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64

2024月津港燈節 在新視界看見鹽水魅力

2024月津港燈節1月27日正式啟燈,今年以「夢想將近.鹽水新視界」為主題,象徵著鹽水正逐漸向世界綻放美麗色彩,共規劃藝術燈區、巷弄燈區、徵件燈區、新創燈區,以及大眾廟鹽水車站光環境等五大展區。 2024月津港燈節主視覺。   台南鹽水,因地形略微彎曲,狀似新月,故稱月津,是台灣南部最古老的區鎮之一,300年前更與安平、鹿港並列台灣幾處最重要的貿易水路之一,故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諺,後因鹽水港淤積日趨嚴重,水路交通沒落而喪失了經濟優勢;爾後,因著蜂炮的傳統文化特色在台灣打響名聲,時至今日,絢麗的火光成為感謝神明的謝禮,也凝聚了當地民眾,成為鹽水在地每年的大型盛會。   隨著年輕藝術家返鄉而舉辦的第一年月津港燈節,透過藝術的型態將更多文化元素帶入常民生活,逐步構起屬於鹽水的特色與驕傲,歷經了社會的動盪、文化的轉型、傳統信仰的建構、新希望的注入,讓世界看見鹽水成了一顆被埋下的種子。 新創燈區。裝置藝術團隊404 N.F、聲音藝術家張欣語《聲鏡》。   十多年來,數十組海內外藝術家團隊藉由各種藝術表現,傳達對月津港的一份敬意,在月光搖曳的河面上、樹張斜影的河畔邊,共創出每年精彩可期的年度燈節盛事;許多藝術家由此打開知名度,紛紛登上國際舞台。台南鹽水,在世界中開啟了新「視」界,走出屬於自己的步調,逐漸向夢想靠近。 徵件燈區。林建志《銀河旅人之夜》。   新希望的花火,是鹽水的祈望。承襲過往的文化,再藉由藝術、音樂等形式,將更多新穎元素注入生活,使人們利用嶄新角度欣賞和理解這片土地的豐富歷史,刻劃屬於鹽水的深度,成為身心靈得以棲息的場所。月津港燈節的光芒也在世界中閃耀,呈現在地文化特色,讓燈節成了鹽水驕傲的品牌。 徵件燈區。鄭兆麟《無限波》。   藝術燈區精彩作品 負責藝術燈區策展的都市藝術工作室表示,藝術燈區分為三大子題:以暖色的紅、黃光源為主的「新希望的月光花火」、繽紛色彩的「光影交錯的期待」以及藍、紫冷色調的「科技的光流脈動」,共計23件作品。 月津港親水公園作為藝術燈區的主要展區。    新希望的月光花火  都市藝術工作室:綻放。新視界 鹽水映照的不僅是人造與天造之光,更是人們對於土地熱愛與希望的嚮往,在月津港燈節裡,一代又一代的作品在這裡埋下希望的種子,透過月港,逐步綻放。   都市藝術工作室:竹夢 環環相扣的竹編象徵人與自然和物質之間的交錯與排列。暖黃色的燈以和諧的色調,代表著彼此之間共存的生活意義,在新視界中夢想被溫柔的包覆。   王志文:新鮮現撈 貓咪以潛伏的方式蹲坐在浮台之上,眼睛注視著前方水面下的小魚,配合右腳伸出的貓掌,讓主角貓和水中魚形成緊張的狩獵關係。   蔡昕默:神隱的線條 透過冷光線的巧妙運用,呈現出樹木的輪廓與線條,象徵著生命的流動與網絡。藝術家將大自然的元素轉化為作品靈感,勾勒出神秘而迷人的圖像。   都市藝術工作室:新視界的花園 作品由冷光線製作,以民眾參與的互動方式建構而成,希望藉由作品帶出在地民眾與鹽水之間的關係,構築這座城市的奇幻想像。   陳浚豪:夢的迴旋曲式 「翻紙花」是昔日傳統紙製工藝品,具有豐富的翻疊、轉動的造型效果。藝術家試圖改造這樣傳統的技藝,在約十米的腹地,構建出圓形的空間場域,利用量化方式創造嶄新的複數性視覺感。   步里赫森:月獸 把對月光的記憶擬態具現為幻想生物,從體內透出的錯落光斑流動變化,作為能源媒介與之相互了解,同一時間也能讓觀者與自身對話。   陳昱榮:鎏光 燈光流動映照出裝置本身曲面的色彩變化,作為光影流轉與反射的介質,透過幻彩膜的色彩折射,產生不同光影流轉的視覺效果。   森岡厚次 & 京都藝術大學:錦鯉 錦鯉是日本傳統的動物,也被稱為「游動的寶石」。牠們在水裡悠游創造出細膩漣漪,藝術家團隊將這些漣漪不斷變化的樣貌視為新視界的可能與變遷跡象,期待可以與鹽水進行新的交流。   蔡宜婷:微光曳曳 以馬達連動線性鋼材使其搖擺晃動,呈現光球活動的韻律變化,輕柔地搖曳彷彿是大自然的微笑,使人宛如置身於夢幻和寧靜的世界,感受著生命的脈動。 禹禹藝術工作室:內聚之光 作品在水面上浮起微微的圓,如同表面張力水分子的連結,呈現一種內斂卻又蘊含飽滿能量的狀態;漫射的光波是無數的相遇與相別,就像港灣中的水流將持續陪伴,創造新的視界。    光影交錯的期待  丁建中:FLIP-伴月 以夜光塗料發光的鐵件風動裝置為基礎,構想由八掌溪水路自橋南老街、鹽水八角樓再到月津港的昔日歷史,帶著風吹動過的痕跡脈絡,吹撫月港百年的繁榮。   凡京設計:平行之門 如果有道門,它開啟了與另一個平行時空的連結,那會是什麼模樣?藝術家希望邀請觀者在有限的時間裡,探索你所嚮往的理想生活境界,無論何時、何地。   郭嘉羚:雲的影子 雲的形象是一個介質,作品透過雲的輪廓、水波、光的疊合,試著呈現雲的消散與移動,隨著水波搖曳波動,在夜裡安靜地發光。   許巽翔 x Nathalie Gebert Creator:Nightscape Radiation 作品透過光的折射、反射和容器中不斷重新排列組合的玻璃珠,產生多變且豐富的光線變化,賦予了光線新的特質和特徵。   謝佑承:WindDots 受到環境和數位界面的啟發,藝術家將月津橋解構成逐漸變化的光簾,透過無數像 素的微小點,重新塑造空間的深度,探索風中色彩的微妙變化。   林晉弘:龍的鱗片 時逢龍年,藝術家製作與龍有關的主題。想像龍巨大而神秘的形象之後,覺得針對祂經過後留下的獸跡著手會是個有趣的角度,於是製作了浮在水上的龍鱗。    科技的光流脈動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沙盒再造計劃(月津版) 《沙盒再造計劃》探討人類與數位世界的依存關係。結合視覺藝術和聲音設計,創造出模糊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數位體驗;嘗試展現人類文明的發展和與科技的共存關係,是對科技進步的反思,也是對未來生活方式的探討。   盂施甫:相聚 作品是一件風動裝置構建的藝術裝置。由象徵自由、變動和生命流動的風,與代表持續、穩定和生命滋養的河交織交融,為月津港創造一種獨特的動態美感。   有用主張:彼端 每個人其實都是打開這個世界可能性的一把鑰匙。《彼端》轉化了鑰匙孔意象,結合燈光,讓懸空而立的裝置在環境場景下,彷彿透露出另一端未知世界的光芒,創造極具想像力的奇幻光景,也象徵鹽水邁向嶄新的視界。   廖建忠:春之螢 夜晚的湖面上,綠光點點,像是成群的螢火蟲般飛舞著。   周代焌:合理有光 概念源自於水下的世界,作品下方有著擬人化的呼吸光源,好似這條河在呼吸一般起伏,也透過著河裡光源的起伏,暗示著水下的世界充滿著無限生機。   大聲光電:空間劇場#5-古月號 作品創作的場域位於古月橋,是連結燈節與鹽水的重要入口之一。藝術團隊將投射燈架設於橋拱的中央,向兩岸發射光束,彷彿飛行器的機翼,再搭配為現地創作的獨特聲響創作,引領鹽水在新視界中自由遨遊。   2024月津港燈節 日期」2024年1月27日至3月3日 地點」台南鹽水月津港、鹽水歷史街區     資料及圖片提供」都市藝術工作室 撰文」陳映蓁

