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56

2023 iF設計獎

2023年3月28日至30日,88位來自各國的設計專家齊聚在柏林競技場Arena內,為iF設計獎進行最終評選。經過數日的熱烈的討論與評估後,最終共有47個國家、2104位獲獎者獲得評審們的青睞;並選出75件金質獎作品。 今年主辦單位一共收到來自56個國家、近一萬一千件的參賽作品。1月份,透過線上會議進行第一階段的評選,並有一半的進入第二階段的決選。 2023 iF 設計獎評選現場。 2023年iF設計獎涵蓋九大參賽項目:產品、傳達、包裝、服務、建築、室內、用戶體驗(UX)、用戶界面(UI)和專業概念。評審們依據理念、外觀、功能、差異化和影響力,秉持著嚴謹、公平與公正的態度與原則為其進行評選。 iF國際論壇設計有限公司總裁Uwe Cremering說道,每年的決選是iF設計獎最刺激、最激動人心的一個環節,因為能看到來自各地如此多樣,且品質優良的設計作品,是一種充滿啟發與創造力的體驗。 2023 iF 設計獎評選現場。 六大趨勢 從今年的參賽作品以得獎作品中,除了可以發現「永續」議題的重要性,主辦單位還統整出了六大趨勢。這些趨勢不僅正在影響著社會的各個領域,它也將有助於設計者了解大眾的需求、提供對新技術、社會變革和文化發展的見解。 2023 iF金質獎 Apple Watch Series 8。 一、連通性。由於科技技術的發展,我們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尤其現在,現實世界與數位世界正逐漸融合,我們的生活環境也正在發展出新的空間設計。二、高齡化社會。人口變化為高齡化社會帶來了許多影響與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契機。 Hyundai MobED。 三、健康。新冠疫情改變了大眾對於健康的理解,從個人自身的努力轉變為整個社會的都需要正視的議題。健康仍然是人們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但重點是設計必須盡可能提供令多數人幸福的環境。四、城市化。城市作為全球化的中心,需成為社會正義、創新技術和共存共融的創新場域。 Smart swim goggles and app。 五、機動性。數位化、能源轉型和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推動創新浪潮,催生出無數的新服務和新產品;因此設計必須以適應性、永續性和科技化來適應改變。六、新生態。無論是採購決策、社會道德還是企業策略,永續發展正在改變社會、文化和政治的行為和觀點,並影響著企業行為和全球的經濟體系。 2023 iF設計獎得獎作品。 2023年iF設計獎的頒獎典禮已在5月15日正式落幕,恭喜所有得獎者,所有得獎作品也可以在iF官方網站上瀏覽。  資料及圖片提供」iF Design 編輯」歐陽青昀

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 得主揭曉

Interior 351

設計圈年度盛會「2022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日前於臺灣戲曲中心盛大舉辦,並於典禮中揭曉象徵最高榮譽的「年度最佳設計獎」得主!今年度金點設計獎及金點概念設計獎共收到來自全球30地、近8千件作品同場競技,經初、複、決審三階段評選,評審團最終選出34件「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2件「金點設計獎年度特別獎」及3件「金點概念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得主。 2022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主視覺。   多層次舞台,演繹設計創意 今年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由多次打造金曲獎及金馬獎典禮的知名製作人陳鎮川跨界操刀,以「THUMB-STOPPING CREATIVE」為主題,象徵好的美學、動人的設計,即使在資訊量爆炸的當代,也能讓人為其思維及創意停下指尖,真切地動身思考與沉浸感受,也藉以期盼大家不再只以手指體驗一切,而能用心體察身邊的美好,進而動手創作。 典禮現場。   主視覺由新銳設計師楊士慶從主題中的「手指」意象延伸,以指紋圖像結合金點獎「點針」的經典形象,創意拼貼出吸睛視覺,呼應動手創作的主題理念。而現場舞台則由設計師黎仕祺操刀,延伸主視覺的拼貼意象,以多面螢幕搭配不同陣型變化,產生舞台劇幕般的視覺效果與戲劇性,打破以往對舞台型態的制式化想像,更在意想不到的趣味變化中,精彩呈現入圍及得獎者的優秀設計作品。   國內外專家共組評審陣容 本次共集結來自台灣、中國大陸、義大利、澳洲、芬蘭、新加坡、泰國、巴西、美國、日本等全球17地共102位海內外設計及創意領域專家組成評審團,包括Werner Aisslinger、Richard Hutten、Luisa Bocchietto、色部義昭、藤本壯介、張光民、詹偉雄、陳禧冠、聶永真、馮宇、劉耕名、淦克萍、姚映佳、黃蘇雁、邱文傑、蘇重威、張鐵志等華麗陣容,經專業嚴謹的三階段評選,共同選出優秀設計作品加以表揚。 評審陣容。   決審評審德國工業設計大師Werner Aisslinger表示,金點設計獎的獎項規模及整體參賽握品水準令他感到驚艷;日本知名設計師色部義昭則提到,這次在眾多作品中,充分感受到許多設計者在社會議題及產業提升上付出的心血,如將設計的觸角深入至困難的老舊空間改造,甚至是選舉、法庭等一般認為較為艱澀的公共領域,嘗試從中創造出新價值或促成更良性的溝通,難能可貴。 空間設計類得獎作品介紹 柏成設計|鳴日廚房 改造50年老舊莒光號,將台灣美饌體驗搬上列車。全車擁有全套廚房設備、吧台區、包廂區等,以不對稱天花重新設計燈光、空調、喇叭與動線,並以一覽無遺的開闊窗景,坐收山海景致。 Koizumi Studio、吳氏設計有限公司、彡苗空間實驗|能作台灣品牌概念店 活用企業的製品素材錫與黃銅為建材,創造出發揮材料原始之美的空間。店內軟裝將品牌歷史及蓄積百年以上的傳統技術,以「疊」來呈現,並將人與人交流的場域以「聚」來訴說。   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實驗木場 替城市的荒廢空間注入新生命,配合嘉義對木構研究及加工需求,重整結構系統以突破既有場域跨度限制,提出符合現代空間需求之特殊木構新結構方式,期作為全市木造建築更新育成實驗中心。   十彥建築師事務所|永恆之丘 建築主體回歸材質的純粹,自然低調融入環境。以無樑柱工法搭配天井、由下而上逐層漸退、外牆傾斜等設計,爭取採光及通風,外觀呈現花瓣般綻放的美感,讓納骨塔成為親近的空間。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 台糖實踐建築循環經濟的前瞻性開發案。透過低碳建築、以租代售、空間模矩化、生態循環、各式再生能源利用等創新實踐,發展出可面對未來環境、氣候、經濟與具社會性的永續載體。   潘天壹建築師事務所|橫山書法藝術館 坐落於埤塘生態公園,主體建築群發想自五方篆印,運用純粹空間型態結合水岸,將主體如山勢劃分為五塊墨硯;再藉量體布局圍合出院落,引入埤塘景觀,形成與環境共生相聯的藝術場域。   MOD穆德設計|恆邦雙林.高橋小鎮 運用純粹而克制的極簡主義手法,從自然的詩意汲取靈感,攫取器與物組合、人與物互動、物與空間的和諧,空間細節中彌漫著對自然的親近與崇拜,予人回歸返璞歸真的原生之美。   KOKUYO Co., Ltd.|THE CAMPUS 將40年的辦公大樓,從企業導向的封閉工作場所,改造為向城市開放的半公共辦公空間,除將綠化景觀延伸至街道,並以多元空間區劃回應混合式辦公新趨勢,打造更能激發創意的工作環境。   One Bite Design Studio Limited|Siu Hei Court Play Space 改建香港兆禧苑大樓天台,將老舊運動場變身多功能遊樂場域,除了跑道、籃球場等運動場地,亦規劃小朋友可恣意玩耍的非結構式遊樂區、互動牆與藝術裝置,為各年齡層提供多樣使用體驗。   EKAR Architects|Dog / Human 回應屋主與愛犬共同生活的期待,室內戶外皆有專為愛犬打造的設施,如護理沙龍、寵物旅館等,並可開放其他愛狗人士共享。空間設計細節更精心為人寵共居生活打造,展現對生命的尊重。   金點設計獎的未來展望 擁有40多年歷史的金點設計獎,不只是台灣設計界及產業不容錯過的指標性獎項,自2014年轉型國際化以來,每年更吸引全球設計好手爭相報名參賽,國際參賽版圖逐年擴大。未來亦將持續為市場、產業及社會提供優質的設計認證,提升大眾對於設計價值與美學的認知,共創良好的產業生態與生活品質。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撰文」陳映蓁

