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56

呂世民 林怡菁 │ ​2011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設計師是生活經驗的分享者,解決問題的實踐家,同時創造空間的無限可能。"    設計是美感及實用的平衡。對美的品賞,是豐富精神生活所必須的過程,但缺乏實用機能的美則是空洞的,因此設計團隊相信,好的設計是以人為本,並且在經濟和美學的原則中取得適當平衡,針對各專案的獨特性,加上豐富的室內設計經驗,做出創新又配合客戶要求的設計風格。重要得獎紀錄如TID Award、A' Design Award、Red Dot Award等。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獎」帶來的轉變? TID Award是設計師的夢想舞台。每個設計委託我們都全力以赴,因此希望得到來自老師、前輩、業界的肯定,這是參賽的初衷。2011年獲獎後,我們有機會到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和誠品講堂演講,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經驗,代表外界開始注意到我們;另外,有越來越多陌生客來詢問設計規劃,在招募人才上也更為順利。   我一直謹記一位長輩給的教誨:一、不要大頭症;二、不要失落。「上台靠機運,下台靠智慧」,光環不會永遠都在同一人身上,當鎂光燈在你身上時,盡全力表現到最好,換別人站上台時,也要在台下給予掌聲並真心欣賞,這是我從TID Award學習到的精神,也成為成長的養分,深深影響著我的處事原則。   呂世民、林怡菁獲得「新銳設計獎」的作品《品茗宅》。充滿濃厚的人文氣息,亦虛亦實的彈性讓空間可隨機能變化及轉換心情,產生更多可能。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工作一定會有不順的時候,轉換心境找尋可行的切入點、保持心態的正面性非常重要。閒暇時我喜愛騎腳踏車,其實騎車也是一種人生哲學的實踐,上坡講究技巧和毅力,下坡則靠腦力,一股勁往下衝很容易造成意外,如何取得平衡亦是過程中需著墨的要點。我常跟同仁分享,室內設計是個可持續累積的產業,我們每天都在見識與觀察美好的事物,同時也需順應時代潮流持續學習,這些因素都能促使自己不斷吸收,並從中獲取不同的靈感和想像,面對挑戰時也能較為游刃有餘。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相即設計成立於2009年,十幾年來我們持續調整公司的發展方向,企圖以穩固的基礎發展更多面向的設計範疇;時至今日我們服務了許多B2C的客人,近幾年來更嘗試接觸B2B的客層,接連與連鎖餐飲集團及地產開發商合作,彼此交流切磋,藉此提升公司的眼界與前行能量。對於相即的期許,希望能為設計圈盡一份力量,提供更完善的工作舞台,以及不同於以往的多元性設計。 近期代表作《雲鼎》。利用有機且流暢的線條輪廓,勾勒出空間的韻律,讓設計概念相互對應。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年輕學子或後進,我認為可以盡早接觸業界,不論是求學時多與教授、外聘講師互動,或是參與室內設計相關的活動、講座等,可提升自己對室內設計行業的了解,並挑選適合個人性格(personality)的職位;此外,我覺得跨領域學習的能力至關重要,一位優秀的室內設計師,不單只需熟稔設計、繪圖,而是需培養全方位技能,並將其融會貫通於每個委託案的執行上,同時也必須開敞心胸,用清澈的眼光洞察產業演進,扎穩根基、踏實前進。   資料及圖片提供」相即設計 採訪」陳映蓁

沈志忠 │ 2008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6

 "設計師是空間藝術家。藉感性創造創意、以理性面對問題;引領人們看見原始之美,替生活提供解決方案。"    沈志忠是沈志忠聯合設計的創立人兼設計總監,其在2005年成立X-Line Design Studio,隨後擴展成立了沈志忠聯合設計公司。畢業於著名的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憑藉在室內設計方面的過人技藝,屢獲殊榮,獲得INTERIOR DESIGN、ATTITUDE等國際知名設計媒體的認可;還曾在各種設計比賽和社團中擔任評委。亦於2017年成立朕璽國際有限公司,擔任高端精品家具代理商,引進各式精品家具到台灣,為大家實現心中理想家居的面貌。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獎」帶來的轉變? A:依稀記得公司成立初期也是TID Award剛創立不久,作為台灣第一個讓設計師可展示作品、獲得肯定的平台,自然吸引了各大媒體的報導,基於這個契機讓我留意到這個比賽,也因為那時還在創業初期,期待讓更多人看見我的作品,便報名參加TID競賽。順利獲得新銳設計獎後,開始受邀至不同論壇進行演講,同時也有來自媒體的關注和報導,這是讓公司和作品更廣為人知的契機,因此我認為TID Award是一個很好的曝光與宣傳平台。 沈志忠獲得「新銳設計獎」的作品《Gallery More》。賦予服飾店另一層意涵,將遊逛美術館的經驗帶入空間中,以欣賞藝術品的眼光看待服飾。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A:設計對我而言,已經是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元素,相信從事設計相關行業的大家也會認同這句話;做設計的時候,我們需要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並解決問題,面對每個業主都會遇到不同考驗與不同需求。我認為在談論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前,應該先探討一個關鍵重點,就是你了不了解這個行業背後實際運作的know-how,例如規劃、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等,因為保有熱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設計者必須持續具備分析、找尋和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A:從事設計行業至今已將近20年,我現在對未來的展望與期許,是思索公司下個20年的執行方向,如何調整公司整體架構,因應更彈性多元且具挑戰的趨勢,藉此創造更亮麗和寬廣的未來;同時,我也不停探尋機會,企圖衝破地域限制,跨出台灣,讓設計之力發散到更多地方。 近期代表作《A Home Away from Home》。落地窗的存在充分引景入室,模糊室內外界線,創造寬敞體感;適當安排空間隔牆,形塑流暢動線。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A:我的建議是對這個產業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且不執迷於追求表面的光鮮亮麗。身處網路迅速發展的時代,知識和資訊唾手可得且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沒有時間與地域上的侷限,正因如此,我覺得新進設計師必須有視野的高度和思考的寬度,需要實際去了解與考察行業背後的辛苦,更得明瞭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心思,未必會得到對等的回報;另一方面,室內設計師的創新和創意,都需將「以人為本」視為原則,不同的案子在每個階段自然會遇到不一樣的問題,因此,無法以一套制式的思維去定義室內設計。   此外,我也認為想要持續在室內設計行業發展的設計師們,應該要時刻保持意志力、企圖心和熱情,要懂得感激遇到的每個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成長的養分,促使我們成為更優秀的設計師。如果有計畫成立自己的團隊,那更需要養成主動的態度,學會承擔責任,不忘初衷、不輕言放棄,才有可能持續挖掘設計好玩有趣的一面。   資料及圖片提供」沈志忠聯合設計 採訪」陳映蓁

邱柏文 王菱檥 │ 2012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6

 "設計師是將夢想實體化的築夢者,創造五感化虛為實,以設計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拉近設計與大眾的距離。"  邱柏文(Johnny Chiu)是柏成設計JC. Architecture & Design和OUT Scholarship的創辦人,以新穎觀點和理念推動的作品受到肯定,更是首位獲得WAF/INSIDE 世界建築/室內設計節獎-年度大獎的台灣設計師,擁有GQ Of the Year、Red Dot:Best of the Best、Good Design Award等榮譽獎項。具吸引力和不因循守舊的設計作品,使他成為定義亞洲設計的關鍵人物,並經常受邀擔任各大獎項評審之一。 王菱檥(Nora Wang)是柏成設計JC. Architecture & Design共同創辦人與設計總監,同時擔任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與師範大學設計學系兼任講師。2015年發起OUT Scholarship旅遊獎學金,鼓勵學生出國探索,以培養台灣新一代設計人才。 1.參加TID Award 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首次參賽的那一年我剛回到台灣,事務所正處於剛起步的階段,由於當時聽說TID Award 在設計界中非常有聲望,心想既然創立了事務所,就去試試看吧!所以就抱著嘗試的心態,期待能將努力完成的作品透過參賽傳遞出去,讓更多人看見。 《貝貝西點Les Bébés》得到第六屆的新銳設計師獎,不僅是一種認可更是榮譽。得獎的經歷讓我們有機會前至多間學校演講,分享經驗案例、傳達設計理念,並在過程中發現,原來「分享」竟是如此令人愉悅的事情。在設計的路上,一直以來都抱持著「持續努力」的精神,以熱情為每個業主創造符合期望的有趣空間。 邱柏文(Johnny Chiu)、王菱檥(Nora Wang)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貝貝西點Les Bébés 》。靈感來自於純粹優雅的蛋糕,藉其純淨語彙傳達品牌精神,引出人們對甜點的幻想及渴望。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柏成設計JC. Architecture & Design 涉略的領域多元而廣大,無論是建築、室內設計、家具設計還是交通設計皆是以專業而真誠的心去完成。我認為只要設計能夠改變社會,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就是持續前進的動力來源,進而懷抱熱情克服眼前的所有挑戰。 雖然設計能夠改善生活上的不便,卻不是每個人都能立刻接受新的事物,例如過去與較為保守的銀行業合作時,新舊思想間會發生碰撞,因此遇到許多無可避免的困難,但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各行各業的設計觀感中,能夠收獲許多新奇想法與體驗,並根據產業屬性去規劃空間,帶給業主對設計的全新想法。 當遇到困難時,我鮮少因煩悶而嘆氣,因為對我來說每個挑戰都是學習的機會,有句名言說:「過去的一切經歷,會成為今日的養分。」遇到困難或是失敗時,不去怨天尤人,而是從經驗中思考出更好的改善方案,記取教訓展現更好的樣貌。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我期許能在國際領域中持續前進。舉例來說,當初打造作品《鳴日號》時,是期望能夠用設計傳遞台灣人文風情,進而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從文化、歷史、設計等不同觀點,一點一點的深入認識,了解台灣不是只有夜市或是101 大樓等景點,而是有著豐富多元的文化風貌。 作品《鳴日號》在國際獎項中得到認可時,對我們來說是創下了極有意義的里程碑,透過國際平台的曝光,讓世界看見台灣,而火車的敞開視野,也勾起了人們踏上寶島一探究竟的興致,引領大家坐上火車一邊品嘗當地美食,一邊欣賞窗外景致,打開城市風景感受台灣的各種面向。我期望藉由在日常的探索中,無論是交通工具、銀行,抑或是餐廳椅子,都能突破傳統框架,揭開設計的多重面貌。 近期代表作《鳴日廚房 The Moving Kitchen》。以竹編、木頭、石頭等材質捕捉台灣在地色彩,玩轉台灣元素迎向嶄新的台鐵美學。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在學習的過程中,想必會如海綿般吸收到各樣知識與經驗,周圍五花八門的聲音或許會令你感到混亂,但請記住!設計並沒有固定手法,跟隨自己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傾聽內心從中建立屬於自己的語言,堅持並貫徹理念。或許,剛開始的一、兩年會感到迷茫,需要不斷摸索適合且喜愛的風格,但只要堅持下去,從自身的教育環境、生長背景,無需複製他人語彙,自然就能找出屬於自己的設計論述。 資料及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JC. Architecture & Design 採訪」林靖諺

