穴留下壁畫的故事,而我想無論是一萬年前或是一萬年後,創作的心靈都是一樣的。在此特別祝福各位,我們會在未來想起:人類的了不起是因為有藝術家獨特的創作!」   臺北美術獎得獎作品  首獎  在 下圭柔山 / 陳肇驊 陳肇驊常以改裝工業產品或自製機器描述環境或體制樣貌,此次改造除濕機的核心結構,於其上焊接一棵銅製的姑婆芋,並利用原本機器的特性使之結霜;透過在日常中所累積的生活經驗發現矛盾,尤其聚焦在人與自然的矛盾關係,是陳肇驊一直以來特別關注的面向。   評審團認為,藝術家以如實的生活狀態,回應其所面臨的創作境遇,冷冽頹廢的外在,隱藏著對於創作不放棄的真摯與熱愛,如此心境體現於他在工作室重現搭建的細節裡,像是改造、自製一台反映時代聲音嗡嗡發響的壓縮機、逐漸在環境或機制的因素下結霜的姑婆芋、漸漸蔓延的壁癌、以及在創作汗水勞動下逐漸頹喪但仍奮起發動起嗡嗡聲響的自己(藝術家)。作品真切而細膩表達了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與工作現實交疊糾纏的狀態,作品細節充滿感性張力。    優選  日常雜訊──錯覺層次 / 吳瑋庭 起源於人們因虛擬訊號的增長,而逐漸喪失對於現實空間所牽動的場域感知。藝術家創作似是而非的關係物件,透過視線景框的層次突顯情境重點,並以悄然的氣味建立物件與環境間的聯繫,以破除界線的方式,試圖呈現一種與物共在、無法置身事外、無可取代的「現場」,提示生活是建立在龐大的物象數據滲透所渲染的體驗。   像素延伸 / 陳姿尹 作品探討影像的構成與AI技術等後製工具,以及影像經後製反致愈加遠離真實,有意義之物可能會在無法預測的技術下被消弭。觀看像素構圖或雜訊圖案,人們經驗了當中的虛實矛盾,安立又或許不安,並持續探索更多的未知可能性。   本屆參賽作品平面類佔總數33%、立體類20%、影音複合媒體類25%,其他類別22%。「臺北美術獎」鼓勵具獨特性且富有時代精神的藝術之作,為北美館鏈結台灣藝術生態圈的重要管道,本獎項持續觀察展覽趨勢觀點,提供當代創作者具能見度的發聲平台,進而促動藝術生態開展多元向度。 2023臺北美術獎 Taipei Art Awards 2023 時間」2023年11月4日至2024年2月18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各藝術家 編輯」林靖諺    