2022台灣光環境獎 入圍決選作品及評審觀點

Interior 351

2022台灣光環境獎評審團主席周鍊表示,今年參賽作品競爭激烈,入圍作品中不僅首次出現整合城市街區多件建物參賽的作品,亦首次出現如觀光列車、橋墩等公共設施,可見台灣光環境獎推動以來的影響力已日漸累積,尤其是公部門對整體光環境意識的重視與提升。主辦單位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表示,今年參賽作品不僅關注城市街區的照明,更明確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提供民眾更加良好的環境品質,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作品一同參與光環境獎。  入圍決選作品  鳴日廚房 / 柏成設計 攝影」李國民。  設計團隊將70年車齡的莒光號重新改造,打造充滿光影氛圍的移動列車。空間中運用不對稱的天花設計,延展面山側的自然元素,並放大面海側的窗框邊界,不僅將視野擴展,也能創造乘客與山海的連結。為了克服燈具規格與電力的限制,團隊考量整體照明的和諧度,嘗試轉換顏色,摒除原車廂的冷白色溫,改以暖色燈布置,並透過光線明暗突顯料理色澤,營造溫暖宜人的空間感受。另外也設置特殊材質且可塑性高的壁燈,其獨特風格為每趟旅程作點綴,讓旅客在精緻靜謐的空間中,細品列車與窗外光影相互交織的感官體驗。 釀光杯影 • 再現第五酒廠 / 偶得設計 攝影」楊士宏。 原為台灣菸酒公賣局的第五酒廠,又稱台中舊酒廠。設計團隊以減光概念出發,移除失能或不合適的燈具,加入新照明系統,同時保留不同時期設置的燈桿加以利用,調整整體氛圍,並結合舊酒廠的意象,重新規劃場域光環境,像是串聯園區兩個主要入口的文資大道周邊,以及常有人聚集的鳳凰木中央廣場區域,給予民眾多元體驗。藉由照明表現空間元素,勾勒出建築歷史文化,點亮建築立面和周圍環境。設計團隊透過燈光的變化表現,讓民眾在園區漫步時,能夠感受獨有的文化底蘊。 南華微光 / 瓦豆製作 攝影」丰宇影像。 《南華微光》原是一所位在屏東的農村小學,50餘年的校園因受少子化影響而廢校。藉由重新置入農業科技與自然景觀,轉型為服務社區與高齡者的地景公園,亦是屏東農業數位科技化的教育創新與創業基地。園區讓居民重新感受在地風土,以當地環境脈絡轉化為幾何地景,周圍連續漸變的擋土牆,順應著鳳梨田的紋理,翻摺出大武山脈稜線的想像;同時種滿可食地景的草坡,和復育水生植物的水池,成為民眾的生態教育場所。夜間的微光與水霧順著稜線上的光暈,隨著草坡蔓延而下,充溢著整個桃花心木林,其中的迷幻場景,彷若遙望基地遠方層疊雲霧中的山水印象,訴說在地獨有的集體記憶。 台南市歷史城區光環境 / 肯緒照明設計 偶得設計 孔廟 攝影」楊士宏。 《台南市歷史城區光環境》位處古蹟、歷史遺跡最密集的中西區,以台南孔廟為中心,期能改善孔廟及周邊街廓,包括葉石濤文學館、聞道出版社、神社事務所等多棟建築物的光環境。團隊以尊重在地性為優先考量,透過燈光重塑區域的夜間環境,使之和諧相容。例如葉石濤文學館利用可變色溫,讓古蹟隨日落和夜色跟隨城市作息; 孔廟及周邊人行道,則透過重新整理,置入新的照明系統,勾勒樹木綠意與紅色牆面,呈現歷史文化氛圍,增添視覺層次與深度。環境透過光的介入,重塑老城區的夜間感受,與在地環境、景觀、文史及生活產生更多對話,展現其豐富的文化底蘊。 讓光游於藝 / 袁宗南照明設計 讓光游於藝。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是傳統閩南式建築,建築技藝完整表現其理念與整體布局,交織成優雅、豐富且多層次空間。團隊以三方向為主軸,第一改善主入口及遊園主動線的燈光,加強入口圓環照明的導引效能;第二是利用燈光勾勒建築物特色,同時加強戶外廊道氛圍,堆疊整體光環境層次;第三規劃小荷花池、蝴蝶劇場、涼亭劇場等外圍環境的走道遊園動線,透過強弱關係,打造兼顧安全及氛圍的夜遊體驗,展現場域間的對話與美感。空間透過白晝的光影變化,營造屋瓦紅磚的不同氛圍,夜間光環境亦可看作是日間延伸,增加原有建築語彙的展現,創造嶄新意象及趣味性。  評審專訪  光,是日常的美學教育 台灣光環境獎主要以「設計概念」、「環境功能」、「永續發展」、「創意表現」四個面向進行評選;線上初選注重光環境的表現意象,複選會議則注重在光環境的意義與內涵做討論,決選時評審則親至現場考量作品表現的整體氛圍感。近幾年光環境得獎作品,在各地政府的努力下,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期望有更多作品不只作為照明的展示場景,而是能夠鼓勵民眾參觀,賦予更多夜間使用的功能,塑造美感光環境。本次《室內》專訪評審委員薛琴,分享評審觀點。 後排由左至右:周鍊、吳瑪悧、夏鑄九。 前排由左至右:官政能、李乾朗、薛琴、郭中端、楊澤。 薛琴委員認為:「除了富有美感的設計外觀,更重要的是懂得運用條件,達到最佳型態。」如今的台灣光環境在照明設計上,能夠保存現有的環境條件,是最重要的關鍵,在兼顧藝術的同時,給予光環境正面效果及影響。隨著台灣光環境獎的舉辦,有越來越多作品參賽,包括針對道路使用安全、生活機能等,種類多元而豐富,他建議呈現出整體美觀的同時,也要考慮安全性、必要性及使用者習慣等條件。 針對現在的台灣光環境,薛琴委員表示「不違背自然」是最重要的條件,除了加強對生態的友好,也要秉持永續理念,他舉例在2019年首度頒發的評審團特別獎《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中,以防制光害的概念為發想,透過改善照明工具和定時減光,控制光汙染帶給環境的影響,保留星空原有光景。在國際能源匱乏的情況下,最需考量的一環就是利用最低能源,達到最高效能,完成兼顧永續、環境友好、設計感的光環境。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台灣無論白日還是黑夜,燈光無處不在,卻也為環境帶來不少光害。薛琴委員認為,未來的光環境應以光線足夠為原則,並建議結合燈光照明器材,減少對眼睛的傷害,在舒適的氛圍中,打造合宜明亮而不失焦點的環境。 「美學是一個訓練,光環境獎是一種教育。」期望台灣光環境不僅符合情境氛圍,也能考量到使用者的舒適度,打造兼具美學與機能的光環境,同時提供適當的照明光線,讓民眾有好的認知與美感。他鼓勵不論是從事照明設計、建築師、業主等各方人士都能一同參與,讓更多人為台灣光環境盡一份力,朝向更美好的目標前進。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編輯」林靖諺