2024愛馬仕春夏家居新品

Interior 364

2024愛馬仕春夏新品發表。 愛馬仕Hermès發表2024春夏配件,新一季家居新品延續品牌重視藝術與工藝精神之理念,不乏有與藝術家合作之系列創作,製作或細節融入傳統工藝,饒富溫度與故事性。   2024愛馬仕春夏新品發表。 家居新品輪廓簡約,外觀多呈現低彩豐富的色調混搭,並針對日常使用提供豐富圖樣與尺寸選擇,十分容易互搭並用。畫面主題不乏馬術、運動、24等相關元素,呼應即將迎來的2024巴黎奧運,亦紀念愛馬仕巴黎福寶大道24號總店重新開幕一百周年,讓這些作品更具收藏與紀念意義。     Saut Hermès手繪漆木置物盒   Saut Hermès手繪漆木置物盒。   Saut Hermès手繪漆木置物盒。   Saut Hermès手繪漆木置物盒。   此系列手繪漆木置物盒重新詮釋Saut Hermès茶具的插畫圖案。原版插畫是由法國插畫家Jochen Gerner使用氈尖筆繪製,結合具象與抽象圖案,呈現賽場上可見的馬具或競賽道具,向在巴黎舉行的「跳躍的愛馬仕」馬術障礙賽賽事致敬。       H Riviera提花織羊毛與喀什米爾羊絨混紡靠枕 H Riviera提花織羊毛與喀什米爾羊絨混紡靠枕。 質地紥實的喀什米爾羊絨混紡製成,表材觸感柔軟舒適,幾何構圖配以品牌標誌色彩十分醒目,是坐椅上美麗且實用的物件。       Saut Hermès手繪漆木茶葉罐 Saut Hermès手繪漆木茶葉罐。 Saut Hermès手繪漆木茶葉罐。 Saut Hermès手繪漆木茶葉罐。 此系列手繪漆木罐詮釋法國插畫家Jochen Gerner所設計的Saut Hermès茶具的插畫圖案。罐身觸感細緻,盒蓋能緊密貼合罐體,可以完好保存茶葉或點心,有多種色彩與抽象繪圖,單看別有意趣,將它們齊同擺置也是賞心悅目的一景。        Objets du Faubourg提花織美麗諾羊毛與喀什米爾羊絨混紡毛毯 Objets du Faubourg提花織美麗諾羊毛與喀什米爾羊絨混紡毛毯。 毯面的九宮格構圖每格都有主題,整體畫面讓人聯想到貼紙簿,是義大利藝術家Gianpaolo Pagni的創作靈感來源。每格圖案以「三重斜紋」提花編織製成,細觀可見紋理層次豐富,生動重現出原始設計的鮮豔色彩。       Hermès Bricole手工刺繡喀什米爾羊絨毛毯 Hermès Bricole手工刺繡喀什米爾羊絨毛毯。 法國平面設計師Fanette Mellier結合手工刺繡「bricolage」拼貼藝術,拼出Hermès Paris字母,毯面呈現馬鞍雙針縫、鎖頭、馬鞭、馬蹄鐵等經典元素,細節上可見立體刺繡與玻璃細珠,令畫面顯得生動豐富且引人入勝。     Soleil d’Hermès瓷器花瓶 Soleil d’Hermès瓷器花瓶。 棕櫚葉圖紋出自插畫家Arielle de Brichambaut之手,白色陶瓷相襯亮黃色彩,表達向溫暖陽光致敬的設計理念。     Crazy H手工編織喀什米爾羊絨毛毯 Crazy H手工編織喀什米爾羊絨毛毯。 豐富絢麗的構圖是藝術家Tristan Bonnemain從包浩斯編織工藝汲取靈感,創作出的抽象畫面。製作過程極為講究,先以手工編織和染製近200片喀什米爾羊絨布片,再縫上喀什米爾羊絨薄紗底布,在在體現珍稀工藝。       Jumping H橡木托盤 Jumping H大托盤,橡木與Evercolor小牛皮材質。 厚實橡木製成,表材可見優美的木紋紋理,圓柱型手把包覆牛皮,不僅增加止滑、提升觸感舒適,皮革收邊亦體現出品牌工藝。 “Jumping H”小托盤橡木與 Swift 小牛皮材質。   資料及圖片提供」愛馬仕Hermès 採訪」Sumile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2版)》