2023金點設計展 超維增生

Interior 362

金點設計獎作為推廣台灣優質設計,並帶動產業重視設計價值的重要獎項,每年除了透過頒獎典禮表彰優秀的設計師與業者,同時舉辦金點設計展,展出當年度得獎作品,推廣來自台灣及世界各地的好設計。 2023金點設計展。 「2023金點設計展」由新銳策展團隊極製設計所操刀,以「超維增生」為主題呼應今年頒獎典禮的主題–「超能負荷」,象徵當今設計人在面對更龐大、複雜的種種挑戰下,不斷突破框架、超越自我的創新精神;透過充滿想像力的空間體驗,展出本年度精選的百餘件得獎佳作。 策展:極製設計、主視覺設計:楊士慶 。 策展人游麲說道,當代設計的跨領域合作已是必然且重要的趨勢,設計師們不僅要精通自己的專業,更需要擁有開放的視野,與不同專業協作產生獨特觀點與創新方法,而「超維增生」正是象徵著設計突破單一框架與現狀,透過跨維度的想像與溝通,觸發產生無限創意的可能。 透過充滿想像力的空間體驗,展出本年度精選的百餘件得獎佳作。 為呈現主題概念,策展團隊以線、面、體的空間元素,透過疊加增生的設計手法,將三個展間抽象化為創意迸發的現場,營造沉浸式的空間體驗,期望觀眾在虛實感交錯的場景中,也能獲得靈感的啟發。展覽共分成三個展區,並以關鍵字作為觀展索引。 以線、面、體的空間元素,透過疊加增生的設計手法,將三個展間抽象化為創意迸發的現場,營造沉浸式的空間體驗。 第一區:#未來遷徙、#人機共創 01展間 展出當代移動解決方案與跨域共創的智慧產品,展場以線性規劃,從展品的擺設、觀展動線、展間設計與燈光都以線性元素帶出空間的方向與位移感。 第一區,展出當代移動解決方案與跨域共創的智慧產品。 第二區:#跨維對話 藉由在空間中創造出各式大小、錯落有致的框景,形成開啟對話框的意象,以靜態及動態影像,呈現跨界溝通合作下的傳達、空間與整合設計類的精彩之作。 第二區,呈現跨界溝通合作下的傳達、空間與整合設計類的精彩之作。 第三區:#在地增生、#超維風格 從桌面展示疊加陳列層次,突顯由台灣本土元素、地景或結合產業轉型的設計巧思;並聚焦具有獨特美學或機能創新的日常物件,勾勒出令人嚮往的未來生活場景,體現設計師們的創造力。 第三區,突顯由台灣本土元素、地景或結合產業轉型的設計巧思。 此外,在各個展間中,亦能發現具備「永續質感」特質的作品穿梭其間,傳達出永續的思維與實踐,不僅可以是美與質感的表現,更是當代各領域中的核心價值。  營造沉浸式的空間體驗。 2023金點設計展「超維增生」  時間」2023年11月32日至2024年3月17日 地點」台灣設計館 01、02、04展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歐陽青昀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Interior 362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台北雙年展自1998年創辦以來致力推動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並透過多元文化觀點積極參與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網絡,建立促進本地和國際藝術社群互動與交流的平臺。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主視覺。設計:Wkshps(紐約)。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第13屆台北雙年展於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盛大展出。本屆以「小世界」為題,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貝魯特當代藝術中心總監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和紐約資深作家與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以有機協作的方法共同策劃,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共58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音樂人,透過個人生命經驗與美感知覺,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王衛,《鏡子》,2023,馬賽克磁磚,1600×400×3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說道:「今年,世界逐步從疫情風暴中復甦,人們從被限縮的日常生活重整觀看世界的方式。台北雙年展作為臺灣與全球當代藝術接軌的重要平台之一,試圖以嶄新的思維,引導觀眾從小世界中見微知著。今年適逢北美館成立四十週年,更是積極推動臺灣藝術與國際鏈結的可能,希冀藉由本屆多元開放的作品及公眾計畫,與來自各地的觀眾增進交流及對話的動能。」 賴志盛,《2B205》,2023,複合媒材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2023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 我們存在的「小世界」 在印度北部賈郎達爾(Jalandhar),累積數十年的空氣污染,因為封城、工業生產的停擺,當地居民意外得以清楚看見鄰近的喜馬拉雅山,這群峰乍現的美景反映出許多人在疫情封控期間的深刻體悟:在一個日益縮小的世界,原來近在身邊的事物也可能顯得陌生。  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2023,複合媒材裝置:工事用砂、鍍鋅鋼板、顏料染色的水,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小世界」一個看似簡單的詞,實則蘊含錯綜複雜的面向,它展現了希望、承諾,卻也同時暗藏某種懼怕及不安;希望能對自身小我的生活擁有更全然的掌握權,卻也懼怕被孤立於大我的群體之外。當世界在尺度上縮小時,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但當人與人之間相互疏離時,世界在情感層面上也變得渺小:「小世界」就懸浮於這樣相聚與分離的狀態中。 艾德加.阿瑟諾,《剝鏡 #59》,2023,硝酸銀、壓克力顏料、紙、鏡子、畫布,274.32×1100×9.52公分。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三位策展人表示:「現在是我們重新審視疫情經驗並重新構想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的最佳時機。希望所有觀者都能在這個小世界裡探索並找到與他們自己相應的位置。」希望邀請觀眾一起探索歷經巨大災變後迎來的集體智慧,以及重整自身與周圍環境和人事物之間的關係。 阿迪亞.諾瓦立,《亞洲(虛構)房地產計畫》,2023,木材、樹脂、鋁、鋼鐵、銅、壓克力板、布、133個LED三角旋轉盒,380×25×18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雅加達ROH畫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此作品的展出呈現由雅加達ROH畫廊贊助。 本屆雙年展以多重面向的方式呈現,涵蓋生命經驗、生態學、文化、經濟和政治層面,從參展藝術家與音樂人自身私密的情感及生活環境為出發,繼而對全球當代社會所面對的問題進行詰問。匯聚120多件作品,展出包括19件全新創作和委託製作,以及一系列的聲響、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等。 蘇詠寶,《書的形狀》,2023,草本植物,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其中,位於地下樓展廳的「Music Room」,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從2023年12月起至2024年3月,將由dj sniff、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Julian Abraham‘Togar’) 與Wok the Rock和聽說三組音樂及聲響創作者,舉辦聆賞會、駐地研究與創作、錄音實驗、即興演奏和音樂編曲等公眾計畫。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藝術家許村旭及娜絲琳.寇德展區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時間」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歐陽青昀