2022台灣光環境獎 讓光走入城市街景

Interior 351

照明設計界的年度盛事「台灣光環境獎」今年迎來第五屆,由國際知名專家周鍊擔任主席,並邀請李乾朗、夏鑄九、郭中端、薛琴、吳瑪悧、官政能、楊澤等跨領域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團,歷經數月的初選、複選及決選,於11月25日頒獎典禮揭曉獲獎名單,由《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新竹光環境改善計畫》、《波光市集》、《台南竹溪月見橋》等4項作品,獲得評審委員的肯定,並由「連江縣光害管制自治條例」獲得評審團特別獎。《室內》報導本屆9項入圍決賽的作品,以及得獎團隊之作。 台灣光環境獎自2018年首屆舉辦以來,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不僅是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沉澱,以多元有內涵的照明設計,創造舒適、健康的光環境,期望透過競賽舉辦,平衡技與藝,並讓大眾了解光環境的重要性。 獲獎團隊與評審團合照。  2022台灣光環境獎作品  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 一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攝影」丰宇影像趙宇晨。 背景」 《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位於桃園平鎮,外觀以簡潔不落柱的環形跨橋「乙未之環」,串聯兩邊綠地,並結合濃厚的抗日歷史,以「圓」為元素表現民族團結合作,紀念過去客家先烈保家衛國之精神,半月型的無邊際鏡面水池,有如在歌頌桃園埤塘之美。 設計」 燈光以當地特色中的傳統技藝「客家藍染」為出發點,以象徵勇敢的靛藍光色為主色調,意喻著將不同族群融合,訴說這塊土地的歷史;團隊設計漸層式的靛藍色光帶,每半小時便會轉動一次,轉動的過程中,深藍和靛藍色會漸漸地銜接成玻璃扶手的3000K光色,隱含族群交融之意。當沿著7公尺高的清水模紀念之牆,感受夜光穿過戰爭時期所留下的槍孔痕跡時,就如同過往戰爭所留下的傷痕,重新蛻變,昇華成夜空星光。 攝影」丰宇影像趙宇晨。 得獎感言」 本案進行約2年左右,建築師的專案經理提到,當初他第一次聽到照明設計簡報後非常驚豔,原來照明可以這樣設計,原來光可以和土地與文化連結,這對我們是一種肯定,說明照明設計是可以以更有深度的光文化呈現。施工過程有很多階段性的困難點要克服,感謝業主桃園市工務局了解我們對光的堅持,盡力協調幫忙。這次能夠獲獎,感謝業主的支持與其他設計團隊的相互配合,謝謝主辦單位提供這樣的交流平台,讓大眾可以更重視與了解光環境,我們希望用光,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的美好。 新竹光環境改善計畫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 偶得設計 瓦豆製作  新竹市護城河 攝影」劉森湧。 背景」 藉由台灣燈會舉辦之際,將新竹州廳、消防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影像博物館、護城河、新竹公園入口、菸酒公賣局、孔廟等9地進行夜間照明改善,結合歷史文化,以永久性燈光裝置,將燈光融入步行街道系統,以及生態環繞的生活圈,燈光的展現,猶如點亮都市的一盞燈,塑造柔和氛圍。 設計」 設計團隊考量古蹟建築立面特色,細緻調整色溫、光強度、投射角度和明滅時間,此外,除了要與周遭都市光環境互相協調,考量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利用低尺度且無炫光照明,整合都市節點和連續綠帶光環境,期望打造充滿舒適悠閒氣息的活動場域。整體透過光賦予老舊建築新生命,以光豐厚土地文化蘊涵,打造日夜皆宜的「步行城市」,在未來成為城市的永續資產。 新竹菸酒公賣局 攝影」劉森湧。 得獎感言」 坐落於新竹舊城區中的9個基地( 古蹟、歷史建物及公園空間) 各有不同的建築元素與環境關係,是本案的困難與挑戰,「光」在這裡成了優化環境的共同語言。這次得獎感謝新竹市府對提升「城市光環境」的努力,讓更多人看見好的光環境如何優化城市空間的品質。(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 設計監造與現場施作分成兩個標案執行的方式,大大增加了本案的執行難度,所幸施作單位的配合度還不錯。這次獲獎感謝評審的肯定,良善的光環境需要更多的認同。( 偶得設計) 在新竹,燈一定要鎖緊才不會被風吹歪! 新竹是個故事很多、舊城區古蹟密度全國第一、隱藏美食多又便宜的城市,有文化自信才會讓光環境變好。( 瓦豆製作) 波光市集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  攝影」丰宇影像趙宇晨。  背景」 《波光市集》位於新竹南寮漁港,建築以靠海的漁港特色,將「海浪」元素融入設計中,並融合波浪狀的屋頂、水平延展的大型頂棚和擋風牆體,塑造可抵禦海濱炎熱夏季及東北季風強襲的嚴酷氣候條件,展現港區地景特有的濱海建築。 設計」 為搭配建築特色,團隊著眼於光源設置點與建築的對應關係,規劃照明融入建築語彙,透過節制地由下打亮頂棚,勾勒牆體的拱型輪廓,並以色溫襯托建築的木材質與水泥質感。以色溫4000K襯托具輕盈感的混凝土天花,並利用3000K對應垂直向度,與空間使用者尺度較為接近的木質柱面體,展現主建築優雅俐落之感,營塑充滿溫馨的空間。由內而外透亮的光體與剪影,以及完美的照明機能,將夜裡的波光市集相較於日間,更別有一番風情,營造出優雅別致的光環境。 攝影」丰宇影像趙宇晨 。 得獎感言」 適當的「環境光」與「機能照明」在市集空間中的整合,是在特色如此鮮明的建築中,最困難的挑戰與印象深刻的事。很榮幸由我們築影來引光,讓美的建築能與光共舞。 台南竹溪月見橋 / 十田設計  攝影」羅慕昕。  背景」 「溪上明月皎皎,溪中見月,月中見溪」猶如一抹新月,連接水岸兩側的「月見橋」,又名「月見溪」,位於竹溪公園中心河道拓寬處,透過光與橋體、禪寺周邊溪谷環境的搭配極佳,帶有禪意的絕美境地,圍塑出富有詩意氣息的場域。 設計」 設計團隊在燈光設計上,特別於下弦結構設置LED投射燈,不僅展現木構造空間桁架的結構美感,也輔助周邊景觀休憩場所的使用亮度;在橋的扶手中設置隱藏的LED燈,安全照亮橋面,橋面燈槽中的LED投射燈,則向上微微打亮擴張網的欄杆,使燈光反射之處與夜間繁星一齊閃耀,在燈光安排上,同時顧及美學與節能的設計。「月見橋」不僅連結了河岸兩側,也兼顧了都市機能,以光影展現橋的紋理,延續台南古都木構造的傳統文化及歷史。隨著曲橋上不斷變幻的景色,輕量具穿透力的結構設計使視線廣闊,並搭配光影變化,讓色澤自然融入周圍環境,為竹溪增添柔和氣息,展現整體層次感。 攝影」羅慕昕。  得獎感言」 從民間到公部門對木構造與集成材材料特性不熟悉,造成木構造設計單位執行上的困難,需大量溝通和提出可令業主信服的說明。「月見橋」的實際落實,希望讓大眾得以近距離體驗木構的美好。  評審團特別獎  連江縣光害管制自治條例  攝影」Joey Bailey。 今年6月連江縣正式公告的《連江縣光害管制自治條例》,是台灣第一個通過的光害自制條例。未來政府將針對區域內的輝度、照度,以及大型光源加以管制,並依條例內容劃設「光敏感區域」,同時保護知名的馬祖藍眼淚、特有種「雌光螢」、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賞星熱點等自然環境與物種棲地。評審團認為,連江縣是台灣立法管制光汙染的首例,其官民共識以及為了共同實現沒有光害環境的行動值得嘉許,期許透過此次的獎項頒發,提供台灣各地方政府示範參考。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編輯」林靖諺