Interior 364

1946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的藤森照信是一位建築家、建築史家,專攻日本近現代建築史。藤森照信獨特的「藤森流」文筆,讓讀者在他幽默詼諧的帶領下,即使是建築難題也豁然開朗。 我要抽書!即刻前往>>>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2版)》 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工學院大學特任教授以及江戶東京博物館館長的他,除了建築作品、論文論述,還有多部建築史、建築偵探以及建築設計的相關著作,其中《日本近代建築》(五南)為日本近代建築史經典之作,《建築偵探冒險.東京篇》獲三得利學藝賞肯定。其他還有《藤森照信之原.現代建築再見》全三冊、《人類與建築的歷史》、《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暖暖書屋)、《藤森照信論建築:建築是什麼》(遠流)、《建築偵探放浪記:順風隨心的建築探訪》(遠流)等暢銷書籍,備受讀者推崇。 藤森照信再度發掘建築史魅力,藉《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2版)》展現建築史深度的最佳讀本。用他累積多年的觀察與考證,以簡單易懂的敘事性方式、引人入勝的導引,帶領讀者深入思考「建築是什麼」,並發現「人類與建築」之間的緊密關係。 關於建築,您曾想過這些問題嗎:人類最初的建築是什麼?日本和洋併置式的住宅樣式是怎麼產生的? 起居室如何打敗其他空間成為整個家的重心?最原始的基督教堂為何是圓的?種種問題,藤森照信都將透過回歸建築的「歷史」研究與探索,來為讀者一一解答。  “建築物與地面接觸的那一點的設計,決定了建築是否真實存在於那裡。”–藤森照信  1974年,藤森照信與堀勇良等人結成建築偵探團,與日本各地的研究者共同調查地方殘存的西洋建築。1986年與赤瀨川原平、南伸坊等人組成「路上觀察學會」。1998年,以日本近代都市.建築史的研究(「明治的東京計畫」以及「日本近代建築」)榮獲日本建築學會獎論文獎。近年來他的創作重心為茶室建築、或小巧具童趣、或充滿實驗性的創作,展現了人與自然、土地的親密連結。 此書是藤森照信走遍世界建築遺址,博覽東西方建築群,遍訪職人匠師與建築家,經歷各樣建築創作之後,以其獨特的觀察、考證與觀點,對東西建築展開無盡提問,無限挖掘建築的魅力與深邃歷史,並提出重要的歷史議題與理解建築的方法。透過簡單易懂的敘事方式、引人入勝的解說,繁體中文版還特別增加圖片,讓讀者能更輕鬆理解內容話題,逐步帶領讀者深入思考「建築的意義」。 精彩內容搶先看 建築之所以為建築 地面生成建築物的實在感,使得建築成為建築。 建築物與地面接觸的那一點的設計,決定了建築是否真實存在於那裡。 建築是人所建造的,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是人所建造的,所以有好有壞,也有應該要表現什麼的問題。但因為是人造的,就像在繪畫或雕刻上表現自我實踐的完成性一樣,建築也有這樣的情形,所以基本上要讓人可以安心觀賞。有問題的話,都是在這之前發生的。 建築並不能像繪畫或是雕刻那樣,在工作室裡面創作之後,在某個地方的展覽會上展示。因為是人所造的緣故,應該是自我實踐完成的建築,卻不能隨意放置在哪裡,一定要放置在地球上某一個特定的地方,而且也只能建造在那一個地方。與繪畫或是雕刻不同,這是因為所謂的建築與廣大的大地,以及特定的某一地點,是不可分離地連結在一起。 這樣一講,當然會感到驚慌失措。對我而言,進入建築這一行將近二十年,只活在建築史研究的生活當中,所以不曾刻意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建築物蓋在敷地上,到底哪裡有問題啊?在土地上做基礎,在基礎上設基座,在上面豎起柱子和牆壁成為建築,這樣到底哪個地方會有值得思考的議題呢? 但現在不同了。就像空氣或重力那樣,原本是一般人所不太意識到的事情,而我卻察覺到了。在土地上乘放基礎與基座的這一點,就是在土地與建築物接觸的這一點上,產生了決定性的議題。 至於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覺的,我仍然記憶鮮明。這是一九九一年三月的事情。那時我最初設計的茅野市神長官守矢史料館的建築工程剛完成,敷地內的植栽也種完了,只等之後開幕期間的某個週日,我到了工地現場,在沒有旁人的敷地稍遠處,眺望著如預期蓋起來的處女作。雖然是在那之前已經看過好幾次的景象,不知為何那時背脊突然閃過「不可以!」的感覺。那是從事建築偵探二十幾年期間,我從未體會過的感覺。在眼前矗立的並不是真正的建築。感覺就只是做得很好的模型,被放大到實體大小而已。 長野縣茅野市神長宮守矢史料館,1991年。 把接近恐怖的心情暫時放下之後,我不停凝視,然後思考。我在認真的時候一直都是這樣的,眺望與思考,可以在片刻將混亂混雜發生的原因釐清。建造得像倉庫那部分的土牆立起來的地方,是呈現淺淺的帶狀凹陷,因為這樣產生陰影,使得土牆和地面之間看起來像被切開來的樣子。那或許是視覺上模型化的原因吧。如果你家是木造的話,希望你走出去確認一下。在混凝土的基礎上,牆壁應該是垂直立起來的,但牆壁的部分一定會從基礎往外側突出數公分。我的處女作就是採取了相同突出的做法,因而生出陰影,損及上面的建築物與下面的地面之間的親和性、連續性。這麼一想,立刻拿起鏟子,把土堆到基座的周圍,消除陰影,回到原來的位置眺望,實物大的模型立刻就實物化了,建築物看起來是從地面矗立起來的。 分辨建築與模型的地方,並不在建築物本身的做法,而是建築物與地面的關係。地面生成建築物的實在感,使得建築成為建築。建築物與地面接觸的那一點的設計,決定了建築是否真實存在於那裡。 雖然發現了建築與地面關係的秘密,那麼,不管是觀看周遭的人也好,回顧過去也好,想不起來有任何論述這樣問題的先例。當然,「應該先研究地形而後建造建築,必須配合周邊的自然環境來配置。因為在大地上有該地固有的地靈。」如此的論述,在近十幾年的建築界屢見不鮮,像我這樣開始從事設計,也只能做到這樣地步的人是無須論述的,我一直以來都避免捲入這樣論述的圈圈裡。就像建築蓋在敷地上說不定是真有地靈的想法那樣,如果說裝模作樣的話,對於我這個裡面住著地靈的人而言,或更誇張說的話,對於「擁有內在地靈」之身的我而言,問題是或許有寄宿在地上的地靈(在歐美據說是稱為Genius Loci),與人類建造的建築物有關係,那麼呈現這樣關係的設計重點到底在哪裡?只要這件事情不弄清楚,建築物作為物質,對於只有能力為它創造形式的建築家而言,實在是困惑的事情。 看看周遭都只有場所精神(Genius Loci)論,毫無具體而重要的設計批判。依照「如果不具體就形同沒有」的建築憲法來判斷的話,在我發覺的「建築與地面的接點才是重要」的論說上,它的創新性與重要性兩件事情,希望得到讀者諸賢的認同。那麼,儘管可以隨興地說先說先贏,還是希望和至今的名建築與建築大師做完全的切割。