與NIKARI的近距相遇 《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

Interior 362

由JOSUIa策劃的選品展《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正式宣告芬蘭實木家具品牌NIKARI進駐台灣,並聯手燈具品牌KIMU柒木,共同於大稻埕的百年街屋中舉辦體驗展。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芬蘭品牌NIKARI以高品質手工實木家具聞名,品牌主張「運用在地木材製作精緻家具」。JOSUIa複合式選品主理人黃柏菁表示,展覽靈感源自在芬蘭生活的經驗,當地的自然、光線、生機、氣息,予人撫慰心靈的安定感,後來因緣際會認識了芬蘭品牌NIKARI,親身感受其家具線條、自然質地與人體工學考量的細膩度,讓人在使用當下身心都享受了寧靜與滿足,決定引進這個動人品牌。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體驗展的靈感來源取自1967年披頭四樂團(The Beatles)發行的經典單曲⟨StrawberryFieldsForever⟩,當時年亦適逢木藝大師Kari Virtanen在芬蘭創立NIKARI,芬蘭森林隨處可見的野生藍莓一如NIKARI作品散發的自然純淨,並呼應披頭四樂團「草莓地」所象徵的兒時家園與成年人的心靈歸屬,因而以此作為展名。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正如北歐予人遠離世俗紛擾、寧靜悠然的氣息,展場擇址於台北市大稻埕建於1919年的百年街屋空間,並與燈具品牌KIMU柒木共同建構悠然情境。現場精選展品包括NIKARI經典之作「December Chair」與年度新品、KIMU柒木的「紙牛奶燈」與「扇變屏風」獨家配色款。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展覽以1967年作為靈感延伸至空間、家具、聲音、美食與文學,建構出五感體驗的完整情境,觀眾能閱讀獨立書店「詩生活」的選書,聆聽詩集裡夾帶的JOSUIa選歌書籤;或是置身於角落空間或穿梭幽然小徑,感受空氣裡淡淡的木香,浸於詩意的光線層次裡,在散步、停駐之中打開感官,選擇喜愛的位置感受家具質地,閱讀詩集、聆聽選曲,享受與自我對話的美好。鍾情北歐寧靜優雅氣息的追隨者,不妨把握與NIKARI的近距相遇的機會,細味來自北歐的木藝詩境。   KIMU柒木新品牛奶燈,融會了東西之美。 芬蘭品牌NIKARI由木藝大師KariVirtanen於1967年創立,品牌主張「運用在地木材製作精緻家具」。 NIKARIXKIMU芬蘭品牌體驗展《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 日期」2023.11.11(六)-2023.11.19(日) 時間」每日11:00-19:00 地點」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42號2樓(Olympus Plaza Taipei大稻埕旗艦店)    資料及圖片提供」JOSUIa複合式選品 採訪」Sumile  