用設計服務社會 2022 Good Design Award

Interior 350

2022 Good Design Award 於春季開始受理申請,今年共5715件作品參賽,相較去年多了1000件,日本設計振興會理事長深野弘行表示,參賽踴躍可見設計產業的努力,以及社會對設計之期待。主辦單位於10月7日公布獲獎名單,並於11月1日的頒獎典禮上揭曉Grand Award得主,競賽由評審委員會、GOOD DESIGN AWARD獲獎者,以及2022 GOOD DESIGN EXHIBITION的參觀者一同參與投票。 《MagicalDagashiya Tyrol-Do》。 Good Design Award由日本設計振興院自1957年開始舉辦的國際設計賽事,針對國際上各類知名作品進行年度公開徵選及評論,是日本唯一針對設計品質進行公開評選的獎項,以人性、真實、創新、美學及倫理為理念,解決市面上層出不窮的盜用、仿冒問題。這次許多作品將設計融入生活,改善社會問題及滿足公共需求的同時,亦透過創造力扣合今年主題「交意和交響」。評審委員長安次富隆提到,今年獲獎作品超過1500件,而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間,關懷社會現況及實用性的設計成為趨勢,使眾人意識到社會潛在的分歧。 福灣巧克力《巧克力的未來》。 今年共選出1560件獲獎作品,其中392件來自日本以外的國家。由《MagicalDagashiya Tyrol-Do》獲得Grand Award,Gold Award則評選出20件作品,台灣由福灣巧克力《巧克力的未來》榮獲此獎,他們從對生態友好的農業型態出發,秉持永續可可、選用當地食材、當代巧克力烹飪文化,以及對文化的認同理念,展示更多可可和巧克力的價值。 評審認為項目中,除了提升農民收入,及種植檳榔的健康問題外,最受人矚目的是業者亦積極研發可可發酵技術,向世界展現台灣可可的高品質,期能藉由獲獎,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兩廳院《OPENTIX 售票網》。 此外,台灣的兩廳院《OPENTIX 售票網》以及高雄動物保護處《吹狗螺音樂生活節》也獲得Best 100的殊榮。兩廳院的《OPENTIX 售票網》是台灣領先世界的IT產業,提供創新的跨生態系統,縮短藝術和文化產業的距離,創造友好生活環境。評審表示,此項目除了獨特內容及吸引力,還集結了多樣服務,像是新冠疫情期間支援在線活動、補貼門票等,為公共設施做出貢獻,因而獲得高度評價。 高雄動物保護處《吹狗螺音樂生活節》。 而高雄動物保護處的《吹狗螺音樂生活節》是由公職人員所發起的社會活動,以充滿活力的現場氣氛,照亮動物收容所的黑暗角落,並透過舉辦特有的動物互動體驗,打造落實生命教育的重要場所。評審指出該項目以實際的動物收容所為場地,讓遊客參與音樂會的同時,能了解設施及環境的使用狀況,鼓勵人們思考社會問題。 2022 Good Design Award的Grand Award、Gold Award、Good Focus Award以及Best 100等得獎名單皆已公佈,可至Good Design Award官網瀏覽更多得獎作品(https://www.g-mark.org/)。 資料及圖片提供」公益財団法人 日本デザイン振興会(JDP) 撰文」林靖諺