一般讀者不知道的事情也許不少,但請暫時忍耐一下。 首先,先從柯比意大師開始。在二十世紀建築界鼎鼎有名,也是日本的上野國立西洋美術館的設計者。嫡系弟子眾多,如果說戰後日本的建築是以柯比意為軸心,由前川國男(嫡系弟子)、坂倉準三(同上)、吉阪隆正(同上),然後是丹下健三(二代弟子)所開展出來的話,這個說法是不會有錯的。 說到柯比意最初的名作,當推在巴黎近郊一九二九年落成的薩伏伊別墅,這建築真糟糕。對建築與地面論而言是最壞的範本,在地面上居然可以蓋成這樣,真是欺騙當時注目世界建築的年輕人,聲稱什麼底層挑高(pilotis),什麼空中花園來的。雖然說是庭園,不過是在屋頂上不在場證明式的種上點點綠意而已吧。說到底層挑高對外開放的獨立柱與它的空間,被塗白細細的圓柱,說來就像火柴棒,或者從比例來說就像紙捲香菸並排在一起,彷彿與地面的關係就是「無意識」的。他年輕的時候因為見到帕德嫩神殿,而放棄當畫家,轉而想當個建築家,這些好像只是說來好聽的。一生一次想批判柯比意的話,什麼話都會泉湧出來的,就先到此為止。不好意思的是,對於三十多年前讀到的唯一喜愛的法語著作而全部讀完的《邁向建築(VERS UNE ARCHITECTURE)》作者,真是對不起。 巴黎近郊薩伏伊別墅,1929年。 包浩斯的葛羅培斯又是如何呢?以白色的箱子與連續的大片落地玻璃窗而留名青史,但若看到代表作的包浩斯校舍的話,只有一樓的部分不是白色的,僅用灰色的水泥粉刷結束,也不用連續窗而顯露出柱型,而且比二樓以上的部分還退縮進去(正確地說應該是二樓以上比一樓還凸出去)。這彷彿是我在此文最初的地方所舉的惡例,和日本普通木造住宅的基礎一樣不是嗎? 成為柯比意與葛羅培斯的白色箱型住宅根源的是,一九二四年荷蘭風格派(De Stijl,蒙德里安也是它的成員之一)運動的里特費爾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著手設計的施洛德住宅(Schröder House),感覺上卻像是只是堆積在地面上的白色積木那樣。 引領一九二○至一九三○年代的白色箱子加上大玻璃的現代建築,概括來說是毫無例外的,在建築與地面的接觸點上是毫不在乎的。葛羅培斯也好,柯比意也好,主張二十世紀是科學技術的時代,摸索著符合那個時代的合理的、機能的,並且是國際性的建築表現是理所當然的。和地面、場所也好,和血肉、大地也好的關係,離科學技術時代的精神也太遠了,執著於各個土地也無法成為國際性,當時大家都是這麼想的。 柯比意與葛羅培斯的白色箱型住宅的根源,施洛德住宅,1924年。 在引領一九二○、一九三○年代的建築家當中,最早脫離白色箱型建築的是一九三○年代初期的柯比意。果不其然,我們的柯比意大師是與帕德嫩神殿相遇之後而才走上建築這條路的。把無論到什麼時候都無法察覺地面與大地的重要性的葛羅培斯丟在背後,開始轉而注意到建築腳下,注目到大地這重點。 對於大地的愛,對他而言,正確地說應該是對地中海大地的愛,是託付在兩件事情上的。一個是清水混凝土的外表,另一個是pilotis柱腳的新形式。 首先從清水混凝土開始。在一九三二年的瑞士學生會館,柯比意開始使用清水混凝土,強而有力的混凝土牆不再被白色的灰泥包覆而顯現出來。爾後,變成一味的使用清水混凝土了,為何如此?令人意外的,他並未正式而理論性的做過說明。柯比意在曾和包浩斯聯手的純粹主義(Purism)時期是那樣的雄辯,對於對立的保守勢力的古典主義陣營,甚至喊出自己是「建築十字軍」的口號,為何在脫離純粹主義之後,創造出從今天的觀點看來只有柯比意才做得出來的無數傑作。而進入人生後半段之後,凌厲的口舌卻變得穩重了。所謂知者不言,言者無知。 他在清水混凝土上看到了什麼,推測這件事情的線索,同樣存在於瑞士學生會館的牆上。在混凝土的牆壁中,堆砌嵌入著被切割而肌理粗糙的自然石塊。雖然未確認這些石塊的產地,卻是常見於意大利等地混著土色的大理石。在清水混凝土中置入等同於大地碎片的自然石材,推測他所注目是和這些相通的東西,應該是不會錯的吧。 接下來關於pilotis的形式。瑞士學生會館的pilotis支柱,放棄了在這之前慣用的細柱變成粗厚的,在建築中間化為一排並列的壁柱,但在形狀上垂直還是不變的。清水混凝土的壁柱強而有力,支撐著上層的地板。開始意識到建築的腳下一定是沒錯的,但符合這樣意識的形式還沒產生。發明並展現出任何人看了都會想模仿的造型的當然是柯比意,只是必須等到那個時候的到來。要等到戰後,一九五二年的集合住宅馬賽公寓(L'unité d'habitation de Marseille)。 在馬賽公寓,柯比意將厚重壁柱的下方收束變小,做成逆三角形。彷彿是楔子擊入大地一樣。眺望的人的視線,也沿著倒三角形的形狀往下,就那樣順勢被吸入地裡頭。二十世紀的科學技術所造就的鋼筋混凝土技術,被完全的使用,而且是嵌入大地與它成為一體化的形式。看到如此的展現,不禁自己撫胸放心,幸好不是與他生在同一時代。 以上是在現代主義的建築之中,關於在歐洲的大地如何被發現過程的素描。 馬賽公寓,1952年。下方收束變小的逆三角形厚重壁柱,彷彿是楔子擊入大地一樣。 那麼,在日本又是如何呢?因為一位在日本的美國建築家而意外的大地很早就被發現。如同在第四章的清水混凝土所述說的那樣,安東尼‧雷蒙是在全世界上最早言明「清水混凝土是大地的一部分」的人。 接續雷蒙的是丹下健三,他在一九三八年的畢業設計上,嘗試使用了學自瑞士學生會館的自然石壁,又在戰後的一九五二年他的出世作品「廣島和平中心」,實現了他在馬賽公寓施工期間參觀時感銘深受的楔形壁柱。更進一步的是柯比意的愛徒吉阪隆正,將他在馬賽公寓施工現場工作時體驗身受的逆三角形,採用在一九六五年的大學研修中心(Inter-University Seminar House)本館的整體造型上。 為了將大地與建築結合而構思出來的清水混凝土造的逆三角形,由丹下健三與吉阪隆正繼承,而在日本也得以實現。 爾後,雖然同樣作法的人不再出現,但有意識地認為建築與大地的關係是美好的建築家雖少,卻細涓長流而脈脈相承,直到今日。 近年來,生態保育派的建築家開始探尋大地與建築的關係,但他們除了一部分人之外,概括而言,不知為何對設計的關心薄弱,缺乏具體形式的觀察力與創造力。 丹下健三的廣島和平中心,1952年。 那麼,目擊柯比意回歸到大地的葛羅培斯或是密斯的所謂「包浩斯派建築家」的反應如何呢?二人被「血與大地」的納粹追殺而來到美國,成為戰後美國建築界的中心人物,但對於大地的覺醒終究是沒有的。 數年前才過世,被稱為美國最後的建築大師的路易斯康,在日本頗有人氣,也是以清水混凝土的作手著稱,確實洋溢著獨創的造型,但映在我眼中的只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建築基腳的作法,可以說看得出來他在建築與大地間接點上作法的迷惘,或許也可以說他缺乏應該如何設計的原理。與建築物上部明確的設計相較,這地方過於軟弱而曖昧。 葛羅培斯與路易斯康都是猶太人,也許因此缺乏對大地的意識也說不定。此外,在近代的建築大師之中,從大地吸取養分而確立自己作風的柯比意、萊特與高第,任何一位都是與土地密切連著的。 資料及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編輯」歐陽青昀