唐忠漢 │ 2010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6

 "有人說設計師是空間的導演,也有人說是領航員,但我認為設計師就只是純粹做好空間與情緒之間對應關係的一個中介者。"  「人生路上只要記住一件事,就是尋找你熱愛的東西」,唐忠漢設計師認為,設計是源自於對生活的熱情,他強調自然、清晰的原始設計,不僅象徵年輕與活力,也代表未來空間的發展方向。近境制作創立於2003年,從僅有3人的小團隊發展茁壯成數百人的設計公司,他們的作品中,透露著強烈的地域色彩,至今仍秉持著最好的設計便是創造未來。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獎」帶來的轉變? 我們從2007年第一屆TID Award就開始參與競賽。在當時,TID Award不僅是年輕設計師發表想法的平台,也是每個人夢想中的重要獎項。而我發現,在準備參賽作品的過程中,也是重新梳理自我作品的一個機會;在整理時,你會反芻當時的設計過程,重新思考設計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也會發現自己設計的不足之處,而這些都將進而觸發我的設計思考、成為日後的養分。經過四年的努力,以《綠光L宅》獲得2010年新銳設計獎的肯定,也讓我們獲得莫大的信心和設計能量。在過往的作品中,滿足業主的需求、將業主的想像具體化是我們的首要目標,但現在我們更重視「作者」存在的意義;身為作品的「創作者」,將人、情感、機能與美感作為設計的核心元素,除了要「做」設計,更要「開創」設計。 唐忠漢獲得「新銳設計獎」的作品《綠光L宅》。從空間中最原始的調性中著手,從自然、光線與材質的運用焠鍊出最精簡的空間本質。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設計這條道路非常辛苦,它充滿荊棘跟挑戰,有許多現實面的阻擋、不得不妥協的問題等,而且它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需要協調、溝通,透過眾人之力才能完成。我覺得在設計過程中獲得的「情感回應」,是讓我能夠持續突破並前進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做設計時你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事物,在與他們互動與碰撞時,那種未知與期待,會令人感到熱血沸騰,也會進而開啟對自我的探索。如同音樂感染人一樣,設計也傳遞著一種很特別的「感動」能量,讓我有不斷保持熱情的動力。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近境制作從2003年創立至今,已經邁入第20個年頭。我期望我們能在這充滿變動的世代裡,依然保持著安定與穩定的心,用謙遜的態度來思考創作,用真正的好設計來回應社會;讓公司在逐漸邁向成熟的階段裡,不止步於前,而是繼續突破自我,創造出更具有代表性、有差異化與創新的好作品。 近期代表作《進取的極簡》。以簡馭繁的侘寂思潮,用微水泥表現室內量體的曲線、弧度、光線、時間的四維空間,重譯極簡本質。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很多年輕設計師容易受大環境影響而做出許多不得不的決定,如何找到自己與他人的「不一樣」之處,是很重要的課題。我們常常因為不了解,所以對於自己的想法抱持著是否正確的疑問,但其實,設計的概念本身並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成不成熟、深不深入的問題;設計並不是一場考試,而是open book的累積,藉由科技的便利去加以探索文學、哲學、藝術與音樂等各個領域,用知識儲備強化你的概念,讓自己避免陷入流水線的操作、避免成為單純設計的搬運者,而是建構更佳成熟與完整的想法,做出好的設計作品。 資料及圖片提供」近境制作 採訪」歐陽青昀

邵唯晏 │ ​2009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6

 "設計師是結合洞察力和整合力於一身的美學實踐家。"  邵唯晏活躍於設計界、學術界和藝術界,承襲當代非線性的思維脈絡,前瞻的思考和作品引起各界的關注,過去媒體稱「野蠻80後」,現稱為「超智人」。他主持國內外幾家設計公司,在國際上獲獎無數。設計上強調實務與調研的相輔相成,在交大攻讀博士時就已榮獲傑出校友榮譽。曾受邀法國 INNODESIGN PRIZE評審,並於威尼斯雙年展策展,受到Itsliquid和Domous的關注報導。2022年也擔任台北城市博覽會之區策展人,並著有《當代建築逆襲》、《設計.未來.超智人》、《玩物尚志》。以設計思維為發展核心的多元身份,在角色變換的過程中建構出自我的設計論述。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獎」帶來的轉變? 2007年末我從安藤忠雄事務所實習回來,便開始了獨立開業和攻讀博士班的雙重身分,當時台灣還沒有太多空間設計相關的競賽,最初得知TID Award時,正好手上有幾個在概念、美學和完整度上都有不錯呈現的作品,於是便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報名參賽。希望能在台灣找到一個可以表達設計想法的平台,檢視這些實際落實後的作品究竟做得好不好?能否在專業領域獲得迴響?本著這樣的初心,我參與了首屆TID Award競賽。2009年,我以《國民黨黨史館》獲選新銳設計師獎,得獎對我的影響可分成對內及對外兩個層次。對內來說,獲獎讓我對於從建築跨界到室內設計領域的T型發展更有信心;對外來說,讓我在那段時間得到許多媒體的關注,從而提升了知名度。 邵唯晏獲得「新銳設計獎」的作品《國民黨黨史館》。顛覆傳統思維,以「傾聽」為概念,塑造「放低身段、傾聽人民」的理念。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室內設計相較入行門檻較低,從業者相較其他設計領域也來的多樣,因而形塑了一個極競爭的環境。2010年我以《樹下》獲得TID金獎,記得當時終審的吳光庭老師曾表示,這個作品將數位設計的思維和操作從建築帶入室內領域,在台灣形成一個跨領域的表率。這個評價對我日後影響深遠,藉由將跨域理念帶入室內設計圈,為產業激發新的可能性,並發展成操作設計專案時的一套完整論述。保持跨領域思維,引入其他領域和學科的思考進行輔助,成為我從事設計工作的一項重要方法學,透過項目在尺度、類型與設計歷程的多樣性,持續保有跨領域知識與資訊的廣泛攝取,創作出與時俱進的空間作品,是我與團隊保持熱情的關鍵所在。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從最初的一人工作室開業迄今,我已經在設計圈打滾了十多年,這個世界運轉的速度很快,檢視2023年當下後時代的生活方式、技術、思維等層面都有大幅度的躍進。空間作為回應人類文明進程的載體,在設計上也應有所突破,在這個思考脈絡之下,我除了期許未來能持續執業,同時也能保有與時俱進的2I能力:洞見(Insight)與整合(Integration)。在室內設計圈持續誘發新聲音、注入全新的設計、工法、材料,並保持對產業一定的敏感度及熱忱,並將其匯整成系統性的文本和論述,持續在出書的道路上走下去。 近期代表作《大地眺望台》。設計強調讓人與周遭景致維持開放式交流,室內則塑造與自然共生的環境。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從2009年榮獲TID新銳設計獎以來,已過了14個年頭。回顧自己的從業經歷,我始終認為設計是一個沒有邊界、不存在標準答案的產業類別,它最重要的價值在於要做到與時俱進!要能持續利用跨領域的思維和能量,讓不同專業的訊息、知識、技術碰撞出新火花,這也是我和竹工凡木團隊的核心價值!最後二句話送給後進的朋友們:「知識的交互決定你的創造能力, 認知的維度決定你的進化深度。」,共勉之。 資料及圖片提供」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 採訪」歐陽青昀