The MEGA Yunlin雲林厚工學 展現地方文化風采

Interior 362

雲林最大場策展活動「The MEGA Yunlin雲林厚工學」將於2023年11月18日至12月3日在北港1911好庫文化產業園區登場!北港1911好庫文化產業園區前身為北港糖廠,自2005年關廠沉寂18年後,以文化資產身分再次重生,更透過「雲西文化觀光遊憩廊帶營造計畫」,展現軟硬體再造活化成果。 雲林厚工學主視覺。   雲林是台灣的農業大縣,在傳統產業、宗教文化及其相關連帶之工藝成就,經過長時間淬鍊、積累,進而薈萃出多元文化與在地元素,醞釀出現雲林獨有的風情。本展將完整論述雲林縣在台灣多種產業的重要發展性,及所挾帶之在地文化、族群、信仰等多元價值及特色資產,期待激盪出更多新舊交融的風采,成為各種社會創新實驗與實踐的潛力基地。 以傳承、創新、融合探究雲林在地文化與風采。   展名的MEGA諧音「眉角」,象徵著雲林的巨大能量,職人們精心對待每一個小眉角,造就出豐裕的雲林厚工學,從「傳承」、「創新」與「融合」的脈絡中規劃了九大主題展覽,以五大學策展內容講述厚工學的極致,邀請大眾一起探究雲林蘊藏的無限美好,體會每一個眉角所淬煉出的力量。 展場布置。   農業學:在餐桌上與雲林相遇 雲林農業至今已有百年的發展,農業產值為全台最高。空間中展示雲林特色農作,呈現農作土地造景意象,並於動線中介紹雲林每一鄉代表的特色農產品。而「輸送帶」造型平台的數位投影帶出各式農產特點故事,一路至數位餐桌,象徵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 農業學展區。   神工學:開箱傳統宗教工藝藝術 將展間分為廟宇裡的工藝及藝陣中的工藝。透過藝師們平時使用的材料、工具、成品與影音資料和策展團隊整理出的知識,讓民眾感受傳統工藝之美,也能從中感受每項工藝藝術的「厚工」。 神工學展區。   共享學:共創共享雲林美好 展場以好物分享及看見雲林在地產業及技藝的發展特色切入,透過展示的物件及作品看見背後的職人精神,發掘從青年返鄉傳承家業、留鄉為這片土地創造更多價值或從外地移居雲林創業的故事,並拍攝訪談影片深入介紹職人與雲林的關係。 共享學展區。   觀光學:探索雲林風土人情 展區內容分為三大主題「與海」、「與人」、「與山」,分別介紹西部靠海、中部平原、東部倚山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致。空間設計則分為三個部分:在入口及出口處以大面積的造景帶領觀眾走進雲林的海與山,空中造景垂吊當地的物種,如烏魚、黑面琵鷺、八色鳥等,表現雲林的生態;展場中間以三座環形展示牆結合展台介紹人文:宗教、糖鐵、特色建築。整體展場規劃扣合三橫三縱四角觀光系統意象,讓觀者了解各地特色。 觀光學展區。   未來學:建構智慧安居的雲林 未來學以樹作為意象,展區的樹根據內容生長成不同的型態,以「生產」、「生態」、「生活」三大主題涵蓋全面向的雲林生活,了解雲林在「智慧經濟」、「低碳永續」、「安全健康」、「共融發展」等四大主軸,除了思考解決當下的問題,同時也追求創造一個最適合人們宜居的城市。 未來學展區。   資料及圖片提供」The MEGA Yunlin雲林厚工學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