建築大師Gio Ponti 雋永家具之選

Interior 364

Molteni&C展間,將經典之作融入當代空間。   對於設計迷來說,擁有經典作品向來是收藏譜中的必列選項,經典作品不僅象徵創作年代的文化與價值觀,標誌了設計者的美學內涵,更不乏提出新工藝與新思維,成為當時的象徵之作。然而,歷經悠長的時代歲月,許多經典作品僅能在拍賣市場上覓得,保存與修復狀況不一,收藏緣份全憑機運。幸而,許多重要家具品牌珍惜經典之作的文化底蘊與獨特價值,將其復刻再現,讓優秀作品能結合當今工藝重現於市場,為大師作品賦予新生,讓設計迷得以收藏。   其中,義大利Molteni&C於2012年與Gio Ponti Archives和建築師Gio Ponti的後代合作,攜手推出「Gio Ponti Collection」,把品牌博物館裡的經典之作復刻再現,向這位偉大建築師致敬。     Gio Ponti家具作品線條洗練優美,能相融古典或現代風格空間。   Gio Ponti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作品貫徹理性主義與簡約風格,同時蘊含了悠閒不羈的義式自由個性,其家具線條洗練優美,巧藏別致細節,不僅易於融入當代雅居,也能相融古典或現代風格空間。「Gio Ponti Collection」系列,是自Molteni&C品牌博物館中梳理資料,透過研究、品鑑,從中精挑選項,重製Gio Ponti為私人住宅、特別專案或小量生產的歷史性物品,不僅設計感與故事性並俱,更別具收藏意義。其中,有三件作品集雋永、舒適與實用於一身,值得收藏。        D.154.2扶手椅 Gio Ponti家具作品D.154.2。 D.154.2是Gio Ponti於1953年所設計的作品,原為他在委內瑞拉卡拉卡斯設計私人別墅Villa Planchart的其中一項客製家具。 Gio Ponti家具作品D.154.2。 D.154.2擁有柔美輪廓,外觀靈感來自Gio Ponti拉丁美洲的旅程經驗,擁有堅固且舒適的包覆式外殼及柔軟襯墊,曲線俐落地平衡了剛柔元素,整體線條慵懶亦不失優雅。 Gio Ponti家具作品D.154.2。 D.154.2扶手椅外殼線條像似抽象的心型,也像是元寶,諸多美好意義的聯想,讓它獲得許多藏家鍾情,作為訴情或祝福的暗語,也是Molteni & C的標誌之作。這件單椅在2016年榮獲Wallpaper Design Award。       D.151.4 扶手椅 Gio Ponti家具作品D.151.4。 D.151.4體現出Gio Ponti對航海家具的熱情,在戰後的1949年至1951年間,他曾經參與多艘遊輪的翻新或全新建造,並為其設計這款休閒椅。 Gio Ponti家具作品D.151.4。 最初為客輪設計的坐椅,擁有低椅身與高背、扶手,環繞型框架能把人擁抱其中,享受安穩舒適的包覆感,滿足久座亦舒適的人體工學。 Gio Ponti家具作品D.151.4。 D.151.4扶手椅結構上特意讓椅面與扶手、椅背略作脫開,避免縫隙卡住硬幣,是體貼旅人的設計小細節。除了面料觸感舒適,實木椅腳包覆黃銅更使整體倍增優雅且實用,流露出時尚感與奢華氣息,現今作為書房、會客室、更衣室、雪茄房、橋牌室用椅都十分適合。         ROUND D.154.5扶手椅 Gio Ponti家具作品D.154.5。 二戰後的50年代是Gio Ponti家具設計的轉折點,此一時期的作品特色偏重於融合機能與美學,為家具賦予新意。 Gio Ponti家具作品D.154.5。 ROUND D.154.5扶手椅當時即以圓形打破傳統家具輪廓,憑藉獨特造型與結構線條令人驚豔。 Gio Ponti家具作品D.154.5。 D.154.5 採用Vipla仿皮創新面料與防滑金屬椅腳,結構上展現60年代意喻開創未來的Space Age特色,當時的前衛感與圓弧線條,縱然迄今已有近70年歷史,依然顯得時髦有型,充分體驗大師Gio Ponti領先時代的不凡視角。    資料及圖片提供」Molteni&C 採訪」Sumile  

The Midnight Club 隱於都市的神祕酒吧

Interior 364

夜幕降臨、星月交輝,忙碌的上班族踏著輕快的步伐,在燈火闌珊的都市街道中來往穿梭,相談甚歡的人們、嚴肅疲憊的耳語,在繁雜的腳步聲中,或攜手、或獨身地尋找著放鬆據點,而位於東區的一間神祕酒吧悠然而至,不僅乘載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可從中細品看似日常而絢爛的人生故事,提供一處悠閒愜意的消遣場所。 幽靜的光從窗景細膩穿透,營造神秘氣氛,引路人好奇駐足。   保留建築原有牆面,搭配燈光從下往上倒映出斑駁紋理,構畫老屋憶景。 The Midnight Club是間結合了懷舊與新潮的午夜酒吧,由於建築屋齡近40年,因此設計師決定保留原有斑駁感,嘗試從中注入嶄新語彙,構築極具老屋特色的流行新店。為滿足業主喜好,此作以工業風為主軸,將斑駁交錯的樑柱自然裸露,其牆面因侵蝕而留有的斑斑裂痕,如塗上一抹時間焦痕,訴說著一則又一則故事,呈現空間所蘊含的舊時景致。另外,為讓新元素與舊場景和諧相融,主要選用黑鐵、木絲水泥板、水泥地等材質,以其易銹蝕、稍微磨損的特點,隨時間流逝表現最原始的自然風貌。 空間色彩主要以深色調鋪陳,搭配暖黃光影營造午夜氛圍。 星月相映 與夜共舞 遵循空間脈絡,入口門片以黑鐵件構畫框景,佐以網狀玻璃營塑工業感。緩步而入,為更加突顯舊牆所富有的紋理質感,透過光影照映出牆面龜裂細紋,並添入現代語彙,勾勒舊物翻新之姿。整體布局主要分為動靜兩區,動區一樓藉隱約透出的燈光,倒映出交錯人影,構建熱鬧的神祕之景,引人駐足觀望。 入口門片由網狀玻璃與黑鐵件構組而成,勾勒出些許工業氣息。 作為空間亮點的吧台,酒櫃背牆以原有樑柱為中心,左側鋪設黑鐵顯其斑剝花紋,與右側舊牆相呼應,特別的是,為使新語彙與之相融,施作過程中,設計師將左側鐵件牆留置兩至三星期,經氧化後再塗上保護漆,呈現更加自然的磨損感,描繪一致性視景。 具色彩感的酒櫃牆以中央樑柱為中心,左牆鋪設黑鐵與右牆原始面和諧相融。 為契合店名「The Midnight Club」,在吧台上方裝飾以紗窗構組而成的星雲,以其柔軟性形塑輪廓,搭配吊燈營造午夜氛圍,並藉金屬網透出的隱隱光點,描畫彷若星空般的景象,讓人們無論身處何時,當沉浸在昏暗神秘的情境中,皆如接近午夜般地悠然閒適,打造不受外界影響、別有洞天的放鬆場所。 以紗窗的柔軟性質描繪星雲輪廓,佐以圓形燈飾呈現漫天夜空感。 動靜皆宜 由於業主在客源的定義上較廣泛,因此除了布置恬然小酌的悠閒場景,在二樓亦安排了寧靜柔和的餐酒館氛圍,透過舊牆的保留,表現其細膩裂紋以突顯懷舊風韻,並減少在裝修上的施作,圍塑素雅的視覺效果,同時滿足投影幕牆需求,藉間接光映烘托舊有場景,勾勒些許潮流韻致。 純粹素淨的二樓圍塑寧靜氛圍,細心規劃燈光引導視線;細看水泥地坪可見舊時留下痕跡。 另一方面,看似簡約大方的工業風中,設計師注入了許多巧思,為呼應主題午夜感,主要照明皆由下向上暈染,如夜晚的城市街景,漆黑暮色襯托著點點光景;為改善狹長格局所造成的擁擠感,設計師規劃燈光路徑,引導整體視線、放大空間感受。 樓梯第一階利用玻璃磚增添亮度作提醒之用,並保留玻璃裂紋與空間相呼應。 在機能上,考量顧客安全,樓梯第一階利用玻璃磚,搭配燈光顯其瑩透感,如發光體般提醒著酒酣耳熱的人們,兼具美感與功能性,設計師表示,起初因擔心具現代感的質地與空間不符,所以特別採用看似陳舊且留有磨損痕跡的玻璃磚,展現舊物故景。 為改善狹長格局的擁擠感,細心規劃照明路徑,放大整體視覺效果。 全作將空間設計與環境融合、形為一體,軟裝也與之配合以深色為主調,讓整體視覺聚焦在唯一彩色面吧台區,讓顧客進入場域,即能感受老屋的醇厚與流行的新潮所交織而成的午夜景致。 The Midnight Club平面圖。 The Midnight Club 設 計 者」隱作設計 / 鄭安志 廖圃陞 攝 影 者」Dayform Studio 空間性質」酒吧 主要材料」黑鐵、大理石、木絲水泥板 面    積」一樓:20坪、二樓:20坪   隱作設計 / 鄭安志 隱作設計創辦人經過台灣及上海多年豐富的行業經驗,積累了廣泛的空間設計項目,包括酒店、辦公室、住宅、餐廳、展覽室和醫療設施,才於2019年成立於台灣,這就是為什麼團隊對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點的需求和問題擁有獨特的洞察力。團隊認為設計應該是生活中問題的答案以及使用者需求的轉譯,擅長從用理性的思維從空間中的問題找到答案,用感性的對話理解使用者最貼切的需求,回歸使用者需求及空間問題的整合,規劃出最貼近使用者需求的空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隱作設計 採訪」林靖諺