同達大理石 × NAKNAK|輕鬆開啟石材的對話與想像

Interior 354

石材是大自然的饋贈,是漫長歲月的積累,其獨一無二的紋理與結構,皆述說著不同的故事。作為珍貴的資源,建材是它廣為人知的運用方式,除此之外,近期更陸續有眾多石材廠商與設計團隊投入開發生活配件,期待石材能以更親近大眾的方式走入生活中,引人領略自然界的美好產物。 成立已50年的同達大理石,是業界薄板建材的標竿品牌,第三代彭彥富經理離開熟悉的金融行業,回到花蓮接班,面對石材產業的沒落,他活用餘料、結合工廠專業加工技術,再導入設計的力量,致力替石材開闢新的康莊大道;更積極參與設研院的T22計畫,除了打造高價值感聯名商品,亦透過「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展現他的企圖,期待辦公空間成為新的起點,傳承精細的大理石工藝,擴展品牌能見度,帶領同達大理石邁向下一個50年。   此次與同達大理石合作的設計團隊「NAKNAK」,熱衷於探索不同的場域與媒材,總監曾彥文屢屢在生活用品市場創造出簡約又不失質感的佳作,此次跨足空間設計領域,他直言是個全新的嘗試。本期專訪邀請兩位分享合作過程。   創立於1973年的同達大理石,至今已有50年歷史,彭彥富已逐漸進入管理核心,企圖帶領品牌突破石材產業面臨的凋零與斷層。他分享了同達大理石的歷史演進,第一代的爺爺主要從「鑽圓盤」起家,第二代為他的父親,則鑽研出領先業界的薄板建材、輕量化大理石建材等;而他作為第三代,面臨到石材產業日益沒落的困境,他便發揮年輕人靈活多元的思維,努力打破大理石大多運用於建材的刻板印象,嘗試導入設計的力量,發展各式日常生活小物,希望拉近大眾與大理石的距離,讓石材成為陪伴日常的好物,使用者可以直接觸摸以及了解不同石種的特色,而設計的介入,則有助於提升商品之品味。 同達大理石第三代接班人彭彥富。   返家接班的契機 有鑑於求學階段就讀商科,彭彥富畢業後即從事金融相關行業,他笑說:「在台北工作時,三不五時會接到爸媽關心近況的電話,但直到去年的某次通話中,他們的語氣略顯沉重,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想了解我有沒有回花蓮接班的意願,若沒意願也沒關係,那就讓同達大理石在適當時間畫下休止符。」,聽聞這段心裡話後,一股不捨的情緒油然而生,以前雖然常一派輕鬆地跟父母說,覺得太辛苦就不要做了,但當這個狀況可能成真時,內心卻又深感可惜,也認為如果截斷了技術傳承的可能,將會是不可抹滅的遺憾,於是,他便毅然決然地結束台北的工作,返回花蓮學習石材廠的經營眉角。 洞石拆板照。   石頭與他自小緊密串連,作為在工廠「打滾」的一員,彭彥富對石材更是有著超越常人的情感。他回憶,以前生意很好、常面臨缺人手的問題,因此閒暇時就必須留在工廠幫忙補料或排板等,他認為這是家中經營生意必然會經歷的成長過程。而小學六年級的某次自然科學課中,老師要求每位學生準備石頭進行鹽酸實驗,他隨手抓了一片工廠隨處可見的大理石帶至學校,竟引來同學的驚呼,大家驚訝於紋路的美麗,令他對大理石充滿自豪,這個自豪感是埋藏於他心中的一粒種子,成為他的感情寄託,就算長大成人、離開家鄉,這顆種子還是不停萌芽,這份看不見卻深刻的羈絆引領著他回到花蓮,與石材共譜未來,「我很喜歡當大理石的小孩!」 同達大理石工廠一景。   從不同想法中整合方向 花蓮是個石材產業聚落,例如光華工業區、美崙工業區皆有眾多工廠運營,彭彥富表示,雖說石材廠的榮景不似過往,但還是很多二、三代漸漸回流,大家都對這個天然材質有深厚情誼,也會彼此認識交流,探尋更好的發展方向;接班者們經歷過不同行業的歷練,涉略的面向較為廣闊,或許擁有較為靈活的思維,但長輩們經營工廠3、40年,亦有一套處事邏輯和想法,每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和立場不同,理念差距讓爭執成為不可避免的狀況,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可說是稀鬆平常,因此衝突過後的冷靜思考甚為關鍵,雙方的初心皆是希望工廠往好的方向邁進,如何釐清並融合各自論述中的優點,再重新導正問題,是接班後持續學習的課題。 同達大理石工廠一景。   用設計替石材敘事 彭彥富驕傲地說道,同達大理石最大的特色即為不設限,「彈性」這個名詞深根於品牌精神中,「從建材到日用物件,我們什麼都能做,甚至連邊角料都能夠加以運用,這是同達的優勢,也是與其他工廠的差異之處」。 除了發展薄板建材,第三代接班者亦致力發展生活小物,藉機拉近一般民眾與石材的距離。 而參與T22計畫的契機,源自於一通電話。彭彥富提到,當時還在金融業打拼的他,接到了設研院同仁的聯繫,雙方共同討論花蓮石材的現況以及願景,他發現T22的輪廓跟他內心想法不謀而合,既然設研院提供了這麼好的平台,他樂於嘗試且投入。 攜手禮拜文房具以及設計團隊NAKNAK,共同推出以原石製成的文具系列「MARBLESCAPE」,由此可見同達大理石對於小物件的精細加工能力。 第一階段「高價值感聯名計畫」攜手文具選品風格品牌禮拜文房具、以及設計團隊NAKNAK,共同推出以天然大理石所製作的筆座、名片座、削筆器及磁鐵的「MARBLESCAPE」系列作品,保留原石的自然面,輔以最小幅度的機械加工,將原始質地及理性切削美感融入文具用品中,深獲好評;第二階段「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更與NAKNAK二度合作,翻轉舊有生硬封閉的辦公空間,作為工廠的全新起始點。 同達大理石工廠一景。 設計是抽象的概念,當初在與長輩溝通「打開工廠」的過程中,是否有遭遇反對?彭彥富說,父母都認識曾彥文設計師,對他的實力和執行力很放心,總體而言雙方頗有共識,但長輩還是會擔心工廠開放後技術容易被窺視,但彭彥富倒是認為,如果只是關起門來埋頭苦做,技能會隨著時間慢慢流逝、甚至被遺忘,但若讓外界理解同達大理石的深厚實力,其實有助於發展更多可能性,探尋更寬廣的機會。 同達大理石工廠一景。 過往雜亂無章的辦公室,是改變的第一步,他試圖替廠辦注入靈活性及活潑感,雖然尺度小,但充滿各種潛力,它可以是Co-working Space(共同工作室),可以是展示間,也可以身兼閒話家常的咖啡廳,就如同工廠雖然規模較小,卻有著什麼都能做的執行力,這個新的辦公空間,不僅承接著師傅們的寄託,同時也象徵著未來展望。   乘載夢想的小船 針對後續規劃與願景,彭彥富指出,日後將著手改造工廠門面與內部環境,同時亦會引進新的機具,不斷精進品牌的競爭力,期待透過與其他領域的合作,逐步擴展同達大理石的能見度,踏實向前邁進。他剖析,「設計」二字對傳產而言是非常新鮮的觀念,設計端和工廠端如何彼此切磋、激發火花,推出令人為之驚艷的商品,是他接下來亟欲創造的藍海;「同達大理石的經營者和員工們,就像在同一艘小船上,不知道前方迎接我們的風景是什麼。但經歷了T22計畫的關照與扶植,我更加確定終點是一片寬廣無邊的海洋,只要我們不斷改造小船,讓它安然渡過湧浪、漩渦、激流的挑戰,就可以收穫更光明的未來!」彭彥富如是說。    同達大理石  同達大理石發展至今已經進入第50年,是走過半個世紀的老石材加工品牌,秉持「小細節 × 高品質」的核心條件,不斷地提升技術門檻,將技術融合於產品中,將產品的細節做到極致。最廣為人知的產品為「大理石薄板」,是全台灣唯一能將大理石薄板量產的工廠品牌,利用專門技術將大理石製作成薄板,降低成品重量50%以上,讓大理石能夠像磁磚一樣,以泥作方式直接貼在牆上,大幅降低了大理石施工的複雜度。走過半世紀的同達大理石,未來將會從日常的角度切入,讓大理石從牆面走進你我生活當中。   一起迎接下個里程碑 負責操刀同達大理石改造案的NAKNAK設計總監曾彥文表示:「從商品聯名開發到改造計畫,由於雙方理念契合,進程十分愉快,我也參與了彥富回來接班的過程,T22牽起的這段緣份,讓我一同見證同達大理石的成長和新樣貌。」 NAKNAK是專精於產品設計的團隊,頭一遭踏足空間設計領域,需面對的困難還不少,最大的侷限在於預算限制。曾彥文不諱言地說,聽聞預算應該會令大多設計公司打退堂鼓,但由於先前建立的合作情誼,讓他決定傾盡全力協助,業主提出的需求很單純,就是改造辦公室,但他認為,應從頭梳理與檢視石材廠的真正需求,再以Branding的概念進行重塑。空間改造只是當中的一個環節,如何強化與顧客的互動、提升來廠體驗,更是亟需關注的重點。 同達大理石作為薄板建材的第一把交椅,此次藉由改造機會重塑品牌對外溝通的形象。   有鑑於此,曾彥文從大門外牆、廠辦外觀到辦公室內部陳設,以遠、中、近三層不同距離的軸線來與大眾溝通,逐步鋪陳同達大理石希望重新形塑的品牌定位及優化參訪經驗,他不停思索如何以最小的資源預算,發揮最大的效益,透過遠、中、近三道接觸點串起工廠面貌的完整性,所有的設計出發點,皆奠基於品牌的對外形象,試圖讓空間調性和企業精神相互緊扣,演繹經營者的專業、誠懇與熱情。 廠區的巨大原石。 「本質性」是貫徹於本次計畫的核心,曾彥文分享,初訪同達大理石,震撼於各式機具和石頭的巨大,而亂中卻有序的作業流程令他印象深刻,如何如實展現業者的本質調性、專業能力和未來願景,是他對改造的期許,所有變革皆依循前述三大主軸,保留既有的工廠氛圍,透過小範圍的調整疊加場域價值,也從中提點出品牌的嶄新觀點。   保持彈性,突顯專業 設計師將原先顏色斑駁的外觀圍牆(遠層)以統一沉穩的色調呈現,在入口處即闡明內斂質感,隱喻職人們的個性和務實心境,而招牌字體低調卻自信的宣示品牌在加工技術上的領導地位,襯著後方中庭區域的天車和原石,畫面大器俐落又予人記憶點。 辦公室外觀作為第二層的溝通軸線,設計語彙貼近工廠意象。 辦公室外牆(中層)經由重新整理,著重於突顯「同達大理石」的力度,捨棄華麗繁複的素材,改以具粗獷韻味的工業語彙構築,回歸樸實的功能性,更以獨有的薄板技術打造專屬的廠辦外觀。 利用引以為傲的薄板建材營塑牆面與窗框,藉由實作讓人更理解與認同品牌優勢。 曾彥文進一步解釋,他期待造訪者能在一進一進之間,感受品牌獨家的技術專業,因此,立面及窗框上特別鋪設同達的薄板建材,而刻意留白的區塊更彰顯出薄板的斷面,領人了解厚薄板的尺度差異,藉此加深空間設計和特色產品的鏈結,「期待透過巧妙的設計手法,加深大眾『需要薄板建材,就找同達大理石』的意象」。 通透的玻璃元素模糊室內外界線,也引進充沛採光。 與業主一起找尋適時、適地、適人的適切性,而非套入放諸各地皆通用的刻板美學,是曾彥文的期許,以同達大理石而言,辦公室就是廠內管理階層人員及客戶主要使用的活動空間,以加工製造為主體的工廠來說,就是一個根植於每天不斷變動運作的廠區內的廠辦空間,因此在整體布局上並不以陳列精準、單一不變的唯美展示為訴求,而是塑造一個恰如其分的真實空間面貌,呈現人在其中的使用、互動溫度,以及廠辦的日常活絡狀態和不可預期之美。 融入工廠氛圍的辦公空間,樸實且親和,讓此處成為靈感交流的發散地。 辦公室(近層)同時身兼showroom、洽談機能,以通透玻璃連結室內外的對應關係,以簡單耐用的木板與金屬構建的訂製家具是空間一大亮點,平時可作為工作桌,必要時則可搖身一變成為展桌,可於下方收納樣板的層架中拿取欲討論之品項,隨意放置於桌板或是安插於溝槽中,不以過多形式限縮使用上的自由,藉此顯現交流的本質,開啟顧客對石材加工的想像;另一方面,家具配置大多擇以活動型態,企圖保有空間因應企業不同階段需求而變動的彈性。 樣板可隨興置放於桌面或插於溝槽,不設限使用模式,賦予更大的彈性。 桌面下方的抽拉式層板可收納不同尺寸的樣板。 從改變中獲取能量 在曾彥文眼中,T22計畫針對地方產業的現狀和未來可行性做了非常縝密的前期調查,嘗試以合理且可行的架構,與有意願共創可能性的接班者一同前行,提供策略和品牌建立等面向的專業建議,賦予在地業者足夠的轉型能量,同時建立他們的自信。 側邊的層架則展示著同達大理石近期推出的設計小物。 有了信心後,業主就會積極且自發地去思考如何落實更多跨域協作的機會,藉此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與同達大理石的緣分未完待續,他十分確信雙方的合作關係將會長期發展,期待能再創驚喜之作!    NAKNAK  設計總監曾彥文2010年自瑞典Konstfack工業設計研究所畢業後,2011年回到鄰近各式製造資源的家鄉台中設立工作室,致力發掘能於現代日常生活中自然延續的簡約實用美感。2013年共同創辦生活用品品牌NAKNAK,整合台灣在地製造資源與國際間的設計合作,於2015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家具展首次發表品牌系列作品。最初由居家環境出發,以細膩的手法體現美感、呼應使用經驗,目標為大眾日常增添不經意的簡單美好。2018年起,團隊則著手發掘公共空間中易被忽略的基本設施,期望藉著物件的重新演繹,讓美學能更進一步被落實,且深入一般大眾的生活場景。團隊以台灣的製造經驗為基底,致力於觀察探索不同的生活空間,並透過簡單、有趣且美麗的設計物件,回應其各自的潛在需求。 資料及圖片提供」NAKNAK、同達大理石 採訪」陳映蓁