​2022 TID Award 從設計尋求解答

Interior 350

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aiwan Interior Design Award, TID Award)作為指標性的設計獎項,從創辦以來為台灣以及亞洲的室內設計領域帶來新氣象。2022年第十五屆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從1月5日開始徵件,經過3個多月的徵件與一連串審慎的評選過程,於6月15日公佈入圍名單,緊接著在7月8日公佈44件TID獎得獎作品,最後在9月23日的頒獎典禮上揭曉眾所期待的金獎、新銳設計師奬以及評審團特別獎的得獎名單。 優質作品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趙璽表示,空間設計是改變人類生活、對抗議題最直接且有效的設計方法之一。TID Award就如同今年主視覺上的那道光,鼓勵設計師去尋求下個世代即將面臨的問題,並探尋最好的解答;期望室內設計產業能夠幫助大眾並為環境與世界做出貢獻。同時,向完成每個優秀作品背後辛苦的工作團隊,獻上他的敬意。 TID Award致力在亞太地區持續發掘具有潛力以及優秀的設計作品,鼓勵原創風格、發揚設計精神,也期望透過空間設計為時代發聲。獎項力求創新與突破,今年除了邀請建築、空間的專業人士,還包含藝術、教育、文創等各領域的評審老師,希望跳脫淺層的美感與風格追求,以多元觀點選拔出優秀作品。 胡氏藝術基金會負責人胡朝聖多次擔任TID Award的評審,他觀察到,近年的作品越來越多文化層面的展現,設計師對於社會議題的敏銳度提升,他們將觀察到的問題,透過設計形式來解決,是創造力與在地化的表現。他相信,這也是TID Award不斷持續推動所產生的正向影響力。 本期《室內》介紹本屆TID Award台灣室內設計大獎的金獎、新銳設計師獎以及評審團特別獎的作品,並收錄得獎者感言,作為創作心得的重要回顧。(獲獎名單依據TID Award及CSID官網公佈為準。)   評審團特別獎  國民法官法庭空間改造 本埠設計 / 蔡嘉豪 法庭空間採白色基底,表現出司法新制度的光明與希望,搭配中性色調的木材,營造溫潤、融合且平等的意象。為強化平等與審判交流,審判區透過圓弧形的主法檯,讓所有國民法官均保持良好的視野,並與檢辯雙方席位保持向心規劃,期待更為聚焦且圍塑討論。同時,微弧形的天花透過線條導引,讓視覺集中在審判討論區並凝視於主背牆面的司法意象。 企圖改變一般法庭嚴肅、對立且彼此遠距離的場域感與既定印象,讓新制的國民法官、民眾輕鬆融入且安心參與審判。 得獎感言:作為一個大家不熟悉、嚴肅並具有距離的公共場域,透過設計化解既有對場域的看法,透過材料與空間手段,軟化法庭的剛性,讓冰冷的法庭殿堂,以設計變成溫暖的、理性的共同場域,同時保有該有司法之氣度,轉變迎向民眾,更開心地是藉此有機會讓更多人相信透過設計可以改變環境,透過設計可以打開更多公有空間的可能。   新銳設計師獎  洄游 之一(香港)設計/凌英麒 採用「流動空間」的設計理念,用4條洄游動線將各功能分區並進行串連,希望為屋主打造一個相對開放、自由、流動、不封閉的空間體驗。借用窗洞、軟隔斷、推門等元素,將封閉的牆體變成可以隨意開合、甚至隱藏消失的一個結構,讓不同功能之間形成可互相連接、滲透,由封閉的獨立空間變成可相互連通的場域。 為滿足屋主喜歡的沈靜灰色調,全屋的牆面都運用了水泥漆;尤其在進門玄關處的頂面,沒有過多的裝飾,而是保留了原本建築的鋼筋混凝土,呈現非機械的、自然的質感。  得獎感言:空間展示如果是作為提供展示的襯底,本案試圖透過純粹的材料特質,以空間物件作為回應及呼應歷史建築,以單一引發對內部所有事物的好奇,透過光線、材料、顏色引導看待老廠房作為展示,很榮幸很幸運可以如此純粹的維持設計的初心。   金獎  對角線之家  永哲制作 / 林天永 張哲毓 「一道18公尺長的對角線光帶,劃過長20公尺、寬6公尺的長型平面。傾斜15度的斜角方向成為新的空間秩序,與既有樑柱正交系統產生出的餘角,形成家人分享陽光、空氣與交換心情的角落。」 為了表達對角線與垂直水平兩種空間型態的關係,斜牆與既有牆面的交界處,設置玻璃進行阻隔,鞏固私密性,亦能產生間接的互動;兩種空間秩序的重疊並置,在平面上產生多重回字型動線,讓身體知覺在不同空間產生相互重疊的機會。 得獎感言:我們相信,空間型態具有擾動空間計畫之能力,反之亦然!兩者互相影響,讓習以為常的空間經驗得到解放,脫離約定俗成,進而讓建築獲得自由!感謝2022 TID Award評審團的看見與鼓勵!更要謝謝相信永哲制作的業主!  台北8坪兩房小宅  蟲點子創意設計 / 鄭明輝  在8坪的空間內,規劃出舒適又不壓迫的兩個房間。將空間切分為二,客廳與房間藉抬高地板界定,附屬空間的廚房、衛浴、工作陽台則整合在一邊。 精簡使用面積後,盡量將開放空間讓給客廳,將收納規劃在抬高的地板下方;而第二個房間則利用拉門與更衣室整合,平時床墊可以收折在櫃內,拉門滑開後讓客廳更加通透寬敞;闔上拉門可以作為父母偶爾來訪的休息空間,每個空間機能在這8坪的面積裡,都是剛剛好的存在。  得獎感言:謝謝評審的肯定,以及蟲點子團隊跟工班的努力,還有業主的信任。我覺得比賽有沒有得獎這件事情,不一定是為了拿到更多案子,最重要的是藉由比賽檢視自己是否成長,可以透過比賽中看見世界設計的趨勢,或是更深層的脈絡,這些不管有沒有得獎都是我們成長養分。最後還是要謝謝TID的肯定,讓我也能繼續保有設計的熱忱!  store by .jpg 室內設計 廣州市五加二裝飾設計有限公司 / 易永強  本案選址有別於以往設點於繁華鬧市、服務白領群體的快餐式門店,是主理人對社區門店的一種情懷和拓寬客群類型的嘗試。 設計意圖在滿足品牌自身調性的連續的同時,用理性的設計語言保留空間給人的純粹感受。以距離作為標尺,講述使用情景中咖啡師和顧客、熟人與熟人、街坊之間、陌生人之間,與景色和陽光產生的實質互動,並且通過材質的冷與暖去回應所產生的心情。最終回歸到.jpg咖啡從製作到被品嚐所傳遞的價值。  得獎感言:感謝TID Award給予我們這份殊榮。store by.jpg咖啡品牌室內設計是一個商業項目。在商業項目的設計賦能上,5+2.studio希望通過關注消費者對新消費場景體驗的需求,設計能對應場域屬性的美學空間。設計賦能是消費者與商家共贏的過程,產品設計賦能與產品升級亦是如此。 裊渺蜂巢  覺知造所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 胡廷璋  Bar PUN以五感媒合空間情境,將品牌精神空間化,放大品飲儀式的體驗與感受。空間以纖維紙與六角鐵網環繞,營造炊煙裊裊的皺褶意象,再現燃香風景。 擷取蜂巢單元符號六邊形元素,解構調酒流程;序列化六角吧台,縮短客席距離並增進交流互動。而檯面的跨板設計,會隨季節酒單更變操作位置,實現形隨機能而生的設計理念。燈光結合聲音回饋系統,令光巢隨音樂節拍、人的對談、器皿碰撞,改變環境光頻強弱;兩頭鏡面的倒映與延伸,將領人置身於裊渺蜂巢裡。  得獎感言:設計師的工作,或許說所有的工作,本質上都是在湊成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並在這當中串連出令人心動的願景與畫面。限制作品尺度的從來不是基地條件,而是夢能做的多深多遠。感謝TID評審們傳遞的這份肯定。讓所有參予其中的人與夥伴,在對的地方被看見,夢想成真,自我實現。  畬室法式巧克力甜點創作  仍然創作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 蔡君微 謝欣慧 用「溫度和幸福感受」形塑了品牌精神。在形似半剖開的巧克力殼之間醞釀味蕾、視覺、氣味及觸覺的 體驗。重視人與人的真摯互動,場域中央的環形櫃檯自中心對外發散,開放式的區域分配,確保每個視角位置與核心區,擁有近乎同樣的適切距離,並接收到等量的溫度傳遞和熱忱服務。 空間裡隱藏了一些代表性的幾何線條,從露臺曲度踏階到牆面薄殼曲線至材質運用,透過行進移動的過程、不同視覺角度,經由拆解與重疊,解離後的重新定義,挖掘不同的幾何層次之美。  得獎感言:此案將抽象而浪漫的風味具象化,期待藉由設計觸發饕客舌尖最美的悸動。我們相信空間形塑是有靈魂的,在每個設計中挖掘空間性格,審視反思中找到最適切的解答,感謝TID的肯定讓我們能更加堅定信念,仍然創作美好。  菸·葉·廠 本埠設計 / 蔡嘉豪 黃思瑋  試圖維持及保存既有空間架構,尋找空間空隙、置入閱讀新舊載體的展示可能。以金屬為主軸,在不同空間角落及角度閱讀既有紋理與知識傳遞。 實驗室由老窗口穿越走廊,透過金屬框架與折板,微光線導引視覺框列舊物件與菸葉展示;除骨加工區外便利無障礙行走的廊道,金屬桁架、擴張網和民眾是舊建築的新表情,透過反射倒映暗示老設備與外立面的關係;複燻機旁,光線與金屬的形體及構架,讓泛黃色彩漫射,導引閱讀前方的山形牆與巨大機械的層次及敘述舊故事。 得獎感言:空間展示如果是作為提供展示的襯底,本案試圖透過純粹的材料特質,以空間物件作為回應及呼應歷史建築,以單一引發對內部所有事物的好奇,透過光線、材 料、顏色引導看待老廠房作為展示,很榮幸很幸運可以如此純粹的維持設計的初心。 光 · 落在你臉上 CHIEN建築事務所/簡彰慶  懸掛式幻彩壓克力,起到引導與劃分空間的功能,透過該材料,將不同空間所滲透出來的光進行不可計畫地加工,協同人流經過的影,變成一場炫彩朦朧的光影遊戲,展現虛實關係。 人影的流動,加上光影幻化覆蓋,創造多元化藝術氛圍,為光線的存在錦上添花,同時神秘富有趣味。光線幻化,非傳統展廳直白的陳列方式,通過情景模擬,劃分屬性空間,打散功能性,引入觀眾,以藝術和沈浸的方式強調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層層遞進品牌故事與核心。  得獎感言:此案「擷光取影」擷取光的型態,以提煉過濾後的光線及色影,及光、影具體可見而虛無穿透的本質,作為空間表現的主要元素。再「由外而內」提取設計議題背後的本質元素,轉化,進而系統化應用。最後「由內而外」以空間結構為核心,減少無謂裝飾形式,讓本質元素的應用型態作為設計表現。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本屆獲獎各大事務所 撰文」歐陽青昀 