T22北投宴暨綠色農場見學改造-推動在地綠色循環經濟

Interior 364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共同推出的「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2021年起以設計角度切入北投「都市農業」的發展瓶頸,以打造北投療癒系產業鏈為初衷,串連在地業者合作推廣地域品牌「北投宴(Grand Beitou)」。 T22北投宴暨綠色農場見學改造活動現場。   2023新一年度的「T22北投精緻型綠色農場見學改造」計畫,邀請CNFlower創辦人凌宗湧、Flavor風格美食指南創辦人暨執行長吳威賦、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與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代表陳浩宇擔任顧問團隊;與隨野家、二崎生態休閒農場、大梯田花卉生態農園,聯手設計品牌曲墨建築師事務所、雙好2byWu&Chen以及兩個八月biaugust Creation Office,從品牌經營、體驗設計、通路循環等多方角度切入「農場見學改造」,打造精緻綠色農場永續經營示範基地。 T22北投宴暨綠色農場見學改造活動現場。   另一方面,為實現「產地到餐桌」概念,以「地產地銷」循環經濟理念,與深耕北投且堅持採用在地栽種食材北投普羅旺斯bakery & café共同研發,聯合在地店家拾米屋、來來製麵,與隨野家、二崎生態農場、泉源農場和十八份農園自有農產品等6家北投業者,推出四款全新「北投宴產地伴手禮盒」,藉此讓更多人認識與接觸「北投風土」,開創自然生態與社會永續兼顧的新型商業合作模式,為地方農業注入活力。 T22北投宴暨綠色農場見學改造活動現場。   隨野家 × 曲墨建築師事務所:台灣柳杉構築食農教育空間 「隨野家」位於關渡平原農業區,為少數緊臨台北市區的綠地場域,都市發展、人口擴張及農業生產逐漸沒落等因素造成自然綠地逐漸被吞噬。隨野家重返30年前祖父曾經耕作過的良田,展開都市小型農業生產與經濟友善的計畫,致力於食農教育與永續推廣。 隨野家 × 曲墨建築師事務所。開門見杉:以自然野性的杉木樹牆作為空間的第一印象。   開門見杉:以自然野性的杉木樹牆作為空間的第一印象。 隨野家主理人林佳敏提到,他們重新審視了空間配置和動線規劃,發現改造前的教室為鐵皮環境,較為雜亂,且與後方的辦公室有著公私領域不明確的問題,再加上通風不良,容易造成環境悶熱;而廁所鐵皮氣息過重,且洗手台數量不足,另外,入口雖有標示需求,但因隨野家為預約制場所,不希望以固定式招牌呈現。期待透過改造加強使用效益,並提升場域的質感和舒適度。 杉野教室。剖成1/4圓的杉木保有原始樹皮,並以自然排列的方式,讓學習空間被包覆於原木之間。 曲墨建築設計師事務所的黃昱豪建築師分享,因對於動物生態僅片面理解,他特別花了幾天的時間與農家共同工作,更深入了解農場生態。而在改造上,團隊則提出「杉遍野」計畫,以天然杉木取代疏離冰冷的鐵皮,呈現食農教育空間的野性溫潤。過去因樹徑小無法取材、鮮少運用於空間設計的台灣柳杉末段,透過製材成1/4圓後保有樹型與樹皮,每一根紋理皆獨一無二,保有樹皮的自然野性姿態之餘,亦讓視覺效果層次感十足。 小蛋農教室。原為辦公區,現規劃為第二教室創造更好的分流。 小蛋農教室水平窗帶風景廣闊迷人,開窗設計帶來良好通風。 此外,也注重「農家可修」、「可逆式設計」等環節,邀請隨野家夥伴一起施作部分構件,強化對材料的理解與喜愛;木材則以螺絲與螺栓作為固定接合工法,設計時需考量製作安裝的工序,日後也能依循安裝邏輯逐一拆解,保有彈性變動及材料轉化應用的永續性,珍惜這片土地孕育出的天然資源。 叢間杉廁。廁所作為改造計畫的第二量體,延續教室區的1/4丸材設計脈絡,搭配底部既有紅磚質感。   空間內的工作桌、雞舍圍籬更是善用改造剩餘的碎木餘料,裁切後的碎木、自然剝落的樹皮及機具切割下的細木屑更成為雞舍內的乾燥與隔臭層,讓長於土地的樹木回歸土地,實踐取之於大地回歸於大地的想法。 餘料亦被應用於踏凳、展示底座等機能。 入口招牌設計的發想來自於農家販售的雞毛撢子將其綑綁成束的型態,頂部為一座雷射切割的隨野家母雞Logo,給予前來體驗的人清晰的方向指引,「隨野家」三字則可依需求自由裝卸。 以木材和母雞LOGO形塑造訪的第一印象。   杉遍野計畫個關於自然材料落實於環境中的探索,使人處處感知山野呼喚,空間改造加入柳杉末段的運用,也發掘出台灣林業於空間設計應用上的新思維。   二崎生態休閒農場 × 雙好2byWu&Chen:全台首間獨居蜂旅館招牌 「雙好2byWu&Chen」為「二崎生態休閒農場」打造了「都市綠洲守望者」品牌,成為落實永續生態農場的重要場域。 二崎生態休閒農場 × 雙好2byWu&Chen。 擁有能遠眺關渡平原與觀音山的絕佳坡面,美麗的景致與良好的環境,吸引野生昆蟲、植物來此定居,雙好2byWu&Chen以園區的四季生態為概念,將櫻花、獨角仙、楓香樹與獨居蜂化為品牌識別、指標系統與課程設計的元素。 以園區四季生態為概念。   同時觀察到獨居蜂「孤僻」的生態特性,特別取經城市獨居蜂教育單位「城市方舟工作室」,完成台灣首座招牌獨居蜂旅館,並開設季節限定「獨居蜂房生態體驗半日營」,建立農地循環生態系、實現食農教育現地體驗,以取得「綠保標章」認證為目標,成為都市綠洲的守護者。 台灣首座獨居蜂旅館。   大梯田花卉生態農園 × 兩個八月:視覺味覺雙饗宴 大梯田花卉生態農園位於陽明山竹子湖,過去曾以農作為主要經濟產業,隨後因著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引進外來種花卉培植,以階梯式五彩繽紛的繡球花海以及能一覽大台北盆地的獨家位置,成為陽明山竹子湖最吸睛的賞花打卡熱點。 大梯田花卉生態農園 × 兩個八月。   兩個八月biaugust Creation Office取繡球花聚合性花苞為引,定義出全方位的「圓滿花聚」品牌方針。以繡球花作為視覺與設計主軸,在全新的園區入口以石籠裝置與植栽搭配,營造出美觀、功能兼具的視覺意象,同時將視覺識別延伸至園區內指標、扇子門票、圍裙與名片,解決過往因指標繁雜的問題,提升整體賞花遊園體驗。 視覺識別延伸至園內指標。 透過改造提升遊園體驗。   在用餐體驗層面,更延續農場過去為慶祝收成,準備農家菜餚於田間共食的「割稻飯」為理念,精選陽明山當地的時令食材,結合品牌花卉意象,推出保留食材原味、兼具美味與健康的「花聚Blossom」餐盒,讓參訪者能夠全方位感受生態農場活力無限的魅力,進一步活化傳統農業觀光價值。 「花聚Blossom」餐盒。   首推四款「北投宴產地伴手禮盒」 由在地業者「北投普羅旺斯bakery & café」主導,聯合6家在地業者與農場「拾米屋」、「來來製麵所」、「泉源農場」、「十八份農園」、「隨野家」、「二崎生態休閒農場」合作、邀請雙好2byWu&Chen針對節慶送禮設計產地直送、體面大方的四款「北投宴產地伴手禮盒」,包括「醉冬桔桶柑酒禮盒」、「硫磺磚桶柑酥果醬禮盒」、「伴風味雙醬雞蛋麵禮盒」、「花果集香草莓果餅乾康普茶禮盒」。促進在地農產業鏈永續經營之餘,也讓民眾透過伴手禮盒展開與北投田野對話,時刻感受北投新鮮滋味。   醉冬桔桶柑酒禮盒。 硫磺磚桶柑酥果醬禮盒。 伴風味雙醬雞蛋麵禮盒。 花果集香草莓果餅乾康普茶禮盒。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撰文」陳映蓁