「T22石勢」顧問觀點 從多面向看花蓮石材可能性

Interior 354

在「T22花蓮」中,除了設計師、石材廠等團隊的合作執行,顧問亦是計畫中的重要推手之一,透過提供專業知識給予協助與建議,並從中溝通、協調擔任設計團隊和石材廠之間的橋梁。本次《室內interior》特別邀請method inc.創辦人山田遊(內文簡稱山田)、喜事國際時尚創辦人馮亞敏(內文簡稱馮)、REnato lab 創辦人王家祥(內文簡稱王)等3位顧問分享他們的觀點和想法,從多面向看花蓮石材的可能性。 喜事國際時尚創辦人馮亞敏。 REnato lab 創辦人王家祥。 method inc.創辦人山田遊。 Q: 本次「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花蓮產地創新」中,您所擔任的角色是什麼? 馮:本次計畫除了要考量設計,經營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環,由於我在創立時尚產業和經營國際市場的過程中,不僅是「創業」,也是「經營」,所以初期參訪石材廠時,除了觀察他們的品牌經營及運作方式,亦運用相關專業知識,給予協助與建議,以國際視角引導他們去理解「經營」,靈活應用在產業上。 王:我主要負責環境「永續」的部分,透過親至現場了解石材廠的投入和產出過程,評估對環境的影響和其資源配置,利用量化數據做整理拆解,思考建材與循環經濟的關聯,並以分享企業案例的方式,提供觀點教導他們計算碳足跡,讓人們了解石材產業對環境的友善程度。 Q: 在執行過程中,是以什麼角度為設計公司與石材廠做搭配? 馮:由於台灣許多石材廠都是家族傳承,主要是以買賣生意的角度經營,而設計師則是以創意的面向去規劃和設計,所以需要花心思整合創意和經營,讓設計師去了解產業供應鏈間的關係,並將各自風格融合,相互溝通達成共識,在有限資源中創造出最好的成品,同時期望他們打開國際視野和格局,往更遠大的可能性前進。 王:我的原則是看設計團隊所提出的方案,包括自然採光、通風、使用材料對環境的友善程度,希望提案中不要使用過多與產業較無關聯的附加語彙,或是會對環境產生衝擊的材料。特別的是,我發現設計團隊多會使用石材廠現有素材,像是將切下來的邊角料,細部裁切運用在建材裡,或是使用金屬類等易循環材料作為設計語彙,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Q: 請分享您眼中的台灣石材業及特色。 山田:正因花蓮是台灣熱門的觀光景點,因此本次計畫特別著力於產業觀光,透過「B2B」的串連,重新審視產地現場,推出系列措施。另一方面,關於台灣與日本的差異,我認為日本的石材產業在設計方面多以產品產出為優先,再來才會是產業觀光,所以台灣的創新手法,對於日本香川縣等石材產地來說是值得參考的。 馮:由於曾住過花蓮一段時間,從小就知道花蓮產大理石這件事,但若說大理石到底是什麼?卻鮮少有機會去認識和了解。記憶中一直以為大理石都是白色的,但透過計畫才發現原來還有蛇紋石、和平白等種類,我認為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過去產業缺乏統整和梳理,因此若要增加被看見的機會,未來應該要利用大理石的色彩符號,創造具代表性的標誌展現特色。希望藉由年輕世代的網絡能力,整合平台相互交流技術,傳承、振興家族產業,讓台灣石材被世界看見。 王:過去外界認為台灣石材業是傳統產業,技術並不先進,但隨著時代變遷,如今的台灣石材在國際上具有良好的能見度,技術也愈加先進,例如進口高技術設備,把所有的石材花紋數位化,透過掃描進入雲端,讓建築師、設計師等人在應用時能省下許多時間,翻轉人們對台灣石材業的固有印象。 Q:「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帶給台灣產業的影響力? 山田:我個人認為T22 計畫對台灣的產地帶來許多正面影響,這就如同日本設計振興會針對各個產地,主導推進具體的振興專案一般,今後台灣的地方創生將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著實令人期待。另外,雖說推動了各項措施,但產業觀光和「B2B」觀點推行的項目在獲得一定成果後,無論是在藝術作品、家具生活用品,或是單純的建材,都要對於石材的活用提出新提案,持續推動與設計師和創作者們的合作。 馮:藉由梳理地方資源,提供花蓮大理石完整的供應鏈和組織架構,並與家人、朋友和合作夥伴保持良好關係,發揮各自所長相互連接,讓別的城市,甚至是被世界看到,期望藉由這次計畫,讓不同產業相互了解,分享經驗、跨域學習。 王:在眾人的印象中,石材業是個傳統行業,我認為這源於對它們的「不了解」,但經過計畫後,就會發現原來平時運用的材料,在製作過程中竟如此有趣,而且在不斷精進中,擁有更好的技術,對於環境也是極為友善。這次透過不同的設計,打開空間讓民眾實際進入場域情境,認識作業狀況和脈絡,同時成為活絡產業的契機,接觸年輕族群,增加被關注的機會。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採訪」林靖諺  