2022 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 30周年里程碑

Interior 350

2022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APIDA)從今年4月開始徵件,在歷經1個多月的評選與討論後,於10月19日在香港大館舉行頒獎典禮、公佈獲獎名單,表揚和鼓勵傑出的室內設計作品以及設計師。 今年是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APIDA)的30周年,頒獎典禮採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希望讓大眾一同見證30周年的里程碑。而主辦單位香港室內設計協會 (HKIDA)也提到,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APIDA)過去30年來備受業界認可,不僅是許多年輕設計師以及頂尖室內設計品牌的指標,更已成為著名的室內設計大獎之一;獎項自創辦以來旨在表揚傑出的室內設計作品和設計師,同時希望提高業界的專業水準和操守。 本屆設立11個不同類別的獎項,包含用餐空間、酒店空間、設施及展覽空間、公共機構空間、休閒及娛樂空間、居住空間、小型居住空間、樣板空間、購物空間、工作空間以及學生作品。評審團集結國內外的室內設計大師,包括 Mr. Chi Wing Lo, DIMENSIONE CHI WING LO;Ms. Geraldine Maher MDIA, Maher Design;Mr. Graeme Brooker, The Royal College of Art;Ms. Jessica Ma, Designwire;Mr. Steve Leung, Steve Leung Design Group Ltd.;Ms. Sylvia Leydecker, Interior Architect Dipl.-Eng. Bdia. AKG.,並分別以原創性、功能性、空間計畫性以及美觀性四大面向作為評選標準。 今年大會收到近600件來自不同地區的投稿作品,包括香港、中國、台灣、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澳洲等地區,最終選出年度大獎、評審之選及11個類別的金獎和優異獎得主。作為指標性的室內設計大獎,協會表示,今後依然會秉持著目標、繼續不懈地推動室內設計的流行發展與趨勢。(得獎名單請參考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網站:https://www.apida.hk/)  年度大獎暨工作空間金獎  觀博衛浴總部及展廳 裡與外創意 在尊重原有建築的結構與肌理基礎上,將工業遺跡轉變為展示場所,賦予老建築新的生命,1樓為衛浴的美學空間以及情景展示區,2樓則規劃為企業的辦公室。設計團隊在建築內部用極簡的體塊構築出抽象的山體,上下兩層相互滲透、模糊樓層邊界,透過行走過程獲得豐富的觀遊體驗,描繪「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意意象,形成一個具有東方審美 趣味的空間。  居住空間金獎  克制的瘋狂 古月空間設計工作室 追求自然的不完美之美。空間避免運用過多的色彩,以天 然的材料打造出簡約克制的美學空間,不過度依賴裝飾和材料,在不完美中尋找「美」;展現克制、自然、純樸,欣賞不完美之美與時間留下的痕跡,追求自身的寧靜與自在。 期望屋主學會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去欣賞宇宙的秩序、物質的貧乏和精神的富足。  小型居住空間金獎  重覓 山外工作室有限公司 曾長年旅居日本的退休夫婦,總會回憶起那些年在日式旅館的住宿體驗,而當他們步入熟齡階段時,開始考量人生的後半生活。空間融合傳統日式風格,地台鋪設蘆葦編織的榻榻米,在草蓆上席地而坐即能享受慵懶時光;一邊泡澡、一邊欣賞窗外風景,打造猶如置身日本的旅居體驗。透過空間讓居住者重拾旅遊度假的恬意,並展開後半人生的生活。  酒店空間金獎  深圳南山科技園希爾頓歡朋酒店 加設計 酒店坐落在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中心,透過提煉大灣區和深圳歡樂繽紛的生活場景,集合舞台道具和光影佈景構建空間故事。設計延伸自劇院的經典元素,捕捉劇場戲劇性的場景氛圍,演繹一個戲劇化的酒店生活空間,企圖引導賓客進入並以美好隱喻誘發出能引起共鳴的居住體驗。  用餐空間金獎  丘末茶研所 - 年輕的茶飲空間 杭州山地土壤室内有限公司 設計團隊察覺現代休閒飲品多以咖啡、奶茶以及輕型酒飲為主,咖啡以及其他新型飲品的竄起,迅速填滿了大眾的日常生活。而茶飲作為中國的傳統飲品,除了飲用品嚐,更具有觀賞價值;在觀其本質後,設計團隊期望透過空間、坐區的氛圍,茶具、茶道的藝術美學與品茗體驗,讓茶飲更能融於生活之中。  購物空間金獎  ANBONG HOME 塗料展廳 艾克建築設計 如何讓原來深邃場地的壓抑感變得透氣舒展,是空間改造的主要挑戰。 因基地空間細長,設計團隊將前半部分切分為二,製造出先抑後揚、以小見大的空間效果,創造了內向型的空 間和開放性的擴展場域,這也是設計團隊用西方的設計秩序來建立東方空間情緒與哲學的實踐。  休閒及娛樂空間金獎  臻間 深圳市朗聯空間藝術顧問有限公司 此作致力於搭建環境與人文的連繫, 借空間的力量緩解都市的壓抑與不安,讓人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裡返璞歸真、 漸入佳境。以建築語言表現人們崇尚本真、回歸生活本質的情感追求,於無形之中呈現出自然、恬靜、含蓄的藝術狀態。設計師以人的感受為出發、以空間寄情並以本真的態度來詮釋生活的本質,實現人與空間的一致性。  公共機構空間金獎  河源保利生態城•星空小鎮 廣州共生形態設計 此作位於廣東河源萬綠湖畔,為河源市圖書館的分館。空間以星辰為靈感,聚集自然與人文資源打造公共綠地以及社區的「全齡化山水生活悅享圈」。室內的拱頂結構,引入自然採光,天窗則匯聚了立面線條,成就一種形而上的仰望視覺;而大廳的色彩純粹,流線猶如星雲,輕盈柔和。會所則以暗色系為基調,透過不同維度的鏡面設計,產生深邃的視覺體驗。  設施及展覽空間金獎  遠洋長江樽(武漢 museum 國際無界藝術館)  水相設計有限公司 里分之於武漢,恰如胡同之 於北京,是城市無法割捨的文 化頁籤。在包容今昔、東西文 化的武漢江灘,水相設計以現 代語彙再現里分風貌,擷取傳 統合院水平伸展的調性,及西 方建築向上爬升的姿態,拆 解、打亂水平與垂直的向度, 重新拼組後,突顯出里巷關係 的當代場域。  樣板空間金獎  OHV 932 設計事務所 此作是在疫情盛行期間發想的設計,以育有學齡前兒童的年輕夫婦為客群設定,打造適合一家四口的三房樣板屋。設計旨在幫助加強家庭內部的連繫,同時為每個人提供工作、娛樂和成長所需的空間;共享空間採用開放式設計,包含休閒、飲食與工作機能,讓父母可以隨時關注孩童的動態。  學生組金獎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Yeung Hau Yin, Wilson Retreat Centre 此作是一個試圖透過建築,創造人類之間「化學反應」的場所。設計團隊認為「人」是建築的 基本要素,不僅要滿足人們的需求,還要與人們進行從身體到精神的交流;是建築師透過空間、氣息和情感與人對話的一種方式。「人類塑造建築,建築塑造人」這兩個元素如何在建築設計中如何取得平衡是最重要的事情。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室內設計協會HKIDA 編輯」歐陽青昀