24小時書店正式亮相!誠品生活松菸

Interior 364

誠品生活松菸「24小時書店」嶄新登場。 曾獲CNN評選為全球14家最酷百貨之一的「誠品生活松菸」,在信義店熄燈說晚安後,接棒成為24小時書店,店內有著長達100米的大面積落地窗景,串連書區、兒童書店、café共逾200席座位,可將台北大巨蛋和台北101盡收眼底;還有可俯瞰廣場的大型露天陽台,全天候款待全球讀者旅人,在天光雲影中沉浸其中。 可俯瞰廣場的大型露天陽台,飽覽天空晨昏雲影。   擁有大面窗景,可將戶外景致盡收眼底。 書量擴大3倍與敦南書店相當,同在3樓的「誠品音樂」蒐羅全台最豐富黑膠新品,並規劃古典爵士專區,在樂音和書香之中一起馳騁心靈與想像。   誠品生活松菸24小時書店書量擴增3倍、品項逾10萬種。 誠品音樂蒐羅全台最豐富黑膠新品。 24小時書店全新面貌 登上3樓即是全台最大「藝術主題書區」以及書店職人精選國際出版時事與當月議題焦點的「議題沙龍」;「誠品兒童」以多彩插畫營造奇想氛圍,特別設置塗鴉牆讓孩子盡情揮灑創意,更打造6座臨窗「親子共讀小屋」,沐浴在暖陽中共享溫馨閱讀時光! 3樓書店規劃職人精選國際出版時事與當月議題焦點的「議題沙龍」。   在松菸2F全新亮相的「誠品文具」規劃全台最大紙筆試寫平台,並打造「職人選品牆」每季引薦全球最新潮流文具與設計選品;禮品包裝專區Gift+蒐羅全球逾10國40個品牌近2,000種設計卡片,以手寫溫度傳遞誠摯祝福;繪畫書寫專門店ART LAB匯集超過600種專業畫筆與美術用品;經典精筆光廊則展陳200款精筆結合INK Bar提供墨水填充服務;打造宛如高級訂製般的書寫體驗。 「職人選品牆」。每季引薦全球最新潮流文具與設計選品。 繽紛可愛!mt紙膠帶海外特展 而日本知名mt紙膠帶母公司「KAMOI加工紙株式會社」100週年海外獨家紀念特展也同步於誠品生活松菸展出。 主視覺。 位在24小時書店「藝文空間」的主展場,除了蒐羅mt歷年經典設計、國際藝術家與設計師聯名系列,也獨家呈現誠品與mt合作的特展限定「台灣觀光印象」系列、即將絕版的近百種日本mt限定珍稀紙膠帶、提供驚喜互動的盲盒紙膠販賣機、可創意拼貼佈置居家空間展現生活風格美學的mt CASA系列等豐富內容,邀請大眾用絢爛多彩的紙膠花樣讓生活變可愛! 日本mt設計大展展場一隅。 誠品與mt特別以「台灣觀光印象」為主題推出10款誠品獨家限定紙膠帶。   3樓書店裡的咖啡館「eslite café」也特別在mt展覽期間妝點了繽紛紙膠帶圖案,並推出限定「mt下午茶」,繽紛色彩馬卡龍、棉花糖搭配熱拿鐵,讓人品嘗甜蜜滋味。 咖啡館「eslite café」妝點繽紛紙膠圖案並推出「mt下午茶」。 還有多個設計裝置全都以色彩繽紛的mt紙膠帶妝點,並由室內一路延伸至戶外園區,帶來獨特的觀展體驗。  松菸mt展戶外裝置。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編輯」陳映蓁

打造純粹的香氛體驗 BRUME薄霧之光擴香儀

Interior 364

2024年初,台灣家居生活品牌TOAST推出全新「BRUME薄霧之光擴香儀」,透過創新的無水擴香技術,呈現精油的純粹魅力。BRUME擴香儀以「極美型的玻璃工藝外觀」、「直覺化的操作方式」、「濃淡自由調整的功能」,以及「獨特的獨立擴香球設計」等五大特色,為注重細節與美感的精油香氛愛好者,提供更純粹細緻的使用體驗。 「BRUME薄霧之光擴香儀」共有兩色,分別是琥珀紅、亞麻米。   享受香氣環繞的生活 TOAST Living總經理林雍順提到,人的嗅覺,可以直接跟記憶連結,並喚起身體的深層回憶;將嗅覺融入生活之中已蔚為風潮,因香氣能喚起人們的正向情緒,是許多人在生活壓力之下的療癒之所。 美感外型適合置放於空間各處。   為打造出符合各種精油使用情境的理想擴香器具,TOAST長年研究香氛使用者需求與喜好,從水氧機、精油到各式擴香產品的開發,品牌都抱持著相同理念:希望精油香氛之於生活,不只是身心的療癒,更能是視覺與氛圍美學上的升級。 與新竹玻璃工藝職人合作,霧面條紋玻璃罩透出朦朧美感。   「BRUME薄霧之光擴香儀」與深耕新竹40年的玻璃工藝職人合作,以霧面條紋玻璃罩的獨特設計,透出微光展現冬日薄霧的清亮,並賦予香氣若有似無的飄渺詩意。不僅在視覺上升級空間氛圍,更以大地色系和玻璃材質的完美結合,適合放置於臥室、客廳、浴室、工作空間或瑜珈冥想場域,為精油香氛愛好者提供最優質的享受。 與新竹玻璃工藝職人合作,霧面條紋玻璃罩透出朦朧美感。   BRUME薄霧之光擴香儀共有五項獨創功能,包含超耐微霧化,香氛細緻純粹:透過白努利定律的無水擴香技術,精油分子能振盪細化成極細密的噴霧,帶來花的沁香和木的沉穩,均勻恆穩地滲入身心靈。 獨創擴香瓶置換、2+1控香等模式,使用上更便利且貼近喜好。 獨創2+1控香,濃度自掌控:2+1控香功能提供「濃郁」、「淡香」、「舒眠」三段調控,讓使用者依需求享受更精準的香氛感受。大開口獨立擴香玻璃球,容器不混味:獨創擴香玻璃球置換設計,每顆玻璃球都為喜愛的精油專屬容器,避免味道相混。大開口設計讓滴精油時更輕鬆且不易溢出。 大開口的擴香玻璃球,讓滴精油的過程更為從容。 極便利自動清潔,減少堵塞可能:一鍵自動清潔功能,機器能迅速清潔噴口,避免精油沉澱堵塞。深層舒眠模式:舒眠模式下,燈光調暗、精油濃度調淡、運轉聲音僅約31 dB,營造安心的睡眠情境。   內建燈光,可透過開關單獨開啟或關閉。   資料及圖片提供」TOAST 撰文」陳映蓁