煌奇石業 × 草原市務所|全新石材展間,打造世界礦山意象

Interior 354

擁有大理石業界最先進加工流程的煌奇石業,自成立以來不斷精進自身技術,強化產線自動化與廠區規模化的建置,逐步擴展成全台灣目前佔地最廣的大理石工廠。採購團隊親自到國外礦山採購,原石飄洋過海回到台灣後再經鋸、補、磨三道重要工序,最終成為一片片美麗大板,送至客人手中。此次主導參與T22「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的行銷總監廖品淨,是煌奇石業的第三代,她是在什麼樣的機緣下回到工廠?有著年輕人靈活與創意的思緒,她期待設計的介入能替煌奇帶來何種嶄新面貌?   本身也是花蓮人的草原市務所設計總監黃薔認為此次參與改造計畫的過程是趟美好旅途,她笑稱團隊是「花蓮代表隊」,從業主、設計師到現場施作人員大多都是花蓮當地人,彼此合作無間,並肩往終點前行。本次專訪邀請廖品淨與黃薔一同聊聊歷程點滴,並分享全新展間蘊含的涵義。   參與改造計畫的主要人員。左起煌奇石業行銷總監廖品淨、草原市務所設計總監黃薔、現場監造設計師方拓畬。©歐陽青昀 台灣大理石領導品牌煌奇石業,今年屆滿50周年。廖品淨介紹:「我們很專注地做一件事,就是致力將台灣與全球的大理石送到客戶手中。原石需在工廠經過完整的鋸、補、磨三道工序,50年來我們已經加工600種以上的石材,而廠區內隨時有超過1000顆原石與500多種大板建材可供客戶參觀,走進煌奇石業,就像走進世界的礦山般。」不過,伴隨著替代建材的出現,越來越少人知道從礦山出產的天然大理石石材的真實模樣,而以家族企業為主的花蓮石材產業正面臨巨大的挑戰。 存放板材的倉庫一隅。 石頭與生俱來的風采令人著迷 廖品淨坦言,連她這個從小成長於工廠的人,對石材的了解其實也很淺薄,直到2018年首次和家族長輩們一起前往石頭的重要產地-義大利與希臘,親眼見證了礦山、礦石的震撼感和魅力後,深切領略到天然石材的美好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便興起了「回家接班」的念頭;石材是花蓮重要的經濟命脈,她期待更多有志之士投身產業中,替傳產創造不一樣的風貌。 近年數位演進蔚為趨勢,煌奇石業由義大利引進石材掃描機,可於雲端上完整呈現石材紋路,並在2020年推出業界首個與產線石材掃描機連動的「煌奇雲端石材平台」,致力推動智慧選石概念,打破看不到石材的距離感,消費者就算不在花蓮也可以隨時與工廠連線,輕鬆看板。 利用原有的閒置倉庫,並以現代語彙構建全新展示間,作為參訪工廠與選石的起點。©Studio Millspace   為了延續數位化、現代化的布局,廖品淨更推動煌奇石業參與T22「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一、二代成員都很支持她嘗試新的方向,利用年輕人的語術對外溝通,她不停思考如何在不影響專業生產流程的同時,又可以提升販售效率及服務品質,因此在設計核心上著重於將過往以「石」為主角的場域,轉換成以「人」為出發點,打造具當代美學的展示空間。 展間自然系色調巧妙串接起新舊並存的工廠,賦予空間使用彈性。   她進一步解釋道,工廠與設計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範疇如何相互結合,她和設計團隊花費諸多心力進行前期討論與爬梳品牌定位,亦需參考工廠業務和執行端的實際需求,以期達成雙贏局面;有鑑於T22強調「永續」、「共榮」的價值,廖品淨對改造計畫有著更遠大的抱負,希望這個空間不僅屬於煌奇,更是一間能代表花蓮、甚至代表全台大理石加工產業的展示場域,展演著天然石材獨樹一格的美麗,也自豪地演繹精細高超的加工技術,讓這裡成為每位「石頭人」都引以為傲的地方。    煌奇石業  煌奇石業1973年設立花蓮廠,產地直購來自義大利、希臘等國家的進口原石,於廠內進行自動化鋸、補、磨一次加工,加工技術為業界頂尖指標。年產超過萬噸原石,生產過程乾淨節能、近100%水循環回收。主力暢銷石材有雕刻白、卡拉拉白、銀狐、蒙馬特灰、玉石水晶類等。2020年推出業界首個與產線石材掃描機連動的「煌奇雲端石材平台」,實現「智慧選石」的概念。     輕盈明亮的寶藏盒 錨定好目標後,便開始選定改造場域。除了形象的勾勒,還企圖突顯智慧選石的品牌特色,層層考量下,遂在主要的板材置放區旁,構築一個小小的明亮發光體,三角形的基地呼應現場板區的規劃,以一道白色牆體與廠房相連,並透過打開的縫隙得以一窺美麗的石板;另一方面,展示區亦肩負人們進入廠區的緩衝中介角色,提供各種必要訊息,例如危險區域範圍、石板現品位置及各石種的雲端QR Code連結,讓客戶對廠區與石材品項有初步的理解,有助於使後續參觀、挑選流程更為順暢。 檯面下方可收納與陳列樣板,供業主自由替換。©Studio Millspace 同樣成長於花蓮的黃薔設計師,則提到了她對石材的印象。離開家鄉、從事建築設計相關行業後,她才體會到石材和花蓮土地、以及與生活的密切性,甚至連人行道鋪面都是大理石,十分不可思議;也因為參與T22計畫的機緣,讓她得以貢獻所長,嘗試創造漣漪,進而重拾產業榮光。她感性地說,這次回家,發現年輕人陸續回流,順勢替城市注入了活力和更多元的可能,有許多好的事情正在萌芽,也察覺到大家對家鄉的深厚羈絆,令她深受感動。 入口處設立展示台,展示石雕作品。(現為約瑟夫・維希2022-等待)   針對本次的改造合作,黃薔以兩部分進行說明。其一,是閒置場域再利用,透過明顯可見的外觀改變突顯重點,在預算限制下達成初期所訂立的目標,讓這個展示空間成為煌奇石業的新起點,也象徵第三代經營者的企圖和轉型決心;其二,是服務程序的改善,讓空間保有資訊閱讀、展示、洽談等多元功能。 靠近車道的一側改以實心牆體打造,盡量降低行車、載運石板可能帶來的危險性。©Studio Millspace 她進一步說道,第一次踏入煌奇石業,即深刻感受企業的嚴謹管理和對於環境整潔的要求,是有別於以往大眾對於石材廠粉塵多、昏暗的既定印象,工廠佔地廣大,每個角落皆井然有序,她認為經營者的價值觀對企業的運營、發展有舉足輕重影響,也因為親眼見證了煌奇自始自終所貫徹的「誠信踏實、品質至上、以客為尊」理念,她便大膽地做出「玻璃屋」提案,展示間的所有立面皆以通透玻璃構建,形塑視覺搶眼的量體,然而由於大片玻璃與大型機具移動的工廠具有衝突性,在保留通透性與安全性的考量上進行了多次調整。   青玉石牆的誕生點滴 設計介入傳統場域時,需格外注意與工廠既定程序的搭配適切性,由於板材體積龐大,時不時會有大型貨車進出貨,展示空間所在的位置,剛好緊鄰最主要的加工區和行車幹道,導致玻璃屋彷彿矗立於高速公路上,其危險性和難以掌控性是工廠運作上較難突破的侷限,最終雙方決議將靠近車道的一側改以實心牆體呈現,並精算距離,盡量縝密且周全的顧及各個面向。 為了不減外觀的立面特色,遂以珍貴的原礦青玉石作為敘事主軸,牆面上懸掛的青玉石板由右至左的順序是20公分厚的鑿面石皮面、天然崩解面、機切面、以及常見打磨後的2公分光板,整片石牆高近4公尺,以14塊170×70公分做大尺寸裁切,近距離感受到如同礦山的震撼感,也能理解簡易的石材生產流程;透過鏤空乾掛的石板,除了能使板材透出天光,同時亦可讓參訪者從玻璃側一探板材乾掛背後的模樣。 青玉石牆展現了石材在不同加工工法下的多元面貌,其天然的紋理和孔隙深具魅力,十分引人矚目。©Studio Millspace   而廖品淨也於採訪中分享了尋覓青玉石的奇妙緣分。「其實石頭會呼喚你」,煌奇廠內擁有許多原石,當她穿梭於石堆的時候,恰巧在一個平常不會特別注意的角落與石頭「對上眼」,她一眼就認定這是製作立面的絕佳素材,且石頭上有個形似台灣的「洞」,周遭亦有些許結晶柱體,十分具特色,不過,這面青玉石皮牆可謂全案變數最多的一處,從切割到乾掛的最後一刻,都還持續進行位置上的細調。 前期異形加工切板階段時發現青玉石因質地較脆弱,必須埋入三條鋼筋鞏固結構,原先設定好的石板數量也不停變動,模擬圖也需動態地同步修正,形塑符合邏輯和視覺的成果。廖品淨和黃薔異口同聲的說,這都是操作天然素材的有趣課題,讓她們學習到需以靈活和彈性的心態,去面對每個無法預測的狀況。   擦亮廠區之美的視覺設計 除了展示空間的構建外,倉庫立面、大板販售區柱體與陳列標牌以及標語亦同步做更新。工廠原先大量採用鐵皮浪板,設計團隊調整每處倉庫大門的質感,改選擇圓弧形的鋁鎂鋅板,細膩描摹新舊空間的協調性,雖接近一般浪板的形式,卻能帶來更精緻的紋理,並且會隨著時刻和光線的不同角度反射出各種色澤,例如陰天的白、晴天的蔚藍或夕陽的金黃,襯托壯麗山巒景致和天空光輝的多變。 超過4米的倉庫立面重新鋪設圓弧形的鋁鎂鋅板,替量體捎來更細膩且明快的效果。©Studio Millspace 另外,也力邀視覺設計師田修銓共創,以品牌色彩統合計畫打造整體識別標誌,以黑、灰、白、橘作為主體,於廠內柱體標明數字,並新增「New」、「Sale」的大板告示牌,結合雲端平台,掃描QR Code即可一覽所有照片;廠區的指引、公共安全標示也以2公分石板作為概念發想,設計出一套全新的系統。 由視覺設計師田修銓操刀廠內的指標系統,並以黑、灰、白、橘四色進行整合。©Studio Millspace 展間內部同樣延續工廠的金屬肌理,融合玻璃和石材語彙,帶出展示與技術廠房相依存的可能。桌面是工廠等比例縮小的地圖,藉由配置的小數字讓客戶可以對應到工廠內的柱子,從而判斷不同石種與柱列的相對關係,在偌大的工廠中以簡易編號尋找目標石材;展示桌的下方檯面則規劃了不同尺寸的樣品收納與陳列區,在客戶進入室內時,即可直觀感受到空間的基本機能,透過豐富的樣板加深並鏈結品牌「世界礦山」的意象和定位。 展示桌的數字對應著廠區內部的柱體,參訪者可對目標石材的所在位置產生初步概念,提升服務和採購效率。   改造的起點,燦爛的將來 而改造的困難點,不外乎如何取得施工及經營兩方的平衡,現場的監造設計師方拓畬表示,無論是材料選擇、工法或時程的安排,皆需提前與工廠溝通,才能兼顧產能和施作進度;另一方面,考量到石板的頻繁載運,鷹架搭設、玉石存放區的保護措施等亦需充足準備,整潔也是整個工期甚為要求的環節。 傍晚時分。依附在巨大母體旁的發光體,蘊含著第三代接班者即將發光發熱的願景。©Studio Millspace   黃薔補充闡述:「若要比喻設計師和業主的關係,我會說他們身處一條線最遠的兩端,在交流與執行過程中必須試圖往彼此靠近,過猶不及都不恰當。很慶幸在這次合作中,設計端、業主以及現場監造人員是完美的金三角,大家飽含對花蓮家鄉的情感,傾盡全力且投入地完成艱鉅任務。」她也期許「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能夠成為煌奇石業的新篇章,就像一簇小火花般,予人立即且深刻的轉變感受,未來若業主欲進行其他場域的優化,也有個參考目標或軌跡可依循,透過設計重現石材之美,也重塑企業的核心價值與文化。 青玉石皮在光線的照射下顯得輕薄透亮,增添了層次。©Studio Millspace   廖品淨則認為,展示間和倉庫門面的更新只是一個起點,是煌奇石業成立50周年的里程碑,期待以全新樣貌迎接來自各地的旅客和消費者,在這個充滿美感的環境中,體會石之大器與石之精細。同時,也不會停下前行的腳步,竭力發展更為先進的智慧選石服務,站穩大理石第一品牌的地位,引領煌奇邁向下個黃金50年。      草原市務所  We turn stories into space. 結合建築專業、策展思維與各領域專家進行團隊協作,協助多家品牌、政府機構完成展覽空間專案。 團隊對於世界保持著開放與好奇的態度,關注人與自然萬物的各類議題;透過空間體驗,傳遞核心思想,讓資訊更具有力量,協助各種議題被理解並啟發人心。 資料及圖片提供」煌奇石業、草原市務所 採訪」陳映蓁  