2022台灣建築獎

Interior 349

2022台灣建築獎日前揭曉得獎名單,由橫山書法館榮獲首獎;巨大集團全球營運總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德光教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及臺南市美術館二館榮獲佳作。 今年共有215件作品參選,評審團在10月的初選選出共10件入圍作品,並於10月29至31日進行實地勘查後,進行決選會議。 評審團表示,由於今年入圍作品在基地條件、建築類型、規模大小、國際合作等屬性皆大不相同,難以單一標準評斷高下,為力求獎項公正客觀,評審委員們在評選之前先進行共識討論,最後決議以 「設計創意」為評選重點,綜合考量作品能否反應主體特性、創意突破、人文關懷、社會貢獻、執行能力、施工品質等,在激盪與熱烈討論後,最終決選出2022的台灣建築獎的得獎名單。 最終選出一件首獎及四件佳作,其中「橫山書法 藝術館」的建築師年紀雖輕,作品卻能同時展現隽永中有淡淡驚喜的兩種張 力,為喧囂的時代帶來安定的力量,奪得今年建築獎首獎。   首獎  橫山書法館/潘天壹建築師事務所 位在桃園大園的橫山書法館與埤塘為鄰,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建築師以篆刻硯石為意象,將五個硯石內斂而分散的放置在埤塘旁邊,形成流動的書寫地景。 評審認為本案利用東方的合院概念,塑造現代園林遊園式觀瞻,將書法的意境,用建築表現出來,殊為不易;設計概念的落實及轉譯能力十分優秀,且專業團隊緊密配合,整合性高。整體呈現安靜、平和、穩健,有驚奇但不吵雜,節奏疏密拿捏得宜,為難得之作品。 建築師年紀雖輕,作品卻能同時展現隽永中有淡淡驚喜的兩種張力,為喧囂的時代帶來安定的力量。   佳作  巨大集團全球營運總部/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在中部科學園區的科技盒子叢林裡,以企業標誌為創意發想,結合自行車道, 塑造如雕塑般具速度感與流動性的建築體。 評審表示,在都市涵構裡展現企業形象與專業技術,事務所長期累積的素養,對於工法與預算掌控均得宜,整合度高。以民間企業總部而言,對運動的倡議、對市民的開放等公共性,在科技叢林中一枝獨秀,值得嘉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德光教會/立建築師事務所 此案結合在空間美感、教會需求、信徒參與以及有限的預算中,擺脫傳統教堂設計的束縛而有所突破。 建築師以內斂手法,在公共走道引入台南巷弄風以及自然採光,藉被動式節能設計,節省運轉費用。建築外觀則導入後巷文化,雖隱身在雜亂街景中,卻帶有自明性,安靜謙虛而優雅。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OMA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本案翻轉劇場結構,將三個劇場嵌入中央立方體,觀眾席突出於外側,造形美學直接而激烈,延續OMA追求概念性強的造型。 評審認為,它的美是建構出來的美,在試探另一個前衛美學,其世俗與在地的美,從論述來看是清晰的。概念的貫徹、空間的呼應、細部的整合,都十分完整而俐落。 臺南市美術館二館/坂茂建築設計+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利用分散盒子堆疊的概念,將走道規劃在中間,盒子形成的多角度,提供流暢又有彈性的展示空間,解決基地原為地下停車場造成的侷限與困難。 內部屋頂的遮陽造型,會隨著日照變化,在頂樓餐廳以及入口大廳與中間走道,形成光影變化;加上外部碎形結構製造立體遊園的趣味性,多層次的平台為都市帶來美感與機能兼具的場域。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  編輯」歐陽青昀

2022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Interior 349

2022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於10月19日舉行頒獎典禮。典禮選在同樣富有古蹟活化、老屋新生意義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舉行,呼應台北老屋新生大獎20年來不斷推動的核心理念。本屆共12件作品獲獎,除了各類別獎項、評審團特別獎、網路人氣獎,今年還新增了整建維護特別獎,從立面修繕的角度出發,鼓勵市民重視外觀環境。 委員會主席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提及,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從早期的都市彩妝到室內設計、戶外環境,以及近年重視的都市勝興與未來的永續經營,他認為,文化資產已經不只是文化資產,它創造出都市的各種可能性。本屆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委員也表示,本次得獎作品種類豐富多元,展現出老屋空間活化的精彩魅力及整建維護的價值。  住宅類  首獎 周宅/三倆三設計事務所 攝影」朱逸文 優選 拾光縮影 Hometown in Miniature/拾卓國際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拾卓國際設計 加蚋天空/日常經典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日常經典有限公司 住宅類的得獎作品,積極呈現居住者重視凝聚家人相處的生活場所,透過與設計師的合作,打造屬於與家人共享的空間。  非住宅類  首獎 陽明實驗山屋 YANG MING MT. LAB/格式設計展策 攝影」朱逸文 重新思考遊客中心服務的可能性,透過設計重新梳理國家公園的人文與自然,並於自然⽣態中導入「品牌思維」、「以⼈為本的⽂化體驗」,讓陽明山成為一座與時俱進的國家公園,也作為整體國家公園公共服務創新的起始點。 優選&網路人氣獎 OLYMPUS PLAZA TAIPEI/元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大稻埕分公司 攝影」朱逸文  歷史建築『幸町日式宿舍』/文房/頂禾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朱逸文 時境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黃筠舒提到,一間房子存在三四十年甚至是更久,在改造的過程中,如何展現它的歷史脈絡、環境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對於歷史的詮釋、如何面對大眾以及這個過程是否能獲得共鳴,都是此次評選的標準。  社區空間類  首獎 昌吉基地/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攝影」朱逸文 以社區營造的據點為出發,開放性及公共性為核心理念,打破既有空間格局限制並改善通風採光,除作為蘭州斯文里整宅地區公辦都更工作站使用外,也延續讓社區共享共作的使用型態。 優選 雙連大溝 (宮前町砌石大溝)/雙連一把青 攝影」朱逸文  同在大安─咘咕居/島嶼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攝影」朱逸文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黃舒楣提到,社區空間類要看見的不單是建築自身的心聲,還要看見它與周邊環境的互動,鄰里的關係、動植物、人事物所帶起正面的影響與回應。  整建維護特別獎  廈川玖肆/川端藝會所 攝影」朱逸文 以嚴謹考究的態度修復立面磚瓦構材,除保有昔日的風采,更是形塑整體街區景觀及氛圍的重要節點。  評審團特別獎  齊東街日式宿舍群修復工程/許伯元建築師事務所 攝影」朱逸文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意點創異股份有限公司 編輯」歐陽青昀