安縵跨界室內設計 推出全新品牌Aman Interiors

Interior 364

1988年,以酒店產業起家的安縵,其願景是建造一系列私密的隱居地,以自然而親切的居家氣氛款待賓客。從第一間位於泰國布吉島的安縵璞瑞(Amanpuri),現已擁有34間、遍佈全球20處的酒店和度假村。 Dvaya長凳,堅固的木框架由三角型的椅腳優雅地支撐,並將三個相同的墊子包圍在框架中,將對比與平衡融為一體,體現了二元性的趣味設計。 享譽全球的標誌性酒店及生活風格品牌安縵,近年不斷積極拓展觸角,將其備受追捧的生活方式伸延至度假村以外的領域。2018年,安縵推出護膚品牌Aman Skincare,以安縵水療為靈感,選取功效強大的全天然成分,提供芬芳馥鬱的美容配方。2020年,推出Sva保健品系列和高級香水系列Aman Fine Fragrance,將安縵帶入舒適的家居生活。2021年,推出全新服飾零售系列The Essentials by Aman,呈現滿足每位安縵賓客需求的經典風格成衣。 Ekam休閒椅,設計靈感源自Tequesta部落使用的手工鍛造工具,椅子採用手工雕刻、仿古飾面的鋼框架搭配亞麻布料製成。 2024年安縵跨界室內設計,推出室内設計品牌Aman Interiors。希望讓安縵的客戶能體驗到品牌無可挑剔的設計和備受推崇的設計美學,並且能夠將其值得信賴的平和、低調優雅和寧靜奢華的品牌基因延續至居家空間中。 Trini邊桌,三角形象徵力量、穩定和團結,將木質底座和巨大的瑪瑙並置,引發人們對形式與正念之間無縫互動的探索。 Aman Interiors提供從安縵世界中汲取靈感設計的訂製家具,並由全球各地的工匠和專業供應商設計打造,包括限量版的經典現代家具系列,也遇將會與享譽國際的建築和設計大師合作,共同設計限量版家具。不僅如此,品牌也為安縵公館的業主提供室內設計和家具採購服務。安縵集團董事長、所有者和行政總裁兼Aman Interiors董事長Vlad Doronin說道,包括家具設計在内的室內設計和建築領域,一直以來都是他真正的興趣所在,當年正是因為安縵的高雅設計美學吸引了他,讓他第一次光顧這個品牌。 Migumi系列桌椅,融合了日本傳統藝術和當代手法,由東川的專業工匠製作而成,旨在提醒我們與環境之吃的深厚聯繫。 Aman Interiors與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的首次合作作品Migumi系列已於2023年年底舉辦的Design Miami邁阿密設計展上亮相。以在作品中展現對大自然的讚頌而聞名的隈研吾,為Aman Interiors設計了一套標誌性的餐桌椅,這套餐桌椅便是他在邁阿密設計Aman Miami Beach Residences時,被陽光與木材的融合所觸動,而引發靈感的創作。 Migumi餐桌。 Migumi餐椅和Migumi餐桌採用白橡木和卡拉卡塔大理石等天然材料製成,與周圍環境之間形成動態的關係。隨著一天當中陽光的變化,家具結構也隨之栩树如生,所產生的陰影形成明暗交替的動態景象。 Migumi餐椅。 Aman Interiors精選家具Foundations系列已於2024年年初上市,由Aman Interiors倫敦工作室設計,並由全球各地的匠人手工製作而成,該系列的每件作品都在形式、比例和材質上體現了安縵的品牌精神,並讓空間充滿寧靜氛圍。 資料及圖片提供」Aman Interiors 編輯」歐陽青昀

「一件One Piece」誠品畫廊典藏作品展

Interior 364

2024年年初,誠品畫廊精心策畫「一件One Piece」作為首檔展覽。誠品畫廊表示,自1989年成立以來,累積了豐厚的典藏,此次以畫廊典藏為主題,不僅是溫故知新,也藉此機會梳理畫廊的典藏脈絡。新年初始,從中精選出部分作品,分別以兩個檔期來做規畫與展呈。 2024年首檔展覽「一件One Piece」,誠品畫廊提供。 年代最早的從趙春翔(1910-1991)1953年的畫作《山雨欲來》,近期則有日本藝術家森博幸(1982-)結合摔角與日本畫的2021年紙上作品,媒材含括素描、油畫、複合媒材、攝影、雕塑等,包括:以「親密感」為創作核心的日本攝影家野村佐紀子(1967-)的男性肖像《祕密》,還有「老頑童」劉其偉(1912-2002)的人物肖像畫等。 「一件One Piece」展覽空間照,誠品畫廊提供。 第一檔展出的作品主題多含有人物、生物等元素,展出藝術家有:林淵、劉其偉、陳來興、黃楫、王萬春、司徒強、任戎、郭文祥、劉世芬,以及日本藝術家野村佐紀子、小西紀行、森博幸等人。   林淵(1913-1991)是1980年代引起注目的素人藝術家,農事退休後以石雕、繪畫自娛,自稱創作「無黨無派‧自己思想」,樸拙中帶著童趣。陳來興(1949-)的繪畫是對土地的戀歌,關懷社會變遷下的生活景況,展品《工業葡萄園》(1981)即為一例。王萬春(1956-)的畫作表達的是空無的意境,經常將人物安放在不起眼的角落並以精細的手法表現。 展覽空間照:林淵,無題,1991,油漆/畫布,70 x 82 cm,誠品畫廊提供。 具有護理背景的劉世芬(1964-),其創作核心從病理學的知識出發,思考生命、性別和慾望等議題,展出「斯芬克斯的臨床路徑」系列(2005)為代表作之一。郭文祥(1966-)善於用圖像說故事,曾赴歐洲研修素描、陶藝、電影及版畫,展出2017年的金屬凹版作品線條細膩,色彩鮮麗活潑。 展覽空間照:小西紀行,無題,2007,油彩/紙,37 x 46 cm,誠品畫廊提供。   第二檔展出的作品以風景描繪和心象表現為主,展出藝術家有:趙春翔、王萬春、朱哲良、郭娟秋、董心如、楊炯杕、馬文、張銀亮、李艾晨、曾以霆,以及瑞士籍的杜菁蘭(Nicole Dufour)等。 王萬春,戲水,1990,水彩/紙,79 x 112 cm,誠品畫廊提供。 其中,郭娟秋(1958-)的繪畫常以重複堆疊的細密點描營造出光影般的流動感,展出《四季(素描)》(1984)可窺見風格樹立的初始。朱哲良(1961-)擅長以油彩、壓克力顏料或版畫等媒材探索抽象的向度。董心如(1964-)的繪畫呈現自我心象空間的多方探索。 「一件One Piece」展覽空間照,誠品畫廊提供。 版畫家楊炯杕(1966-)、畫家張銀亮(1988-)的創作多採擷平易近人的主題,卻都能昇華成靈視窗口的雋永景象。馬文(1973-)《豆豆與一百覓噗沙漠行走五部曲》是油墨印刷於鋁板上,身穿白裙的小女孩手拉100個白色氣球在沙漠中行走,她身上的白與沙漠的黑夜形成對比,加上水墨處理,塑造出幽遠的獨特意象。 第一檔展覽現已開展,第二檔展覽展期為2月17日至3月30日,期待觀眾能與畫廊一同溫故知新這些典藏作品。更多內容請見>>誠品畫廊 展覽資訊 展期」2024年1月6日至2月3日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 誠品畫廊(台灣110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9:00(日、一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編輯」歐陽青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