棟隆企業 × 生活起物googoods design | 擷取花崗石堅硬意象,重塑企業全貌

Interior 353

花崗石質地有著剛硬細密、強度高、耐風化、耐腐蝕、耐熱、耐磨損、吸水性低等得天獨厚的物理特性,素有「岩石之王」之稱,也是堅固絕佳的建築材料。而成立於1987年的棟隆企業,可說是台灣極具指標性的花崗石品牌,總經理王淳甫(以下簡稱王總)由基層做起,熟知石材廠運行的每一步驟,他笑稱自己是「靠爸族」,但其實對石材產業有著深刻的洞察,也對棟隆企業的未來發展極具規劃與遠見;此次參與「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環節,對他而言又有哪些收穫?《室內interior》編輯團隊邀請王總分享經營心法,以及他眼中花蓮石材的優勢及挑戰。   而負責改造棟隆企業的「生活起物googoods design」,設計師莊騏鴻則透過挖掘企業的核心價值,以「撐起花崗岩的硬肩膀A core of strength」作為切入點,重塑企業識別與空間規劃,本次同樣邀請設計師聊聊歷程點滴。   棟隆企業的萬坪原石置放場。   常看到許多建案廣告,主打以「花崗石」構築建築立面,通常有著不菲身價。細數花崗石的諸多特色,包含美觀大器、不易吸水、抗風化、礦物結構緊密,具強大抗壓等,棟隆企業王淳甫總經理更提到,花崗石於施工時採取的「乾式施工」模式,可讓石材與建築結構牆體之間產生空氣隔層,帶來絕佳的節能效果,進而成為豪宅建案的首選。 棟隆企業王淳甫總經理。 而棟隆作為花崗石全供應鏈公司,王總表示,市面上的花崗石設備,公司幾乎都有引進,主要服務對象除了建商外,亦跨足公共工程領域,例如台北捷運、高雄捷運等;他自剖,棟隆之所以深獲顧客信賴,最主要的原因即為「效率佳」、「品質優」。公司為第一間引進鑽石多索鋸的廠商,其餘機械亦為最先進設備,因此可大幅縮短切鋸花崗石的時間(傳統製程約需10至14天,新製程僅需5至6天),提升效率之餘,更擁有節能、降低工安意外機率等優點;也因為不停精進設備,致力於打造良善的工作環境,讓許多年輕戰力願意加入棟隆行列,大家也更有向心力,專注於追求更好的切割與研磨品質。 被稱為「岩石之王」的花崗石,是絕佳的建築材料。   基層起步,磨練心境 王總提到,棟隆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很多關卡,長輩從小型加工廠起家,從小磨台、小磨具一步一腳印的走到現今規模,因應時代潮流的變化,在經營工廠上亦面臨眾多變革,除了資金的投注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打好企業根基,讓員工信任、認同,彼此團結一心,朝著遠大的目標邁進。王總進一步分享,曾經的他,脾氣較為直接且外顯,但接班前曾在工廠內的各個崗位歷練,同時也有回校進修,讓他開始了解並學習「同理心」,也發現公司氣氛其實大大左右了業務的推行與客戶觀感,於是便逐漸調適心境,改變帶領員工的態度,讓棟隆成為充滿溫度的企業,「就算不買貨,我們的客戶也很喜歡來這坐坐聊聊」。 原石修邊鋸機。   石材廠內的員工各司其職,非常優秀,如何讓下屬信服、且願意追隨,是接班者的一大考驗,因此養成和訓練過程必須嚴謹又嚴格。以王總為例,從操作員、管總帳、跑業務等,他皆有實際歷練,對於工廠流程十分嫻熟,能迅速因應客戶的疑問與需求,而年輕時曾於國外求學,讓他有著不錯的英文底子,可以與國外礦場進行直接交涉,亦能隨時知悉石材變化;另一方面,更得時刻掌握世界脈動,因為石材業的採購、運輸等成本緊扣著時勢轉變,同時也需擬訂完整的避險策略,顧及各面向,才能帶領公司穩定成長。   鑽石套環多索鋸。 而持續進修亦為重要環節。世界趨勢瞬息萬變,過往悶著頭苦做,僅需專注於加工技術的石材業,也得不斷進階,朝向數位化的方向邁進。有鑑於此,棟隆除了有先進的加工設備,數位化的基礎工程也甚為齊全,包含5K高畫質掃描儀、模擬軟體、CNC工具機等,不論是尺寸、色澤、紋路走向等,皆可提供客戶完整又正確的石材資訊。石頭為自然產物,「天然」是最大的優勢,但卻也可能是劣勢,因為人類難以精準掌握它,因此在裝修時,最終成果與腦海想像很容易產生落差,遂造成糾紛,棟隆致力於提升消費者對石材的信賴感,企圖透過數位化的建置、以及優良的供應鏈管理,達成「所見即所得」的目標,讓石材更加深入你我的生活之中。 真空恆溫固化補膠。   優化體驗,建立員工認同感 談及與T22計畫的緣分,王總在擔任「台灣區石礦製品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的任期間,與設研院同仁們有了交集,進而接觸到T22計畫,了解之前與鶯歌陶瓷產業的合作及後續迴響,因而興起了加入T22行列的念頭。傳統的企業主,大多著重於改善機器、員工的效率,以及追尋更優質的產品品質,卻往往忽略了客戶到工廠的參訪經驗與印象,這次得利於T22計畫的介入,公司上下學習到許多創新的設計觀念,軟硬體的革新也獲得了參訪者的肯定,而這些肯定,更令員工們深感驕傲。 制服亦為本次改造計畫的一部分。扣合品牌代表色,營塑和諧感受。   在工廠內走一圈,可以看到擁有豐富資歷的老員工,也會遇見充滿熱情、拚勁的年輕面孔,甚至連外籍勞工都積極爭取留在棟隆工作的機會,王總感性地說,他個人認為參與T22的最大收穫在於幫助他留住最珍貴的資產-員工,當親眼見識到經營階層不設限地嘗試且拓展更多面向的可能性,除了能提升他們對公司的認同感,亦能促使他們更加投入於工作中,共同追求加薪、成長與成家的盼望,創造更好的未來及企業收益。 引入眾多最先進的機械設備,追求良好的效率與產品品質。   棟隆目前的主要客群為建商、建築師與設計師,此次參加「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形塑良好的「廠驗體驗」。王總解釋,建案在設定使用哪些廠家的建材時,都得到工廠現場了解實際營運狀態,而過往的石材廠,常予人粉塵多、動線不明的負面印象,且在產品介紹上,多僅能依靠「講述」,卻無法親眼實證,運轉中的機器也無法輕易靠近,因此在前期與生活起物設計團隊溝通時,他即提出需安排一條合理順暢的參訪動線,同時透過畫面、文字說明等模式,輔佐上數位化工具的應證,提供客戶更適宜且舒適的考察經驗,讓棟隆成為更親切、貼近大眾的存在。   擬定對策,不畏懼挑戰 由於環保意識的抬頭,石材業總背負著錯誤且負面的沉重枷鎖,王總強調,石材其實是個幾無污染、且重視社會責任的行業,大家對石材有著眾多誤解,例如擁有輻射、碳排放量高、製程中的廢棄物等,但其實,石材多採取全物理加工,幾乎不易產生污染問題,工廠內的水可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石材礦泥可再製成水泥原料,而切割的邊角料,則由花蓮區石材資源化處理公司全權負責,將碎塊歷淨分類後,提供公共工程及建商使用,所有的流程未造成環境的負擔;至於輻射部分,天下萬物動植物皆有輻射,花蓮的石材業者有與原能會和清大核研所合作,進行完善的自主管理以及全方位普查,與其他建材相差無幾,確保產品符合國家標準。   引入眾多最先進的機械設備,追求良好的效率與產品品質。 市場趨勢日新月異,更陸續有仿石紋材料面世,現今石材業面臨的挑戰可謂十分嚴峻,王總說道,石材業還是要朝數位化邁進,如何讓客戶更加信任台灣出品的建材,是他不斷思索的重點。 台灣比鄰中國,雖然規模比拼不贏,但在數位化以及供應鏈管理上,就必須花費更多心思突顯自身優勢,讓遠在他鄉的消費者願意向你購買產品,而「信任」,便是當中的關鍵。透過數位化設備的建置,讓距離不再是問題,也能真實呈現每塊石材的面貌,棟隆目前已開始與微軟合作,藉由數據的累積和精密的分析,爬梳需求並制定策略,更規劃日後於網頁即可供客戶隨時追蹤、掌握製程進度;後續也期待持續優化品牌概念,引入更多設計發揮的可能性,創造多面向的合作機會,未來更希望能參加國際性的指標工程,站穩棟隆的領導地位,引領同業共創新藍海。  棟隆企業DON LOONG  以專業鑿出如花崗岩般的基石。創立於1987年,深根於全球重要石材產地-花蓮,以鑄造花崗岩專業建材的穩固基石立足於台灣。參與國內外許多重要工程,如高鐵、台北捷運站,以及與國際建築大師李天鐸、各大知名建案合作,以專業可靠的穩健實力,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花崗石供應商。   以花蓮港連結國際合作,奔走於全世界的花崗石礦區,開發供應穩定的礦區,庫存豐富與多元產量皆居台灣首位。率先開創數位轉型、優化製程與客製化服務,創造多項唯一的專業技術力;近幾年更以先行者的角色,引進義大利專業機具「鑽石套環多索鋸」作為石材切割機,提升產能數倍,更符合時代趨勢下的環保節能與品質把關。棟隆企業深具遠見的服務態度,讓每棟建築物都能安心使用石材,提供最到位的解決方案,更肩負起企業社會責任,以永續經營之姿引領石材業走向環境友善,打造台灣花崗岩專製的領導品牌。     本次改造著重於形象與硬體兩方面的重整,設計團隊期待透過全新建構的廠區和識別,帶給參訪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撐起花崗石產業的氣度 「初訪棟隆,覺得器具都好巨大,突然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生活起物莊騏鴻設計師如是說。作為花崗石第一品牌,棟隆佔地八千坪,另有萬坪置放場,「可靠技術力(Realiable)、遠見數位力(Visionary)、永續領導力(Sustainable)」更是莊騏鴻眼中企業所擁有的三大硬實力。 全新建構的官網示意圖。 在本次「實踐型工廠改造」部分,設計團隊主要以「品牌形象梳理」、「工廠硬體改造」兩大方向進行規劃,品牌形象部分,藉由考究企業幾十年的歷史軌跡,將經營理念融合花崗石本身特性,以「硬肩膀」的概念作為溝通主述,象徵著棟隆以堅硬沉著的核心力量,成為花蓮石材產業的領頭羊。 識別設計上,提取DON LOONG的字首「DL」,展現大方專業的厚實穩重感,也呼應材料本質的硬度跟份量感,簡約又明快,細節上的圓角與直角暗示著企業的硬底子和軟實力;名片加工則透過黑色的不同層次,表現亮面與平光質感,也提點產品對應表面的處理方式;而識別證上的不同石材紋理彰顯了花崗石的魅力,背面則特別印製地圖,方便參訪者迅速熟悉環境,由於工廠運行時容易產生噪音,此舉能解決參訪過程中聲音的過度干擾,使人易於掌握身處位置。 識別證運用不同的花崗石圖案,呈現其紋路的風采。 而制服的設定更是強化了企業的統一性,需顧及高強度肢體動作的舒適度,帶給工廠夥伴職人般的自信與驕傲;同時也拍攝專業的形象照片與影片,完整陳述企業理念,企圖吸引更多年輕世代的關注,進一步激起青年返鄉、加入石材業的意願。 訪談介紹起點區。簡述公司背景、廠區地圖、樣品與表面處理展示等。   簡潔俐落的指示系統 設計師進一步分享,初期棟隆所提出的改造想像,大多著眼於識別形象的升級與運用,但以他的見解而言,這並非單純更改標誌或圖像即可完成之事,而是需詳實爬梳並重新定義企業理念,也需了解工廠所面對的目標族群(TA),針對這些TA輪廓制定對應的形象和內容,藉此勾起他們的興趣或購買欲望,有鑑於此,採購的動線規劃亦是重要的一環。 以簡要的圖像化和數字介紹設備,以及指引動線。 全區設備流程的特色說明及廠區指引系統重視現場溝通效率和安全性,畢竟工廠安全永遠是首要任務,因此在重機械工作區域的指示系統與標線處理上,盡量簡單清晰,各區域的說明在不過度影響現場作業的前提下,透過形象數字化、表格化、圖像化溝通等方式呈現,使人得以快速明瞭屬性;而內部地面的高地落差,抑或是具危險性的機械附近,則以橘色鋸齒狀圖示和投射燈提醒,兼顧警示效果及美感。 安全為重,在地面高低差或危險機具附近,以鋸齒狀標線和投射燈提示。 表現企業的技術力 至於「工廠硬體改造」部分,考量到企業歷經了數十年的時代演進,建築外觀有不少擴建、修補的痕跡,整體來看較為斑駁凌亂,設計師將前述識別系統的主軸貫徹於工廠改造中,不僅統整色彩,各廠區的入口門編號也以品牌色搭配簡潔數字,不論載貨、參訪等面向,皆有更全面的整體感。 棟隆經歷了數十年的演進,建物外觀多有修補或斑駁狀況;設計師以土色及綠色系進行全區統整。 顏色布局上,莊騏鴻提取花崗石產自大地的意象,將土色視為主要色系,形塑沉著、穩定的氣息,體現企業穩紮穩打的步調,另一方面,土色也意喻著對土地的珍視;而局部點綴的橘色、綠色則注入了活力感與精神。 抽換大板即可改變LOGO形象,不僅增添視覺的豐富度,也映現企業與時俱進的彈性和深厚技術力。   入口大門更是直接了當的點出企業專業先進的CNC水沖技術,設計師說道,原先計畫將大門兩旁的柱子拆除,以全新型態呈現,但長輩認為柱子對他們而言極具象徵意義,團隊遂思索如何適切融合新舊軌跡,最終決議保留門柱主體,透過替換表面材質,展現棟隆與時俱進的技術力和變動性。由於入口尺度的改變,鐵門亦進行更新,並巧妙地利用挖空方式保留企業抽換大板、改變LOGO形象的彈性,增加表現的豐富度。   重視與自然的共生 訪談介紹區作為現場溝通的起點,簡述公司背景、廠區地圖、樣品與7種表面處理展示(光面、燒面、平光面、皮革面等),值得一提的是,地圖以邊角餘料製成,活用廢料,用不同形式展現回收再利用的本領;而棟隆擁有約200種的花崗石種類,設計師將其完整陳列,並運用溝槽、磁鐵等元素,方便客戶暫時置放、紀錄所選品項,對棟隆所產出的商品有初步認識後,再至廠區內部進行更詳細的講解。而室外增設的驗板區,也是提升廠驗體驗的環節之一,花崗石多運用於建物外觀,需於陽光下驗板以避免色彩、紋理的失真,白色沖孔板的設置便於客戶比較石材合適度。 戶外新設驗板區,讓客戶能在最自然的光線下挑選板材。   而石材的永續議題亦是棟隆關注的焦點,莊騏鴻表示,選材上皆盡量使用回收餘料,例如以角料製作廠區地圖,以及回收區的循環系統說明則是藉由廠區廢泥再製而成的水泥打造,盡可能以實際運用的方式讓參訪者理解回收步驟,並對石材業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認知產業對自然界的重視。   設計帶來的新價值 那麼,設計師認為,T22計畫在社會上扮演何種角色?莊騏鴻說,T22是串起設計者與傳統產業的重要渠道,設研院邀請的專家、顧問們,不僅對產地進行了全面性的調查,更創造產業與市場端的鏈結,讓地區風貌得以大躍進。 陳列架的運用使工廠整體畫面更為整齊一致。 而設計師充滿好奇心的特性,讓他樂於投入,從過往改造鶯歌陶瓷業、到這次踏入花蓮石材業,都讓他更加知悉產業的know how,也從中獲得許多靈感。早些年他曾參與花蓮石資中心所推出的「研石造物」計畫,對花崗石及大理石原先即有著旺盛的探究欲,他也期待透過「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的成果,邀請更多人前來了解石材的魅力,賦予石材更寬廣的未來。    生活起物googoods design  成立於2012年,團隊在創造美麗故事(good + goods),與找尋日常美好物件(google + goods),美好事物的出現應該很貼近生活,所以「生活起物googoods」。服務範圍從產品、平面、品牌形象、展覽策劃、空間設計到許多大型藝術裝置,致力於品牌整體形象建立,主張剛剛好的設計,準確地提供最適切的服務。 擅長裝置與空間設計的體驗式空間,希望藉由這些設計或裝置傳達生活的美好與感動。同時陸續創立兩家選物店,2015年ChiHong家具品牌成立,提出情境式與移動式的產品系列,2017年將作品帶到世界指標的設計殿堂米蘭家具展,足跡從義大利、德國、紐約、到日本等地。 資料及圖片提供」生活起物googoods design 採訪」陳映蓁