第十五屆TID AWARD 美好,存在真實之中

Interior 349

2022 年秋季,第十五屆TID Award 在萬眾矚目下圓滿落幕。本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雖參賽件數略減,卻也在數位工具助力下,讓評審過程更加效率化,得以密集討論作品內涵。   第十五屆TID Award 頒獎典禮。 主辦單位CSID 理事長趙璽表示,近年來大環境變化不斷,疫情、戰爭無不擾動人心,在諸多考驗之中,TID Award 希望透過設計力量慰藉大眾,不僅在私有空間為業主建立美好的生活藍圖,更積極推介優秀的公共空間設計,鼓勵設計師懷抱服務意識,以己身專業利於公眾與社會。同時,TID Award 亦期望透過空間設計為時代發聲,跳脫淺層的美感與風格追求,從中呈現時代觀點、設計力量。本屆大會共邀請19 位評審參與(12 位複審評審:王耀邦、甘泰來、何以立、沈中怡、林平、胡德如、張耿華、梁豫漳、莊豐賓、郭旭原、黃惠美、謝禎舜,7 位決審評審:官政能、林友寒、姚仁祿、胡朝聖、張基義、陳瑞憲、楊仲儀,以上依姓氏筆劃列名),包含建築、空間、文化、藝術、教育、文創領域等背景,齊同以多元觀點選拔優秀作品。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趙璽。 TID Award頒獎典禮,主持人Oli 澳莉與林彥穎設計師。  居住空間類  反映當代生活的個性展現 多位評審指出,或許是當今數位平台與相關社群取得資訊更加容易,住宅類參賽作品尤其有同質性偏高之情形,屢見似曾相識畫面或是時下流行的手法、材料、色彩,讓多數作品個性反而顯得扁平,是較為可惜的地方。   在住宅類別中,評審主要關注重點有五項:一、平面與機能配置是否確實服務使用者,具備合理動線與功能鋪陳;二、在疫情持續三年下,設計者對於生活空間多元運用的思考;三、居家空間能否展現居住者的個人特質,而非依附當今流行趨勢;四、環保意識的體現;五、空間的整體氛圍是否動人,能否令人油生居住欲望。   總體而言,在住宅類作品評選中,評審認為住宅為高度客製化作品,無需迎合大眾,應更加重視立基於真實的生活感,設計者有否將屋主個人的氣質底蘊與生活期望展現於作品之中。除了不以完美驚豔的視覺風格,或是精工雕琢來取勝,平面布局的特殊之處也是另項重點,合理的動線與機能布局,作品表現出設計者的企圖心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想像性,亦是突出的關鍵之一;尤其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異地辦公與空間運用多元化已成為當代生活常態,場域不再受限單一定義,居住空間如何具備功能多元且形隨機能的彈性,將是今後持續關注的議題。  商業空間類  合理布局與機能落實 商業空間類的參賽作品亦出現均質化的現象,不乏作品有包裝精緻卻未現清晰設計觀點之遺憾。商業空間類別的評選重點聚焦在四項:一、整體規劃是否理性合宜,能助於業主達成營運目的;二、家具與功能布局是否合理,滿足使用便利與舒適性;三、設計思考能否跳脫制式樣態,在有限的空間與條件下作出突破,開創新局;四、空間整體是否具有想像性、故事性、趣味性之內涵。   雖說商業空間類別作品,受到預算規模或基地條件影響甚鉅,評審們仍然期望設計者可以跳脫精裝皮層的雕琢,更加重視實用面與精神面,並以品味成熟度、設計語言的穩定性、作品完整性與創作精神進行評選重點;其中討論最多之處,尤重作品是否具備清晰的設計觀點,並且一以貫之的呈現在空間裡,以及平面布局在營業面與使用面的合理性。評審期望,設計者能在有限條件下展現作品的獨有意義,作出非同制式的突破表現,為空間道述動人故事。    工作/公共/展覽/臨時建築類  聚焦公共意義與整合力 工作空間、公共空間、展覽空間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在此一類別中,評審聚焦在能否展現當代真實的生活樣態,同時關注設計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主要評選重點有四項:一、圖文資料能否完整陳述全作;二、重視公共性的存在,設計思考是否體察時代所需,具備服務大眾意識;三、設計能否反應當代真實的生活面;四、設計者是否展現專業之外的跨領域整合。   評審認為,美來自於日常,但更需要超越日常,尤其在疫情考驗後,社會結構與生活型式均已改變,人們對生活空間的期許亦有所不同,當代正朝著空間分類邊界益加模糊、場域功能愈發多元定義而發展;在期望與使用、想像與務實之間,各種新樣態新可能也將從中蘊生,對設計者而言不僅是必然的挑戰,亦是考驗整合能力的課題,面對上述趨勢,設計者能否從中提出新的觀點與嘗試,將備受期待。      後記  立基真實 反應當代 今年已邁入第十五屆的TID Award,是華人空間設計的指標競賽,十多年來累積了豐富的歷史與傳統,是當今華人設計的縮影,它發揮亞洲設計的影響力,每屆的金獎作品被視為反應當代主流價值的重要指標。   評審提醒,美並非單一,或許受到數位媒體與社群網路所影響,發現許多參賽的攝影圖片有重秀感、輕真實之情形,期許年輕的設計一輩應自我提醒,相較於仰賴構圖或是修圖效果,作品的真實面及內涵才是真正的重點核心,呈現手法若能減少秀感、跳脫表象,將能更加誠懇地展現作品全貌。   除了作品入選的原因不在風格或視覺驚豔取勝,本屆評審討論也十分重視空間裡的精神性,關注設計者面對基地條件限制時,如何進行解讀並提出解方,以及能否以洗練手法建立人與空間之關係。此外,所有的創意發揮都不能抵觸法規,而完整詳盡的設計說明與圖面呈現、圖文確實印證......等亦是重要關鍵。   第十五屆的TID Award 期以多元觀點與專業評鑑,共同選出具備品質、美學、合理、純熟,並能對當代生活品質有顯著改善之實作,同時也期勉設計人,在時代洪流之中,能擁有不依附潮流的勇氣,真誠體察業主與所在環境,發揮專業價值,自信提出當代見解。   設計師之夜。   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