高陽益實業 × 朱志康空間規劃 | 讓挑石材,成為一件浪漫享受的事

Interior 353

除了為人熟知的大理石、花崗岩外,宛如玉石般的蛇紋石,目前全世界僅有台灣與義大利能開採出。而作為台灣目前僅存仍在生產蛇紋石板材的企業,三泰礦業(高陽益實業)同時擁有全台唯一大量開採的礦場,《室內interior》編輯團隊有幸在高陽益實業許育仁總經理夫妻的帶領下,前往位於玉里管制區的深山礦場,直擊礦脈的神祕面貌,見證大自然在時間的淬鍊下,所產出的獨一無二寶物。   而本次高陽益實業參與「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與朱志康設計師共同進行「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環節,透過全新構建的洽談空間,擦亮蛇紋石具備的特殊質感和紋理,讓挑石材成為舒適的享受,引領更多人親身感受天然石材的魅力! 此次參與改造計畫的團隊。左上起三泰礦業行銷總監張芷毓、設計師朱志康、高陽益副總經理康秀雪、總經理許育仁。©歐陽青昀   你聽過「蛇紋石」嗎?你知道台灣擁有豐沛的蛇紋石礦脈嗎?作為全世界唯二的蛇紋石生產地,高陽益實業的二代接班人、總經理許育仁先生強調:「常聽外界說台灣已經沒有在開採蛇紋石了,這是錯誤的訊息。我們的礦場已經運行了40多年,還是持續開採中,致力於提供高品質的台灣建材予消費者。」 作為台灣僅存仍在生產蛇紋石建材的廠商,高陽益希望藉由與設計師合作的機緣,創造更多發展方向。©歐陽青昀 而副總經理康秀雪女士則說道,由於公司有自己的礦山,高陽益早年專營綠色蛇紋石,專門販售至美國、日本、中國等國,每個月高達數十個貨櫃的出口量,可見國外市場對於蛇紋石的趨之若鶩以及風靡程度。而國內市場也因資訊開放的關係,越來越多進口石材被引入台灣,為跟上市場潮流,高陽益初期採取「代工」方式替代理商加工原石,學習各式石種特色,並琢磨出更為精細的加工技術;爾後,也開始自行至義大利、土耳其購買原石,提供更多面向的產品線。   宛如「玉」的瑰寶 位在管制區內的礦山。 「自產自銷」的蛇紋石,依舊是高陽益的主力。談到蛇紋石的特點,康秀雪笑說,以前總覺得自己只是賣建材的廠家,對於石材的特性並未多加關注,直到多年前一位成功大學的教授告訴他們,蛇紋石雖被歸類為大理石材之一,其結晶成分卻遠比一般大理石複雜,更接近玉,因此又名玉紋石,含有遠紅外線與豐富的礦物質,同時也具有高度磁場和氫氧自由基,是非常稀有的鹼性石材,可淨化空氣、活化細胞等,是極具代表性的健康石材,他們才認知到原來蛇紋石是如此珍稀,遂更努力且積極的推廣蛇紋石,期待更多人認識這個屬於台灣在地的優秀石材。  位在管制區內的礦山。 早期瑞穗和玉里有許多礦場,但時至今日,仍持續開採的廠方屈指可數,細數原因,大多是認為不符合經濟效益。有鑑於礦業法越來越嚴格,法條內容眾多,專業人員聘請不易,開採成本日漸高昂,再者,無法肯定礦脈的完整度,開採出來的礦石若支離破碎,則無法製成建材,換句話說,不論金錢或人力的支出皆化為泡影,導致大部分石材廠退出開採行列,並將進口石材作為發展主軸。 前往礦山的沿途風光。山綠、水綠,石頭也綠。   傳承的重擔,堅持的力量 三泰礦業遵照著經濟部礦務局與農委會水保局、林務局所訂立的指引規範,以鏈鋸機與鎖鋸機方式進行開採,政府單位每兩個月會至礦山檢查是否有違規或越域開採事宜,另外,每年皆要請礦業技師申請年度施工計畫書,以確保結構與技術層面的安全性。核算下來都是一筆龐大的費用,那為什麼三泰礦業還是堅持佇立於開採第一線?康秀雪則認為,是一種責任感,以及傳承的念頭。 壯麗原石。   長輩在資源匱乏、十分艱困的時空背景下創業,歷經了重重考驗,努力擴大廠區規模,如果他們就此放棄了,那這個值得驕傲的台灣蛇紋石建材,將消失於世人眼前,這是很令人惋惜的事情,因此,年輕二代接下重擔,延續嚴謹的開採工序、讓老員工們保有發揮的舞台。 工廠一景。天車懸吊石塊。 不過,他們也提及,傳產的困境不外乎就是經驗的斷層,老師傅年事已高,卻又招募不到年輕新血;而有些石材廠更面臨接班人不願意接手,最終只能關廠。在接班過程中,與長輩的爭執是不可避免的,許育仁總經理表示,老一輩的經驗值無可取代,因此在較大的決策面還是會尊重長輩意見,平時若遇到口角紛爭時,則會待情緒較為冷靜後,再就事情進行討論,大家都是希望工廠往好的方向邁進,如何在老人家的經歷和年輕人的思維之間取得平衡,雙方「各退一步」實為必要關鍵。 作業過程。蛇紋石的紋理獨樹一格。   東部地區對於設計相關資訊的接收一直以來較為薄弱,初聞設研院的T22計畫時,康秀雪提到,當初認為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推廣平台,期待透過設計力的介入,讓更多人一睹蛇紋石的風采。談及工廠改造的想法,初期雖沒有太明確的輪廓,但在與設研院同仁和設計師一次次的溝通激盪下,漸漸清晰了完整的面貌。    三泰礦業+高陽益實業  60年代因台灣礦冶技術不足,在地形陡峭的溪床邊採集常需要配合炸藥爆破、人力翻推石塊等高危險度的作業,過程極為險峻,直到1996年,「三泰礦業」開國內先例自義大利進口鑽石鏈鋸機,讓蛇紋岩開採可以前進更完整的礦體和礦脈,開啟台灣礦石現代化開採之路。   為了確保蛇紋岩開採後的加工品質,1997年成立「高陽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引進國外最先進的機器設備,將蛇紋原石切割、加工處理、製作成品板材,一直到倉儲品管、上櫃運送等,開發生產一貫作業,確保最優良的品質;此外高陽益致力於開拓市場能見度,進口多種來自世界各地的大理石,提供客戶多元的選擇。嚴謹的製程管制與生產流程,更通過國際ISO 9002認證,這份榮耀證明高陽益實業全品質紮根的成效,以及追求卓越的理想。   重拾蛇紋石之美 此外,除了將蛇紋石作為建材使用,三泰礦業行銷總監張芷毓更以自身專業,賦予蛇紋石另一條發展道路。由於三泰礦業創辦人是她的舅舅,自己從小就是位穿梭於石材廠的小孩,接觸石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曾以為大家都如她一般,對花蓮石材產業有著深刻的認識,然而長大後卻發現,這些石頭,好像「只能」在記憶裡找到了。張芷毓觀察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進口大理石材充斥於你我生活中,許多人將進口和質感劃上等號,高價等於高貴,但是台灣在地生產的大理石卻因其常與深色且雕龍刻鳳的元素搭配使用,不免令人感到老氣沉重,無法彰顯美感,如何重塑蛇紋石的意義,並找回它的光彩,是她不停思索的重點。 以蛇紋石作為主要創作素材的「Verde」,為三泰礦業旗下的家居品牌。   Verde 用台灣石材,說台灣故事 她回想,在英國就讀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碩士時,曾學習到文創精髓即在於「在地化精神」,那麼身為台灣獨一無二的蛇紋石,或許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於是便於2019年成立家居品牌「Verde」。作為唯一以單一石材(蛇紋石)為創作主素材的品牌,透過和現代裝潢風格相襯的設計,以及簡單又饒富趣味的擺件,期待讓極具代表性的「台灣綠」重回人們的生活中。 創辦人張芷毓期待翻轉大眾對蛇紋石老派的既定印象。 Verde,是義大利文的「綠色」之意,除了開宗明義點出品牌以綠色石材進行創作的初衷,更蘊含著張芷毓內心的深厚企盼,以義大利文替品牌命名,除了致敬義大利大理石產業的領導地位,更是希冀有朝一日蛇紋石能走到國際,自信宣言其來自台灣的背景。   半圓淺盤(小)。以簡潔的設計顯現石材紋路。 初期所推出的品項非常單純,就是可作為收納、盛裝物品的造型淺盤,要翻轉大眾對蛇紋石的既定印象,首先必須實用,再來需要突顯石材既有的獨特紋路,張芷毓強調,「做品牌,我並不是販售設計,而是在表現蛇紋石」,蛇紋石的魅力就是Verde的核心。人們總覺得以石材製成的品項具重量感,容易造成使用上的不便,但張芷毓認為,「重」是石材的自然特性,不可能被移除,那重點不在於它的物理重量,而是觀感上的笨重,透過不斷的調整比例、造型等細節,讓蛇紋石跳脫傳統建材和家具的窠臼,創造更多的使用靈感,讓人保有對材質的想像和驚豔感。 以現代美學角度打造的「拾財小樹」。   跨越隔閡,多元合作 而蛇紋石除了需打破運用層面上的既定印象,最根本的困境,在於大眾普遍以為蛇紋石已停產。張芷毓說,資訊的斷層對傳產來說是道鴻溝,如何跨越鴻溝?需要精準找出正確的溝通對象,以往三泰礦業大多面對工程、建設公司等大型批發窗口,甚少直接接觸室內設計師與一般消費者,導致當批發商有成本、潮流的考量,改推其他款式的石材時,蛇紋石就很容易被市場遺忘,因此,近年來三泰礦業積極開發客群,不論是藉由Verde所推出的小型物件打入家居用品市場,抑或是參與T22計畫,與不同面向的專業設計者進行合作,以多元觀點和結合異材質等方式,拓展蛇紋石的發展樣態。 迷你恐龍冰磚。讓蛇紋石以童趣的形式融入生活中。   針對未來願景,除了讓蛇紋石綻放原有的美麗,張芷毓亦期待Verde可以成為石材和生活的媒介,以靈感和創意的手法,賦予蛇紋石更寬廣的可能性,讓世人更深刻地理解並守護蛇紋石。 聯手風格名店A Design&Life Project打造的D&MOUNTAIN香氛系列。 也因為參與了設研院所推出的T22計畫,讓張芷毓從中獲得了更多力量和信心。她剖析道,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蛇紋石已不是關注焦點,近期設計風格更是北歐風、無印風當道,白色與灰色石材蔚為趨勢,其實公司在推廣紋路繁複的蛇紋石常常遭遇挫折,久而久之更會削弱同仁們的信心和積極度,但因為T22計畫,讓他們發現,設計師對蛇紋石其實很有感覺,只是不知道可以從什麼管道取得石材,因此讓他們更正向的看待這如同珍寶的綠寶石,也更勇敢的打破籓籬,致力於傳遞蛇紋石的美好。 Oil Burner薰香座透過蛇紋石多孔隙且會呼吸的特色,成為發散香氣的媒介。  Verde  台灣在地生產的蛇紋石,除了長年被誤解已經停產之外,也被許多人視為老舊傳統的大理理石代表,然而世代變遷、流行來來去去,蛇紋石一直以最自然美好的型態存在這片土地,不曾減弱半分它的獨特。三泰礦業旗下的生活品牌Verde期許透過現代居家感的設計和簡單有趣的擺件,讓台灣蛇紋石有再一次展現風華的機會、成為日常生活角落裡最療癒的自然風景。   構建一座森林 而本次負責操刀高陽益實業改造的朱志康設計師,則在採訪中分享了與蛇紋石的有趣小故事。過去曾多次想以蛇紋石製作物件,但都以為台灣已停採而作罷,沒想到在熱門的旅遊景點貨櫃屋星巴克旁,就有一間專營台灣蛇紋石的石材廠,聽聞這消息令他很是雀躍,也因為接下了改造工廠的任務,他跟著業主一起進入礦山,親眼見識了石頭的巨大和翠綠,樹是綠的,溪水也是綠的,讓他驚訝於台灣居然有這樣的世界奇景,而蛇紋石這珍貴的自然產物,在國外是使用於非常重要、具意義價值的場域(如宮殿、聯合國大會議廳主席台等),但台灣人卻「奢侈」的將其視為廉價的天然石頭,運用於家中地坪、人行道地磚,甚至是公園茶几等處,消弭了它的尊榮華麗氛圍,是朱志康認為最可惜的事。   採訪側拍記錄。©歐陽青昀 考量到三泰礦業(高陽益)為台灣目前僅存仍在生產蛇紋石板材的企業,並同時擁有全台唯一大量開採的礦場,面對傳統石材廠的改造,設計師梳理廠區功能與參訪客群,羅列出石材參觀與工廠參觀兩種主要動線,並以「選材客戶」及「工廠設計師」兩種視角作為切入點,再擷取自身的實際經驗,企圖打造優質環境,形塑更為舒適的板材挑選過程。 工廠內部。 朱志康笑說,自己從20多歲開始做設計,跑工廠挑大板可說是日常,但這對他而言卻如同「惡夢」,以前石材廠的環境大多悶熱又灰暗,堆滿了石板,連行走都有困難,每次都得在夾縫中求生存,擠得全身灰塵,狼狽不堪,說實在很難找到心靈契合的石頭。他一直在想,石頭本身就是天然的藝術品,每一塊畫面皆獨一無二,照理說挑選過程應該要充滿感動才對,因此在這次的改造上,他便希望改善工廠與石材的陳列方式,創造愜意舒服的體驗。另外,高陽益以B2B為主要商業運營模式,需面對設計師和國際客戶,如何讓石材大板得到更好的展示、強化企業識別度,也是此次需關注的要點。 屋頂的大面積採光罩是本次改造的一大重點,具備隔熱、抗風壓等特性。   將礦山意象引入廠房 朱志康強調,最重要的關鍵並非改造,而是「突顯」、「擦亮」原有的空間個性,並注入企業引以為傲的精神與特色。石頭在天然光照射的狀況下,最能呈現它美麗的模樣,設計師轉化探訪礦山所獲得的能量和震撼,試圖將自然元素與工廠結合,將礦山的陽光、植物、風和礦石搬進囤放石材的倉庫。而看似平凡無奇的屋頂採光罩,其實是耗費極大心力的部分,如何解決天窗難保養、易吸熱的問題,團隊是煞費苦心,終於尋覓到以色列進口的素材,具備隔熱細數證明,雖然要價不菲,但朱志康認為是非常值得的投資,能夠在自然採光下探尋與設計者心有共鳴的那塊板材,是他期待營塑的境界。 將原先囤放石材的倉庫打開,植入礦山意境,成為洽談空間的樞紐。©歐陽青昀   而核心區域的特製檯面以木棧板抬升,可直面感受蛇紋石吧檯桌椅的紋理,並「登高」眺望場域內的石材大板,配合四周的綠植,將走訪礦山的感動延續進工廠內。朱志康提到,原先業主並未明確區劃進口石材與蛇紋石材的存放,在此次改造中,他們希望專門規劃蛇紋石的展示區域,並以影音方式呈現礦山的面貌,但設計師則認為,引入礦山意象是更為直接的溝通手段,工廠就好似一間麵包店,應該直接展示師傅們精心製作的麵包(板材),讓洽談、展示機能融為一體,而非在他處單獨隔出展廳空間。也因此,朱志康將洽談區視為重要的銷售點,客戶們可以沐浴於天光之下,靜心挑選順眼石材,也能和石材廠的同仁們在吧檯區暢聊交流。 特製的升高檯面讓客戶可隨興的交流討論。©歐陽青昀   共創,才走得長遠 另一方面,工廠參觀動線上則將機具統一色調,利用原有的品牌字體,以傳統噴漆文字導視說明,並將燈光照明延伸進機具內部,進而彰顯工廠與眾不同的韻味。朱志康解釋,這些機器就像是帶領著石材廠前進的火車頭,他以「光」點出這些美麗的角落,增添了浪漫氣息,再佐以簡單的噴漆手法整合機具立面,讓設計的軌跡符合工廠的時代性。在改造議題中,設計師的任務僅是先行「前瞻」到最終成果與感動,業主的加入、共創為必要,朱志康舉例說明,洽談空間內的綠植是副總經理親自從礦山載回,而高腳桌椅的蛇紋石則為總經理一齊挑選,期許工廠的每一份子都認真看待自己的空間,並用心對待。 將工廠內部機具統一色調,並以噴漆方式製作字板。©歐陽青昀 而執行過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難,例如施工時工廠依舊為運行狀態,如何清晰安排每個作業環節,避免與工廠原有流程、氛圍及環境互相衝突等,但設計師表示,真心感謝這些挫折,讓他時刻警惕與檢視理想和現實的平衡。改造的真諦,是讓人更貼近工廠本質,設計的力度其實需退居二線,讓一切的改變和現場情況協調共生,為產業的前行帶來更好的漣漪與迴響。  朱志康  擅長於將記憶帶入作品中,讓人們對空間產生共鳴。強調「真實」,不賦予風格,首要先了解空間的本質以及業主的需求,解決空間應用上的問題,讓空間擁有自己的個性。作品獲得多項國際獎項,曾被列為設計趨勢指標,並受到歐洲策展單位GAA邀請,在威尼斯建築及藝術雙年展期間展出創作,讓世界看到了現代新東方設計。   資料及圖片提供」高陽益實業、Verde 部分照片拍攝」歐陽青昀 採訪」陳映蓁